《市场法律》经典影评有感
《市场法律》是一部由史蒂芬·布塞执导,文森特·林顿 / 克里斯朵夫·罗西尼翁 / 卡琳·德·米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场法律》影评(一):权力与道德选择
此片讲述一个中年失业父亲奋力照顾家庭、寻找工作,成为超市警卫后监视顾客与同事的故事。此片的整体风格是压抑,沉闷的,但只要你耐下心来,透过这部如纪录片般真实的影片,会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真实,正视这个社会的顽疾,从而体味到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尊严。 文森特·林顿演技精湛,更凭此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市场法律》影评(二):一部打破了我对以往电影思路的片子,更像是在讲述一段真实的我们会遇上的生活片子
蛮枯燥的,没有大片的震撼,也没有我们平时看电影的习惯的逻辑,更像平时我们部分人所经历过的生活的影子,很平淡,甚至可能你会觉得闷的一部片,不过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子。里面有个片段,你犯了一次错,真的就没人再选择相信你了。我们通常都会选择说别那么苛刻,就再信你一次吧!也许文化不同吧!只是我们旧时代的人不一直在讲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也许更多的只是听听
《市场法律》影评(三):市场法律
没有平时看电影习惯性的逻辑,没有大片的震撼,也没有文艺片的格调小清新的风景,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部分人所经历的生活的影子,很平淡沉闷,甚至觉得枯燥乏味,但现实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
不同于以往对法式电影以一段段对吵来推进剧情,电影以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反映着社会底层的矛盾,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普通的压力,普通的悲喜,在一个个没有粉饰的场景里和人物身上活生生的体现,让人不仅仅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关心在意,去紧张每个角色的命运。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犯过一次错后,就没人会愿意相信了的情节,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真的很多,又该如何看待呢
《市场法律》影评(四):市场法律
封闭工作环境里的中年危机,失业后重新融入社会的四顾茫然,为了家庭和生活只能忍气吞声,不知不觉中跪下的膝盖,还有只能视而不见的尊严。
弱肉强食的生物链底部,似乎兢兢业业严守职业操守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却发现底层弑杀里彼此互为凶手。
偷充电器被抓获后诡辩的少年、没钱购买盗窃品的老人、失去工作满眼绝望的收银员,监控摄像机前粗糙冷漠的黑白画面,来到声音不断回响的审讯室,残酷的现实世界其实也只有单调的腥腥血红。
骨鲠在喉又如何呢?披上外套走向停车场,那贷款买的车子,像是最无情的最后通牒:丧失灵魂的你只能忘记那些怜悯,每月60元的还贷,比任何慈悲都更真实。
《市场法律》影评(五):小人物的身份
自始至终,人物的命运都让人感到压抑,沉闷,无奈,无助;但主人公以一种隐忍,坚强的态度来面对不堪的生活。当以前被辞退公司的同事鼓动他一起投入起诉公司的行动时,他一再强调不想陷在看不到希望的维权里,重要的是要向前看!他努力培训,努力寻找工作。他的工作是每一天在超市监督他的同事、超市的顾客是否有偷窃或贪图小利的,而当他发现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人同他一样是一群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时,先前那种向前看的信心一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家有家规,行有行规,国有国法,守则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应该因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而有所区别!弱势群体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影片的启发意义应该是更多去思考: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每一个国家去探索更多的途径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以及他们应该享有的尊严!
《市场法律》影评(六):你的选择
衡量一个人得看他拥有权力的时候的所作所为,这句电影简介中所提到的柏拉图名言已经很好的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寓意。
故事主人公因为失业而陷入了经济困难,导致各种生活的苦难接踵而来。经过了各种艰难的尝试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份超市保安的工作,
有一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男主角刚刚工作便参加了一位收银员同事的退休庆祝聚会,他的内心中已经渐渐感觉自己被拉回了生活正轨,感觉一切都会回到失业前的日常。
那些偷窃超市商品的人,也许他们也像男主角一样是被生活所迫才选择做出这样的行为,但大多数时候男主虽然感觉到这种工作的为难,但还是硬着头皮承受了。
但是超市管理层抓住一位收银员的错误而被开除导致的自杀引爆了男主的情绪,强大的怜悯心使男主角再也不能承受这种工作。
也许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选择吧。
《市场法律》影评(七):现实生活
其实全世界无法正常生活的,都应该送去统一机构居住,才能让生活更和谐,在郊区弄一个大区域,包括残疾一栋楼,不能自理老人一栋楼,智障一栋楼,未成年全部放进少管所里面上课,不能出来,一样是有轻重,必须关到成年才能出来,怎么会解决不了未成年犯罪?出来以后一直观察,成年以后不行就可以顺理成章判进监狱了,而且会更严重,政府就应该是帮广大民众解决这些问题,维持正常秩序的,不止是创经济,没有基础生活,怎么谈经济,
7000欧元,35平方米……以后别再羡慕外国人了,很多很惨的大家不知道而已,大部分都是平民,拍电影才那么多富豪,5万元人民币,每平方米才一千多,而且还没人买……
其实日常的法国人和很多穿的不好看的中国人差不多,大妈比我们的还胖而且显老,
杂志归杂志,
《市场法律》影评(八):权利衡量个人
《市场法律》看似又将镜头对准了问题重重的法国社会现状,但在失业、就业、社会福利和救济金等等满目苍夷的表皮下,导演史蒂芬·布塞 (Stéphane Brizé)将镜头缓缓推向了另一种人们不愿面对却又难以无视的境地,亦如柏拉图的名言:衡量一个人,端看他拥有权力时的所做所为。(The measure of a man is what he does with power)
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下却隐藏着生活带给人们的困境,那是一种抉择,一种退缩,是一份勇,却也是一份懦弱。在这样的前提下,《市场法律》少了一份法国电影中常见的幽默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压抑和无奈。主人公Thierry脸上勾勒出得是是一位丈夫,父亲,失业者,保安.....一位生存者的常态。
《市场法律》中充满了无法更加写实的长镜头,摄影机默默地跟随着主人公,注视着他和他的家庭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直到Thierry得到他最厌恶的超市保安这份工作时,故事终于发生了波澜。
对于面带无辜的顾客,对于曾经熟悉的同事,Thierry手中那些许的权利被无限的放大,人性中那细小的裂缝被欲望的洪水冲破似乎就在器满则覆之间。
出于不偏不倚的观察者的角度,史蒂芬·布塞赋予了《市场法律》始终平缓沉稳的气质。但也许这种平稳对于叙事来说过于安静了。虽然作为观影者不会忽视导演想要引导我们关注的核心主题,但整个故事显得过于平淡无奇,过快的烟消云散了。
《市场法律》影评(九):隨寫《衡量一個人》
《衡量一個人》
The Measure of A Man / La loi du marché (2015)
今年坎城影帝作品,中文片名直譯自英文片名,柏拉圖名言「衡量一個人,端看他掌權時的作為」,但是法文片名原意的「市場法則」又是不同的切入角度。我在看片時並不傾向以主角掌握權力的角度來解讀,反而更思考字面的意義:一個人是如何被衡量的?
電影開頭就是主角在求職中心爭吵著他受了職訓卻找不到工作,之後一連串面試的預演與實戰,你要有什麼表情、用什麼說話的語調、能接受怎樣的條件,才能獲得面試人員的青睞?此外主角和財務專員的面談,和房子買家的講價,他的人生與價值變成一連串的數字、市場、規劃。而身為家長他也必需陪著他殘疾的兒子接受學校的考量,要考多少分數才能進入什麼學校科系,你得為這些數字找到理由並為之解釋辯護。
電影後段主角進入大賣場擔任守衛工作,他的任務是透過攝影機監看有無顧客竊取商品,密訣是看目標的身體語言,並在發現證據之後將現行犯帶入房間與之對質。這任務針對的不只是客人,還有收銀台的員工,看他們是否少刷了商品、私扣了點數折價卷。賣場主管用語言的堆砌來讚揚退休的員工,也以同樣的態度辭退被抓到的同仁。當有人因失業而自殺時,上層的人力資源經理更必需找到話語來界定一個人求死的原因,並排除任何影響其他員工工作的因素。
電影以界於戲劇與紀實的風格展開,我們跟著主角的生活,看著他經歷失業的痛苦、家庭日常的小確幸、工作後每一天被異化的現實。手持攝影的自然風格中對角色的注視與對勞工階層的觀察,很容易讓人想到達頓兄弟的作品,相較之下導演Stéphane Brizé在這部片中營造的影像較為平淡,角色內在的道德衝突張力也沒有達頓兄弟激烈,與其是尋求人性情感的昇華,不如說更像是一場社會考察。他將社會中種種的制度規範評量機制和語言的迷障,以精準冷靜的角度呈現在觀眾面前,但那些被壓抑在畫外的人性仍然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來。
主角Vincent Lindon努力壓低表演的戲劇性,將角色融入其他非專業演員之中,他讓他的表情與姿態成為攝影機下虛擬的再造真實,於是在許多的瞬間,似乎真能感受到他存在於生活中的種種茫然疲累,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刻,導演才給了他一個有限的行動,及一個目送他離去的長鏡頭。
《市场法律》影评(十):表演悖论
它时常到来的沉默,是远离惯常的法国电影。法国人依赖于言说,絮絮叨叨往往不止。法国人思维抽象,很难愿意去拍摄一部反映底层人们现状的写实作品。这类延续新现实影像的法语作品悉数都由达内兄弟拍摄出来。但因此就将《市场法律》归至那对比利时兄弟的风格门下,也实在偏颇。
《市场法律》往往停滞的长镜头与达内兄弟快速剪辑的手持镜头,《市场法律》缓慢展开的动作与达内兄弟快速推进的行动,《市场法律》潜藏的情绪暗流与达内兄弟人物内心的剧烈冲突,都是相异的。但通过聚焦困境中人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倒是一致。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主角往往出众(《他人之子》的后脑勺影帝,《两天一夜》中的马良),文森特•林顿也因《市场法律》拿到了戛纳影帝。
但是,这类褒奖在多大程度是演员所应得?倒是值得探讨。在法哈蒂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尤其出众,《一次别离》中的男女演员悉数获得柏林的影帝影后桂冠,《过往》中贝热尼丝•贝乔的表演也让她收获戛纳褒奖。而法哈蒂与达内兄弟的共同之处正在于通过手持镜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它们的法则是同一:让人物不断地面临抉择,通过抉择之前来展示内心活动,通过抉择之后来推进故事发展。也即,人物形象与其说是表演而来,不如说早已预先由剧本写出。在此,我们似乎得到了这个悖论:越沉默,说得越多。
《市场法律》的文森特•林顿并不需要演技,只要镜头时刻跟随我们的主角,拍摄一些侧脸、一些后脑勺。他也不必太去研究台词,模仿普通人民怎么开口讲话。当他从某一情境走出、面无表情地站于镜头前,观众已经自然感应到他的内心活动。人物形象正是由剧情前后连缀起来的情境所决定。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无疑说明了问题:当发现因为自己举报而失去职位的售货员与自己一样的拽尾于泥潭的底层人民,他走出商场,向汽车走去。在此,他似乎不需要任何表演,来展现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纠结,只要摆设几个连贯的动作便能让观众一目了然。观众的这种移情需求,自动补充了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导演企图让观众感知到的情绪,这种感觉并非受演员精湛演技的感染。在此,人物的形象从情境中浮现出来,演员只需乖乖地作一个模特。
这实在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但我们得说,事实如此。在《聂隐娘》中,舒淇也不需要太多演技,但我们感觉这位刺客的形象早已跃然于屏幕。至于这种悖论原因何在,答案只能从影像机制中去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