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饥饿间奏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精选

2020-09-12 16:3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精选

  《饥饿间奏曲》是一本由(法)勒克莱齐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间奏曲》精选点评

  ●特定时期一个特定身份庭衰落的过程。两次世界大战真是法籍诺奖获得者取之不尽灵感来源

  ●描写极为细致

  ●太港仍了!尤其喜翻前半本

  ●的确是间奏曲,因为感觉不到想象中的诺贝奖的重量在哪里。我更想二战前夕巴黎人的真正态,就像那些沙龙描述的那样,可是太多的枝节异域风情湮没了这些,虽然这些枝节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可能必要的,可是对于我被唤起的期望来说,是累赘的。结尾我也不喜欢,牵扯到犹太人会让读着的思路转移到另外一条路上,而不是丰富作者本身的想法。“ 所有人都会面对公正。所有人,都会被惩罚抛弃背叛,与往日的傲慢算总账。 ”所有人都会与往日的傲慢算总账,可是这个帐不应该由法西斯来算。这样的想法有点太过于顺从命运

  ●这么短的篇幅要讲清楚宏大历史深刻的母,您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难啊~

  ●就像越經歷不幸,就會越遭受命運的打擊一樣,隨著飢餓的前奏,艾黛爾一點點的認識了諸如背叛、痛苦、顛沛流離、世態炎涼等不幸的現實生活...."幸福,就是不必去回憶。這種飢餓,我無法記。"

  ●NYPL MMWL 2/17/2015

  ●前半段的少女时代更加动人春、美丽朋友纷扰家庭以及病重的亲人,似乎令世界遭遇失语。二战开始后,成年了,人生开始走向所有伏笔前进,旁观的笔触轻描淡写女人坚强

  ●克莱齐奥真的是我最偏爱的法国作家| 他的笔触色彩丰富,情感细致又精准语言凝练。他虽然描写的是饥饿,但对于阅读者来说,只有视觉触觉味觉甚至是听觉上的饕餮——读一段就能明白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360度的大荧幕

  ●比乱世佳人平易近人故事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一):亲手一步步地拆散自己

  勒克莱齐奥以自传方式记录母亲一生坎坷故事,在他的意识中,母亲是二战背景独立坚强的英雄

  书写的很贴切内心声音矛盾真实

  “艾黛尔则一步不停地跑向了玛格兰街。她还不满十五岁,她刚刚失去了一切。”艾黛尔失去的,究竟是她失去的是唯一待她纯粹外公,她的童年,还是即将坍塌家族辉煌

  最近有点偏爱自传式的书籍了,幻想着阅尽一个人的一生,是否生活便可以轻松一些。自己好像慢慢变成了一个似乎没有追求的人,突然间,没有很想做的事,没有很想去的地方,也没有很想去听的演唱会。如同积木一般的生活,亲手搭好的,亲手一步步地拆散自己。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二):时光的错落

  勒克莱齐奥以自传的方式记录了母亲的一生坎坷故事,在他的意识中,母亲是二战背景下独立坚强的英雄。

  书写的很贴切,内心的声音矛盾又真实。

  “艾黛尔则一步不停地跑向了玛格兰街。她还不满十五岁,她刚刚失去了一切。”艾黛尔失去的,究竟是她失去的是唯一待她纯粹的外公,她的童年,还是即将坍塌的家族辉煌?

  最近有点偏爱自传式的书籍了,幻想着阅尽一个人的一生,是否生活便可以轻松一些。自己好像慢慢变成了一个似乎没有追求的人,突然间,没有很想做的事,没有很想去的地方,也没有很想去听的演唱会。如同积木一般的生活,亲手搭好的,亲手一步步地拆散自己。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三):饥饿间奏曲

  《饥饿间奏曲》 作为我所阅读的大作家勒克莱齐奥的第二本书,此书显得艰辛晦涩,短短的十二万字,内容之丰,信息量之大,描述了一条历史长河,讲述了一个时代,我想,这是真正大作家的水平。第一本书《非洲人》,译者不同,文字优美,为纯文学的典范,优美之余,隽永深沉,可反复阅读,体会文字之美,还有不可取代的人生况味,生活的哲学。正常来讲,《饥饿间奏曲》应当作到一脉相传,读者也会怀着极大的热情去阅读。可惜,我所阅读的中文版由余中先先生翻译,作为资深的法文中译者,余中先译过诸多优秀作品,包括欣赏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但每一次阅读,都显得艰难疼痛,中文字之间的串联拼凑,无不让读者汗颜,我在想,或许译者选择了一条接近原作者的译法,以法文逻辑,来拼凑中文字,放弃了意译,放弃了原有中文的通畅,放弃了第三方阅读者市场,意淫了自己,伤害了原作者与读者。之所以能阅读完本书,全依赖于作家勒克莱齐奥的水准,在译者多方刁难的情况下,作家以他的结构,以他的思维,以他不由自主迸发出来的热情与诗意,让读者佩服。如若没有作家,这些七零八散拼凑出来的文字,扔在垃圾桶里,也属不可回收。《非洲人》是作家献给父亲的作品,本书是写了母亲,作家献给母亲。作家用文字,也可以听到音乐的奏起,时代的乐章缓缓传来,以《博来罗》的乐章结束,概括了一个时代,故事源于一次大战之后,父亲与巴黎的沙龙,10岁的小女孩,与朋友的细腻小故事,最后父亲被沙发朋友骗至破产,二次大战到来,巴黎沦陷,在尼斯避难,忍受饥饿,后来成长到二战结束,如何变成坚强独立的女性,但时代的悲歌不变,世事如棋,人物变化,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记忆在一瞬间,清晰也模糊,活着不就是如此么?这就是大作家的笔触,可拍一部电影,作时代的挽歌,可让文字保活,让不同时代的人记忆浮现。好的艺术作品,让人启发,得到思考,就像跟一个有趣的人聊天,说出了你有意识却讲不出来的话。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四):饥饿间奏曲

  这是勒克莱齐奥为她母亲写的自传。我原以为《奥尼恰》才是他写给母亲的自传,看完《饥饿间奏曲》后才懂,《奥尼恰》是他的。整理阁楼的书时发现这本,还算蛮新,纸偏黄,这是第二遍看,因为第一遍看得全忘了。

  书中的女主角叫艾黛尔,是个富二代,后来父亲破了产,家道没落.由于战争,全家搬回了尼斯,后来又去了乡下。尼斯在勒克莱齐奥的心中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因为这是他的出生地,而毛里求斯则是他大部分家庭成员的栖息地,这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一个现代,一个原生态,一个是曾经强大的帝国,一个又是曾经的被殖民地。所以勒克莱齐奥的写作风格,对边缘世界的探索,对自然地亲近与他即是法国人又是毛里求斯人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

  书中的艾黛尔是早熟的,在她的索利曼舅公死去之后,便开始和她的父亲规划那栋未建成的紫房子,那栋索利曼留下的遗产,唯一的继承人是他的侄孙女。只是那栋建筑没造完,她父亲就被骗破产了,后来正值二战时期,一家人的衰败可以得知。作为一家之主的亚历山大曾经如此辉煌,经常在家里召开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其中有使他最终破产的舍曼以及他的情妇莫德,后者在沦落至尼斯的时候与艾黛尔相遇,形容槁枯,似一个老太太。亚历山大则一蹶不振,终日颓废,慢慢地走向了枯败。

  艾黛尔就这样成长了起来,在家庭衰败中,在战火纷飞中,从天堂到地狱,享受了甘泉,品尝了饥饿。尾篇以艾黛尔儿子为第一视角,五十年后回到了巴黎,看到了当年未建成的紫房子如今的样子,看到了当年在巴黎的集中营。这一切都是当年艾黛尔苦难的象征。

  一样的勒克莱齐奥叙述,一样的勒克莱齐奥诗性的语言,一样的以边缘人的视角来讲故事。书名叫《饥饿间奏曲》,我没看到他对饥饿怎样痛苦地描写,散文式的语言淡化了现实的痛苦,他没让我感到战争的残酷与德国对犹太人的残杀,一切在我面前都显得过于平淡与不值一提,或许是我所经历的现实给我触动太大,我对他所写的饥饿已经没了痛感。

  《饥饿间奏曲》读后感(五):请沉默

  勒克莱齐奥有一种奇特的节奏,像真正的爵士乐才能有的那种节奏,一种不存在的节奏,在那种音节的切分里,情感赤裸了出来,粉红色的肌肉一样,敏感而脆弱。

  即将工作的那年,04年,我独自买了张机票回了重庆,又从那里坐车去了那个小城。我对谁也没提起。很多年没有去过,那个小城已经完全变得没有一丝过去的影子。我穿越整个崭新得令人害怕的城市走去城边那个机场,曾经在这里我第一次坐飞机,去成都,机票大概是500块,92年左右。我还曾经在周末的时候自己跑到机场旁边禁止入内的草坪上躺着,看着巨大的飞机摇撼着大地振翅飞走,银色的机翼在湛蓝的天空攀升攀升,慢慢变成一个可以抓在手里的小玩具。机场完全没有变,跟这个改头换面的城市形成巨大的反差。机场在00年的时候,由军民合用又被改回军备机场,实际已经是完全废弃的状态。我从一条开辟成大路的入口进去,沿着被高高的杂草爬满的草坪向深处走去,有几头牛躺在阳光下悠闲地反刍,曾经那片剪刈得整整齐齐的草坪堆积着牲畜的粪便,塑料瓶,饼干包装,锈蚀的轮胎钢圈,那条长长的长着倒刺的铁围栏到处破着大洞。我在跑道上慢慢地走着,机场只有一条跑道,旁边是一条备用道,再边上是一条公路,跑道是用坚硬的碎石垒成,不是公路那种廉价的柏油质地,踩在上面有一种岩石才能具有的沧桑感。我顺着跑道向着尽头走去,可能是因为工作日的原因,机场空无一人,天气好极了,晴朗得没有一丝遮拦。我走到尽头的那片草地上躺下来,天蓝极了,我从来没有在记忆里曾有过这么蓝的天空。我睁着眼睛,看着这一片燃烧的蓝色,这个小城有过我的一切,外婆、童年,还有那些随着银色飞机起飞的巨大得令我此刻仍然颤抖的辉煌的梦想。

  而这一片天空是空的,蓝得发亮。没有云朵飘过。没有玩具一样的飞机划出长长的美丽的航际云。

  我看着天空。看着它。

  看着飞机飞过的时候,我都闭着眼睛尖叫,让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发动机疯狂的轰鸣里不被机场监控的人发现,那时候我都在尖叫之后大声的发狂的笑。

  而这一刻我在流泪。

  为这一切的改变,为那些永不再来的时光,为这一片蓝色得发亮的天空。

  我独自来告别,再独自回去。这一切都改变了,可我要假装若无其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