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象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2020-09-14 20: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现象导论》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现象学导论》精选点评

  ●书本身是清晰易懂的,但是读过之后还是完全读不懂现象学原著……

  ●生动易懂,娓娓道来

  ●未经论证的断言比比皆是:现象学何以破除内外二分?自我何以思考者角色等同于先验自我?范畴为何是人类有而动物无的意向性?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我理解这是一本入门读物,但您也不用反复重复着同一个论点吧?若简明扼要本书厚度至少能降一半。另,翻译质量不敢恭维生硬晦涩,该标注英文的地方没有标注。

  ●作为导论来说,可以说非常好地完成自己任务

  ●通俗易懂的入门材料

  ●感觉还是隔了一层诶( ´•༝• ` )。ps:喜欢十三章里论述哲学反思命题性反思差别的那部分

  ●容易上手,但写作逻辑、引用和比喻都令人费解,知其大概模糊不清甚至混杂。对于基础读者,读读得太认真会是一种灾难,例如意向性讲得非常跳跃时间性中的滞留又赘言不已,引入“亚原子”“原子论”以及一些神秘倾向的比喻真是天雷滚滚。好处在于让人不得不拿起更纯理论的书来帮助理解。作者是做胡塞尔研究专家,称此书将不仅提供胡塞尔原论导读,读到最后,发觉他这么讲更像是为了规避胡塞尔现象学遗留问题可能因为太熟悉这个领域,写导论反而显得稀里糊涂

  ●购

  ●怕是要回炉再重读下王阳明(

  ●优秀作品期待下次读英文版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一):简介

  作者功底好,深入浅出,讲得很通透术语主要用的胡塞尔的,进行通讲,而非某个人。哲学不同数学我们把数学公式直接应用,而对哲学,我们只是不断评注。且本书附录相关书籍书目,及现象学发展,作为入门不错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二):一本很不错的现象学导论性著作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导论性著作,语言比较简洁,论述清晰,对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意向性、时间性、主体间性等作了简单清楚介绍。值得作为入门书来阅读。当然现象学的思想纷繁复杂,在这个导论的基础上还有需要著作要去,许多思想要让它们明晰起来。个人觉得抓住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之间的区别也许是个较好的切入点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三):金观涛讲佛学、现象学的区别

  这本书是金观涛推荐的,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好。不如听听金观涛讲的现象学吧。

  我的一个学生问我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现象学跟佛学?那么我就讲佛学有很明确的目标,它是讲个别自我是怎么建构出来的,现象学是讲外部世界是怎么被现象学意向性建构出来的,所以你去看完全两个,现象学没有讲个别自我问题,他也没有提出解脱之道的问题。但是现象学有个好处,它提供一套现代的哲学语言,这是佛学所缺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一些杂志用现象学的一些概念和语言来研究佛教,使佛教达到精确化。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那里面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现象学里面没有用到自我意识的形成一些基本模式,所以没有涉及到佛学的根本,所以把现象学的概念套到佛学里面是不行的。那么佛学要想完成用语言的哲学的术语现代化,现象学里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但是同样,我们需要完成一个基本建构。我刚才竟然介绍了这样一个东西,你们就会知道,佛教的核思想跟我们今天讲的作为迷信的佛教,作为主观唯心的把世界看为是想象的佛教有着根本的区别,基本不是一回事情。它是一个思想史的或者说用理解方式来获得真实性的一个哲学系统,而不是通过实验来表达的一个真实性系统,它的真实性是我们心灵的思考的真实性。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四):关于哲学的罗塔问题

  这本书的导言部分,作者介绍了写书的缘起和目的。我觉得这个部分中作者的同事卡洛-罗塔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洞见,哲学们实在是太久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了。

  罗塔注意到,数学家往往是把他们前辈的作品直接吸收到自己的工作中来,而不是去评注以前的数学家作品。。。当数学取得进展的时候,后来的数学家就把新的发现加以浓缩,然后继续前进。很少有数学家去研究过去几百年的著作,在他们看来,遇到代数学相比,这些古老的作品简直就像孩子们干的活儿。而在哲学那里的情况却恰好相反,经典的作品常常作为注解的对象被供奉起来,而不是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哲学家们。。。倾向于评注而不是意释先前的作品。

  一句话,罗塔认为哲学家们更应该去提炼精粹,继续前进,而不是评注过往。由此而产生了这本《现象学导论》

  作者相当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以符合时代语境的阐释方法让现象学这门哲学向读者“显像”了。以前对于哲学和现象学的一些常用名词常感觉模模糊糊一知半解,通过作者的解说,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比如说先验自我,比如说内在时间意识,比如说主体间性,等等。

  从我的理解,作者所阐释的现象学是一门既强调内省和直观力,又开放性的将主体融入到生活世界中的哲学。正向作者所说的,现象学复活了古典哲学的精神,又不再局限于前哲学的看似清晰实则模糊的认识意象。现象学承认外部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将主体的意识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以严格的内省消除了诸多被前哲学认为是实体存在的幻想概念,但最终仍然是以追求真理为旨归。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象学观点是今天真正的“哲学”,他重新激活了我们对于智慧和省思的信心,也充分认识到了哲学所面对的复杂对象的认识局限,但一切都是流变不居的,认识的局限会化为新的洞见,现在“正确”的认识也会在新的本质直观中被反思。

  读了这本书,你会看到实际上,如果以真理为旨归,那么真正的哲学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因此,也是无价的。即使严格如科学理论,那也是在为我们的以为提供一种可接受的解释并试图做出预言,技术则是价值观驱使下的科学应用。但在这些过程中,如果离开哲学层面的反思太远,任由欲望的驱使,那么结果也必然会是灾难性的。

  一阵风和一个爱人,谁更真实?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五):转载:杨广学:现象学心理治疗工作坊

  自佛洛伊德、荣格以来,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不断冲激着古希腊以来以“理性”为人类意识主体的哲学传统。正如法国哲学家吕格尔所言:“意识和潜意识一样隐晦难解……我们要问的是,对于一个其课题是意识的存有者而言,潜意识究竟有什么意义?”

  而与此同时,生活世界的故事化已蔚成风气,用叙事代替体系,或者用故事代替理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不同形式的艺术治疗、音乐治疗、游戏治疗、工娱治疗、身体治疗、心理剧、表演治疗等等,使得心理学更加真正地面向生活,似乎“表现”在逐渐取代“分析”。许多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及其贡献,都与这一潮流密切相连。

  学院心理学在经历脱胎换骨的阵痛。走出意识或潜意识的迷阵,“回到事物自身”,这句胡塞尔现象学响彻云霄的口号看来平淡无奇,其实暗潮汹涌。

  中国古典心性学所追求的精神超越的境界,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一种极具魅力的价值评判和思维方式的取向,而且在理论建树和心性修养的实践中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认真提炼东方心性观独特而精到的理解,例如道家和禅宗的精髓,与当代现象学进行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以人的生存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象学心理治疗,重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启发人们以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本身,充分尊重个人的体验及其象征性的表达,重视人的在世生存的丰富的可能性,因而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和宽广的发展前景。

  现象学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强调反思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的结构与意义,主张发展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坚持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根基,重视意识“意向性”的心理学价值,发展特有的心理学研究程序与方法。

  l 每个人对于周遭环境各有其独特的知觉,而个人对事物的知觉与了解方式决定了个人的行为。

  l 行为的原因不是客观的事件本身,而是个人对事件的知觉。

  l 所有的行为都决定于现象场。 (phenomenal field,个人在特定的时刻所经验到的一切。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知觉。)

  l 行为的改变来自知觉的改变,所以现象场的改变代表行为的改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