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经典读后感有感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由王蒙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誉为“审父杰作”的《活动变人形》,这种意识流抒情化的描写再度证明王蒙不愧为写长篇小说的高手。它从中西文化冲撞与融合的角度,把握和审视他父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这篇小说是中国当代“家族文学”的开山扛鼎之作,也给当代中国“寻根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生活腐烂到了这种程度,那些食利者剥削者的残渣,那些历史夹缝里的畸零人,也真心企盼着暴风雨,天塌地陷,江水倒流。初读冲击,细细想来还是有一些缺憾。
●其后而溏
●低估了这本书,虽有一些情节安排上的瑕疵,但人物刻画实在深刻。
●我倒也不知道之前为啥不喜欢王蒙不看他的小说 读了这篇才要惊叹一声错过好多
●我特别喜欢你,去年夏天。 整本书中最文艺的一句话,可我并不理解作者的意思。有大神可以解释一下吗?
●长篇的破口大骂 怨毒的牢骚 但还是有点小幽默 所谓的“审父”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一):吾诚实的无成
结构上的调整,使得整个小说成为了一种“活动变人形”的状态,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故事,组合在了一起,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这么做的结果,让人对那一段历史产生了迷离的,不知今(往)夕何夕的困惑。无论如何,它也是一部小说,对吧?
隐隐约约间,围绕倪吾成的一切都被作者细节性地描绘出来。这样的人物,有着西式理想化的头脑,无法挑肥拣瘦的肚腹和孱弱的腿脚。真如那个赵尚同分析的,他的头,他的身,他的腿,是不和谐的。他的理想,他的本领,他的环境,三者被无可避免地撕裂了。是谁之过耶?谁能为一事无成的现实悲剧负责呢?
新旧时代交替之时,痛苦与期望,彷徨与决绝,毁灭与新生,都在不协调中进行着冲突,这本身就是重构的前奏和过程。
即便无成,但他是诚实的。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二):陌生的或不陌生的
倪吾诚带着西方文明的皮毛,带着他眼中的欧洲文化归国,并试图以此改变并重塑他的妻子和家庭,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他竭力把西方礼仪灌输给具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的家人,他讲欧洲,讲哲学上的笛卡儿和康德,讲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讲不但应该刷牙而且需要早晚各刷一次牙。
然而他从西方学到的、接受的文化观念只是表面上的而已。静宜并不需要被竭力的用西方文明改造,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在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女人。虽不可否认她在旧社会长大带有的世俗与无知,但嫁给一个没有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的这种“新式”男人,承担起了原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这应该是任何女性都无法忍受的。
没有基本的爱,两个人的离婚是必要的。一个在新旧交替,东西碰撞的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的心态和姿态?
全书倪藻的视角,主人公却是倪吾诚(无成)。对于倪吾诚的死,真的是一种安慰,一种解脱吗?我想是的。在太平间的冷柜旁的平台上,举行着与倪吾诚的告别仪式,告别是冷漠的,无所谓的,大家只希望这些仪式快快结束。
人咽下一口气,也不容易。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三):梦想于现实的不可达
刚开始看时觉得很没意思,慢慢看下去,发现文字并不难懂,再继续看下去才看明白,原来故事讲述的是新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挣扎和苦闷。本身向往欧洲现代和文明的生活,可是现实是连要求家人每天刷两牙都做不到,静宜的几句“钱呢,钱呢,钱在哪里?”就把他顶回来了。
是呀,倪吾诚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梦想世界里,所以他会疼爱孩子,给孩子买象征着文明的书、玩具、鱼肝油、白雪公主等等。。。,可是现实生活却是他们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孩子关心的也不再是玩具这样的奢侈品,孩子只关心父亲什么时候可以给他们带回来米和面,只关心父母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吵架。。。当孩子关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孩子应该关心的问题时,倪吾诚的梦想何以安身,自身已经无可改变,那么下一代呢,期冀于下一代可以在文明、自由、民主的氛围下成长的梦想又如何呢?可是就连这些,有着如此崇高理想的倪吾诚却也无法提供给他们。
所以倪吾诚是自私的,但也是痛苦的,因为梦想而痛苦,因为梦想在现实中的不可达而痛苦。既无力改变,同样也不愿放弃,这样的人生是最痛苦的。比之没有梦想,或者可以实现梦想的两类人都痛苦。秉承着这种痛苦的人,需要有坚强的心脏和排除外界干扰的勇气,孤独而绝世地活着!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四):多余人的启蒙
王蒙的文化与历史反思,不仅是探讨文革和极左思潮的遗毒,还要深入去探寻遗毒以下深埋在一个民族中的集体无意识;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也许不如福克纳、乔伊斯那样天马行空,但有一种内心的热切与真诚。 倪吾诚也是一个多余人形象,如果郁达夫和巴金的多余人近于奥涅金、罗亭,倪吾诚则更近于奥勃洛摩夫。他身上的诗性和命运悲剧的严肃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契诃夫或吴敬梓式的滑稽可笑,乃至笑中带泪。他上身的伟岸和下肢的萎缩,似乎也象征着他在理想和现实间的尴尬处境。他深深憎恶着旧中国的腐朽败落,试着用自己幻想的“欧洲文明”去改革自己的家庭,启蒙自己的妻子儿女,却因物质的匮乏而处处碰壁;而这种碰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自身,他的好高骛远、迂阔可笑、眼高手低,便是腐朽败落之旧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旧知识分子的落后性。于是,这又触及了那个老问题:知识分子本身是不是具有启蒙主体的资格?于是他真心实意地拥抱革命,他在革命之后对于现实一如既往地牢骚怨毒,可近在咫尺的政治运动比远在天涯的欧洲文明更能成为确凿的精神支柱。在极左运动,尤其是文革、劳改、“破四旧”中,他居然享受着“洗浴”一样荡涤自身、升华灵魂的快意——确实可以相信他对于运动风潮的狂热是真诚的,当然他对于马列主义本身则未必了解和信仰。
至于另外三个女性,周姜氏对重口味食物的病态追求、姜赵氏对过往地主奶奶生活的眷恋、姜静宜的暴躁易怒,以及三个女性间鸡毛蒜皮的纠葛与和解,她们在革命后分岔的命运,也写得很有意思。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五):这一部杰作,把中国式“破碎”家庭生活写的入木三分
全书的后部续集篇才是全书精华!我猜是王蒙几十年后补写的吧,叙事进程快了很多,大家的结局也不算差,只是耿耿于怀的人们还是不能放下,原来世上是真有这般的怨气,历经几十年嫌隙仍然无法消解。 书里写的家庭生活确是真实的,充斥着那样极端的怨恨,本是夫妻的两个人结合的极端痛苦,还要把孩子也拖入深渊,还好孩子得到了教育的机会能够从之脱身。仿佛能在静宜和倪吾诚身上看到我的父母,只不过我的父母没有那样好的家庭,只能说是低配版吧。明明彼此没有感情,同样是为了生活琐碎而不顾颜面,两个人根本不能相互理解,怎么会有这样不幸的家庭?怎么会吵得那样不可开交?怎么会到了那样对对方咬牙切齿、攻击对方甚至诅咒对方去死的境况?如同倪藻一般我也是那个安慰母亲甚至于不耐烦的孩子,也同样有一个倪萍那样的姐姐。静宜有个姐姐,但对应在我家里,是父亲的姐姐、我的姑姑,遇到事情一般都是姑姑父亲奶奶站在一起,结构又和小说里的母女三人何其相似。 事情发展到现在,两个成年人空耗了十几年,互相看不顺眼。少时常想,我为什么要存在,母亲常对我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离婚不是更好吗?就这样还是要勉强过下去吗?传统观念就这么深刻的烙印在人心里吗?集体意识强烈的根本不愿去主动寻找自己的幸福吗?离婚的女人根本过不下去吗?(现在离婚了,是为了两套房的事,也终于是离了)有什么事就一定要在心里憋着生闷气吗?对于幸福的家庭永远只能是羡慕吗?为什么就不能打破这压抑令人生恨的环境呢?我好苦好恨,但说不出来,没人会聆听一个小孩,我从不敢公开说。逐渐意识到这样的痛苦回忆会跟随人的一生,会是夜深人静时的长吁短叹,会如影随形般萦绕心头。 倪吾诚的形象可恨中却也透出几分可怜,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我害怕我成为那样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待我真正成人,绝不会让自己陷于这般处境。我好希望我有一个我非常引以为豪的爸爸,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身上学到人生所需的一切智慧。但好的回忆也是有的,父亲教过我电脑,当时我们都是一步步探索;父亲想让我多记诗词,每天要我记诗,但我总是兴趣缺缺敷衍了事,而他对这方面有兴趣;父亲教我打乒乓球,我们还打过篮球羽毛球。有时以为已经放下,但还是甩不掉挥不去斩不断那千丝万缕的羁绊。 同样是父亲老了后失去了脾气,但是对于时局的唠叨还是一样,他们是根本没有打破现状的能力也不愿跳出现有局面,这时候让他们接受新的观念已经太迟了,但至少我们有了能力可以影响父亲。
像书里写的一样,老了的父亲开始单相思,开始依恋我们,但是面对一个男人的百年孤独,谁都无能为力。其实母亲是比父亲不怕老的,母亲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有自己的老伙伴,忙忙碌碌乐在其中;但父亲一无所有,没有成就,不敢见人,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假装怡然自乐,其实又有几多辛酸惆怅。 我相信倪藻也是绝对不想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吧,但我现在还处于跳出魔圈的过程中,我的跃迁,不知道会不会失败。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我已经越长越大,越长越老——不会再像小时候被轻易影响,不会因为父母吵架而心惊胆战,不会因为姐姐与父母的矛盾大战而心惊肉跳(以后肯定是没有了,大家都学会了和解),不会整天身不由己,待在一个愁云密布、乌云遮罩的所谓家中。孩子不过是家里的短暂过客,终究是要走的。还好我们可以离开。 生活已经变好了,我们也该学会朝前看,走吧,走吧,不要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