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观后感大全
《考试》是一部由蒲剑执导,曲凤琴 / 周国春 / 徐波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件本身很真实,但情绪都太稳定、太克制、觉悟高到有显而易见的集体共识——又不真实……或许导演就是个这样的人。开始窗台的特写像画一样,后面的镜头也很美,仿佛回到80年代,但物价提醒了我它不是。
●回到对编时代~全是硬切。
●还好,,,,
●老师的作品 被伟人化的议题很有深度 受启发想拍高考作文中的“老记”
●那个小孩对老师最后耳语了什么呢?是教老师放心离开,还是嘱咐老师明天一定要回来。。。
●我喜歡淡淡的感覺的電影 還不錯 很真實
自我感觉这部电影乏善可陈,有明显模仿《一个都不能少》的痕迹,也是采取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由原型人物出演的方法。但题材选取的不错,有吸引力。电影的前半部分还不错,叙事十分流畅,拍摄自然风光的镜头很清新,很唯美,捕捉到了扎龙岛特有的美。但全片最大的败笔出现在了结尾,落入了俗套,而且是俗不可耐。记得当时放映的时候,结尾一出现,全场一片扼腕叹息声(不是嘘声,很少见,也很令人欣喜)这说明。观众由于对电影前半部分良好的观影体验而对于结尾充满了期待,可是让他们失望了。
蒲剑老师可能是第一次拍电影吧,感觉有些拘谨,放不开手脚。譬如全片大部分都是像纪录片一样的固定机位拍摄,这可能是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但也可能是为了减少创作的工作量和失误而为之。结果显的更像是一部水平纯熟的学生作品。
但很欣赏蒲剑老师的态度,教育就要首先亲身实践,才能带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希望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老师出现,那真是学生的福音!
《考试》观后感(二):电影是一种乡愁
《考试》的导演蒲剑老师在一次坐谈时曾经说过“人为什么会感动?第一是被自己感动,第二是被他人感动。”
通常看完电影后最初是很难一下子就去考虑电影本体,往往是在消化了剧情之后,关于电影本体的东西才会被考虑。但是毫无疑问,在第一遍观看《考试》时,就会被很强烈的关于电影本体的东西所冲击,比如朴素到无以复加的现实主义,比如固定的镜头和线性的叙事结构。
线性的剧情结构,很简单,也很明了。很直接的表达了要表达的主题,观众看起来不用费很多的脑子去理清结构上的交纵。相信这样的剧情设计,也是为了迎合电影中所使用的现实主义,比如稳定的镜头感和现实的镜头语言,毕竟,这样一件事情在现实中就是这个样子,不会很复杂,所以导演也没有必要去像商业电影那样安排更多的情节来影响这条主线。就是要用很纯粹的东西来感动观众,尤其是导演常常把人物置于广阔的全景中时,更有一种淡淡的说不清楚地感动。
本片的演员都是群众演员,很真实,很朴素,正是电影本体对于真实的追求才让表演者有了无限大的发挥空间,现实的生活便是他们教材。我们看到,几名演员的表演确实给电影让电影增色很多。这样的表演很少有学员派演员的做作和煽情,让人看了没有距离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带着新宇找马一段,从两人入画到新宇妈妈找到他们三人一起出画,长长的镜头当中,三个演员的很生活化,谈话的内容也很生活化,虽然没有三个演员的特写,但相信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观众,看到这一段,会很容易产生共鸣。还有老师在女生宿舍等女儿时候和宿舍管理员谈话一段,两位演员的表演堪称经典,老师在后边坐着,随着听管理员说现在学生校外同居等等,神情的不安和内心的越发担心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坐立不安的望着前边的窗外,尤其是交织在一起得两只手的拇指,不停的绕来绕去。再看宿舍管理员,轻描淡写的谈话,吃面,以及吃完面后拿出面巾纸擦嘴。生活化的细节呼应了影片现实主义的风格。
“蚊子多你烧把火熏一熏”正是这么朴素真实的语言,构建了《考试》整体的调子,淡淡的朴实和默默的挂怀。导演可能要传达一种这样朴素的人文关怀,小人物生活中小事情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可我感觉,电影《考试》并没有完全表达出导演要传达的人文情怀,或许是剧情的过于线性和纯粹,又或许是屯子里的风景过于美丽。
如果画面能粗糙一点,是不是主题就会更加有力量?
巴赞问过,电影是什么?
侯孝贤说过,电影是一种乡愁。
在观众看惯了大片和高科技的当下,一个导演有勇气去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是让人感动的。纯粹的电影语言,纯粹的电影表达,不为商业,只为能真正看得懂的人。我想能做出这样电影的人,一定是先被电影本身感动的。
参考书目:《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 p28《考试》
《考试》观后感(三):朴实无华
属于我的每一天都希望是忙碌,但还是在写完一份作业之余娱乐了起来。想看一部电影,一部中国人的电影,最后,选择了它——《考试》,一部虽然出产于2006年而当时的我全然不知的电影。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这考试,尤其是小学时代的考试让我记忆深刻。或许,可以说,我是为重温旧梦而来。
事先我并未为这部电影做过任何准备,我也不知道它于何地讲述何人何事。但是这部电影开头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辽阔的草地,孤单的教舍,一个老师,带着五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教授不同时期的知识。教室是这样的朴实无华,课桌如此,讲台如此,黑板如此,老师如此,学生如此,甚至连从窗外射进的阳光也是如此,除了学生的人数少了一些,这与我的小学模样有多少差别?
故事在进行着。老师作为这个岛上的唯一的知识分子,总有去城里见识大场面的机会。一群孩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人生的此刻,知识上唯一的依赖就是这位老师。在那五个孩子看来,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将由这位老师决定;在那五个学生的思维里,也终将十分崇拜老师。这份崇拜,恰似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或者无边无际海洋中的一块浮木,可以让人心安,让人有信心向前去。
我很怀念老师与家长打招呼的场景,因为如此熟识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来说是再幸福不过了。你考的不好,老师可以直接到你的家里去拜访,亲切地问你为什么;你不说,父母就在旁边为老师助威,这么和谐的场景,当时你不懂,可是当你终于懂了,你的老师已经退休。老师教你知识,不会为自己图什么,因为其实老师家庭的生活条件,或许比你家的都好;当然,你也不懂会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因为如此天真的你,只相信老师对你的好,当然老师对你,确实是真实的好。
电影是如此地平和,甚至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或许有些乏味,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总担心有些许令人惊心的波澜。比如老师在走出扎龙岛的过程中会突然遇到危险,比如刚考试完对老师来说至关重要的试卷会因为某种原因不翼而飞,比如老师在带领孩子逛市区的时候会突然遗失某位孩子,比如老师的女儿在城里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开场的那匹马,真的最终也没有找到……但是这些都没有出现。给我最大震撼的孩子故意考砸以求挽救老师不要离去,也是在这农村独特的风光中毫无征兆地发生了。老师很着急,去找她的学生,而我却没有任何感觉,或者,我认为,她就属于这里,根本不会发生什么调走的事情。就像我的小学老师,那两位教了我四年的已经退休的老师。
在电影的最后,老师选择了不再重考,这样她就可以留在这里。可是在我的思维里,总应该让孩子们重开,但老师再去找局长说不调离。因为这样,对孩子们才是公平的。当然我们相信即使重考,学生们还是会故意考砸,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相信老师会一直留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知识和光明,即使老师宣布自己不会被调离,——因为天真的孩子即使相信,其他人也不会相信,——不,或许大家都会相信,因为这个老师是自愿呆在这里长达20年。
对扎龙的孩子来说,曲老师是根救命的稻草,或者对岛上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她代表知识、学问。岛上的人对她是由衷尊重的,但是这种尊重只能表现在日常的打招呼当中,他们不能让她走,因为她走了,光明走了,未来也走了。屯长的做法,孩子们的做法,家长们的紧张,都源于此。
《考试》观后感(四):一场发生在艺术与真实之间的抒情谋杀
2008年3月30日,广州岗顶天河电影城,首执导筒的新锐导演蒲剑携其大银幕处女作《考试》来到了The 3rd ScreenOut Film Exhibition的闭幕式。对于蒲剑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要的考试。
唯美与沉重:绚烂的惆怅
本届影展的特色依旧是先锋,主题依旧是现实,而作为闭幕影片,《考试》无疑格外地融合了先锋与现实。影片用“伪纪录片”的风格,采用真人自演,讲述了驻守孤岛小学二十年的曲老师和一群质朴的乡村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导演蒲剑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他的这部影片因为强烈的写实风格和形式美感而在多个国际影展上大获好评,在去年的东京电影节上,业内人士更是认为他在影片中成功运用了大胆的长镜头调度和唯美的画面,营造出了一股浓浓的“乡愁”。
影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曲老师是赵凯屯小学唯一的老师,在这所混班制的孤岛小学已经工作了二十年。区教育局局长答应曲老师这次全区期中统考后,如果她的学生能连续十年排名第一,就把她调到市里工作。因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在市里上学、打工,曲老师格外珍惜这次调动机会。可是,考试结束后,曲老师发现学生们的答题大部分是错的,与学生平时的表现完全不同……
影片自始至终在刻意营造一种反差:唯美的画面和沉重的主题。
赵凯屯是齐齐哈尔扎龙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中一座四面环水的湖中小岛,在导演唯美的长镜头里,这里是蓝蓝的天,一望无际的芦苇,美得让人窒息。然而就是这座小岛,至今没有通电,岛上居民过着几乎与现代社会隔绝的生活。曲老师在岛上艰难坚守了二十年,终于等到了调离的机会,然而在至关重要的考试中,她信任的学生却似乎是“故意”考砸了。
在沉重的主题与唯美的画面之间,观众的观影姿态被蓄意地调适成了作壁上观。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背反,恰恰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隔绝在当事人与看者之间,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而影片里的故事,也只能远远地发生。如果说这是导演的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那么它无疑是冷酷而天才的。
同一个调调:生活没有高潮
导演的第二个显而易见的策略,是对影片情绪的极度克制。在对于人物情绪变化的处理上,导演显然自有打算,并且煞费苦心:在几乎所有的感情戏里,都只出现人物的远景或者背影,面部表情遭到了刻意的回避,情感流露更是被禁止出现。而在戏剧冲突的节奏设置上,导演的近乎偏执的隐忍和缓慢更是几乎到了令人厌倦的地步。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很慢。对话很慢,动作很慢,表情很慢,故事发展很慢,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很慢。整部电影似乎没有高潮,在等待中,一切就若有若无地发生了。
在一个曲老师进城探望女儿,与大学宿舍阿姨对话的段落里,镜头丝毫未加剪辑,一连十几分钟的长镜头对准两人,阿姨倒水、吃面、喝汤,许久之后,才开始对话,生活中的真实节奏被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在对话与对话之间,隔着真实的时间和真实的沉默。
没有内心独白,没有面部特写,没有人物冲突,于是,那些人那些事就离我们更远了,而这似乎颇像我们真实的生活,没有高潮,有的只是“不在其中不流泪”,纵然内心有挣扎有矛盾,又“知与谁说”?
为了孩子:一语双关的人生寓言
影片中,曲老师是一个坚守孤岛二十年的老教师,她为乡村小学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两个孩子在城里打工、上学,她希望能调到市里,以便照顾自己的孩子,弥补多年来一个母亲的愧疚。
有这么一个细节,曲老师在城里遇见了教育局局长,在和局长一起坐车返程的途中,她向局长提起这个想法,并颇有苦衷地说“这也都是为了孩子”,“是啊”局长接过话头,“为了孩子”。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而残忍的双关:为了孩子。局长想着“一切为了孩子”,曲老师却想着“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那些在孤岛上要上学读书的孩子,曲老师已经奉献了二十年,他的丈夫已经不愿意为这件事再和她争吵。在独岛教书,让曲老师吃了很多苦,也让她获得了很多荣誉,更为重要的是,她在这种默默的付出中,收获了与当地学生的浓浓的爱。可是,自己的两个孩子也需要照顾,二十年来,她已经欠了他们太多。
“生活就是这样,顾虑这头,就顾不了那头”。都是为了孩子,所有的选择都只是无奈。
这也是一场考试:我们同在谋杀现场
可是曲老师必须选择,导演也必须选择。
这无疑也是一场考试。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抉择: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我们的镜头应该捕捉一些什么?
不难想象,过去许多同类型同题材的片子走过的老路,曲老师舍小家顾大家,最终被学生的质朴情感所打动,毅然放弃了调职,回顾孤岛。足够主旋律,也足够煽情,并且很难说这样就不真实,但是很遗憾,生活的残酷在这里被无情地抹杀了,艺术谋杀了真实。
在《考试》里,导演试图走得更远,他要向生活的深处跋涉。“再说吧……”,面对孩子的期盼和屯长的追问,曲老师无可奈何地搪塞了一句。
再说吧,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不了了之,这才是生活中真实的逻辑,尽管听上去那么无情。
曲老师到底是走是留,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或许导演并不想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太过激,曲老师的所作所为,已经足以保证此片不失为一部主旋律影片。
但是,影片的结尾,或许才是影片的开始,一场真正的《考试》。
而我们,也都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