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边界移动两百年》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边界移动两百年》影评精选

2022-05-17 02:0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边界移动两百年》影评精选

  《边界移动两百年》是一部由钟适芳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界移动两百年》精选点评:

  ●那些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同样的肤色,相同的血液。与国籍无关,与每一个乡愁,每一个和身份相关的故事有关。导演的群像式记录,无数个细节的把握。慢慢看,细细品味。

  ●音乐挺好哒,做民谣的人做像民谣的纪录片。

  ●虽然早就听说华人遍布海外,但看到印度的华人群体还是略感意外——族群人数不算多,但”中国风“一直没有丢失,据说他们说的客家话乃是最正宗之梅县口音。来与去,旧与新,个人命运与历史事件,身份认同与家国情结,都在200年的追溯与叙述中呈现。音乐人制作的纪录片,节奏感佳,配乐更赞!

  ●周末去时代美术馆观看了台湾音乐人钟适芳导演的纪录片《边界移动两百年-from border to border》讲述的是在印度的华人历史,站了3个小时看完并参与了放映后的导演见面会。族群,身份认同,语言,迁徙,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感触颇深。当晚又在凸空间观看了为此片联合制作音乐的3位音乐人的演出,非常棒

  ●“对于多数印度华人来说,生命是没有终点的旅行,印度是他们的家,又不是家。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印华大概是最华人圈最被忽视的群体了吧。画面中不断出现的培梅中学和青天白日旗能泛起多少前尘往事

  ●对于身份的认同,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不管选择在哪个地方居留下来,都会离另一个地方越来越远。

  ●印度华侨移民。 值此纪念教师节观影。 一部有人类学视角的片子,电影配乐非常好听。

  ●填补了很多人的一段空白。

  《边界移动两百年》影评(一):一道精神上的,地理裂痕

  看到华人小伙在台上大唱溜溜的印度歌曲,评委们一起扭动,一边陶醉,我浑身鸡皮疙瘩开始起来了,难以描述的奇特感觉——

  A,虽然坐着的屁股左右争宠般的喊痛,但这个片子终于能让我坚持看完了。

  ,思来想去,人的根,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是不是选秀这类狂欢,能将其放大,能将其重塑?

  C,当地有些华人说的英文,印象最深的是那个 vely vely 酸爽的口音。

  D,随后出现的宗祠,结合略显破败的小镇风貌,让人心有酸楚。华人的宗祠文化可用顽固一词来形容,虽然即使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宗祠文化有个什么劲。但是,哪怕作为一个空泛的集体无意识的符号而言,宗祠维系着边界之人对父辈、以及对不可抗的历史的联结。悄无声息中,边缘的客家文化,还继续在漂流,在移动。

  E,意识到身处与大陆有着天然地理裂痕的岛屿之后,再看这部片子,不免再次被这奇妙的隐喻给戳中。想起祖上三代的飘离零落,南洋,侨乡之痛,这些个情结,或将以一种肉眼所看不见的形式,继续存在。区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经验竟能通过影像和声音,直接抵达心脏,力度远大于书写和阅读。看完之后,个人感触是,这些经验何时能被发现,被感受,被审视,就能何时进入日常,与日常自我融为一体。

  《边界移动两百年》影评(二):移動的邊界 移動的人心

  兩百年在印華人的歷史很長又很短,基本上用幾個大事件就可以概括,但其中又是由三四代的中國人共同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以訪問多位皮革業業主開頭,又以靜默的廢棄的皮革工廠結尾,寓示著華人在加爾各答的興與衰。有人想走,有人想留,有迫不得已也有積極主動,歷史的洪流在現在看來不禁感慨何為終程。

  在62年的中印戰爭前,印度是被當作華人的一個避難所,從避免晚清的戰亂、國共兩黨內戰、中共清匪打土豪等政治壓迫或動亂,華人背井離鄉,遠赴印度,從此紮根,從事洗衣、皮革等行業,甚至還參加了印度獨立運動,這個時候的華人已經基本融入印度社群;中印戰爭爆發,印度當局捉拿華人,尤其是持有中共護照的,並建立華人集中營,很多人被關四五年後才重獲自由,期間部分華人選擇歸國,最後剩下了三分之一的華人,自此這段歷史成為印度政府想抹掉的記憶;隨後戰爭結束,中國開始走入現代化,發展經濟成為多國重心,中印均成為領頭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而在印的華人始終以華人為界,不多踏出一步,多數與當地印度人僅為點頭之交,當溫飽與生存不再是問題時,關於文化政治身份認同感的一個困惑隨之而來,身分認同其實是一種歸屬感的缺失,歸根到底還是要看自己想為自己貼上什麼標簽和加入什麼社群。

  片中一個事業有成生活滋潤的華人述說自己想移民北美的想法,去加拿大得到的是心靈的平靜,留在印度得到的是生活的享受。民主、自由、法治似乎已成為那些發達國家的標誌,只有去到了那些充滿著美國夢的地方,人們才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生活的豐腴並不能滿足在印華人了。去另一個國家真的能夠如此嗎?印度除卻基礎設施真的很糟糕外,聽到的去過印度的友人描述都是一種和諧的存在,無論動物與人、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而以美國為例,有多少華人是真正打入美國政治圈擁有政治話語權的,也許是只有所謂的WASP才擁有不被他人歧視的特權,其他人種如華人,只能默默無聞埋頭苦幹,在硅谷IT業機械工程業兢兢業業,老老實實為實現美國夢而努力。

  真實的生活,從來就沒有終程。

  《边界移动两百年》影评(三):身份变化两百年

  糖茶皮,屑,独立岁月,边界,脸,气味,终站。

  这几个关键词串成了印度加尔各答华人两百年的历史。

  《边界移动两百年》,获选2014女性影展台湾竞赛首奖,2015汉堡电影节FilmFestHamburg Asia Express单元,入围2014台北电影奖、2014 TIDF国际纪录片影展台湾竞赛片。

  片子本身是不错的,客家话的旁白听起来别有韵味。视角也很客观,呈现了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没有刻意表现什么的痕迹。在印度华人社区开始没落的时候,这些口述历史与历史景象就是此片最大的贡献。

  题为“边界移动两百年”,但看完才明白导演想说的并非国界,那是一条看不见的边界,在人心里。

  官网上有此片简介,贴过来给大家分享,我就不多言了。

  哦对了,官网上有关于这部片的一切信息,包括背景音乐。

  --------------------------------------------

  印度的加爾各答,一個走過英國殖民歲月,容納多元的族群、信仰與文化的城市,有著其他印度城市沒有的「唐人街」。中國早餐、鞋鋪與平價餐館,這些被印度主流社會視為「異國風情」的背後,隱藏著兩百多年來居住此地,漫長而艱辛的華人移民史。

  18世紀末,為了逃離家鄉的動盪與貧困,華人移民長途跋涉,來到當時英屬印度的「黃金地」加爾各答。來不同地域,操着不同方言,來自山東、上海、湖北、廣東、梅州的華人,他們貢獻的手工技藝,成為大英帝國發展下重要的勞動基礎。印度華人的職業,從製鞋、洗衣、鑲牙、到製革,是印度教種姓制度下賤民階級的工作。然而,勤奮持儉的華人,在嚴格的種姓分工夾縫裡,憑著手藝,在異鄉打出一片天下。

  儘管世居印度多年,隱匿於城市邊界,圍起高牆的印度華人,仍逃離不了隨大時代下政權輪替而至的動亂紛擾。1930年代風起雲湧的印度獨立運動、二戰的爆發、國共內戰......接踵而來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在愛國主義沸騰的口號與旗幟下,華人一夕之間失去了身份與家。今日,矗立在印度西北戴奧里集中營的殘存高牆,是許多印度華人記憶中難以磨去的傷痕,長年以來沈默的歷史傷口、生活和心理上權益與身分的不明確,傳統行業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衰落,有人留下,更多人選擇出走......

  《邊界移動兩百年》以八個章節,探見印度華人兩百年間「來」與「去」的歷史脈絡與生活情景,以大時代為軸,影片採訪老中青三代印度華人,將他們身處時代邊緣的生命記憶,對照大時代的歷史影像紀錄、以及印度左翼導演Mrinal Sen《藍色天空下》見證的1930年代,拼貼出印度華人在時代洪流中消聲的歷史與聲音,呈現當代多元的身份認同和生存處境。影片同時以語言、氣味、臉等視角穿插切入,細膩的對照不同世代、身份與職業背景的印度華人心理狀態;社會與個人正面臨變動的未來。影片記錄了舊日華人聚落的最後一抹殘暉,並留下珍貴的口述史與歷史影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