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白读后感100字
《孤獨白》是一本由萊曼.格林 / Linen Green著作,時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360.00,页数:8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獨白》读后感(一):我是不习惯温室,习惯厕所香味的,玫瑰
我把玫瑰种在马桶里,在那里,很美丽,你说气氛和玫瑰不相称,不是每朵玫瑰都那么好命,你拯救你的,我也没有蹂躏我的玫瑰。
对别人重要的,对我来说不见得重要。不要强迫改变我,我是不习惯温室,习惯厕所香味的,玫瑰。
《孤獨白》读后感(二):2011.04.08 (五) 中廣新聞網「新聞大解讀」胡忠信先生專訪作者萊曼‧格林談《孤獨白》一書
2011.04.08 (五) 中廣新聞網「新聞大解讀」胡忠信先生專訪作者萊曼‧格林談《孤獨白》一書
§ 連結:
聽聽作者怎麼說。
《孤獨白》读后感(三):Free As A Bird
我们没有翅膀
因此无法亲手触摸自由的界限
蓝天
可我们却准备好了
用一种矛盾的眼光
去听风中回荡着的牛奶
如果一个人永远
可以抬头就看见天空
跟着白色的光芒向前游动
至少
你的梦想
有时候仍可以吹干
拄着拐杖却已思考不起的爱因斯坦
我也不会介意
你把破碎的瓷器
像扑克牌一样
愤怒地倒在我破烂不堪的沙发上
因为总是会有人
动也不动的
伸出大腿,弯个懒腰
然后费劲的用她肥硕的臀部
装满整个凹凸的平地
《孤獨白》读后感(四):转:哲學教授的小說課---《刺蝟的優雅》vs.《孤獨白》
哲學教授的小說課---《刺蝟的優雅》vs.《孤獨白》
文:Tanya
《刺蝟的優雅》和《孤獨白》在不同時間抵達卻在前後相隔不到幾天被我閱讀。作者分別是法國女生和台灣男生---兩位恰巧都是哲學教授、恰巧都寫下耐人尋味的小說,傾訴他們對「人生」和「生命」的看法。法國的哲學教授揮舞輕盈的筆法,以略帶村上春樹的詩意幽默,寫一棟大樓裡隱隱沸騰的苛薄與溫情,其中包括異國文化的衝擊交流、跨年齡的相知相惜、遲暮之情……,在階級分明的社會,小人物以文學和藝術追求至高無上的美,在美感的撫觸下,將自我推到某個高度並淺嚐曲高和寡的孤獨;台灣的哲學教授運用偏沈的筆法,融合愛莉絲夢遊仙境、阿凡達、懸疑推理、以及九二一大地震……作為情節鋪陳的主幹,寫一場自我存在的辯證過程。
《刺蝟的優雅》厚度只有《孤獨白》的二分之一,靈魂很輕、情節很輕、人物的交集和互動也很輕,整部小說非常好看,角色性格鮮明、對話充滿機鋒,讀者能在對立的元素中產生共鳴。比方說:老去的軀殼(荷妮)和日子正當少女的腦袋(芭洛瑪)摩擦出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誼;西方文明遇見東方文明所激盪而出的火花;醜陋的人心對照永恆的藝術美;空有財富但不具崇高人格者的目光如豆和貧窮卻懂得人生價值者的心靈無際。作者塑造的兩位女主角都是形體躲躲藏藏但內心清明澄澈之人,她們可看見「看不見的事物」,一步步在絕望的谷底攀至希望的瞭望台。全書最重要的象徵便是「茶花」和「夏雨」,「茶花」代表永恆美,一種接近震顫的手勢被包覆於花開花落之間,微風輕拂花瓣,時間跨越了什麼也失落了什麼,唯有「此時此刻」的真實在茶花的姿態裡被保存下來。「夏雨」則代表靈魂煥然一新,一場甜美的幸福感在雨珠的透明圓潤中被表白。作者經營文字頗有一套,整部小說讀來有一氣呵成的絕妙感受,可惜地,她原本想傳達的哲學問題失去深刻的面貌。
《孤獨白》選擇走不同的路。當我看到《孤獨白》的介紹:「台灣文壇終於盼到第一本存在主義小說!」說什麼也要一讀究竟!作者很「傻」,居然以七百多頁的小說進軍文壇!他的文筆稍緊,夾在硬梆梆的理論中更顯得缺乏轉圜的經驗,但我深深被他筆下豁出去的情懷吸引。同樣處理哲學題材,《孤獨白》的作者擁有更壯闊的企圖心,他不刻意突顯小說技巧,而以脈絡清晰的哲學思考,引領讀者從「逃避自我」的閣樓遷徙到「承認幽暗」的廳堂,全書語氣沈重卻不絕望,或許整體情節不夠嚴謹,讀起來也不夠暢快,但我相信他是一個能在時空裡聽見花開聲音的人。那一瞬,人生所有被吞噬的感覺和孤注一擲的美,都將趕來凝聚詮釋他自身。
「哲學裡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就是『存在』。」這也是兩本小說共同的主題。《刺蝟的優雅》似乎玩得太過了些,以大量的哲學、文學、電影、音樂、繪畫……去雕塑一個人等同於模糊一個人!而我也不喜於看見將所有關鍵問題都交給小孩去處理,雖然芭洛瑪是個早熟的天才,但她也只是個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人生不僅僅是紙上作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際遇的悲喜、對命運的服從或抵抗……牽涉極廣,不是讀幾本書、看幾幅畫就能成為智者。就如荷妮,讀遍各類經典好書,能欣賞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但她可曾放下階級、美醜、貧富的桎梏?
「人能認識自己嗎?」這是《孤獨白》裡面反覆論及的重點。做為一個幸福的讀者,或許不必真的去挑戰任何哲學概念:黑格爾、康德、馬克思、蘇格拉底.......。而哲學家、作者以及千百位讀者站在不同時空,遇到的困惑和衝擊均異,唯一肯定的是,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卻在世界角落無可避免的與人產生關聯,這種荒謬傷害了什麼又成全了什麼?
《孤獨白》的作者在導讀中拋出一個謎:「白色的隱喻是什麼?」我尚未閱讀便回答:「死亡。」顯然我將問題拉到生命的最後,就像《刺蝟的優雅》的作者以死亡勾銷荷妮面對未知的恐懼。但《孤獨白》不滿足於此種安排,反思自身存在的樣貌與價值才是作者想傳達的訊息。因此,白,是一場「孤單的獨白」,彷彿人生的過程---於內在的虛無和外在的現實進進出出、於擁擠的人潮中倍感疏離、於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覺察荒謬性。而靈魂呢?浸淫於藝術的靈魂在靈感輝耀的時刻,成就生命的不朽,不早不晚的剎那,潔白的靈魂單純而美好。
書籍資料:
刺蝟的優雅 L’elegance du herisson
作者:妙莉葉.芭貝里
原文作者:Muriel Barbery
譯者:陳春琴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孤獨白:白是承載一切 卻被遺忘的顏色
作者:萊曼.格林
出版社:時英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1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