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略萨全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略萨全集读后感摘抄

2020-11-26 02:2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略萨全集读后感摘抄

  《略萨全集》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0-0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萨全集》读后感(一):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正如标题《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所示,本书采用了双线结构,单章表现我与胡利娅姨妈的爱情故事;双章则是广播剧的内容,而广播剧的作家则正是标题中所写的。

  略萨在其他作品也采用了双线结构,如《水中鱼》。可是本书不同的的。我与胡利娅姨妈的故事是写实的,同时也叙述了我与作家卡玛乔相识以及最后的命运,这算是主干了。而双章中作家创作的广播剧则是一章一个内容,穿插其中算是写虚的,如同围饶着主干的蔓枝。而主干蔓枝的交错又通过内容表现了秘鲁的社会,百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很是不错的作品。

  《略萨全集》读后感(二):评“世界末日之战”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就算是在略萨的作品中也是如此。   书名有多重含义。可以理解为这次起义是发生了十九世纪末。但也可以理解为发生地为世界末日之地,当然参加的人民也是处在世界末日。   如果说《悲惨世界》描写的是地狱的第八圈的话,那书中的情形就是地狱第九圈了。读来真令人毛骨悚然。真无法相信人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也应了古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篇作品没有太多的文学技巧。不过想来也确实不怎么需要。历史本身往往比任何的虚构更有戏剧性,也更动人。

  《略萨全集》读后感(三):胡莉娅姨妈与作家

  除结尾外,此书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线索存在的,单章算是作者的自传体文章,讲述了十八岁爱上了胡利娅姨妈(妈妈那边家族的表妹,血缘关系较远)并结婚的内容。而双章则是一篇广播剧,算是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吧,而两者之间的交集则是,广播剧的作者彼得罗·卡马乔是同事。

  在主线作者自述方面,一个现代典型的“年下恋”(还有些不伦)的故事。胡利娅姨妈不育离婚了,来到利马找丈夫,开始时“我”并不喜欢她,但渐渐地两人开始相处。被家人发现后才发觉真正相爱了,于是跑去结婚(关于结婚的章节非常波折但很有趣),而父亲的应对方式又很此有独裁气息。而广播剧方面各式各样的故事都令人目不暇接。而文章又穿插了卡马乔的人生命运,与广播剧中相映对比,相当值得思考。很是精彩的作品。

  《略萨全集》读后感(四):城市与狗

  虽然看过几遍了,一直对这个标题有些不解,为什么有狗?此次到是有些收获。

  这里的城市一方面指的是利马,而明显也是指代平民生活。而狗则明显是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或者说是军队生活,在这里军校中不仅真有一只狗,并且最低的三年级生也被称为“狗崽子”。这就巧妙地把两种生活结合在一起了。

  对于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学生们来说,他们正是这两种生活交织在一起过着。他们算是学生,只是要接受着军队生活,而他们不仅学会了社会生活中的黑暗,对军队生活的黑暗也开始面对。说实话后一种并不比前一种好,甚至更加丑恶。这里以“奴隶”的死亡被掩盖为高潮的表现。也正是这次的凶杀案,让学生们真正成熟了,他们毕业了,也成家了,生活将继续了。

  本书以几个学生的回忆与现实相交错,同时学校内外生活相对照,很有现代感。

  《略萨全集》读后感(五):谁是杀人犯·叙事人

  《谁是杀人犯》,表现上看这只是一篇侦破故事,最多有些乱伦的内容。但看到结尾处似乎感觉并不完全,谁又知道民众说的关于走私灭口的事实是假的呢?反过来想想,难道上校以及其女儿叙述就一定是事实。

  作品的内涵肯定是有揭示社会现实的意义。上校做为上层的代表具有黑暗代表性,并且也许他也不是真正的上头。而正是这种权力使得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整个基地都知道谁杀了人,可是没有人敢于说出来,这就是权力。而且结尾民众的议论更加给事件抹上了一层纱,谁知道真正的真相,“谁是杀人犯”。

  《叙事人》一部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迷一样的作品,作品大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作者回忆以及追踪叙事人的过程,其二则是叙事人的故事。而叙事人的故事又分为两层,一层是叙事人讲述的传说,另一层则是叙事人自我的历程。内容错落有致地混杂在一起,展示出印第安人以及亚马逊森林的面貌,可是我们真能够看得清楚吗?

  《略萨全集》读后感(六):绿房子

  读过上千本书了,本书的结构确实是“数一数二”的,完全可以和意识流文学相提并论。仅以此书的话略萨也称得上结构主义大师。并且此书不仅是结构“复杂”,内容表现方面也是如此。往往句子包含着大量的内容,同时上下文之间不停地切换视角,颇有后现代影片的感觉。如果说许多意识流作品中的内容可以是玩弄文学,而略萨此书倒是言之有物。

  而从内容方面,倒是有些传统了,本书展示了秘鲁的森林和小城镇生活,从土人到白人,通过几个人物穿插的叙述和生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底层的秘鲁。文中还有一个传说中的日本人,鉴于有大量的日本移民在秘鲁,这也算是一个现实性了。

  另外由于秘鲁处于热带,在男女关系方面异常宽松,这似乎在整个拉丁美洲都是如此。按说这些国家都是天主教为主,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发展,这些在大量的拉美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而此书则正以一种妓院“绿房子”为重要的切入点,也成为点题之物。

  《略萨全集》读后感(七):城市与狗

  初读此书时,觉得学校与军队怎么会这么丑恶黑暗,这是人世间真正能够发生的事吗?其实大了之后也就明白了,其实也只能算是平常之事了。

  当然书中许多做法是不对的,丑恶甚至可以说犯罪的,但总体来说这么做的意义还是有的。军队本来就是训练团结以及服从的地方,没有这两者是无法把一群平民训练成军队的。只是不需要用书中的那些做法罢了。

  而刨去做法不提,这书都可以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般的青春成长作品。只不过秘鲁显然比美国要原始野蛮,而军校与比霍尔顿读的学校要更加严厉,不过压力越大反抗越大。

  略萨果然不愧于“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作品以当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发生的事为主线,每章都加上了回忆性的内容(分别是主人公的过往经历),故事最后以“奴隶”的死亡到达高潮。正是“奴隶”的死亡使得主人公们真正感到了生活,受到了洗礼,新的生活开始了。未来应该还算是光明的。做为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此书已是相当出色了。

  《略萨全集》读后感(八):绿房子

  此书的结构就算是在略萨的作品中也算“凌乱”的,竟然在一个章节是割裂成五个故事片断进行叙述。哪怕是《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也是分单双章叙述。可能只有《跳房子》可以媲美了。这也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以“绿房子”为象征物,五个故事穿插连接。日本人伏屋的故事,通过拉达丽连接到鲍妮法西娅;然后鲍妮法西娅再与警长利杜马结婚(四个二流子的故事);而鲍妮法西娅则去了绿房子(安塞尔莫的故事);而上述伏屋鲍妮法西娅故事的发生地又有着胡姆的故事。并且在每个小故事中又不停地转换着视角以及场景,令人头昏脑涨。

  故事以秘鲁森林地区为主,时间跨度几十年,准确说并没有男女主人公(可能这也就是标题的缘由)。通过绿房子为代表的皮拉乌市的发展,淋漓尽致反应出几十年中那森林地区上致白人统治者、修女、警官,下到平民印地安人的事件。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另一方面则是印地安人底层人受到的残酷剥削。一幅“浮世绘”般的秘鲁森林地区发展长卷。

  《略萨全集》读后感(九):对比

  这两篇小说编在一起是个偶然吗?不管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两部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如果说《谁是杀人犯》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上则算是黑幕小说,以案件的形式展现着秘鲁军队和上层的黑暗与腐败。那《叙事人》可算是《绿房子》的姐妹篇,采用略萨最熟练的双线叙事手法。而故事的内容则是亚马逊丛林和印第安人,

  可是想想放在一起还是有些意思的,这就是对比,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我记得在评论现代西方艺术家时说过:任何一个现代艺术潮流创立者无一不是建立在熟练的古典主义的基础上。从这点看略萨确实是当得起这种评论。在《谁是杀人犯》中几乎没有什么现代文学技巧,只是抽丝剥蚕般把一个故事讲述出来,而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典型的古典叙事。而《叙事人》则如同内容表现得一般,很有热带丛林的神秘色彩,在双线结构中,现实性是以作者的视角去追踪叙事人的来历今生,而虚幻性则是印第安人的叙事传说,很是玄幻。

  这两篇放在一起,真是出色的体会出略萨的文学才华。

  《略萨全集》读后感(十):世界末日之战

  从形式和参与者的阶级成份来看,甲贡索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农民起义,其成员结构甚至没有中产以上的人,不管是其领导还是普通参预者都是底层民众。

  只是做为研究农民起义最多的国家,此次农民起义与我接触到的是何其之不似,这种感受与书中的加利雷奥·加尔类似。当然我接触的或者说青少年时期接触的都算是比较教条化的内容。完全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类基督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本书的形式更类似于黄巾起义。在宗教的引导下,广大赤贫的农民奋起反抗,只是由于无法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正确的领导而失败。话又返过来说,如果有上述两点,那此次起义是否又将转换成一次夺取政权行为,历史总是重演的。

  本书算是相当宏大的叙事,通过几个甲贡索领导者和其对立以及中立者的视角不停地切换,表现出一场广大受压迫者的自发式反抗和其悲壮的结局,这末日之战究竟是指人的末日还是事的末日,值得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