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读后感1000字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是一本由[美]埃里希·弗洛姆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32图书,本书定价:0.95,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精选点评:
●:无
●就第二章值得看
●对精神分析的阅读和理解,用弗洛姆的话来说,理应独立而非顺从。这本书比较中肯全面的诠释了弗洛伊德在潜意识、俄狄浦斯、移情、自恋、动力性格结构、童年决定论等理论核心问题的天才创见和局限,即使在精神分析的后继发展中依然可见其顽固性。 弗洛姆对释梦的批判,一下子让我对读多次《梦的解析》时所感到的狐疑、警惕、难以苟同顿时很释怀。对死本能的脉络演进,以及弗如何调节理论家和人道主义者的冲突,都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 最后一章是很有深度的。由于分析师和病人的资产阶级中产者属性,决定了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只是让病人变成神经症层面的正常人,从而从“激进”坠落到“适应”的理论,无法向马克思那样从更恢宏的社会历史视角看到资本对人的异化乃是当下人类的病根,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目标——通往心灵的自由和人类的解放。
●弗洛姆的评价要比巴赫金的客观多了。
●后人帮我梳理大师的观点并做出点评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读后感(一):学术权威的梳理犹如登山器
黑弗洛伊德成了时髦,老弗的理论的科学性一直都是疑问,而这些人往往处于实证主义的偏见或者根本没看过老弗的原著开始人云亦云地胡说八道,而像弗洛姆这样比较公正评价的太少了。
林颖等很多壹心理上的治疗师花那么贵的培训费去学习,挚友告诉了我现在讲书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读后感(二):教我如何批判大师因时代和出身导致的的主观和局限
对精神分析的阅读和理解,用弗洛姆的话来说,理应独立而非顺从。这本书比较中肯全面的诠释了弗洛伊德在潜意识、俄狄浦斯、移情、自恋、动力性格结构、童年决定论等理论核心问题的天才创见和局限,即使在精神分析的后继发展中依然可见其顽固性。 弗洛姆对释梦的批判,一下子让我对读多次《梦的解析》时所感到的狐疑、警惕、难以苟同顿时很释怀。对死本能的脉络演进,以及弗如何调节理论家和人道主义者的冲突,都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 最后一章是很有深度的。由于分析师和病人的资产阶级中产者属性,决定了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只是让病人变成神经症层面的正常人,从而从“激进”坠落到“适应”的理论,无法向马克思那样从更恢宏的社会历史视角看到资本对人的异化乃是当下人类的病根,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目标——通往心灵的自由和人类的解放。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读后感(三):从6号依赖权威给答案和质疑权威进化到客观中立地批判理论假设
你是缺乏客观中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不敢挑战权威的心理。 1缺乏挑战权威的心理是从小到大驯化的结果,因此我们都是一群家养动物,习惯性地考虑自己是否得罪了权威,因此对于很多人赞同的理论不敢批判。没办法,这是环境塑造出来的思维方式,你只能尽力祛除这种奴隶自卑感。 2解释一下什么是批判性思考能力即对一个理论从立场,理论假设,经验感受来源,论证过程严密性,证据充分度和结论来批判它的错误,局限性和主观性。 这本书的理论假设是群体是无意识的并且容易互相感染癫狂的情绪,里面的经验感受来源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动群众,结论是很悲观的。 这本书的主观之处在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和那个时代的经验感受来源,因此换了一个时代后会感觉那个时代的人的癫狂在自己所处时代不适合的问题,精英主义立场则是对女性和别的种族的歧视。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读后感(四):弗洛姆如何透视老弗理论大厦的骨架并进行批判性继承——作为研究者,真正进入西方哲学的问题之中,并能够与西方最优秀的研究者展开水平相当的对话
中国知识分子能以何种方式接受和进入西方哲学,这是值得探讨的。可以设想的方式: 主观的—— (1)作为怀有社会关切的“文化人”,以西方哲学为分析、解决中国社会之实际问题或精神问题的武器,如鲁迅之于尼采,胡适之于杜威,张君劢之于柏格森,陈独秀之于马克思。 (2)作为自成一体的学问家,以西方哲学为形成自己的思想或学问体系的材料之一,如章太炎之于康德。 (3)作为爱好者,以西方哲学为个人精神生活之指导或安慰,如早期王国维之于叔本华。 客观的—— (4)作为介绍者,通过翻译或论述,把西方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今日中国以西方哲学为职业的人基本上做的是这一工作。 (5)作为研究者,真正进入西方哲学的问题之中,并能够与西方最优秀的研究者展开水平相当的对话。 在今日中国,占主流的仍是1)。我本人的定位:(3)和(4)。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读后感(五):1唯科学主义与权力逻辑思维方式——鄙视链和颐指气使的态度啊2弗洛姆比较客观中立地以批判老佛理论的假设,经验来源,方法论,结论的方式去评价
1贴标签的肤浅,很多人根本没搞清这个人格心理学背后的理论假设,论证过程和局限即把自己归位那一类,这样的做法会产生自我暗示和权威认可自己的感觉。 其实大众普遍存在利用标签肤浅地迷信权威的习惯,这也是为什么骗子永远存在的原因。 2所谓科班心理学的唯科学主义和权力逻辑思维,很多做实验和量化并拥有大量经费的所谓教授和研究生普遍对别的理论体系扣上伪科学,跳大绳和主流压根不玩的鄙视态度而不是批判性指出理论假设的偏见,论证过程错误,证据不足和结论错误,这种颐指气使的态度本质和中世纪教义神学以违背教义的名义烧死科学家没什么区别。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种颐指气使地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批判理论时即要明白这是针对地盘和利益关系的冲突产生的情绪发泄,历史上文人相轻和哲学家疯狂攻击的事太多太多了,作为学习者的我们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批判继承而不是卷入利益冲突和权力逻辑思维方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