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锦集
《天大的小事》是一本由王力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205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大的小事》精选点评:
●有些东西可以照搬,有些东西确实不可,可以照搬的我想尽管挪到国内多半也会因为国内外素质的差异和对公责的理解使得最终的效果错位。而内些不可以照搬的呢,我反而指望国人不要死气白咧的又要奉行“拿来主义”。总之,说白了就是国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如果全民的意识上去了,那么有些东西理所当然的不需拿来就会在国内出现。最后,老先生可真够贫的,不愧是一老胡同串子。
●内容立意尚可,不过文字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图片不错,文字太油了……
●细节不少,挺用心,但是文风不喜欢
●从猿到人经过五百万年的进化,慢慢来
●这本书应该是当年我因为xxx开始向往加拿大后 买了阅读并开启对加拿大认知的第一步
●影响我思维方式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从社会看东西方差距,给北美的校车那段真心跪了…
●图不错,文字稍差。
●告诉你什么是以小见大
《天大的小事》读后感(一):也许,作者本身就把它当成一种另类的加拿大游记,只是我太较真儿了吧?!
如果说单看图片的话,我还是极力推崇这本书的。从加拿大零零碎碎的小事中,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无不提到的“人文情怀”,也有许多小的细节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的。但作者的文字却时时让我冒出无名之火,不知作者想搞的是对国民素质的讽刺与批判,还是纯属是他自己的一种冷幽默。就正如我们所说的“骂人不吐脏字儿”一样,不论篇章大小,凡是国内做得不够的地方,作者定要拿来比较一番,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对国民“烂、散”的讽刺,如果说这些文字是本着一种教育意义的话,那就更是离谱儿了。也许,作者本身就把它当成一种另类的加拿大游记,只是我太较真儿了吧?!
看着看着,越发觉得作者像极了小学时亲切称呼我们“一帮猪头”的语文老师。。。。。。
《天大的小事》读后感(二):另类的游记
最近一直沉溺于游记方面的书
对这本书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随便拿来看看
开篇他说,写这本书的人是另类的,看这本书的人也需要用另类的观点和思维去看。
与其说这是一部游记,还不如说这是一部自我批判的文章。
通过和加拿大的对比,来批判我们国家的一些陋习。
其实不能说作者是崇洋媚外或者什么,他更多的是去考察加拿大的公共设施,来反思,我们的政府为人民所做的事情。
那些小事很小,厕所、公共交通、路灯、医院的验血室、轮渡上的微波炉。那些小事很大,它关系这人们的衣食住行。看着那些图片在反思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作者有句话说的是很正确的,为什么我们的官员经常借着出国考察的名号,但却没有把那些人性主义的关怀给考察回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官员们将更多的侧重点放在了面子上,而面子富丽堂皇,里子确实一团糟。垃圾桶可以很气派,可以做成国宝状,但是却没有塑料袋。社区的花园可以很美丽,但是却没有人气,没有给人落脚的地方。学校的bus可以挤着很多学生,四个人做两个人的位置,超载的一塌糊涂。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加拿大的图书馆有着那么明显的中文标示,不要将书放回书架,但是却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如此提示。
天大的小事,可是关乎于人们切身的小事。
很不错的一本书。
这样的视角,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天大的小事》读后感(三):小事真有天大?
把《天大的小事——眯起眼看西方》看完了。是一本选题立意都不错的书,作者心高志远手也肯放下手脚,把相机放的很低很低,低到垃圾箱里,围绕着北美生活中的鸡皮蒜毛不起眼之处,拿起了自己的相机,开始了自己的絮叨。
“细节决定成败”,从生活不经意之处进行观察对比,以细处说明中西差距所在,这是本书选题的出众之处,出发点极好,但作者偏偏要给其扣上“民族细节”的高帽,生生地拔高,给自己带来了无谓的负担,而作者为此“民族细节”打起了微言大义的旗子,文字上却时时露怯,排比,对比,正比,反比,比比皆是,暴露了作者掌控文字能力的不足,而点晴之处却话到意未到,让人回味的少,让人思考的少,文字比起图片的质量真是逊色了不少。
读过此书虽感作者文字略显无力,但所说之事却是力道十足,细处之差别足以窥见中西差距所在,我们时时讲的“以人为本”人家已经事事在行着。规矩都是人定的,我们却总不遵守,中国人的不拘小节,使一些细节失去了决定成败的意义。有两张图片印象深刻,一张是一个公园中的简易厕所内,打开门赫然见斗大一行汉字:请勿站在厕板上。汗啊。还有一张则很有趣,真是开了眼界,用作者的话说:充分感受到了“粪便采样以粪便为本”。就算你把国内的医院翻个遍,估计也见不到如此“温馨有味”的提示。你问是什么?实在不好说,不然会有人举报我传播黄色信息。还是自己去看吧,就在173页。
《天大的小事》读后感(四):有意惊人所以拗口失声
与语言大师同名同姓的公关大师王力先生的确不凡,今天把此书看完之后在搜索引擎中一搜才知道,此书出版时新华网还做了专门报道。买书时只是偶尔翻阅觉得这本书有点意思便欣然买下,买回来才知道买回的是哲人哲语、重大课题。
王先生说“本书作者不该是一般的作者”我看不假,但“本书读者也不会是一般的读者”则值得商讨了,也许我作为读者应该要先得到王先生的认可,因为我的“思维方式”应该来说随大流,不符合王先生“不一般”的标准。所以,我越读越觉得我的语言素养是有问题了,越到最后越发现,有些图片能看明白,但看配上的文字倒更迷糊了。
王先生提到其只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我看谬矣!我敢打赌,王先生绝对有意惊人,且语不惊人死不休,奈何太执着于此追求,不免就别扭了,老是在“这边厢”、“那边厢”的叫唤、“山不转水转”的转悠、“青春痘长哪不担心”的问答、“萝卜”“白菜”的考证,我就觉得读起来老不怎么舒服,呵呵,老别扭了!
先生说,其所谈的“民族细节”“说起来有些拗口听起来有些失声”,我倒觉得,民族细节听起来倒不怎的拗口,先生舍弃名利研究此课题当是天大的好事,当初买这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也是“民族细节”这几个字读起来亲切。所以先生的立意无可厚非,而应大加赞赏,鄙人唯一觉得不舒服的是:确实没有任何的阅读快感可言,先生太执着于每一句话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所以读起来真是有点拗口和失声了!
先生当年的《恩波智业》畅销全国,在下倒是没有读过,对先生文风的了解甚是一般,所以今天看先生此书,硬着头皮看完,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不过,能让我坚持读下去,主要是我真想明白人家西方发大国家哪些地方做得比我们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