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霍布斯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霍布斯传》读后感摘抄

2020-12-03 02:2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霍布斯传》读后感摘抄

  《霍布斯传》是一本由[美]A.P.马蒂尼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布斯传》精选点评:

  ●作者全方位地还原了霍布斯的人生轨迹,社交圈子,其所处的时代的诸多背景细节以及霍布斯的哲学、政治哲学、物理学乃至数学(往往因为其缺点颇多而不被认真对待)文学批评等全部学术思想,为此的准备工作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作者的表达又十分精炼,往往能准确地指出学说的困难。这样的工作使得一个活生生的霍布斯跃然纸上,此书可谓同领域经典。又,作者的文笔实在是空前绝后地诙谐。

  ●全程关注点都是卡文迪什家的八卦,看的津津有味

  ●介绍了霍布斯的生平与思想。如约伯问题,霍布斯提出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在《论怀特》,无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恶行;二是非正义就是违法,上帝是立法者,不会违法。上帝超越了正义。此外本书还提多次提到霍布斯厌恶真空,勾勒出了科学,神学和哲学的一些互动。

  ●翔实生动的人生-思想传记,马蒂尼奇的霍布斯研究水平恐怕不比斯金纳和施特劳斯差,霍布斯终其一生都在恐惧和斗争(同论敌争,同政敌争)中度过,而这也塑造了霍布斯哲学的基本基调-“在恐惧中求生存”,使霍布斯的人生及思想有了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色彩。同斯金纳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马蒂尼奇还是相对传统的思想史家写作风格-关注思想的实质内容更甚于关注语词的语境,这也使马蒂尼奇对于霍布斯思想的细微变化就不如斯金纳的分析来得细腻深入。

  ●很后悔在课程论文的时候没有好好读这本书 他对霍布斯的很多解释会解答我阅读《利维坦》的时候的很多问题 有时候觉得我和霍布斯很像 理论和个人行为矛盾 同时又为了自己大逆不道的话儿开心 另外 马蒂尼奇对于自然权利的解释也是叫我豁然开朗的

  ●像作者自己说的,是按照时间主线走的,但是事件来回穿插就有点乱。

  ●就为了第二章卡文迪什家的种种八卦,此书也是值了。

  ●看八卦看得好开心哼哼,这本书的作者实在是太有爱了。

  ●4星是因为考证翔实。作者在另一本书里极力夸自己的书也是很有意思…另外,他对施特劳斯的批评不得要领,没有根本开放对象,只做些不识大体的病句分析。

  ●超爱这个老头

  《霍布斯传》读后感(一):托马斯.霍布斯 欢迎加入小组 小站

  我们其实在一个圈里面生活,那就是自己的小圈,想突破这个小圈很难,我希望能给大家这样一个平台,大家一起走出自己的小圈!用大家的思维,建树自己的思维! 欢迎加入我们这个小组或小站.....................................

  《霍布斯传》读后感(二):成为霍布斯

  西闪/文

  1634年,卡文迪许(Cavendish)家族的青年德文希尔离开德文郡前往法国。对于当时像他这样的富家子弟,去欧洲大陆游历一番乃是家族的惯例,也是一生惟一的机会。德文希尔在巴黎呆了大半年,然后向南去了里昂,接着前往多数英国人游历欧陆的目的地:意大利。先是威尼斯,当然还有罗马。1636年的春天,一行人来到了佛罗伦萨。

  早在106年前,随着马基雅维利的离世,共和政体的最后一丝荣光也消散了。这时候的佛罗伦萨公国,重归美弟奇家族已有一个世纪。跌宕的历史,年轻的贵族未必知悉根底。不过,他身边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随行能够给予建议。那就是他的家庭教师,46岁的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二十多年前,霍布斯曾陪着卡文迪许家的另一个年轻人游历亚平宁。虽说未到佛罗伦萨,却熟知城邦的过去,也了解那个了不起的人物——马基雅维利。1630年,他又陪着一个年轻贵族准备前往意大利,若不是受阻于三十年战争(the Thirty Years' War),他们肯定会到这里。

  毫无疑问,这个家庭教师是马基雅维利的崇拜者。早在20年前,他就在《论罗马》中以马基雅维利的方式,猛烈抨击教皇和红衣主教。他同意马基雅维利的意见,认为“教会的君王们”宣称自己圣洁无瑕,实际上跟俗人一般骄纵而贪婪。他们虚伪的行迹和教义不仅让基督教世界四分五裂,更成了整个人类堕落生活的象征。因此,他同样反对过去那些“眼高手低”几近虚伪的思想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伦理学说。这些人把人类目标设定得过高,却明显缺乏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结果导致人类无论探寻真理还是追求和平都败绩累累,鲜有成就。更因如此,他赞同马基雅维利的计算观,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关注人类的基本追求,而不像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讥讽的思想家,“为空想的国家制定空想的法律”。

  可是,如何进行人性的“计算”,霍布斯脑中尚有无数疑问。他无法穿越时空,去倾听马基雅维利的教诲。然而很快,他就从遗憾中振奋起来。因为他听说,如今的佛罗伦萨城中住着另一位巨人。

  1632年,被后世尊为“现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因出版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遭到宗教裁判所审讯。最终他被判定为“有强烈异端嫌疑”,软禁在佛罗伦萨。不过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当德文希尔一行人见到他时,这个家庭教师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忠告。伽利略说:“关于伦理学的信条……可以通过几何原理的应用获得一种数学上的确定性。”霍布斯茅塞顿开,因为对他而言,这句话正确地阐释了马基雅维利从未展开说明的那个词:“计算”。原来,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归于数学和几何,而几何则是其中惟一无可辩驳的基础!

  解开了心中的疑团,霍布斯万分欣喜。他想起旅行中的一次学术聚会。席间有个学者问:“什么是感觉?”竟然无人能答。而现在他可以很明确地回答了——世上所有的存在,包括人类的行为和感觉,都只是运动而已,“物体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它们的运动的差异。”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了解它们彼此相关的位移,用几何的方法予以精确地解释。后来,他在《论公民》中写道:“感觉不是别的,不过是心灵各部分的运动而已——这各部分就是感觉器官的各个部分。”

  霍布斯特别重视人类的感觉研究,是因为他认为,整个自然世界就是一个纯粹的机械系统,运动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事实。而几何学的研究方法最大的奥妙在于,它总是首先处理最简单的运动,然后向复杂的问题推进。霍布斯相信,通过考察“感觉”这种发生在人体组织中的细微的物质运动,人们可以考察情感、思想乃至意志等等,继而对包括文明、政治、社会在内的人类生活有正确的认识。因为这些东西不过是较小的物质构筑而成的较大物质,以及运动而已。

  霍布斯确信,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情感力量强大。而其中至强者,就是暴力以及对暴力的恐惧。从恐惧入手,可以有效地了解人性。这一观点与马基雅维利也很相似。在《君主论》里,马基雅维利表示,人人都需要爱,君王也不例外。因为很明显,基于爱的统治比基于恨的统治地位更稳定。不过他又提醒,爱并不完全管用,“因为处在爱的关系中的人,行事通常难以预测。”然而,恐惧就不同了,“恐惧永不失灵。”

  对于恐惧,霍布斯有超乎常人的深刻理解。他是在恐惧中诞生的早产儿——听闻西班牙无敌舰队来犯,母亲在忧虑中生下了他。后世故有“霍布斯与恐惧是双胞胎”的谚语。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与人起了纠纷,因为恐惧逃离了家庭,从此杳无音讯。他自己则在内战、瘟疫、审判、流亡以及暗杀的恐惧中神奇地活到92岁高龄。难怪后来他描写“自然状态”中的人生“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solitary, poverty, nasty, brutish and short),而摆脱恐惧追求和平,乃是基本的人性。

  不过,1636年的霍布斯还没有成型的哲学体系,更没有写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利维坦》。只是在这一年,回到英国的家庭教师第一次向外界宣称,自己是一名哲学家了。

  《霍布斯传》读后感(三):【读品•品评】梁捷:霍布斯传

  传记作者和传主的关系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很难说两者的关系越远越好,还是越近越好。可就我所见,英美分析哲学一路的教授往往在古典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常能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以塞亚•伯林横跨几种传统,自不用提。英国的黑尔(R.M.Hare)教授是研究元伦理学的,可他偶尔写一本《柏拉图传》,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澳洲的辛格(P.Singer)教授的专业是应用伦理学和动物权利,他也写过一本《马克思传》,颇见功力。

  美国的马蒂尼奇教授则是研究语言哲学的,他的专业工作国内早有介绍。可是他也跨出专业,写了如此厚的一本《霍布斯传》,令很多思想史专家大跌眼镜。马蒂尼奇自己介绍说,当年他很偶然地因为能读拉丁文而接受任务分配,翻译了一部分霍布斯的《论物体》,接着又因为做过这项工作而被强迫对研究生开霍布斯的讨论课。在此之前,他甚至还没有读过《利维坦》。马蒂尼奇就这样一步步被逼上霍布斯专家的位置,而通过研究也发现,他自己竟然喜欢上了霍布斯。

  霍布斯的思想太复杂,所以喜欢他并不难,但要写《霍布斯传》就难了,甚至要完全弄清楚霍布斯著作的版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布斯一生的写作涉及多个领域,很多著作有前后几个修订版,分别用拉丁文或者英文写成,各有细微的改动;有的著作在正式出版前就已经以抄本的形式广泛流传,有的文章时而作为某部书的附录时而单独出版,还有的著作竟有多个别名,比如《论物体》又称《哲学原理第一部分》,初学者肯定一头雾水找不到方向。

  就连老资格的古典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有时都犯错。施特劳斯在上世纪30年代撰写他那本著名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时,很惊喜地发现一份“卡文迪什家族收藏的论文手稿”,而霍布斯在17世纪早期正是威廉•卡文迪什的朋友和家庭教师,或者说秘书。施特劳斯通过英国徽章局确定了这批论文的日期,进而确定是霍布斯的手迹,欣喜异常,连着写信给好友克莱因,认为找到霍布斯早期思想发端的明证。几十年后,马蒂尼奇综合后来几代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些论文除个别以外主要是威廉小少爷模仿培根《论说集》写的一些练笔,霍布斯不过是做了誊录,这是一个秘书的应尽职责。

  从版本学来研究霍布斯只是一个方面,更多学者从“内在理路”来研究霍布斯。比如说,霍布斯的著述生涯是以翻译始、以翻译终的。他在给威廉做家庭教师期间就开始翻译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译稿最终在1629年出版。当然学者们都同意霍布斯绝不仅仅是想通过这次翻译而锻炼提高希腊文,而一定有其他目的。第一,霍布斯赞同修昔底德对君主制的赞赏和对民主制的贬低;第二,霍布斯重视修昔底德的谋篇布局,学习他叙述历史事件的结构。可是我们发现霍布斯晚年写作《比希莫特》(英国内战史)的时候完全没有借鉴这种结构;第三,霍布斯重视修昔底德的修辞,简洁有力,而不同意狄奥尼修斯抬高希罗多德贬低修昔底德的做法;第四,霍布斯研究了修昔底德对宗教的看法,一辈子都很小心地界定使用“无神论者”和“异教徒”的概念。

  这里面每一条思路都可以做出大文章。比如施特劳斯和剑桥学派的斯金纳、塔克等人都对霍布斯的“修辞术”这条理路极感兴趣,反复捶打他的文本,写出许多精彩论文。比如霍布斯本人精通修辞,并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用拉丁文改写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作为教材,他的第一本专著是《修辞学简论》。但霍布斯一生公开的文字里都对修辞术持反对或者矛盾的态度。斯金纳认为霍布斯有深意,而马蒂尼奇则认为,正是《修辞学简论》标志着霍布斯结束了早年的人文研究,和他的朋友们转向科学研究。

  当然霍布斯晚年历尽沧桑以后,最终又回到翻译这条路上。80多岁的霍布斯已经见证了英国君主制的毁坏和复兴,又面对着后辈学者在物理与几何学领域对他无情的批判。他突然搞起了翻译,译出了全部的荷马《奥德赛》和《伊利亚特》。这些怪异的行为给我们留下极大的可猜测的空间。

  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观察霍布斯,那简直是另一个霍布斯。施特劳斯对这种理路很恼火,指出霍布斯是40岁以后才专心研究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可是他不会不记得,霍布斯所有重要的政治学和形而上学著作也是40岁乃至50岁以后才写成的。

  霍布斯周围的朋友圈子多半都是自然科学家。早期霍布斯的自然科学研究偏向光学和力学,晚年逐渐转向数学,当然只是几何学而不是代数学。霍布斯一生的论敌也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霍布斯早期和沃纳竞争光学研究的发现权,中年和笛卡儿勾心斗角,晚年更是和沃利斯关于几何学吵得不可开交。霍布斯曾写过《给牛津大学数学教授上的六堂课》,作为英文版《论物体》的附录出版,里面对沃利斯的粗口让人惊讶,“见鬼去吧,你这个粗野的教士、野蛮的牧师、专门败坏道德的博士、愚蠢的学者、以萨迦们的同伙、翻云覆雨的高手”。这句话出现在霍布斯研究自然科学的著作中,倒也是霍布斯精通修辞术和政治学的一个绝佳注脚。

  霍布斯晚年着力坚持的一个几何学问题是“圆化方”问题,该问题说的是“是否可能用尺规画出一个与给定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霍布斯从他的信仰出发坚信这是可能的。可是当代数学早已站在他的论敌一边,证明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现代数学角度研究霍布斯著作已经意义不大,但要尽力完整地还原霍布斯的形象,这个维度必不可少。霍布斯终究还是有一些没有反目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朋友,不妨列举两个他常有交往医生,一个是威廉•哈维,另一个是威廉•配第。前者第一次发现了血液循环,后者则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当然了,霍布斯一生影响最大的著作,无疑是《法律、自然和政治原理》、《哲学原理》(包括了《论物体》、《论公民》和《论人》)和《利维坦》。50岁到70岁,这20年里,霍布斯的生活发生极大变化。君主制被推翻,霍布斯不得不流亡海外,老人却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连续不断写出富有政治思想的名篇。

  《法律、自然和政治原理》与《哲学原理》的关系特别复杂,出版顺序交织在一起,很多主题甚至段落也很类似。循着大致的脉络,我们可以说《原理》分为“自然法律”和“政治法律”两大主题,前者研究自然人性,理性、情感、语言、感知等一切,后者研究这基础之上的政府组织和政治哲学。

  而这一切在《哲学原理》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霍布斯把《哲学原理》分成三部分,代表他认识社会政治的三个维度,物理学、人性论和政治学,每一部分背后都有形而上学,每一部分也都是科学。

  研究这段时期霍布斯的思想很困难。除了前面提到的版本源流勘比以外,一方面要体会霍布斯的心境,一方面要比较霍布斯与他人的论战。霍布斯天性敏感、懦弱,英国内战还未开始,霍布斯就从国会被终止这件事中嗅出味道,远遁他乡。所以霍布斯的写作特别矛盾,充满着犹豫。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霍布斯在这段时期内的思想也没有完全定型,甚至有时对同一个问题抱着矛盾的态度。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在和笛卡儿这样的学者争论中修正自己的看法,完善自己的论证。

  《利维坦》这部书中几乎所有看法,都可以在霍布斯更早著作中找到,不管是唯物主义、机械主义还是绝对主义。但这部书却成为当代人研习政治学的圣经,据说在思想史上仅排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之后。

  在这部书里,霍布斯具备的各种才能达到了完美的组合。他用极高明的修辞手法来强调“自然”。自然权利为政治权利提供合法性,一切都要追溯到自然状态,在那种环境下,人的自我保存意识压倒了一切。政治家应该放弃对一切事物拥有权利这种虚幻的想法,人都是利己的,利己主义是符合自然的。没有什么先知,许多宗教都是头脑中幻想出来的。但霍布斯并不完全诋毁《圣经》和教皇,因为他们拥有统治人民的巨大能量。

  不用继续讨论霍布斯思想中的特征,我们几乎可以从霍布斯的著作中找到一切现代人关心的问题,政治的,文学的,形而上学的乃至自然科学的。那个时代没有版权,各种著作和思想都在不停地交换、碰撞,这在霍布斯身上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我认为,霍布斯研究的目的不完全是弄清楚霍布斯的生平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展现那个时代的思考特征和复杂性,马蒂尼奇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又扎实的基础,促使我们和许多前辈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霍布斯。

  [美]马蒂尼奇著:《霍布斯传》,陈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36元。

  《霍布斯传》读后感(四):马蒂尼奇:《霍布斯传》读书笔记

  

1588年4月5日,霍布斯因母亲的惊恐而提前临世,“谣言在我们镇上四处流传,说无敌舰队的入侵将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末日。我母亲那时惊恐万状,所以生下了孪生子——我自己和恐惧。”这使他“对我的祖国的敌人充满仇恨”的原因。【2】但无敌舰队被击败。

1602年,14岁进入牛津。昆廷·斯金纳认为,霍布斯对修辞学著作很熟悉并深受影响,马蒂尼奇则认为这种说法是刻意的。【13-4】詹姆斯一世访问牛津。为儿子所写的《神权》,十四行诗:“上帝给予了人间众王神的威严,众王须得服从上帝的权杖,正如众王的臣民须得服从众王。所以众王须得敬畏上帝,如此统治方能安宁稳固。你当遵从天主的律法,你的一切法律都应从它派生而来,因为你须充当天主在人间的代理人,你须赏善罚恶,果敢公正,一直骄狂,秉持正义。须长如此,天主自知,天主自会褒奖贤王,惩治不敬者。故此你为王子当有善德,如同你所敬仰的天帝。”霍布斯极力强调其主要思想,《利维坦》。【16-7】

190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马格德伦学堂,后担任威廉·卡文迪什家庭教师,实际上更像是朋友兼伙伴,后来成为他的秘书。【30】虽然他在诗体自传中说在卡文迪什家依然从事人文研究,但几年后霍布斯发现自己已经看不懂希腊文和拉丁文了。【33】通常认为,威廉和霍布斯1610年去往欧陆,但最有可能的是1614年即“无用国会”解散以前,两人没有离开英格兰。【35-6】《论罗马》,试图表现深刻但常常显得有些不够成熟,可能针对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开头,认为贫瘠之地适宜建城。【38-9】1615年返回英格兰后,威廉交给父亲十篇文章,平庸之作。有人认为由霍布斯代笔,有人认为威廉自己写出。【43-44】1615下半年直至1620年末活动知之甚少,提高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水平。【45】

1621-1629年,给威廉当秘书,同时努力提高写作技巧,加深对历史的理解。【51】

(1)《论塔西佗的开始》,《利维坦》受塔希提影响的例子。【56-7】但这篇文章与后期思想多有不合,如对君主制的态度,【57-8】对自由的同情,【58】反对专制推崇法治(后否认存在区别于人治的所谓法治,认为只有主权者才能制定法律),【59】对臣民服从的看法等。【59】马蒂尼奇认为,“除了现实主义以外,我看不出他和马基雅维利有什么特别的相似之处。”【60】

(2)《论法律》,讨论法律的性质与基本类型。【60】强烈反对非正义,把法律提到了朱泉征之前。【61】《利维坦》中,君主和法律的优先地位则被颠倒,【62】争议也被认为是人为的产物。【61】

(3)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62-71】加入弗吉尼亚公司,但对北美了解有限且很多认识严重偏离事实,如《利维坦》把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看作自然状态的例子。【75】

(4)给培根担任秘书,主要是替他做记录,以及把文章翻译成拉丁语以满足国外读者的需要。培根评价高,但霍布斯可能不喜欢这份工作。培根从未提及过霍布斯,霍布斯也只在死前一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十篇对话》中提过培根一次。【77】马蒂尼奇怀疑两人文风相似,霍布斯可能为培根代笔的看法,也不认为两人彼此对对方思想有实质性影响,尽管会引用对方的个别观点和词句。【77-8】

(5)高峰旅行,后1628年6月20日,威廉逝世。【90】

(6)翻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通过翻译参与政治。欣赏修昔底德对君主制的偏好和对民主制的蔑视(伯利克里的统治实际上是君主制)。【91】关心修辞问题,修辞是历史的躯体,没有它历史就无法启迪他人,包括谋篇布局(《比希莫特》采取相同结构)和文学风格(简洁而有力)两部分。【93】

1629-1640年,离开卡文迪什家。【96】新雇主格维斯·克里夫顿爵士。【97】第二次欧陆之行,第一次为近代科学思想触动。【98】1630年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产生兴趣。【99】又回到卡文迪什家,克里斯汀雇佣。【101】1934年秋,霍布斯陪伴德文希尔进行第三次欧陆旅行,也是对思想发展最重要的一次,遇到马林·梅森(为科学家之间提供通信联络服务),【105】1636年春可能遇到伽利略,【106】1936年10月返回英国,跟纽卡斯尔及其圈子从事科学研究。【108】虽然一生多对修辞学持反对或矛盾态度,但作为德文希尔的家庭教师有责任教授,1937年出版拉丁文的《修辞术简论》,标志着人文主义研究的结束。施特劳斯认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对霍布斯学术成长至关重要,但马蒂尼奇则认为,没有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的哲学不会有实质性的不同。【114-5】1634-1640年,大图的圈子外围成员,【122】核心成员是政治和宗教改革派,霍布斯也属于改革派,但与别人不同,其他人喜欢自由化的神学,霍布斯则主张加尔文主义;虽然有加尔文派教徒,他们赞同有限君主制,霍布斯主张绝对君主制。【123】大图与霍布斯的渊源,如秉承伊拉斯谟、胡克和格老秀斯的精神。【126】宗教怀疑主义,【127-132】良心自由【133】30年代末开始计划写作《哲学原理》【137】霍布斯三部曲的谱系值得注意。【138】英国内战时期,大图圈子被摧毁。【139】

1640年,短期国会解散后四天《法律、自然和政治原理》出版,为绝对君主论辩护,其书部分内容此前即被传阅。【142】包括两部分内容,自然法律和政治法律。【143】心理学,把人性划分为理性与情感,并继承奥古斯丁主义者和奥卡姆主义者,认为情感高于理性,这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托马斯主义者理智高于意志的观点有别。【144】在霍布斯看来,理性应该指导情感。斯金纳认为《原理》中霍布斯更偏好理性(相比情感),偏好逻辑(相比修辞),所以在这本书中没有使用修辞法。马蒂尼奇则表示怀疑,【146】并对霍布斯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努力提出批评。【147-8】讨论了一系列概念,认为霍布斯的心理学整个都过于简化。【155】政治理论,“霍布斯毕生都恪守他在第一篇政治论文中所提出的基本政治立场,只是后来的著作表述得更为清楚,观点更为鲜明。”【168】提到,霍布斯强调自然状态的平等有修辞的考虑,让人觉得自然状态很糟糕,大多数听众都应把平等视为洪水猛兽。【169-170】

1641-1651年,长期国会召开,国王的首相斯特拉福德被拘捕,指控主张独裁专制政府,宣告犯有叛国罪,霍布斯在他被拘捕后不久即离开英国流亡。【188】大部分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也关心祖国政治事态的发展。【189】质疑笛卡尔,【189-190】批评《第一哲学沉思录》【191-5】马蒂尼奇认为,二人的敌意并非表面化的哲学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同性相斥,即都相对物质世界做唯物的、机械的解释,用数学公式表达宇宙的物理法则,相信感觉不是具象化的,理念不同于它们所由产生的物质实体。【196】《哲学原理》三部分,《论物体》《论人》和《论公民》,前两部分别于1655年、1658年才出版,【201】第三部分《论公民》则于1642年4月出版(查理一世开始同长期国会斗争),1647年第二版。【205】[1]质疑霍布斯是《论公民》英译本译者的假设。【209】赞扬第二版的《致读者的前言》,称其为“伟大的无知和恐惧论”,但后来再也没使用过,晚年有些思想不及早年。【242-3】通常认为1630年代早期霍布斯已经有了唯物主义和机械论框架,但直到约1650年代早期才进一步具体化;理查德·塔克认为霍布斯在1637年即读到笛卡尔《方法谈》以前没有发展出连贯的自然哲学,但在40年代已经有了精微而复杂的理论体系;马蒂尼奇折中,认为真实情况可能介于两种看法之间。【201】马蒂尼奇反对把霍布斯的人性论视为人性本恶,因为纯粹自然状态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邪恶,“霍布斯的学说是没有原罪的加尔文主义”。【208】讨论《驳怀特》。【210-225】1645年和威廉·佩蒂一起解剖,想对世界做出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226-7】与约翰·布兰姆霍尔辩论自由意志与必然性。【227-238】值得注意的是约伯和恶行的问题。霍布斯有两个基本解决办法,一是《驳怀特》中认为这是牢骚,因为没人愿意承认恶行,同时出于嫉妒往往把他人的优点称为邪恶;事实上好人比坏人过得好,正直是获得财富或荣誉的最好方式。另一种是宣称“上帝超越了正义”,上帝对约伯的行为之所以是正义的,是因为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制定了律法却不受任何约束)。【239】1650-1651年,写作和出版《利维坦》,可能是希望提高在宫廷的地位。【252】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批评使得最好不要待在天主教国家,英国似乎比法国安全,1652年2月,霍布斯回到了英国。【254】

1651-1659,定居伦敦,或许是为了享受名声和有番作为。【255】有关“誓言”的争论,即1649年国会要求所有官员都宣誓承认共和国的合法性并发誓效忠于它,后扩大到所有18岁以上的男人。【260-1】《利维坦》也是一本“为时而作”的书,对誓言之争的贡献在于提出政府获得合法性需要:(1)它具有保护人的力量,(2)受保护的人同意这种力量成为他的政府。【264】君主不能保护他时可以效忠于另一个君主,查理二世并不满足这一条件,这似乎是对君主的背叛;但鉴于实际环境,保王党人实际上在可能的范围内捍卫了保王大业,以免遭财产被国会没收而失去力量的局面,屈服是更具有颠覆性的策略。【264-5】解读《利维坦》(见后),不能把对《利维坦》的反应简单化,【300】《利维坦》似乎受到一致谴责而无人支持,但霍布斯并非没有拥护者,只是他们往往觉得不必写文章为其辩护,霍可以照顾好自己。17世纪的晚期思想家中往往直接吸收了霍布斯的思想而不加以说明。【301】《论公民》颇受圣公会保王党人欢迎。【302】较早批评其政治观点的是罗马天主教会,但大多数批评者是与霍布斯一样的新教徒。【303】早期最重要的批评者之一是菲尔默,批评方面颇为敏锐。【304】菲尔默反对霍布斯理论的基石(约翰·图拉克则认为霍布斯是为反动势力服务的激进分子,“民主主义前提是激进的,但是他的专制结论是反动的。”)马蒂尼奇认为,菲尔默和霍布斯都拥护绝对主权,赞成君主政体,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政治理论,但区别主要在于:(1)菲尔默持自上而下的父权制理论,霍布斯则持自下而上的民主主义理论。【305】(2)菲尔默不赞同霍布斯的自然权利和创立主权概念,【305】马蒂尼奇认为,菲尔默正确指出霍布斯政治理论中的两个矛盾,一是缔结盟约时,既讲授权又讲转让,“授权”让他的理论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并使主权者免受批评(他的行为是人民创造的),但“转让”则用意证明绝对主权者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利,他拒绝了二选一;二是霍布斯一方面认为人们永远也不能放弃自卫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说他们把所有权利都转让给了主权者。【309-310】《论物体》【318-342】

马蒂尼奇评论《利维坦》的部分内容值得注意。他称《利维坦》为“现代人的圣经”,“因为再没有哪一部他的或他的同时代人的作品能如此有力、如此雄辩、如此全面地表达了现代思想的精神。”【265】引言开头,把自然提升到上帝之上,因为自然是最先被提到的;认为自然实际上是人工的,因为艺术品必是由某个人创造的东西,而上帝是自然的创造者,这解构或打破了自然与人工的区分,且霍布斯颠倒了二者的价值,如自然状态是恶劣的,世俗国家(人工创造的)是人类的唯一救主。【266】有生命的东西和机械之间的区分也是虚构的。【266】人类创造世俗政府是在模仿上帝创造世界;政治领域中,是臣民而非君主从事神圣的创造活动,【267】自下而上的民主理论或人民主权论,而非自上而下证明君主权威的绝对性。【268】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理论假设而非历史事实。马蒂尼奇认为霍布斯没有说明白自然状态中是否存在自然法,他区分了第一自然状态和第二自然状态,前者中没有任何法律,一切都是允许的,每个人对一切事物(包括其他人的身体)都具有权利,后者则是自然法已经产生但尚无世俗政府的状态。【306-7】

1660-1669年,他与国王(查理二世)、迪格比和怀特都重归于好,声望依然不错。【343-4】查理二世成立皇家学会,霍布斯被拒绝,因为他是讨人厌的。他与约翰·沃利斯争论数学问题,与罗伯特·波义尔争论实验哲学问题(批评他对抽气泵的使用【356】),与众多英国国教会的主教争论宗教问题,朋友们(如梅森等)也相继故去。【343】异端问题。【375-9】约1666-1668年,霍布斯写作《比希莫特》,【379】这实际上是对《利维坦》中理论所做的个案研究。【380】1668年,拉丁文版《利维坦》出版,通常认为霍布斯是讲英文本翻译成拉丁文本,也有人认为拉丁文本至少有部分内容先于英文本写成。【382】霍布斯觉得自己对三位一体的解释有些问题。【385-6】

1670-1679年,莱布尼茨致信,但没有证据表明霍布斯做了回复。【394-5】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时间里,霍布斯出版了三部大部头的几何学著作:《几何学的玫瑰园——此前未能证明而现已被证明的命题》(1671),《因驳斥著名的牛津大学知名教授、神学博士约翰·沃里斯而出现的数学之光》(1672),《此前未能证明、现已得到简要论证和证明的几个几何学原理和问题》(1674)【395】翻译《奥德赛》(1675)和《伊利亚特》(1676)【398】90岁时,出版了《自然哲学的十篇对话》,对其几乎全部物理学理论进行辩护。【412】马蒂尼奇考察了这九年间对《利维坦》的滥用和误解。【413-5】对霍布斯哲学的误解使他蒙上无神论者的名声,当然霍布斯只不过是16、17世纪许多被指控为无神论者的杰出思想家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路德、加尔文、瓦尔特·罗利爵士和托马斯·布朗等。【416-8】1679年12月4日,星期四,霍布斯去世。【421】马蒂尼奇指出,不只是受尽毁谤,霍布斯一生中大多数时候都在为生存而奋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对战争的恐惧中度过的,其余的时间则太平无事。【423】

[1] 马蒂尼奇指出,霍布斯认为观念很重要,它会直接产生某种后果,并认为自己的理论能够阻止流血事件发生,后来也希望在大学里教授《利维坦》,《比希莫特》里则把大学里所教授的败坏人心的政治哲学视为内战爆发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洛克则认为政治哲学既不会导致内战发生,也无法维持一个残暴政府的稳定。【206】

  《霍布斯传》读后感(五):马蒂尼奇《霍布斯传》读书笔记

  A. P.马蒂尼奇:《霍布斯传》,陈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A. P. Martinich:Hobbes: A Bi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按:这本传记虽然明显不是霍布斯最好的编年史,但也是目前最厚的中文材料了。至少从这本书来看,作者并不是一个霍布斯生平专家,也不是霍布斯政哲专家,作者对霍布斯的心灵世界不感兴趣,这反倒造就了一个出色的传记作者,他对于材料的选取与安排非常得当——就像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特里尔和库恩一样。说句题外话,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把霍布斯的自传、奥布里和塔克的那两本传记翻译出来,我们对霍布斯实在是知之甚少。】

  【本书概要:

  1588年,西班牙舰队远征带来的战争的恐惧与霍布斯一起出生。霍布斯四岁就开始在马尔蒙斯堡上学,十四五岁时来到其老师毕业院校牛津大学马格德伦学堂;他并不喜欢学习学校里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也不喜欢与比他大的同学一起寻欢作乐,而是更喜欢一个人捉鸟读书。(第一章)

  1608年文科答辩之后,霍布斯被推荐到卡文迪许家族当家庭教师。此时家族长辈贝丝刚刚过世,其学生小威廉不过18岁,大他两岁的霍布斯更像是他的玩伴。两人第一次欧陆之行(主要是在意大利)之中,霍布斯没有透露对艺术和神迹特别的爱好。(第二章)

  1621到1629这段时间霍布斯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秘书。小威廉的文章与霍布斯的两篇文章结集为《空闲时间》发表了,水平非常一般。霍布斯在当时写“论塔西佗”很正常,他也受到了塔西佗的影响,但相比之下他更喜欢修昔底德;另一篇“论法律”颠倒了《利维坦》中法律与君主的地位。培根因过分地贪污以及和柯克、白金汉的私人矛盾罢职后,霍布斯给他当过一段时间的秘书,将其作品翻译为拉丁文;霍布斯的工作很出色,但霍布斯并不喜欢培根,他唯一一次提到他是在晚年对话录中攻击实验法时提到了培根的“冻鸡实验”;他们两人尽管对于一些问题看法相似,但彼此没有实质性影响。1626年老威廉死后小威廉成为新伯爵,在高峰地区做了一次短程旅游,霍布斯将其写成诗歌《高峰奇观》,谈到了像女性生殖器的世上的地府,这首诗让后来的霍布斯感到丢脸。1629年霍布斯翻译的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出版了,他最欣赏修昔底德对君主制的偏好与对民主制的蔑视。霍布斯尤其关注修辞,他后来在《比希莫斯》中使用了这一谋篇布局,也十分欣赏修氏的简洁有力。1628年小威廉去世后霍布斯就离开了卡文迪许家族。(第三章)

  霍布斯经介绍到了克里夫顿家里为其17岁的儿子担任家庭教师,开始了第二次欧洲之旅。这一次霍布斯在日内瓦发现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对这一从坚定基础上探讨事物联系的方法大为沉迷。1630年从欧洲回来后霍布斯再度担任卡文迪许家族德文希尔的家庭教师,并进行了第三次欧陆之行(1634-1636)。这一次霍布斯见到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科学家,确定了物理世界中唯一存在的是实体。从欧洲回来后,霍布斯出版了他给德文希尔的拉丁文练习《修辞学简论》(1637)——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拉丁文简本(尽管霍布斯一生对修辞学有着矛盾态度),标志着他人文主义研究的结束,并开始规划自己的《哲学原理》写作计划。(第四章)1640年春季短期国会的召开以国王和议会的互不妥协告终,霍布斯《法律、自然和政治原理》期间开始流传,在议员之间引发了争议。当年秋天查理再次召开国会,议员对拥护君主制学说的之责,以及对斯特拉福等人的逮捕让霍布斯感到害怕而早早逃亡欧陆,备受指责。(第五章)

  霍布斯流亡期间主要在从事科学研究。他结识了笛卡尔,一开始对他很尊敬,为《谈谈方法》写了一篇评论,但笛卡尔并不喜欢;后来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出版后,霍布斯开始与笛卡尔论战,形同水火,再也没有见过面,直到霍布斯晚年才有所缓和。霍布斯第三部分《论公民》率先完成,拉丁文首版出版于1642年,仅在小规模圈子中流传,之后霍布斯开始写作《哲学原理》中第一部分《论物体》,但由于理论体系还有问题所以进展很慢。(第六章)这一时期霍布斯与威廉·配第一起学习解剖学,还与布拉姆霍尔一起讨论意志自由。1647年《论公民》第二版非常成功,霍布斯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脚注和“致读者的前言”;后来有人将这本书翻译为英文出版(1651),但霍布斯没有提到过这个译本。同年夏季霍布斯得了一场很严重的病,坚决拒绝皈依天主教。1649年初霍布斯就开始写《利维坦》了,写作进度很快,于1651年出版;这本书出版后就不能呆在天主教国家了,霍布斯于1652年回到了英国。(第七章)

  对于霍布斯的回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应该看为对克伦威尔的献媚。《利维坦》卷入了内战之后关于誓言的重大争论——多数英国人民由于弑君产生了良心折磨,所以对于宣誓效忠非常排斥——霍布斯与其他保王党人认为由于查理当前无法提供保护,所以可以向共和国合法效忠。当时对于《利维坦》的态度很复杂,除了大量的攻击者之外,其实大家都或多或少接受了霍布斯主义。菲尔默是早期批评者的代表,对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自然状态、主权者契约的矛盾进行了批判,但其实这些矛盾都可以解释。1655年时,霍布斯出版了《论物体》,系统表述了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但是书中并不成熟的数学证明与霍布斯新卷入的论战也损害了霍布斯的数学家声誉。(第八章,第九章)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之后设立了皇家学会,这一学会的设立初衷就具有明显的反霍布斯主义倾向,而且霍布斯对实验法的诋毁以及他好斗的品性,使得之后的十年里,霍布斯与皇家学会不断论战。1664与次年伦敦接连发生了瘟疫与火灾,人们认为是一些人的行为不端而引起的,于是国会通过了“无神论与渎神”的法案来调查霍布斯,最终由于查理二世与阿灵顿爵士的保护,这一调查不了了之。这一时期霍布斯在拉丁文《利维坦》附录中也讨论了“异端”的问题;霍布斯为了感谢阿灵顿,将手抄的《比希莫斯》送给他,并在查理二世去世后出版(1682)。(第十章)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霍布斯的朋友几乎都已经去世了,他维持着低调的生活,不再想结交新的朋友(比如莱布尼茨)。他还在继续他的科学研究,他出版了三本几何学的大部头,并在《自然哲学的十篇对话》中辩护了他的物理学。论战之余,霍布斯继续自己心爱的翻译工作,他将《荷马史诗》全译本出版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评价很高。1679年,霍布斯诊断出膀胱溃烂,接着无法进食而死去。他留下了一千英镑遗产,在遗嘱中透露了他与一个神秘女人的秘密恋情。(第十一章)

第一章 1588-1608,马尔蒙斯堡Malmesbury与马格德伦 Magdalen学堂

  ·出生、恐惧与父亲

  “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诞生之后的1588年,赫赫有名的敌军舰队停在西班牙的海港上,然后就在我们的水域上灰飞烟灭了,此时正当早春时,也在那年的4月5日,我来到了世间生代的马尔蒙斯堡,我刚生下来是宛如一条幼虫,我接受了我父亲的洗礼,我父亲是一名牧师,他给我取了一个他跟他一样的名字。”(《自传》)

  西班牙无敌舰队起航前的几个月,无边的恐惧笼罩着英格兰,人们谣传无敌舰队已经启航了,这些谣言在1587年12月就开始流传;每个人都在想世界末日大概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已经预言,1588年必是世界的转折点,按照启示录,但以理书和以塞亚等圣书的语言,1588年将是世界历史上悲惨的一年;弗朗西斯培根也这样论过。接下来的这个春天,霍布斯的怀孕的母亲非常焦虑,在马尔蒙斯堡的韦斯特波特(Westport)生下了霍布斯,“我母亲那时惊恐万状,所以生下了孪生子,我自己和恐惧。”1-2

  霍布斯的父亲老霍布斯曾经卖一个叫牧师是流氓,后来法庭的判决对牧师有利,要求老霍布斯公开忏悔,老托马斯拒不执行,被革除教会;后来他与牧师在教堂相遇的时候对他拳打脚踢,此后老托马斯只好离开家庭去了伦敦,这位父亲就从历史上消失了。4-5

  ·早年求学:从马尔蒙斯到马格德伦

  从4岁到8岁,霍布斯在Westport的一所学校读书,学会了阅读和基础数学之后去了马尔蒙斯堡一所学校上学,认识了24岁的罗伯特·拉特莫(R.Latimer),他很喜欢霍布斯,霍布斯也很喜欢他。8

  学了6年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后,在1603年或者1602年,霍布斯去拉特莫毕业的牛津的马尔德伦学堂继续他的学业。第1年的安排是星期二星期五上语法课,星期一和星期四同一时间上修辞课和逻辑课,第2年开始形而上学方面的课程。霍布斯学习逻辑学学的很慢,他按他他更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寻求,证明这种独立思考的特点,在他一生中一直保持这一习惯。

  斯金纳最近详细说明了都铎晚期和斯图亚特的王朝早期的学生们要阅读和理解的修辞学著作,他得出结论说霍布斯对这些著作很熟悉,并且深受他们的影响。不过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霍布斯曾经自负的说他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其他事情上,比如说抓寒鸦,或者是在书店里徜徉。

  1908年文科答辩时的问题:全世界只存在一种语言好还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好?如果再来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那会不会是会是一场比全球性的冰冻更严重的灾难?是不会会不会有人真以为他自己是个笨蛋?10-14

  ·牛津的影响:大学生与君主专制

  霍布斯对抓鸟的事情印象深刻,在《利维坦》中他曾将那些没搞明白他的定义的人比作“鸟,越挣扎就粘的越牢”。

  60年后在Behemoth中,霍布斯说学生们“非常堕落,多有酗酒,胡闹,赌博等其他种种恶习”,由于霍布斯已经几十年没有去过牛津了,所以他是指当时读书时的牛津。这个14岁的小男孩,在当时一群16岁到20岁的人中间可能会让他觉得不舒服,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去抓鸟。

  詹姆斯一世1605年访问了牛津。霍布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这位君主的时候,没有一句贬低的话;他许多成熟的政治论述显显示像是詹姆斯对自己统治的哲学化:主权者只对上帝负责而无需对其臣民负责;君主需要根据自然法律制定法律,自然法就是上帝的法律;全体臣民都犯有骄狂的原罪,因为人类作为亚当和夏王的后代;而利维坦就是骄傲之子的君主(King of the sons of pride)。15-17

第二章 1608-1620,家庭教师与同伴

  ·卡文迪许们:德文郡与纽卡斯尔

  卡文迪许家族真正的创立者是伊丽莎白·哈德威克,也就是哈德威克的贝斯Bess of Hardwick在1608年辞世了。她通过4次婚姻和4次诉讼案,获得了大量财产,成为英格兰最富有的人之一。23-24 有两个卡文迪许家族是贝丝的后裔,她的儿子威廉(在查茨沃斯,- 1626年2月),1618年受封为德文郡伯爵,霍布斯1608年做家庭教师时就是教育他的儿子威廉(他只比霍布斯小两岁),小威廉1626年成为第二任德文郡伯爵;小威廉也有一个儿子叫威廉(即德文希尔),后来成为第三任德文郡伯爵,也是霍布斯的学生。

  贝丝的另一个儿子查尔斯(在诺丁汉郡的威尔伯克)的后代威廉·卡文迪许是纽卡斯尔的侯爵(即纽卡斯尔),他是卡文迪许家族最重要的人物,他曾做过威尔士亲王(后来的查理二世)的总管,曾经在英国内战时期统帅查理一世的军队在北方作战,后来在马斯顿之战一败涂地,灰溜溜离开了英格兰。

  大约在1608年初,马尔顿学堂的院长向声名显赫的卡文迪许家族推荐了霍布斯。他的工作头20年任务并不繁重,虽然名义上是家庭教师,实际上二十岁的霍布斯更像是小威廉的朋友。29-30小威廉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那个时代贵族少爷们的爱好上,给这个公子哥做家庭教师,霍布斯也只得陪他一起玩。33

  ·第一次欧陆之行

  对那个时代的英国富家子弟来说,去欧洲大陆游玩几乎成了惯例;这次欧陆之旅基本上是一次意大利之旅。在描述了罗马的7个主要的教堂后,霍布斯尽管声称喜欢非常喜欢伟大的建筑,但自己对这些艺术好像无动于衷。他还谈到过“一杯基督的血”,霍布斯当然不会把这当真,他认为奇迹归功于圣徒的做法有损于上帝的伟大与光荣,30年之后他在《利维坦》中仍然坚持这一立场,他更愿意在圣经而不是在奇迹中去寻找自己的信仰根基,他是个真正的新教徒。35-38

  1615年返回英格兰后不久,威廉给父亲献上一篇手稿证明他们去欧陆的钱没有白花,上面有10篇文章,文章的风格很像培根。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上这些文章是霍布斯写的,但没有理由认为威廉没有办法写出思想和深度如此平常的文字。43-44

  我们对1615-1620期间霍布斯的活动知之甚少。

第三章 1621-1629,秘书与人文主义者

  这一阶段霍布斯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小威廉当秘书,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加深自己对历史的理解。51

  ·《空闲时间》:“论塔西佗”与“论法律”

  1620年一本没有署名的《空闲时间》出版了,里面10篇威廉和威廉献给他父亲的10篇文章基本一样,另外两篇是霍布斯的“论塔西佗”与“论法律”。对于这两篇文章,学者们评价不一,有人(如我)认为令人失望,霍布斯的例子倒是可以用来支持成人教育——他30岁出头写的塔西佗水平不过尔尔,到了50多岁,居然能写出《论公民》。52-53

  “论塔西佗”这篇文章看上去像学生写的作业。塔西佗在16、 17世纪很受欢迎,霍布斯读塔西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时候旧的世界已经崩溃,而新的世界尚未形成,塔西佗的犬儒主义、现实主义和怀疑主义对人们很有吸引力。但事实上霍布斯相比塔西佗欣赏修昔底德,可能是不喜欢他对共和制的同情。但塔西佗也对他产生了影响,比如他把塔西佗的“一旦恩恩惠超过了人们可以报答的程度,恩惠就会成为受贿者沉重的负担,所以帮大忙往往不会给人带来感激,反而还会使人暗生憎恨”,化用为“恩惠使人感恩,感恩就是羁绊,无法报偿的感恩就是永世无法逃脱摆脱的羁绊”《利维坦》(11.7)。与后来的政治理论相比,这时霍布斯缺的只是理论的基础。53-59

  “论法律”一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法律提到了主权者之前,他说法律是如此伟大如此重要,“是我们都要服侍的君主”,而在《利维坦》中君主与法律的优先地位被颠倒过来了。61-62

  ·培根其人、免职与他的秘书

  导致培根蒙羞并丧失权柄的部分原因是他与白金汉和爱德华·柯克之间的私人矛盾。1597年科培根就在柯克面前输了一场,他向哈顿小姐求婚遭到哈顿小姐的拒绝,尔后哈顿小姐接受了苛刻的求婚;20年后培根试图阻挠柯克的女儿嫁给白金汉的弟弟。培根也不喜欢柯克的学术见解。

  一些现代评论家为培根的腐败辩解说那个时代官员都收取贿赂,但是还要必须要承认培根的腐败超过了通常的腐败程度,结果他被罚了4万英镑被禁止再次进入国会。培根为自己的辩护也不高明,他说他并不因为说了贿赂就偏袒贿赂者,他的行为甚至不符合禁酒时代芝加哥对诚实政治家的起码要求——如果你收了人家的钱,就得替人家办事。

  培根这人傲慢而又自私,即便是他的朋友们也不怎么喜欢他。培根死后他的妻子也不是很伤心,过了三个星期之后就嫁给培根的管家了

  在培根受贿而去职之后,霍布斯曾经给他当过一段时间的秘书。霍布斯的主要工作是替培根把文章翻译成拉丁文。培根很欣赏他的工作,但是霍布斯可能不喜欢怎么替培根工作。培根从来没有提过霍布斯,霍布斯在临死一年出版的《自然哲学十篇对话中》提到过培根一次(冻鸡实验未果染上支气管炎死去),霍布斯没有说那个是鸡究竟保存了多久,很可能是用来批评他的实验方法——不仅是无益的,而且可能是危险的。

  最近有人说霍布斯的文风与培根文风很相似,所以培根一些文章可能是霍布斯代笔写的,就像据说培根曾经替莎士比亚代笔写过剧本一样。我不认为霍布斯和培根这两个人对彼此对方的思想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犯不着去抄袭对方,如果他们曾经引用过对方的个别观点与词句,那可能是有的(比如他们对定义有相似的看法)。76-78

  ·《高峰奇观》

  老威廉1626年死后小威廉就成了德文郡第2代伯爵。同年8月威廉、霍布斯和其他几个人在查茨沃斯的高峰地区做了一场短程旅游。这首诗后来由1636年发表,它的文学价值并不大,甚至霍布斯在他以后的日子里也认为这首诗实在是令人丢脸;斯威夫特在他的《全英格兰行记》中说,他对霍布斯描绘的这些奇观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实在搞不懂,他们竟然把这些东西当做奇观”。但是霍布斯的卖力也可以理解,他是想要称赞他主人的领地。81-84

  在描写其中的一个奇观——爱尔登洞时,霍布斯灵光乍现,在诗中说那个洞的形状很淫秽,而且霍布斯还认真加了一个注脚,很直白地说这个洞的形状像女性的性器官(我不想推测霍夫斯这个单身汉怎么知道女人的隐私部位长什么样子的),霍布斯总结说这个洞似乎直通地府,由于《利维坦》认为地府就在地球上,所以他的结论可能并不是比喻之词。87

  1628年6月20日,也就是高峰旅行之后一年,霍布斯20年的朋友,38岁小威廉就与世长辞了。霍布斯说“相信我他一定会在最后那一天(末日审判)活过来。”威廉生前挥霍无度,他死之后他家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了。90

  ·翻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民主制的危险、写史的两个要求

  霍布斯翻译的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于16 29年出版。虽然威廉已经不在人世,但是霍布斯还是把他的书题献给了他挚爱的,现在就在天堂里的小威廉。

  修昔底德最让霍布斯欣赏的地方就是他对君主制的偏好和对民主制的蔑视,民主制所蕴含的极大危险就在于煽动家对于修辞的滥用,霍布斯希望它的读者能够吸取修昔底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教训,以反思当时国王们的敌人的言辞正在危害着国家的稳定。

  霍布斯认为写好历史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另一个要注意修辞,或霍布斯更关心修辞,因为修辞是历史的躯体,没有它历史就无法启迪他人。他把修辞分为谋篇布局与文学风格。1谋篇布局指的是历史的呈现方式,修昔底德正式叙述战争之前会写一个导言,介绍古希腊战前的历史与爆战争爆发的原因,然后下面的历史就按年份来写,每一年又分为夏天和冬天;具体历史按照这个结构来写——首先记述每个重大战役的基础与动机,然后是战斗的叙述,最后他给出自己的判断。大约40年之后,霍布斯写《比西莫特》英国内战时采用了同样的结构。2文风上修昔底德“简洁而有力”。从不直接宣扬某种道德原则,而是在叙述中表达这些原则,让读者通过阅读自己去总结这些原则。他的叙述非常明白,“使他的读者觉得自己又是历史的旁观者”,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民众的集会和元老院里听他们辩论,在街道上看到人们的骚乱,在战场上看到军队的战斗”。

  这次翻译霍布斯是人文主义阶段1602~1629所写的最后的文字。小威廉去世后霍布斯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他离开了卡文迪许的世界,去了一个新科学的世界。91-95

第四章 第五章 1629-1640,早期的科学研究与宗教观点

  ·离开卡文迪许,第二次欧陆之行,发现欧几里得

  小威廉死后,由于威廉的孩子们还小,用不着家庭教师,而且克里斯汀并不太尊重霍布斯,所以霍布斯离开了卡文迪学家。纽卡斯尔是克里夫顿的朋友和邻居,帮助霍布斯在格维斯·克里夫顿(Sir Gervase Clifton)家里找到了新的工作——教育他17岁的儿子小格维斯,并进行了一次欧陆旅行。霍布斯管不住桀骜不驯的格维斯(他是个没用的家伙,最终被他的父亲剥夺了继承权),他在做自己的事情。

  这次游离欧洲,霍布斯第一次被近代科学思想所触动。他们从巴黎前往里昂,然后去了日内瓦,最后去了奥尔良,大概就是在日内瓦,霍布斯对几何学产生了兴趣,奥布里说:“在一位先生的屋里,霍布斯发现桌子上有一本欧基里德的《几何原理》,但他读到‘定理47’时,他说‘不可能’,于是他开始看对这个定理的证明,这个证明又引着他去看前面的定理,最后他被折服了,这让他爱上了几何学”。打动霍布斯的其实并非那些定理公里几何证明本身,而是那种在无可怀疑的基础之上探讨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几十年之后《论公民》(1655)一书中这种方法得以明显的大规模的运用。96-100

  ·回到卡文迪许,第三次欧陆之行,科学思想的成熟;德文希尔的弟弟

  霍布斯离开卡文迪许家后,克里斯汀打了30场官司以挽回丈夫给家里造成的损失,这30场官司都赢了。德文西尔此时年龄大了,克里斯汀也对霍布斯有了比较好的评价,当他从欧陆回来之后,1630年克里斯丁又雇佣了霍布斯。1630年代后期,克里斯丁和德文希尔都让霍布斯给出主意,但克里斯丁不知道霍布斯在两面帮忙,当她发现之后非常愤怒,因此霍布斯就左右为难了,最后还是和克里斯丁和解了。101-102

  在第3次欧陆之行之前,霍布斯最后一次回到马尔蒙斯堡,与他的老师罗伯特·拉特莫见了面,此时他是约翰·奥布里的老师,霍布斯见到奥布里时他才8岁,他大概在后者身上看到了儿时的影子。104

  1634年秋开始,霍布斯陪伴德文西尔进行了为期两年欧陆之旅。从1634年到1635年,霍布斯和德文西亚留待在巴黎。在法国他读了约翰·塞尔登的《领海》,这本书认为北大西洋属于英国,驳斥荷兰人格劳秀斯《公海》认为海洋属于所有在海上航行的人。然后他们从巴黎往南,去了里昂、威尼斯、罗马,一直待到了1636年3月。霍布斯此时可能遇到了伽利略,他因为出版《关于两个世界主要体系的对话》(1634)而遭到了软禁。最后回到了巴黎,10月返回英国,此时霍布斯已经快五十岁了。

  这次也是对他思想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次,他遇到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科学家。在一个学者的集会上,当问到感情的原因时无人能回答,从那时开始霍布斯就经常思考。很幸运的是他想到了:如果所有的物体及其各部分静止不动,或者它们始终在做同样的运动,那么所有的物体之间的差别就没有了,因此感觉也就没有了,所以物体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运动的差异。此时霍布斯对物理世界的思考有着很大的进展,他最终确定自己的想法,唯一存在的东西是实体(bodies),人类的感觉经验,也就是说生活的总体影响不过是人体组织中微小物体的运动法,其实就是一种镜像(mirror images)。105-108

  还需要补充一下德文希尔的弟弟查尔斯。查尔斯库是其父小威廉,他是个野性十足、极好冒险的人,欧陆之行时在巴黎惹了些麻烦。1638年受克里斯汀之托霍布斯给他写了一封信,在封信中像波洛尼克斯一样劝告他说不要取笑别人。霍布斯对幽默的看法很冷酷,在《原理》中他认为别人在嘲弄别人的缺点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自爱,这种笑源于对自身能力的突然觉知由此产生了某种荣耀感,在《论公民》中说人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娱乐和寻开心,这就是社交生活真正让人愉快的地方。斯金纳认为霍布斯对于幽默的看法与亚里士多德、西赛罗和昆体良很相似。后来查尔斯加入了国王军,1643年在根兹宝遇难,年仅23岁。111-113

  ·《修辞术简论》

  霍布斯一生中大多数时候都对修辞学反对态度。1630~1640年代国王的政策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这进一步加强了霍布斯的修辞学的反感,他认为是那些煽动家在利用修辞学煽动民众起来破坏法律与秩序。可惜那些叛乱者胜利了,内战结束之后,霍布斯开始部分修正自己的看法,认为修辞学虽然容易被滥用,但是如果作家想要劝服民众回到正常生活,那么还是有必要学习修辞学的。

  虽然霍布斯不喜欢通常使用的修辞学,但是作作为德文西尔的家庭教师,他有责任教授修辞学。他用拉丁文概括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将它作为德文希尔的拉丁文阅读练习,并在1637年匿名出版《修辞学简论》。

  施特劳斯认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对霍布斯的学术成长至为重要。无疑霍布斯从他那边借了不少心理学概念,比如将嫉妒定义为“因他人的成功而感到了忧伤”,但是我认为这些借用无关大局,因为他无需借用也能表达这种意思。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霍布斯人文主义研究的结束,他已经跟纽卡斯尔和他圈子里的朋友们一起从事科学研究了。114-115

  ·《哲学原理》写作计划

  1640年春末《法律、自然和政治原理》手稿已经开始流传;1650-1651将其拆成两个部分《论人性》和《论政治体》(书名由出版商确定,以让读者认为自己买的是《哲学原理》的内容)

  实际的《哲学原理》出版:

  《论物体》1655出版,1656英译本

  《论人》1658出版,1672节译本

  《论公民》1642出版,1647增订;1650英译本(《关于政府和社会的哲学原理》)138-139

  ·《法律、自然和政治原理》

  1639年查理一世为了逼迫苏格兰信仰英国国教,派军队入侵结果一败涂地,短期国会于1640年4月召开,国王要钱来继续他的战争,但绝大多数议员要求先解决已经抱怨了十年的国王强行借款的问题。国王和国会双方都不愿退让,于是国王解散了国会,双方敌意更深,国会认为国王不值得信任,国王认为国会不太听话。

  霍布斯的《原理》也许这本书不全的版本在4月和5月份之间就开始流传;正式题献时间是1640年5月9日,也就是短期国会关门大吉之后第4天。几十年之后,霍布斯还记得这本书在议员之间引发的争论,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长期国会召开和霍布斯就离开了英国。141-142

  《原理》对纽卡斯尔的献词中提出人有reason和passion两部分,这是古典的划分(灵魂可分为intellect和will)的现代翻版,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托马斯主义来说,理智高于意志,意志驱使人体去做理智所决定的事情,理智负责提出目标,而意志负责处理。但是对于奥古斯丁主义和奥卡姆主义者来说,意志高于理智,是意志在命令着理智。霍布斯的观点继承了后面一种传统,在霍布斯看来情感要高于理性,是情感在驱使人们行动。霍布斯对理性(纯粹计算)的看法激怒了十七世纪绝大多数人,甚至到今天也是如此,但正是这种看法指导着认知科学的研究。144-145 在霍布斯看来什么都是物质的,他攻击经验哲学的理性-感觉二分法,在他看来知识不但是与感觉,而且是感觉的延续。148

第六章 第七章 1641-1651,流亡的十年

  ·流亡欧陆

  1640年秋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开国会。有议员指责那些拥护独裁君主政体的书籍和学说,霍布斯不喜欢这种论调,他感到自己身处险境难免遭到起诉;国会后来拘捕了斯特拉福和卡特伯雷大主教,霍布斯感觉到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拘捕,决定逃亡,他自称是“第一个逃亡的人”。霍布斯被人指责为胆小鬼,虽然他因为虽然五十岁了不能上战场,但也可以上像哈维一样为国王服务。187-189

  ·霍布斯与笛卡尔

  霍布斯流亡期间大多数时间在从事科学研究。现存一份没有标题的手稿(写于1637年到1640年),腾尼斯将其命名为“光学研究”,但塔克给这篇文章取的标题“第二部分”可能更加适当,这明显是20年后出版的《论人》的草稿。

  霍布斯与笛卡尔的关系是哲学史上的趣事之一。霍布斯对笛卡尔《谈谈方法》中探讨的问题很感兴趣,他认为自己所说的internal spirit(按照这种说法,上帝和人类的灵魂都是物质的),与笛卡尔所说的subtle matter是一回事。于是1640年将这些看法写成手稿给笛卡尔看,笛卡尔看到之后很难受并不同意:“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尽管尽管从写文的风格来看文章的作者显得十分睿智博学,但他的每种观点都似乎与真理相去甚远”。但霍布斯回应说他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笛卡尔应该看得更加仔细一点。霍布斯对他的敬意很快消散了。189-190

  接着笛卡尔写出了《第一哲学沉思录》,霍布斯是最早读到的人之一,他的反对放到了这本书出版后的附录中。笛卡尔是一个倾向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者和怀疑论者,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者;对此霍布斯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把定义规定好了,就可以解决和绕开怀疑主义的问题。对于笛卡尔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他说也可以“我走,故我在”。霍布斯认为迪卡尔试图将存在于思考分离,看来这是他糟糕的二元思维的一种表现;在霍布斯看来思考并不比散步更接近人类的本质,“有人在散步”说的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人,散步)。191-193

  两人后来如同水火,他们在1648年的见面又吵了起来,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霍布斯以后之后对奥布里说,如果这个法国人(就是笛卡尔)“专心研究几何学,他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几何学家,但是他脑袋并不适合研究哲学”。不过在他的晚年他对迪卡尔的态度有所缓和,在他辞世前一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10篇对话》中,他说笛卡尔是一个天才人物。198

  ·《论公民》

  《哲学体系》第三部分《论公民》写作于1640年查理一世和长期国会斗争前后,于1642年出版于巴黎,头版发行量很小,可能不到100册,不过由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他声誉渐浓。

  《论公民》出版之后,霍布斯将他的心思放在了他哲学的第一部分上,也就是关于几何学和物理学的部分,他为托马斯·怀特的《关于宇宙的三篇对话》写过一篇评论,对此书进行逐条批判,写了将近500页的手稿。209-210 关于霍布斯在《哲学原理》中科学研究进展的通常看法是:30年代早期具有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框架,但是到后来大概是50年代早期才将这些思想具体化。但是最近塔克提出异议,他认为霍布斯在40年代时就已经有了复杂而精微的理论体系。因为霍布斯1644年时就发表了一篇短论文“论光学”。从1645年开始拖拖拉拉地写《论物体》,花了好长时间才写完(他将这一迟迟未能完成的原因,一方面归于自己懒惰,另外一方面他希望这本书能写得更好一点,此时他的理论体系仍然有待完善)。201-204

  ·霍布斯与威廉·配第、布拉姆霍尔

  注定要成为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佩蒂,在内战之初离开了英国。1645年认识霍布斯之后,他们很快彼此喜欢上了对方,他们是忘年之交,佩蒂当时大约20岁,而霍布斯快60岁了。佩蒂当时是个学医的医学生,而霍布斯之所以对解剖学感兴趣,是因为他想对这个世界做出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所以他需要了解感情的机理,搞明白到底是大脑还是心脏在产生感觉。226-227

  布拉姆霍尔(Hohn Bramhall)就读于剑桥,他是一个很好的阿米尼乌斯派教徒,对自由一直持肯定态度,而霍布斯是一个很好的英国加尔文教徒,对自由一直是否定态度。布拉姆霍尔的手稿《关于自由和必然性的对话》被人交给了霍布斯,霍布斯当月就从鲁昂写出了回复。他们两人因为担心命定论会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都同意不出版受膏,因为如果人们一旦认为他们的永恒命运和和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无关,他们很有可能比不知道命定论是更加胡作非为。这一态度在新教神学家中颇为常见:可以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命令论,但是在布道台面对普通民众时要宣讲伯拉纠主义。228-229

  ·《论公民》第二版与翻译、精神危机

  1647年1月出版了第2版,发行量比较大,这一版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书中加了一些脚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保王党是在马其顿之战失败后逃亡欧洲大陆才得知霍布斯,而且这些专制主义对法国许多罗马天主教徒很有吸引。205-207 这本书的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8月时已经被销售一空,而且还有数以百计的人等着要,于是很短的时间内,这本书又增印了两次。第2版增加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致读者的前言”包含了霍布斯最了不起的论断,我称之为“伟大的无知和恐惧论”:因为只有少数人是邪恶的,但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分清邪恶,因此提防是必要的;它在现实中应用极广可以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提防行为使得各自都心怀不满而日趋冷漠,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善意的行为,也可能被误解为威胁,这种新的疑虑又会衍生为更为强烈的疑虑。但奇怪的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没有继续这一理论,仅用了一个远不及其说服力的例子。242-243

  《论公民》原来是用拉丁文写的,是为了方便不同国家的读者阅读。但是由于这本书是受英国政治动乱激发而起且受到很多英国人的欣赏,所以有必要出一个英文本《关于政府和社会的哲学基本原理》(1651)。但是对于霍布斯是英译者的存在三个反对理由,第一霍布斯当时在努力写《利维坦》,第二,如果他一边在写《利维坦》一边翻译《论公民》,那么这两本书的文风应该比较相似,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论公民》中的“自然状态”就没有在《利维坦》中出现;前者利用契约compact或者用盟约covenant了);第三《论公民》的英语本中也有一些误译。霍布斯的态度就是他从来没有批评过该译本,但他也从来没有说那是他自己翻译的。209-210

  到了1647年的8月和9月,霍布斯病得很厉害,还有时神志不清,认不出任何人,但是当劝他皈依罗马天主教是他是很清醒的,他拒绝放弃国教会,他更健康的时候更加虔诚。244-245

  ·《利维坦》

  霍布斯可能是在1649年1月开始写这本书的。这本书的写作进展很快,到了1650年5月,他已经写到了第37章,大概是这本书的2/3。霍布斯向奥布里说了他的写作方法:他来回踱步、冥思苦想···在口袋里一直准备着笔记本,只要灵感涌现,他马上就把它记到本子上,以免它稍纵即逝。他已经安排好了全书的章节,因此他知道该把想到的内容放到哪一章,就这样这本书就大功告成了。

  有三个版本标明出版日期是1651年,出版商是安德鲁·克鲁克(Andrew Crooke)。每一版的扉页上都有一种装饰物,我们就用这个装饰物来给每一版命名:“头”版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标准的对开版,一个是带有红色的镶边的豪华版;“熊与二十五饰物”版比“头”版要晚;“红页边”的版本是最准确的,因为它是最后出版的。251

  《利维坦》可以称之为“现代人的圣经”,因为没有再也没有哪一部同时代著作比他或更强有力、雄辩、全面地表达了现代思想的精神。《利维坦》开头就是自然,这可能是在模仿《创世纪》的开头:起初神创造天地。他认为自然实际上是人工的,这个开头可以视作解构:因为在我们的思想当中总是认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者截然分开,霍布斯认为这种区分是不恰当的,自然也是人为的;而且我们通常认为自然物比人造物要好,而霍布斯把两者的价值颠倒过来了,他认为自然是恶劣的,世俗人造的国家才是人类唯一的救世主;人类创造世俗政府是在模仿上帝创造世界。霍布斯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的观点会激怒别人,而且他似乎以此为乐。265-267

  这本书出版之后,霍布斯明白他最好就不要再待在天主教国家了,于是1652年2月回到了英国。251

第八章 第九章 1652,-1659争论

  ·誓言之争

  对霍布斯的回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叛徒,他在《利维坦》中修改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以讨好当权者。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也是荒唐的,假如霍布斯写利维坦是在为处死查理一世的克隆威尔辩护,那么他怎么会把《利维坦》献给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呢?更重要的是,《利维坦》中认为君主若被人击败,则国民可以向征服者投降的观点在《原理》和《论公民》中早就提出了258-259

  查理一世的处死比给英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比约翰·肯尼迪的遇刺对美国人还要大,因为查理一世是被人民的代表杀死的,而不是被暗杀的。英国人民广泛遭受了良心上的折磨,最遭受折磨的是1643年加入“神圣盟约”的人,他们曾经发誓保护“国王和他的子孙的幸福与荣誉”,他们本已伤心至极,但是国会还要求18岁以上的所有男人都要宣誓承认共和国的合法性,否则将不享有诉讼权。有些人就在公开场合表示绝不宣誓,然后晚上就悄悄宣誓,认为自己的宣誓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尽管如此,此时国王的王儿子还在宣传称自己对于王位有着继承权,所以共和国的合法性是很受怀疑的。

  需要是发明之母,当政府的基础受到威胁时,往往需要一套新的道德理论和政治理论。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事实理论”即政府的权力源自剑的力量;菲尔默也发明了一套理论,以证明共和国是正当的,他认为“保护和服从是相互的,因此当保护不存在在的时候,服从也就停止了”,人民可以服从篡夺者,260-263

  霍布斯和菲尔默的观点很像。他在《利维坦》的末尾谈到,如何使得一个政府具有合法性需要两件事情,1它具有保护人的力量,2受保护的人同意这种力量成为他的政府。所以在1650年之后的十年里,查理二世都不是英国的君主,因为他不满足条件1,因此原本属于英国国王的臣民可以毫不犹豫地宣誓效忠残缺国会和其代理人,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背弃他们的良心与义务,而且还可能而且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捍卫了保王大业。霍布斯认为自己的理论可以使得数以千计的身世们安心服从现政府,如果没有这套理论的支撑,他们还会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258-259

  ·对利维坦的早期反应:菲尔默

  有一点很重要,不能把对《利维坦》的反应简单化。《利维坦》在当时是一本很流行的书,很多人买了他谈论他,但是却没有读他(可能是批评者的大多数)。由于17世纪所有评论霍布斯的《利维坦》的书都是批评性的,这就使人们产生了一些错觉,似乎他在当时遭到一致的指责;但实际上是他的拥护者觉得没有必要写文章来为霍布斯辩护而已,他们知道霍布斯可以照顾好自己。实际上在17世纪的晚期思想家中往往直接吸收了霍布斯的思想而不加以说明。300-301 罗马教会早就在1654年把《论公民》就已经被列入了罗马天主教廷的禁书目录中,但是大多数批评者是和霍布斯一样的新教徒。303

  霍布斯早期最重要的批评者就是菲尔默。两人都出生于15 88年,都是伊利莎白时代晚期与詹姆斯一世时代的英格兰产物,都在50岁之后就开始出版了他们重要的作品,而且此后颇为多产。两人都拥护绝对主权,赞成君主政体,都认为:1罗马天主教的政治理论(尤其是贝拉明和苏亚雷斯的理论)是具有破坏性的,2服从共和国政府是正当的。

  菲尔默攻击霍布斯以下观点:

  1自然权利理论,他认为父权制下小朋友根本没有什么权利,也没有自然权利。

  2自然状态。菲尔默认为“自然状态”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情形,不可能存在长子继承权。但霍布斯并不是这么理解的,事实上他也认为父权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政府;我们不妨把自然状态分为第一自然状态中没有任何法律,但具有权利,在第二自然状态中自然法已经产生,但尚无世俗政府。长子继承权作为一种自然法只能存在于第二自然状态中。

  3主权者契约不适合民主制。但可以用数学可以类比,虽然集合是由这些数字构成的,但一个集合中的每个数字和这个集合本身是不同的;民主政体中的臣民有生有死,他们是不断流变的,而民主政体中主权者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在民主政体中的部分触犯法律时,我们不能说那是主权者的一部分来触犯法律,因为主权者本身完全位于法律之上。304-308

  ·《论物体》与数学争论

  30年代末时霍布斯已经构想出了他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方面的主要观点,《原理》一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对这些观点的阐述;不过这些观点的完整阐述出现在1655年《论物体》中。这本书远不及《论公民》成功,主要的观点就是只有实际存在的物体才是实体,所谓的无形的物质是自相矛盾的说法,神灵要么不存在,要么也是一种特殊的实体。318-319

  霍布斯获得政治理论家的名声,以前很久他被视为一个有名望的数学家,但是由于他的《论物体》中包含了很多不严密的几何证明,这本书出版之后他的声望就开始下降了,但即使如此直到70年代,他还是被视为一个数学家。名誉的下降首先开始于他与约翰·沃利斯的公开争论,沃利斯对霍布斯在论物体中画圆为方的理论表示质疑,霍布斯随之还击。这一争论也有宗教方面的考虑,因为赢得了这一争论,就意味着赢得了宗教的胜利。 326-327

第十章 1660-1669,群犬辱熊

  ·与皇家学会的纠葛

  “增进自然知识伦敦皇家学会”是查理二世复辟后不久特许设立的。为什么霍布斯没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首先是因为成员中有不少是他的敌人,但是问题是霍布斯从来没有被列入候选名单。所以原因更多是因为霍布斯与设立的初衷不符,设立是为了“制造工艺、机械应用、工具与发明···不承认任何古代和现代哲学家提出的有关自然哲学原理的假设体系或教条,也不承认那些对现象所做的诉诸最初原因的解释”,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反对霍布斯主义者,因为霍布斯就是把神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文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混搭在一起,而且霍布斯并不赞成实验法,在《关于物理学的对话》中他用自己的哲学原理推翻了他们的观点,于是自鸣得意的说,皇家学会的研究没能超过《论物体》,他们用昂贵的实验设备去实验,这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与金钱。

  霍布斯被拒绝的最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会不会是每一次谈话中总不免要口出恶言,要贬低其他人的观点。他对于皇家协会每一个实验做出的解释都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把狗放到一个玻璃缸中活塞抽动空气后狗过几分钟就死了,波义耳认为狗是由于缺少氧气而死去的,但霍布斯的解释是狗实际上是被空气溺死的,因为玻璃缸中空气循环太快,因而阻碍了狗的呼吸。348-357

  ·瘟疫与火灾,异端与拉丁版《利维坦》

  在斯图亚特时代的英国传染病是很常见的,就像此前很多世纪一样,卫生条件很差,关于传染病产生的知识原因的知识更差,大多数人把它归因于上帝或者魔鬼。大家认为传染病产生于人的罪孽,所以治疗方法就是向上帝祈求赦免或者改过自新,霍布斯也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解释,他当时但是他当时的看法比较科学,他认为他是通过苍蝇传播的。直到1665年9月瘟疫才平息下来,可是一年之后伦敦又遭遇了另外一场严重的火灾,4/5的城市被烧毁了。人们认为是自己的罪行引起的。同年10月,有人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反对“无神论和渎神”的法案调查霍布斯。这个案子一直拖到1668年最后不了了之。霍布斯能够脱离刑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对“异端”的讨论——霍布斯在《利维坦》拉丁文版的“附录”(1688)中讨论了“异端”这个问题。他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上来看,“异端”可以指任何学说,但是由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必须把一些教义定为法律,这样其他的教义就成了异端(有人说拉丁文《利维坦》有部分内容先于一文本写成,但是学术界倾向于认为霍布斯把英文翻译成拉丁文,这项工作由他自己完成,因为他不希望把这部分工作给其他人,所以至少可以肯定拉丁文的《利维坦》大部分是英文翻译过来的。382-383)——而是因为查理二世对他的宠幸(这10年之中对霍布斯来说,生命中唯一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与查理二世的和解。),以及亨利·贝尼特,也就是阿灵顿勋爵的帮助。373-378

  ·《比希莫特》与霍布斯主义

  《比希莫特》写于1666到1668,霍布斯他自己把这本书称作《关于英国内战的对话》。霍布斯为了表达他对阿灵顿的感激之情,仔细抄了一本来送给他;国王拒绝了霍布斯的出版请求,他认为如果这本书出版了,将会产生无谓的风波。最后这本书还是于1682年出版,这本书一开始颇受欢迎,但后来就鲜有人阅读和研究了,直到20世纪最后25年里面,人们才对它重新产生了兴趣。379-381

  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霍布斯同时代人对于霍布斯的看法。1669年3月,剑桥大学惩处了一个行为放荡的学生斯吉卡尔,签署这一命令的人物就是拉尔夫·卡德沃斯。但是这个学生后来得到了查理二世的支持,学校很明智的选择让斯基卡尔宣布放弃异端信仰,他照做了“依照霍布斯的原则和观点,我生活放荡,言语轻浮,饮酒无度,自吹自擂,并且以自己的邪恶的理论和范例毒害他人”,但是他可能并没有读过霍布斯的哲学原著,因为60年代末期是书籍是很贵的,数量也很少。388-389

第十一章 1670-1679,最后的岁月

  ·失去的朋友们

  霍布斯1672年《自传》中写道“我身体力行,我的生命,忠于我的著作,我教导和培养正义只有贪婪的人才是邪恶的,没有哪个贪婪的人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我已经活了84年了,我悠长的生命之旅即将结束”,霍布斯的挚友们多数在50年代和60年代就去世了,只有少数活到了70年代。 392

  有些人在年老时会尽量简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不想结交新的朋友,在1670年年轻尚未成名的莱布尼茨主动写了两封信给年迈的霍布斯,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但是霍布斯并没有对这封信的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作者看起来有点无礼或者有点傻。394-395

  霍布斯最后的十年里生活方式很独特,通常的规律就是早晨锻炼身体,下午从事研究,他起床之后如果天气晴朗就去散步,否则就会待到屋里活动一下,直到出汗,他是这样做是因为认为老年人湿气比较重,锻炼一下可以增加热量,这样走来走去,大约12点之后他会吃一点正餐,独独自吃,吃完之后点上蜡烛,边上放上十二只雪茄,然后关上门,车上部分窗户接下,几个小时里他躺下来吸烟、思考、著述,他没有几本书、也很少读,他只是细细消化他以前鲸吞的东西。419-420

  ·科学与翻译

  尽管疾病缠身,但霍布斯并没有准备安度晚年,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时间里,他出版了三部大部头的几何学著作:《几何学的玫瑰园——此前未能证明而现已被证明的命题》(1671),《因驳斥著名的牛津大学知名教授、神学博士约翰·沃里斯而出现的数学之光》(1672),《此前未能证明、现已得到简要论证和证明的几个几何学原理和问题》(1674) 395

  霍布斯在与波义耳、沃利斯等人的论战中,忙里偷闲去做了一件他很想做的事情:翻译。“我为什么要翻译的呢?因为我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为什么要出版呢?因为我想在我更加严肃的著作上,我的对手,我的对手们只能暴露他们的愚蠢,而我的翻译能把他们从那些著作上引开引到我的诗句上去,以显露他们可怜的智慧”。他先是出版了《奥德赛》的摘译本(1973),非常成功,1675年出版了《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的全译本。他的译作在17、18世纪受到的评价远高于今天。398-399

  当霍布斯90岁,也就是他辞世前一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十篇对话》(1678),他为自己30多年来一直提倡的全部物理学理论进行了勇敢的辩护。

  ·去世

  1679年10月中旬,霍布斯疼痛异常,难于小便,诊断为膀胱溃烂。卡文迪许一家准备离开时,他们想把霍布斯留在家里,但是霍布斯坚决要跟他们一起去。他已经战胜了贫穷和肮脏。他的一生自然不能算短。而除非他愿意如此,他的一生也从未孤独过,因此,在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为什么要重新回到自然状态、孤独的死去呢?他需要得到这个收留他的家庭的安慰。几天之后他的右边身子瘫痪了,而且无法讲话,无法进食行圣餐礼,最终撒手西去。他的死亡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纯粹的虚弱与衰老。

  他曾说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后来他说痛苦的死亡才是最大的敌人,最后在他自传的结尾他的说法又不同了,“死神站在我面前说不要害怕”,他终于明白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来说,死亡并非最大的敌人。他墓志铭意思是“这是马尔蒙斯堡的托马斯·霍布斯的埋骨之处,他为德文郡的两代伯爵,父亲与儿子,服务多年,他是个有德性的人,他因博学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霍布斯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据奥布里算大约有1000英镑,相当于他10年到12年的工资,在遗嘱的附录中规定时应放给玛丽黛尔。如果不是这个规定,我们不会知道玛丽黛尔的身份,在她晚年的一首诗中,霍布斯承认她爱上了一个非常年轻的女人:“尽管我现在年逾九十已经太老,但仍热切期待丘比特将至的佳音,无数的寒冬,从未如此寒冷,我几乎愚蠢透顶,但我仍能恋爱并拥有一位佳人,她无比的俊俏无比的聪明,但是不要骄傲,莫要妄为,以免失去她的欢心,告诉你他是谁过于大胆,谜底需要你自己去揭开,不要因为他太老就把他当成傻瓜,他爱美丽的身体,更爱美丽的心灵。”

  霍布斯一生中大多数时候都在为生存而奋斗,他出生于下等的中产阶级家庭,当他还这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就遗弃的时候,家庭他的许多作为源于恐惧,因为害怕死于英国内战,他过了10年的流亡生活,他返回英格兰,是因为他又害怕法国和流亡的英国教师担心遭到保皇党暗杀,无论是在共和国时期还是在王朝复辟时期,他都害怕被指控为无神论者,他还因为担心丧失数学家的名誉,而同皇家学会里最有权势的人物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虽然这样做并未明智。总之,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战争的恐惧中度过的,其余的时间则太平无事。420-4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