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村经济》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江村经济》读后感摘抄

2020-12-11 01:5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江村经济》读后感摘抄

  《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村经济》精选点评:

  ●实在的书.

  ●没有读过费老的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了解中国农村。其中部分研究结果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社会调查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乡土中国》的实例版,膜拜膜拜::>_<::

  ●懷念是一回事,懷念的深度又是一回事,只是如今的社會人類學者愈加將這座里程碑當成一棵搖錢樹。

  ●非常细致的记录和非常有见地分析。有启发。

  ●一部可读,易读,宜都,好读的专著书籍,内容之生动有趣不需提,想法也是深刻超前。可以作者后期受到的迫害,历史的倒车。

  ●这是一本我很感兴趣一直想读却一直拖延的书,终于读完。并且还去书中的开弦弓村转了一圈,很有意思。这本书在80年后的今天,依旧很有价值。

  ●通俗易读,这才叫论文嘛~

  ●学习做学问严谨的态度

  ●经典之作

  ●中国乡土社会学入门必读。如涂尔干《自杀论》一般摘抄研读。学到了很多。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读读读

  怎么评价呢?目前读到了第十五章,由于生于农村,长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那点事,自认为还是了解的,再加上勤于思考,自认为对农村看得比较透!

  读这本书,初衷是想参照其研究方法,写本关于西北农村的书,目前来看,还是不行,没有作者清晰的条理性,没有广阔的学科背景及渊博的知识做支撑!书本身看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作为一个刚刚站在社会学这门学科门口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会努力的费老。。。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一部平凡而有伟大的书

  在书店闲逛的时候,看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本来已经发誓最近再不买书,不过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

  最早知道费孝通的这本《江村经济》,是在大学时候,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非常好,所以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本书,可是那个时候,还处于比较浮躁的时期,所以只是粗略看了看,后来借书时间到了,就还了。也没有看出其价值。

  后来回想起来,才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是那时已经大学毕业,一般的书店里很少能找到这本书,加上长年不在国内,想好好看看这本书的愿望,一直就没有实现。这次在书店不经意看到这本书,真是一个惊喜。

  费先生的这本书,描写了民国时期,30年代南方的一个农村的生活,中文名字叫做《江村经济》并不算非常的符合内容,他的英文名字非常的适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

  在大学时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理论的东西,当我工作了两年以后,我才发现,能够深刻理解这个社会,并把他用笔写下来,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江村经济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江村经济》读后感(三):在对的时间,看合适的书

  忘记了什么时候,看到:在对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从此喜欢上了这句话

  偶然间看到王小波这么个人,他那种复杂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自己的梦想,于是去看他的书,觉得一定会很有趣。然而事实是,完全读不下去。他在书里大赞江村经济,觉得自己作为农村的孩子,也应该了解一下农村经济后的科学,于是,又是完全读不下去

  最近一直在读书,看大家推荐的经典啊、必读啊,想丰富自己的学识,然而,渐渐明白,不逼着自己去读读不下去的书,或许,是自己阅历不够,无法找到共鸣,或许,是对这方面没兴趣,待到有需要时再来读

  额,完全没有谈及书的内容,因为我只是 翻了翻,没有细读,也无法理解的多么深

  还有好多书要读,还有好多事要做,还有好多路要走

  《江村经济》读后感(四):江村经济的新模样

  终于看完了《江村经济》的江村和附录部分,作为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小姑娘,感受颇深。

  这本书一直在我的书单里,但没看过。上次去苏州东山摘枇杷,看见很多果农,带着篓子,爬上枇杷树,摘下一筐又一筐的枇杷。那时我才意识到,苏州并不仅仅是我看见的繁华现代的工业园区,也不仅仅是悠闲缓慢的平江路和山塘街。书的第一部分内容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江村的考察实录。费孝通先生将区域限定在江村,这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书中梳理了经济构成的小单位——家,以及由家的延伸所共同构成的亲属关系。而亲属关系的划分方式也影响到财产的分配和继承。一户户家庭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村庄,人们在同一片天空下以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活着。在生产上,人们主要依靠种植业。生产粮食,以供口粮。此外还发展蚕丝业和养羊等副业。蚕丝业生产的蚕丝主要用来出口,养羊以及与之相关的贩卖,这些又让人看见了江村地区的经济不仅仅是依靠农业的自给自足。同时还依赖于手工业的发展。

  江村经济可以被看作中国很多地区农村经济的缩影,我的家乡经济也有很多特点与此相似。但是,农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地方。外界的巨大变革足以带动农村一起发生变化。

  在我的家乡,人们依旧发展种植业。信阳是河南最南部的城市,人们多种植水稻。然而,在今天农业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支撑人们的生活。我记得小时候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在照顾我们之余,也要兼顾农田。年纪大些的人会请别人来帮自己插秧、收割。粮食可以让人吃饱,但是换成市面上流通的钱就很少,不够用了。尤其是当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家庭的教育支出是巨大的。而且农村地区,一家至少会有两个孩子,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大部农村人进城务工,主要做的还是力气活,收入并不高,相较于农业收入高了不少。这样的经济模式,在原有的农业种植上发展出了将农民自己作为劳动力输入城市底层,以力气换取收入。这种模式带来多种多样的问题。

  首先,父母进城,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那辈人对孙辈人的期待仅限于吃饱饭和身体健康。对学习成绩不会做要求,如果成绩好,那当然好!如果不好,也没什么太大关系。留守儿童其实在教育和心理方面都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关注。

  再者,年轻人进入城市,农田基本上只能依靠老人来种植。在农村,目前有些农田是浪费的。也有些人家把自己家的农田承包给别人。

  江村经济在今天更为复杂了。在原有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同时也拿一些到市场上交换)基础上也受到了整体经济大环境下的影响。农村作为一个潜在的市场出现。

  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现在更是向人工智能时代跨越了。互联网的兴起,依托于网络快速发展起来的购物和娱乐方式等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农村。

  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购物平台淘宝为例,淘宝已经深入到乡村。在很多农村的墙上印着淘宝的宣传语。它成为人们购买物品的重要渠道。

  今天的江村或者说农村,依靠铁路网、公路网还有互联网和外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今天的江村经济更开放。

  《江村经济》读后感(五):江村经济

  第一次读江村经济,惊讶于费孝通对于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他讲到小媳妇制度(童养媳)和普遍的经济形势之间的联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小媳妇的现象并不多见;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经济普遍衰退,小媳妇就特别盛行。因为一般的人家若非实在过不下去,总要准备好嫁妆或者聘礼,为下一代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而嫁妆和聘礼,也就是下一代成立新家的经济基础。葬礼亦如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而言,葬礼的隆重程度与子孙的孝顺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典型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了。

  江村这个地方,本来叫开弦弓,江村是费孝通为这个村子取的一个学名。费孝通利用去伦敦大学报道前的两个月的时间,在江村做了一次调查然后在邮轮上完成了这本书——这本书让他获得了社会学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以及之后的各种各样的荣誉——你看,人太聪明没办法。

  在彻底了解这本书之前,我有很多困惑,我所理解的乡村经济,大概就是村子里有个小商店或者农忙时买肥料买种子之类之类。农村的根本除了种地还能有什么呢,当然,当下的社会,农民工的热潮会使人误以为这就是乡村经济的一个出路。

  当然不是

  在江村,蚕丝业并非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农业的一个重要补充。费在书里详细列出了农民一年所需要的花销,比如彩礼、丧葬、地租等等各式各样的支出。而单纯靠种地是完全不能满足这一年的消耗,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养蚕缫丝的收入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而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村子里,现金交易量的增加并不代表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反而预示着生活水平的下降。因为物价上涨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卖掉原本供自己消费的产品到市场上换取自己的需要的产品。比如,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期,储存的大米被卖光时,村民才去买米来吃。

  对于乡村而言,工业是必须的。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并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去寻求就业机会,而是乡村工业的发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布马林诺斯基在序言里指出本书最好的章节是第十二章,即蚕丝业改革的这章。在乡村工业正常发展的景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可以承担得起地租,土地问题并不会被激发。而一旦经济崩溃,蚕丝业萧条,农民没有了足够的收入,不能保证自家的吃喝更交不起地租,这个时候土地矛盾开始变得激化。贫农们开始认同一些土地政策,比如像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开始认为不交租是正当的。而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就是GCD或者一些更加激进的社会思想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历史书上都写的,GCD搞土地革命是最受欢迎的。

  当然,费的观点不仅限于此,解决土地问题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步骤,更关键的是如何恢复乡村工业和乡村经济——大量农民涌进城市只是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而它所带来的后果如今也是有目共睹——城市资源开始变得紧张,农民工在城市中拿到有限的薪水,并不能正常的享有城市的资源,这就是城乡矛盾的具体体现——同一个空间内生存的不平等。

  所以蚕丝业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乡村工业如何在外界力量和传统力量的双重刺激下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也提供了一种经验,即在恢复乡村经济的过程中,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这种变革中,蚕丝业由家庭手工业开始向现代工厂转变,新的引擎蒸汽机的引进,需要新的集体工作系统的配套,村民以提供原料的方式入股,每年可以获得分红。工厂生产生丝质量要远远高于手工业——然而问题出现了,尽管生丝质量提高了,国际蚕丝市场的价格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而工厂的投入成本却家庭手工业要高得多,因为在最初实验的几年时间里,工厂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而村民们只关心分到手里的利润,所以积极性越来越低,家庭手工业开始抬头……

  蚕丝改革的最后一个影响,对亲属关系的影响,简直是生动逼真——原本从事家庭缫丝业的女性因为进入了现代工厂变成了挣工资的阶层,所以地位发生了变化——费的例子是,一个女工因为下雨天丈夫忘记给自己送伞,就当街斥责自己的丈夫,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的典型表现。

  这本书中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功能主义的目的,原本就是为政策提供依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