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之海》经典读后感有感
《遗忘之海》是一本由尼尔·盖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忘之海》读后感(一):大人眼中的平庸日常,却是孩子无法抽身的魔幻世界
第一次读尼尔·盖曼的书,因为之前看过一点《美国众神》的剧,所以对尼尔·盖曼还蛮感兴趣的。这本书读完之后更是感觉非常喜欢,远超预期。
故事总有一种缅怀过去的淡淡伤感在里面,又带有魔幻色调的瑰丽壮阔,读起来很顺畅,让人不自觉地沉迷在主角的视角,体会一个七岁小男孩的无法脱身魔幻世界。其实从大人的角度来看,这无非是一个父亲出轨保姆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普通社会新闻,大人们真是有够无趣自私的,自以为一切司空寻常。出轨嘛,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平庸日常罢了。然而在当事孩子心中,这却是一场没有尽头宏大壮阔的战争。正义与邪恶,穿梭时间空间的界限汇聚于此时此地。父母的忽视,对孩子成长的缺席,对家庭的背叛像蠕虫一样,在这个本来就敏感内向缺少朋友的男孩心中刺穿了一个洞。男孩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在最后时刻是否要直接放弃自己?这是不是就是拯救世界拯救父母的方法了?
但人总要成长,就算埋头书海,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坏的事情也总会过去。大人们也许会认为是时间抚平了一切,但在爱幻想的孩子心中,总是有这样一位无私的朋友莱蒂,在自己最困难遍体鳞伤束手无策的时刻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在自己面临生命危险时,愿意坚定地挡在自己身前。就算是孩子,也需要这样一个寄托来帮助自己克服现实的悲苦与艰难。
很庆幸,主角有赫姆斯托克家族三位女性的爱与帮助,在艰险中走出一条生路。这些童年的故事曾经在脑海中翻江倒海,如此浓烈以至于让人信以为真,仿佛也随着成长渐渐褪色了,逐渐消逝融入过往,除非在人生的有些时刻被重新想起。孩子总认为大人无所不能,而只有成长为大人之后才知道大人的世界也总有那么多迫不得已、无所适从,平庸日常也不是那么容易轻松应对的。
当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重视未来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缺少陪伴可能让孩子陷入无边痛苦中。大人就要有责任感不是吗?以此警戒未来的自己,不要觉得小宝贝们还太小,他们可能远比我想象得更加敏感。
最后,感谢作者,感谢这本瑰丽奇幻,有无限海洋和多彩天空的小书,感谢在阅读中带给我的心情波动变幻。
《遗忘之海》读后感(二):遗忘是失去还是得到?
如果给尼尔·盖曼的小说下一条评语,
那便是天马行空。
奇崛的想象力在九天激荡时的盖曼不光喜欢掉“神祇”的书袋,本身也极具文学野心,有意创造一个属于盖曼的诸神体系。不仅仅在《美国众神》、《北欧众神》中集大成,在一些“童书向”的作品中也表现明显。
《遗忘之海》受到重视,据说是盖曼的自我童年“私小说”,虽然盖曼本人在《遗忘之海》后记中特意申明此书描绘的童年经历与自家毫无关系(这越发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在《遗忘之海》的故事里,盖曼的想象力得到表现,他精湛的笔力亦展露无遗,即使经过翻译损失后,盖曼独特的行文风格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光明处似冬日暖阳漫洒前心,阴暗处像冰冷毒蛇缓过手臂。
不得不说盖曼将孩童心态描绘地入木三分,读者很轻易便会代入书中小男孩的角色,7岁幼童的视角里,这个世界充满危险、神秘与纯粹。
长大成人后,仍有可能遭遇更加量的危险与神秘,但纯粹却是拳中流沙不可追觅。
那种纯粹的美好与邪恶、那种纯粹的爱与恨、那种纯粹的友谊与爱情、那种纯粹的快乐与悲伤,我想这就是赤子之心,
这是《遗忘之海》想努力表现的一个主题。
《遗忘之海》如果能与《坟场之书》对照来读,一定有更妙的领悟。
《遗忘之海》是一本“童书”,但我有些怀疑孩子是否能读懂书中很多的隐喻,也许这只是盖曼一本披着童书画皮的成人小说,毕竟有些黑暗是只属于成年人的梦魇。
最后,盖曼写到:“幻象与记忆一同被夜色的阴影所吞没”,
那么究竟是因为选择遗忘所以才能走出梦魇?
还是因为走出了梦魇所以才会遗忘?
这个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走出来。
也许答案在《遗忘之海》中?
《遗忘之海》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带着童年再出发
早在2015年,这本书已经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过汉化版,名字是直译的《车道尽头的海洋》,而这本则是由熊猫意译为了《遗忘之海》。 根据书中的情节,直译的理由是故事的地点发生在主人公童年时生活的地方的道路尽头,意译的理由是故事以主人公童年的回忆为故事的开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两种书名翻译无所谓好坏。 作为奇幻界的扛把子,作者尼尔•盖曼可谓家喻户晓。不过要我说,脑洞和点子反而是次要,对作者来说,治愈才是重点。我看的第一本尼尔•盖曼的书,是《坟场之书》,读完那本书以后,我就知道,尼尔•盖曼的童话与其说是写给孩子的,不如说是写给每一个迷失了的成年人的。《坟场之书》如此,这本《遗忘之海》也是一样。 这本书,以主人公故地重游,唤醒了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开始,为我们讲述了他童年的奇幻经历:以家里一个矿工租户的身亡为开端,生活不再平静,异界的妖物入侵,把生活弄得一团乱。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自身安危也一波三折。在这个过程中,位于小镇道路尽头的莱蒂一家不断为主人公提供帮助,直到平息了这场风波,主人公也回归了人生的正轨。 莱蒂一家自称来自已经消亡的古国,屋后的池塘被他们称为“海洋”,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会各种神奇的魔法,能与各种妖物抗衡,当然,他们还会挤牛奶和摊鸡蛋。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而主人公,在童年时日子过得并不很顺利。自己的阁楼顺带专用洗脸盆被出租,睡觉和妹妹争吵要不要关门,心爱的二喵子被撞死,生日没有人来参加趴踢。似乎,他的生活和内心里只剩下自己。 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中,人的社会属性是避免不了的,人如果不融入集体,只留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是无法成长的。 当遇到莱蒂一家后,主人公的生活就变了。他们给他做好吃的填饱肚子,带他洗热水澡,帮他驱逐妖物,为他的童年保驾护航。曾经,主人公害怕大人,因为大人什么也不怕。在面对乌苏拉的时候,只能一味躲避而不敢反抗。后来,莱蒂打败了乌苏拉,用行动告诉主人公,大人也不是万能的,只要自己有勇敢面对的勇气。 在故事的结尾,莱蒂舍身救下主人公,主人公带着莱蒂一家的付出,走回了自己的生活。这和《坟场之书》中的主角在一群妖魔鬼怪的帮助下回归活人的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本书的结局并没有皆大欢喜,莱蒂身受重伤回归“大海”,在结局主人公离开时依然没有回来,主人公带着这份遗憾继续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怎么看乌苏拉,我是觉得这真是个可爱的哈麻批。其实,它也没做什么穷凶极恶的事,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人们的愿望,同时借此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只不过,它的做法与人世相冲突,所以只能被河蟹啦。
《遗忘之海》读后感(四):你有你的海洋吗?
“我们坐在老旧的长椅上,看着风平浪静的褐色池面、悠悠漂浮的睡莲叶和聚于水岸的浮萍。”就这样,打开《遗忘之海》。 这是一个小孩子的故事,故事里有着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都有的人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小男海,不爱社交,孤单的只有书籍和猫猫陪伴,结果猫猫却死于意外。家里来了一段困难时期,父母出于经济原因,只得将男孩的房子出租,母亲也外出工作。这个七岁的男孩仿佛与自己的家人有着天然的隔膜,他不断将他们一家人的亲情弄成尴尬的局面,他不信任新来的保姆,又无意目睹了父亲的婚外情,他迷惑的也许不是两性而是日后他将遇到的更微妙的东西。父亲的构建对于男孩来说是性命要紧的事。父亲的施暴也许是他童年现实世界里的“好事”,“要说我从他身上和自己的童年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下定决心不吼人,特别是不冲小孩大喊大叫。”他多年以后和自己的父亲和解,会变成新的父亲。 这样的童年大概是残酷的。面临着父亲的暴力,唯一能够救赎他童年的则是小女巫莱蒂,他们一起驱逐了怪物,莱蒂最终因为保护男孩而把自己奉献在了“遗忘之海”。→“我”和莱蒂的冒险是整本小说中最童趣的地方,不剧透,推荐阅读。 “那不是池塘,那是我的海洋。”我们看到后面会发现整个故事已经是一个大人的回忆了。他不是第一次来这回忆了。 “我不怎么想念童年,但我想念那时即便大局岌岌可危,而自己仍能从小事中获得喜悦的能力。我无法控制我所寄身的世界,无法逃离伤害我的人或事,无法从伤心崩溃的时刻中抽身而出,但我依然能从让我开心的事物中获得满足。蛋奶沙司香甜浓郁,入口即化,胀鼓鼓的黑色葡萄干点缀在厚如蛋糕、嚼劲十足、朴实无华的布丁上,喷香扑鼻。也许我活不过今晚,也许我再也回不了家,但这顿晚餐非常棒,再说我信任莱蒂·赫姆斯托克。” 可能吧,这就是成年人的艰难。记忆本来是绵长的东西,越往后,前事就会一丝一丝地变小,模糊。当我们在眼下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暂时把这码存档,然后打开自己更深处的记忆。那些记忆不一定能给予我们力量,但起码已经证明一点,这一路走来已是如此漫长。 你有你的海洋吗?
猪版《遗忘之海》《遗忘之海》读后感(五):长大的路上,有多少东西丢失在了遗忘之海
最近读客家出版尼尔•盖曼小说的频率还真是挺快的,感觉最近读过的两本其小说还留有较深的印象,一部温暖的成长小说《坟场之书》带给了我许多的爱与感动,其短篇小说集《易碎品》则让我见识到了丰富多彩的瑰丽想象。而这本《遗忘之海》同样具有鲜明的尼尔•盖曼的特点,整个故事既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奇幻想象,却又如山中小涧般婉转舒缓地流过心田。
读客家出版的尼尔•盖曼这本小说和《坟场之书》一样,主角都是一个小男孩,不过不同于诺伯蒂十多年完整的成长故事,本书只是讲述了小男孩成长中的一个小片段,却有可能是改变其一生的片段。书中的小男孩,心爱的小猫遭受意外,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妹妹渐渐疏远,又遇到一个怀有心机的保姆,能抚慰其孤独的只剩书籍,幸好在他每逢遭遇困难的时候,都会有赫姆斯托克家族的支撑,以及最好的朋友莱蒂甚至不惜性命的帮助。
这本书看上去是一个儿童向的幻想小说,但要我看来,毫无疑问更是一部适合成人的童话故事,书中的有些情节可能只有成人才能明白,里面的许多细节可能只有在长大后,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才会有所体会。全书以一个七岁男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和茉蒂的一次冒险,却带来了扮作保姆的来自异世界的怪物和能够吞噬怪物、星辰和世界的饿鸟,而在车道尽头的邻居则是和宇宙同岁的女巫,看似全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些想象其实都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写照吧,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可以幻化成强大的怪物和饿鸟,但每次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内心的困境,一如坚定支持自己的女巫,而当小男孩沉浸在装在水桶中的海洋时,变成了知晓一切的全知,差一点迷失了自己,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多少次如此会迷失自己的境况呢。
这本书的英文直译似乎应该是《车道尽头的海洋》,此次简体中文译本命名为《遗忘之海》,似乎不如原书名那么直白,但是仔细想来,个人觉得也有一定的韵味,在我们长大之后,再回首自己童年时,其实很多东西支撑着我们成长,却在岁月的洗礼下渐渐褪色,被抛却在那片遗忘之海中。
以往总爱吐槽读客家的封面,但这本书的封面还是很喜欢的,一个瓶子里的海洋,还有象征童年的小熊,既好看,又契合主题,点赞!
书封《遗忘之海》读后感(六):请相信世界是一个童话
被Neil Gaiman的金字招牌吸引,入手了这本书,读完之后,仍习惯性的翻开豆瓣准备写评,顺便看了几位先读者的评价,差评亦有之。大多是将它与Robert McCammon的《The boy's life》(《奇风岁月》)对标比较的结论。个人认为这样很不公平。
Robert McCammon的《The boy's life》很精彩,亦是我个人心水书单上的常驻。但那本书更像是一个小镇少年奇幻色彩的成长史诗。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事给他伤与笑,最终让他更爱那个世界,继续成长。
而Neil Gaiman的这本书,就如它的英文原名一样——《The ocean at the end of the lane》,只是“车道尽头的海洋”,只是发生在某个特定场景的标准式三幕戏剧,短短的几天,就是一次别离,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别离。
It can bring you pain and sadness and scariness and happiness.
——Ivana Baquero
一个早慧的女孩如是说,“它能带给你痛苦,忧伤,恐惧和快乐。”而所谓的“它”是谁呢?在我看来是“成长”本身。
当一个人慢慢长大,都会渐渐发现生活并不是童话故事。这世界很残忍,不得不去适应它,即使那是痛苦的,疼到令人战栗。
我们都可能是书中无助的“小男孩”,父母是爱我们的,但是生活的压力也让他们无所适从,或者还有更小的弟妹需要更多的照顾,我们必须懂事,必须忍让,压抑自己,被迫长大。无论是必须让出自己小小的独处房间,还是不哭不闹地接受“被取代”的宠物朋友。偶尔,更不幸的,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本不该我们这个年纪承担的秘密,那秘密像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即使成年人窥见也会狼狈,甚至崩溃。而我们甚至还不懂靠在一起的两个人意味着什么……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遇见“小女神”(对,在我看来,莱蒂是年少的“神祇”,不是“女巫”)她保护了小男孩,引导了小男孩,用牺牲救助了小男孩。
书中的故事很简单,恐怖的“跳蚤”因“我”一时不慎来到人间,她迷惑了所有人,“我”被误解、被孤立,“死亡”的阴影越来越浓,我奋起一击,逃出生天,却是“小女神”无私的付出巨大代价才换得的。她回到治愈的海里疗伤,也许直到时间的尽头的才能回归。
所以,你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小书吗?他只是给困难与帮助以具像,编织一个有伤有笑的、美丽童话,为我们这些已经懵懂着长大的成人,也为那些还在摸索着成长的孩子。似一盏用童心编织的灯笼,黑暗冷酷的现实笼着一点暖暖的光,陪伴踯躅前行的小小身影,照亮远远近近回家的路。
《遗忘之海》读后感(七):《遗忘之海》:童年记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尼尔·盖曼曾被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称赞为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宝库”,虽然盖曼的作品我读得并不多,但是看过的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假如我有完美妈妈》,曾经的同年阴影《鬼妈妈》,再次从纸面上读来,仍然能感觉到那条过道中的阵阵阴风,还有鬼妈妈吃虫的阴森感;
比如《坟场之书》,小男孩伯蒂的成长过程堪比哈利·波特,但是却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爱与感动。
而最新出版的《遗忘之海》据说是一本无比接近盖曼内心的书,很多内容都来自于他真实的同年感受,可以说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回忆成长小说。
《遗忘之海》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讲述了一个男人回家乡参加葬礼,在莫名力量的感召下,来到一片熟悉又陌生的池塘前。
面对着池塘,他渐渐回忆起曾经的那个,只有书和猫陪伴的孤独的七岁男孩,,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个小女巫莱蒂。
这片池塘,在莱蒂的眼中,其实是一片大海,海中有一个沉睡的古国,她便是通过这片海洋来到小男孩的世界。
莱蒂和小男孩一起经历了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怪物的斗争,并为了保护他而沉睡在海洋中。
其实在这十几年中,小男孩乔治每每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回到这片池塘前,从沉睡的莱蒂那里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
只不过每次离开的时候,记忆就会被魔法清除。
《遗忘之海》虽然巧妙地捕捉到了童年、回忆和成长的真谛,然而还处处透露着童年的无助和压抑。
尤其是当小乔治告诉爸爸,新来的保姆是个妖怪的时候,不仅爸爸不相信,甚至妹妹、妈妈都无动于衷。
“事实上,除非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我从来不向大人求助。“
这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互不理解的痛苦,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只不过这种无奈和痛苦被我们默默埋藏在心中,在长成大人的时候也已经被渐渐地遗忘。
而尼尔·盖曼却提醒我们:
“大人表面上是大人,内心则不然。表面上,他们个头高大、思维跳脱,总对自己做的事心里有数。而内心,他们其实一直没有变过,仍和你这个年龄一样。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大人。”
翻开《遗忘之海》,在我们跟随乔治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时,那被唤醒的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促使我们深深地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应该努力找回什么。
《遗忘之海》读后感(八):【雨枫试读】《遗忘之海》:一片可以治愈孤单和恐惧的海洋
“那不是池塘,那是我的海洋。”
当莱蒂指着农场后面的鸭塘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小男孩只觉得荒谬。包括我,也觉得这个巴掌大的池塘大概是莱蒂幻想出来的吧。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每天都会有无数个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念头,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永远藏着一个大大的幻想世界。
我自诩成熟,其实并不然。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我才知道那片池塘确实是莱蒂,也是小男孩的海洋。
而读完《遗忘之海》我才发现,自从长大后,我的想象力似乎一下子变得贫瘠且荒凉。相比于感性的幻想,我更相信理性的逻辑,日渐把自己局限在各种规则和条条框框中。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连孩子都不如。
而这本书,唤醒了我久违了的童年记忆,那些曾经被我遗忘的时光瞬间纷至沓来。
正如《人物》所评:《遗忘之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唤起人们的童年记忆:童年的无助、童年的精彩——在那时,魔法真的管用,好故事真的可以治愈我们。
简单来说,《遗忘之海》讲了小男孩和他的朋友莱蒂一起驱逐怪物的故事。
在小男孩的记忆中,猫眼石矿工的意外死亡引出了一连串的怪事,他却因此来到了车道的尽头,交到了新朋友莱蒂,看到了莱蒂口中的海洋,虽然那只是个鸭塘。
而新来的保姆却是个来自异世界的怪物,她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父母对小男孩的信任,想经由他的身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小男孩想到了神秘莫测的莱蒂一家。
小男孩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书本与他作伴。在他的世界里,父母并不值得信任,没有什么东西比自己更重要,“大人们没指望,就算我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他们听,他们也不会信。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哪怕我说得句句属实,他们也很少相信我”。
在这个故事中,父亲可以轻易被别人的挑拨迷惑而欲置自己于死地,也可以经过巫女们的裁剪缝补而变得和蔼可亲。
而在与怪物的斗争中,新朋友莱蒂却可以为了自己付出自己的生命,最终回归到那片海洋。
《遗忘之海》是一本关于童年和失去的书,是作者尼尔·盖曼带有自传性质的成人童话。他曾说,这是一本无比接近他内心的书。
这让我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的语文老师、知名教育博主王悦微的一段话:
优秀的儿童作品,恰恰不是突出“儿童”二字,而是淡化“儿童”二字的。它一定是跨越了年龄,不仅吸引儿童,同样也会吸引大人,能真正做到老少皆宜。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孤独与恐惧,它们会在孩子的心中变幻成一个个妖怪和饿鸟。可盖曼告诉他们,总有一片海洋会让他们战胜这些无助和恐惧。
或许孩子不能完全明白,但成人却能从故事中窥探太多,也许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突然就茅塞顿开。
总有一天,我们会从喜欢另辟蹊径的孩子,变成只知道循规蹈矩的大人;
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对于父母来说,也许此生我们都无法活成他们所期待的样子,但至少可以互相理解,彼此尊重;
总有一天,童年的记忆会被后来发生的事掩盖,变得隐约朦胧,但记忆中的海洋却永远不会消失。
最后,摘录一段书中我非常喜欢的话:
我不怎么想念童年,但我想念那时即便大局岌岌可危,而自己仍能从小事中获得喜悦的能力。我无法控制我所寄身的世界,无法逃避伤害我的人或事,无法从伤心崩溃的时刻中抽身而出,但我依然能从让我开心的事物中获得满足。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拥有从小事中获得喜悦和幸福的能力。
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内心都有一片可以治愈孤单和恐惧的海洋。
《遗忘之海》读后感(九):《遗忘之海》:童年的每个奇幻旅行,都是真实的记忆
首先感谢读客编辑的赠书!这个封面和插图设计我太喜欢了!
《遗忘之海》是尼尔·盖曼的新书,他曾称这本书是无比接近内心的书。
这本书斩获了英国国家图书奖、Goodreads年度图书奖、格芬奖等多个奖项及提名,获得了罕见的40万条Goodreads好评,世界范围内已发行142个版本,改编电影也正在筹备拍摄……
而我自己,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但看到最后又是“真香现场”,合上书忍不住叫好来写下我的感受。
01. 遗忘之海,奇异之旅
这本书是一本小说,同时也是一本成人童话。
开篇“我”以成人视角不知觉地回到了童年朋友的农场,“我”敲了门,找到了莱蒂·赫姆斯托克的海洋。之后,记忆之门被打开,一段童年的奇幻往事涌上心头。
这是一段有关“我”和莱蒂一家的奇幻故事。自一天梦中被人按住塞钱到喉咙里,醒来真的发现嘴里有一先令后,莱蒂带领“我”去往农场深处封印那到处撒钱的“跳蚤”,但因中途的小意外,“我”成了它与这世界的通道。它以人形的样子来到“我”的家里,魅惑他人试图掌控世界的同时监视“我”。最终,“我”找到莱蒂一家与它决斗,而“海洋”的秘密也随之而来……
一个只有女性的魔法赫姆斯托克家族。
一段与跳蚤博弈的奇幻之旅。
超乎意外的设定,天马行空的想象。
在这故事中,一切不可能都变得可能。
尼尔·盖曼展现了一个孩童眼中的畅想世界。
02.孩童世界,梦亦是真
然而这奇幻世界,并非只是孩童的想象。
这段记忆的存在,正是孩童世界的真实。
七岁的“我”,养了一只小猫茸茸,它不吵不闹,不争不抢。
在爸爸妈妈顾不上我,妹妹对我充满敌意的时候,它是“我”唯一的陪伴。
然而,一次意外的车祸让“我”失去了它,这个“我”最重要的朋友。
在我还不知道的时候,猫眼石旷工处理了茸茸的尸体,并带来了“老怪”。
我想念茸茸,那时的我,已经意识到生命难以被替代。
但我不敢和父母诉苦,因为已有新的猫咪来了,他们无法理解那种悲伤。
之后,“我”在很多地方看到了黑黑的小猫,谁能说它不是真实记忆的产物呢?
同样真实的还有对父母的感觉。
“我”并不是一个和父亲一样的喜欢户外运动的孩子,相反,“我”喜欢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喜欢从书中吸取能量。
父亲好像不是很喜欢“我”。
而在奇幻记忆中,父亲听从“跳蚤”乌苏拉的话,在母亲不在家的日子里,把“我”按到浴缸中。
这段记忆在父亲那边,被赫姆斯托克修复了,但在“我”的心中,却一直存在。
直到二十多岁,“我”才终于与父亲和解。
或许我们可以言之凿凿地说“跳蚤”乌苏拉是奇幻的,但这段被父亲伤害的记忆呢?它也真的是纯粹的想象吗?
孩童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而细腻的,孩子会无限放大真实世界中的每个细节,他们对世界的洞察的敏感超乎想象。
所以即使选择性的遗忘,也终会在看到那海洋时,想起曾经看似不太真实的一切。
03. 美好想象,纯粹内心
这篇小说中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就是莱蒂。
尼尔·盖曼的书中总是对“朋友”有着别样的描写。
正如《坟场之书》中“鬼孩子”伯蒂的好朋友是人类一样,《遗忘之海》中“我”唯一的好友是神秘的莱蒂。
在自我所在的世界中没有真正理解的人,所以跨越边界地找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好友。
亦或是,孩童的世界本就纯粹,本就没有边界。
莱蒂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法则。
在那个世界中,不好的事物可以被封印,伤心的记忆可以被缝补。
而“我”也因失误引来了乌苏拉,在与乌苏拉斗争中,莱蒂始终站在“我”这一边。
她始终紧紧牵着我的手,给予我足够的安全感。
朋友不就是这样?是简简单单的陪伴与相信。
她的行为始终是为“我”这个朋友考虑的,没有为了大局而牺牲我。
反倒是她,为了保护我“受伤”了。
为了另一个世界的好友,无所顾忌地冲上去,这种纯粹的感情足以感动人。
这纯粹也不仅限于友谊。
当莱蒂“受伤”后,她的妈妈和姥姥几乎等于失去了她。
尽管伤心,她们却从来没有怪过“我”,而是一直安慰“我”。
尽管难过,但她们坦然接受了,并认为那是莱蒂成长的功课。
她们对“我”这个“异世界的人”,也是纯粹的,没有埋怨,没有怪罪,她们看得清“真正的情况”,没有被表象或是情绪所影响。
04.暗黑隐喻,人性弱点
这篇成人童话中也有很多暗黑的隐喻。
乌苏拉想要进入这个世界,它想要主宰这个世界。
她找寻人们渴望的东西,并试图给予他们。
于是它干脆地给人发钱,这直指人类的贪婪。
后来,乌苏拉不那么在乎给别人发钱了,她更关注有所求而求之不得的人群。
但她的关注不是善意的,而她发现那些求之不得的东西,也不一定意味着向善。
仅靠一点点的诱惑,父亲就对她唯命是从。
仅靠一点点的奖励,妹妹就对她马首是瞻。
这又直指人类的欲望。
为了欲望,人们可以付出很多。
而其中最容易被抛下的,就是本来真挚的情感。
乌苏拉说“我从没指使过任何一个人”,这意味着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助燃”。
贪婪、欲望、暴力……真正使人们变得狂躁不安的,还是自己内心的黑暗。
05.生命哲理,瞬息万变
作为一个童话,有美好有暗黑已经很丰富了,而这篇中,还暗藏了很多生命哲理。
“我”不止一次发问过“我是谁?到底是什么在看镜子中的脸?我为什么会来这儿?……”
这是哲学命题经典三问的体现,也是追寻人生意义的体现。
对于一个七岁孩童,思考这些问题似乎有点早。
但对于一个与这世界略有不同、“格格不入”的孩子而言,差异性必定会让他早早思考人生。
我们应该如何衡量人生?
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多少?他人的态度?还是什么?
小小的“我”有着大大的疑惑。
而这疑惑,要经历很多年才慢慢有答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生?
当面对乌苏拉时,“我”无疑是害怕的。
但莱蒂告诉我,怪物也会害怕,而大人也会害怕。
莱蒂说,大人表面上是大人,内心则不然。
就像我们常说的“每个人大人也曾是小孩,每个小孩也都会成为大人”。
保持真心,我们就从未变过。
面对害怕,我们也都一样。
所以,不必惊羡别人,就顺着成长的脚步一点点走就好了。
当面对莱蒂时,我无疑是向往的,她一直以来都无所不知。
但莱蒂却告诉我,无所不知太无聊,必须要放下。
莱蒂说,所有人都曾无所不知,而必须放弃掉这个能力,才能享受,才能感受农舍、天空和一簇簇的璀璨群星。
正如“得到是失去的开始”,很多事物一旦得到便意味着失去。
只有放下,才能享受,只有舍,才有得。
这对目标太强、压力满满的我们,实在是一句箴言。
在小说的最后,面对我“是否达标”的好奇,莱蒂的母亲说——
“生而为人,没有过关或失败一说”。
没有过关或失败的说法,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衡量或定义你的人生。
世界瞬息万变,人也无时不刻不在变化着。
但是无论是怎样的人生,都不应被衡量。
成长、自由、享受、真实、纯粹……
或许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些人生真谛,所以赫姆斯托克家族才这样经久不衰吧。
《遗忘之海》讲述的是一个在记忆深处几乎被遗忘的奇幻故事。
但那海洋会在需要的时候,指引回顾。
但就算记忆全都忘掉或者篡改,那份纯粹与真实,不可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