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女杜拉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少女杜拉读后感1000字

2020-12-14 01:0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女杜拉读后感1000字

  《少女杜拉》是一本由[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杜拉》读后感(一):三十年前文青人手一册

  提升b格的利器,这个版本尤其难得的是德文直译,译者又是德国相关专业的学者,比市面英文转译的版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问了下出版届的朋友,果然挺有来头,底本是18 卷本《弗洛伊德全集》,由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主编 ,是现有最为完整的弗洛伊德文集,简称“GW”,是弗洛伊德研究的标配。

  《少女杜拉》读后感(二):《少女杜拉》:弗洛伊德的歇斯底里症病号

  弗洛伊德的病人——少女杜拉18岁。她从8岁就开始出现“歇斯底里症”的症状,但是一直在遇到弗洛伊德之后才被确诊。虽然这病的名字听上去让人联想到狂躁和喊叫,但是其实歇斯底里症不等于歇斯底里,它是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神经症。杜拉间歇性咳嗽不止、呼吸困难、长期失声、抽搐甚至晕厥,而且出现轻生念头。 杜拉家境优越,但是父母关系不睦。她讨厌自己的母亲,与她不亲近,但是十分依赖父亲。杜拉这次的发病与父亲的朋友K先生和K夫人有着密切关系。K夫人与杜拉的父亲保持着不正当关系,而K先生已经向杜拉表白了爱慕之情。后来据说K先生已经在跟K夫人办理离婚,那么杜拉为何不索性与K先生在一起。这是因为她本身又对性有着羞耻感和压制的欲望。就是这么拧巴。虽说弗洛伊德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各种心理解析方法捋清了杜拉的想法,但是一切还未解决,杜拉就停止了治疗……

  弗洛伊德是19/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性学三论》以及《梦的解析》给心理学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此外弗洛伊德还以“泛性论”闻名。他认为人的一切能量来源于性爱,一切行动动力也源于性爱。但是据说他本身却是个压抑性欲的清教徒。他很早就放弃了与妻子之间的性生活。他也不了解女人。除了性方面的理论,他对梦非常有兴趣。他认为“梦源自人的欲望幻想”。在杜拉这个病例中他就对杜拉的两个梦做了非常透彻的解析。例如杜拉说她梦到“首饰盒”,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物件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至于杜拉梦到“带着首饰盒从火灾现场逃离”,弗洛伊德推导出杜拉内心对于自己将与K先生发生性行为而担忧。他的这个推导让人感觉好跳跃,但是他说对了,事实如此。少女杜拉在接受了三个月的心理治疗后离开了,后来她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甚至结婚。 再回到杜拉的病例中。杜拉所罹患的“歇斯底里症”又称癔症。患这种病的病人一个最大的症状就是模仿。杜拉小时候模仿哥哥患病,长大模仿父亲的咳嗽,模仿母亲的妇科病,模仿K夫人照顾孩子。此外弗洛伊德说每个歇斯底里症病例都与性有关。我不知道这是否太绝对,但是对于杜拉这个正处于性欲旺盛的年纪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对的。弗洛伊德在这里使用他的泛性论,认为杜拉有恋父情结,同时还爱K先生,对K夫人也有着同性之爱。不管这些爱是否真实存在,杜拉就像一头被过盛的力比多撑得快要爆炸的母兽。她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欲和性欲。但是因为复杂的原因,这个出口被堵死,所以就形成了病态。

  《少女杜拉》读后感(三):译后记: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一个亦真亦幻的病案故事(by 徐胤)

  译者没有豆瓣号,我代他发一下~~

  ——————

  病案或病例,原本是记录医生诊疗过程、交流学术经验的一种纪实性文本。但在进入18世纪末后,一些作家开始杜撰一些具有传记色彩的病案故事。与医学病案不同,这类故事主要以取悦读者为主,大多以中篇小说或传奇故事的形式出现。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两者一直处在“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但在进入20世纪后,这种现象随着弗洛伊德几大病案故事的出版发生了改变。

  如果说弗洛伊德早期的病案还严格遵循着传统的写作模式,那从1895年与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ph Breuer)联合出版的《歇斯底里症研究》(又译“癔症研究”)起,弗氏的文风便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该书中由弗洛伊德撰写的四个病案,便以其生动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与布罗伊尔执笔的病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弗洛伊德对这一现象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书中写道:“我所撰写的病案读来更像中篇小说,反倒缺少了学术文章的严谨性。”(GW 1, 227)随后,弗氏又一鼓作气,撰写了“杜拉”、“鼠人”、“小汉斯”、“狼人”等经典个案,将这一风格发挥到极致。

  这批在1895年至1920年间诞生的病案故事兼具叙事性和可读性,甚至一些地方还带有虚构色彩,因而被当时的医学界视为丑闻和对科学的玷污。弗式对此不为所动,认为这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因为在他看来,患者的记忆必然存在缺失,要想完整地再现一个病案的来龙去脉,必然要对情节进行适当的“合理补充”。

  1905年出版的《少女杜拉》,可谓弗洛伊德众多经典病案中的巅峰之作,更被誉为“充满想象力的杰作”(Marcuse 1974)和“最能体现弗式文风的作品”(Schönau 2006)。

  这一病案的原型是一位名叫伊达·鲍尔(Ida Bauer)的大纺织厂主之女。1900年秋,时年18岁的伊达·鲍尔第一次到弗洛伊德处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弗洛伊德着手研究了患者的家庭关系和歇斯底里症表现,并试图借助对其两个梦境的解析找到病灶所在。但就在当年的除夕之夜,患者突然宣布结束治疗。

  1901年初,弗洛伊德根据自己的回忆,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少女杜拉》。他原计划将该作品以《梦和歇斯底里》命名,但后来还是决定采用《少女杜拉——一例歇斯底里症的精神分析片段》作为标题。无论是这一标题本身,还是其由“前言”和“后记”框起的叙事结构,都无疑具有中篇小说的特征。是以当弗洛伊德1901年将文章投稿给《心理学和神经病学期刊》时,便遭到该刊主编科比尼安·布罗德曼(Korbinian Brodmann)的无情拒绝,因为后者觉得这一病案“对于追求精确的实验医学而言过于文学化”(Alt 2016, 423)。直到1905年,弗洛伊德才重新觅得机会,将该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出于隐私保护的原因,弗洛伊德将故事中人物、地点等信息均做了化名处理。但正如弗洛伊德在文中所一直主张的一样,一切看似偶然的内容都有其潜藏的意义。他在另一个场合这样写道:“在打算将一位患者的病案故事发表时,我考虑该以什么样的名字作为她的化名。……放弃了一堆选项后,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名字。‘杜拉’,就是它了。”(GW 4,268f)弗氏自己解释说,杜拉(Dora)让他联想到了妹妹的保姆。这个女孩在家中不能用本名出现,所以化名为“罗莎(Rosa)”。所以杜拉和罗莎除了发音相似之外,还同为化名。但这并不能解释弗洛伊德何以想到“杜拉”这一名字。

  关于杜拉之名的由来,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较为通行的解释,是杜拉的名字取材自“杜拉·布罗伊尔(Dora Breuer)”。她是弗洛伊德的好友兼合作者约瑟夫·布罗伊尔的女儿(参见Decker 1982)。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杜拉的名字源自“潘多拉(Pandora)”,因为这一案例对弗洛伊德而言就如潘多拉魔盒一样是“天赐之物”,同时也蕴藏着危险(参见Blum 2007)。笔者则认为,“杜拉”这一名字似在影射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和她的名作《娜拉/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Nora)。一个佐证在于,伊达·鲍尔父亲的好友兼商业伙伴原名汉斯·蔡伦卡(Hans Zellenka),他在《少女杜拉》这个故事中被化名为“K先生”,而在《玩偶之家》中让娜拉带来诸多困扰的男主人公克罗格施塔德[Krogstad]的名字也正好以字母“K”开头。

  虽然相比莎士比亚和歌德,易卜生被弗洛伊德提到的次数并不算多,但其以人物心理描写见长的作品却对弗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1916年出版的《精神分析研究中的一些性格类型》(Einige Charaktertypen aus der psychoanalytischen Arbeit)中,弗洛伊德介绍了一种名为“在临近成功前突然失败”的性格特征。这类人的特点,是“在一个潜藏已久的愿望突然有望被满足时突然犯病”(GW 10, 370)。在以《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举例后,弗洛伊德又以易卜生《罗斯莫庄》中的女管家瑞贝卡(Rebekka)进行了举例。这位暗恋男主人的女管家设计让患病的女主人抑郁自杀,却在即将取而代之的当口大失方寸,反倒拒绝了男主人的求婚。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们发现她的这一反常行为不仅和逼死女主人所带来的负罪感有关,还和她的过往经历不无瓜葛——她曾是自己继父的情人,后来却发现继父便是其生父。这一模型其实也适用于杜拉:杜拉“多年来一直暗恋K先生”,但在K先生想要强吻她时,却感到“恶心难当”,并义无反顾地离开了K先生身边。随着分析的深入,读者将发现这也和杜拉对其父以及K夫人的情感有关。这一取材自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模型,在以“露西·R”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其他病案中也有出现。《少女杜拉》中提到的家庭教师这一人物身上,更是有着瑞贝卡的影子。

  《少女杜拉》不仅在情节上有虚构文学的色彩,围绕着杜拉所讲述的自身经历(尤其是对于“K先生在湖边向其求爱”这一幕)的真实性,弗式在文中也就幻想和现实的关系展开过语焉不详的讨论。直到故事的最后,读者依然不知道他是否完全认同和采信杜拉的叙述。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伊达·鲍尔的精神分析治疗戛然而止,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整个故事的情节游走在事实、自述、合理推测和大胆设想的模糊边缘,正是弗洛伊德想要达到的效果:对于他而言,重要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借助这个难得一见的病案故事,实践和示范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从这个角度看,《少女杜拉》无疑是成功的。弗洛伊德巧妙地将借助这一案例,介绍了他基于潜意识和童年性意识的心理发展路径和精神病病理模型,更是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巧妙的意向联想和对梦境的解析,基本找到了杜拉的病灶所在,还原了她的发病过程,也为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树立了榜样。

  虽然副标题中将其称作一次“精神分析片段”,但无论是从结构还是内容来看,《少女杜拉》都是弗洛伊德的病案故事中最为完整和全面的一个。尽管单就结果而论,这场医学治疗仍然留下了不少疑问,但这丝毫不影响叙事的完整性,甚至还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相信无论是专业读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这个不同寻常但又精彩有趣的病例故事有所收获。

  2020年端午于北京

  《少女杜拉》读后感(四):性不是神经症状的原因,而来自亲情/友情/爱情的背叛是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少女杜拉——一例歇斯底里症的精神分析片段》,但大多数人都将重点歇斯底里症的神经症状上面,而忽视了主人公的年龄,她只是个少女。因此,这本书本质上探讨的实质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对于不同人的不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的不同反应,或者更准确地说,少女杜拉的故事说得更直白且通俗一点的话,就是父母出轨、渴求绝对爱的青春期女孩对于亲情观、友情观以及爱情观的不同反应,而各种神经症状只是杜拉吸引对方或遭到对方背叛的必然结果,进而对其施加报复。一旦人们联想到这层关系,就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纠葛,并从书中的内容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少女杜拉的主要情感纠葛有三个:1.与父亲的“恋父情结”,为了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关心,杜拉或装病或装傻,就像普通的缺爱的小孩子故意生病以换取父母的温馨照顾一样,但当她发现父亲生性浪荡且患有性病亦与K夫人有染时,他对父亲是有怨恨的,不过她依旧支持父亲,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父女或母子之间天生的性吸引的结果。出轨对子女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无疑,但这终究是间隔性的关系,真正让杜拉对其父亲失望的事件则是父亲并不相信自己被K先生骚扰的事实,且还认为是杜拉自己幻想出来的结果,这种直接性的背叛让杜拉接受不了,正如一位女生被亲戚欺侮后告知父亲,想让其保护自己,结果父亲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且继续与亲戚友好往来,这种崩溃绝望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自己信任且渴望保护自己的人并不相信自己,这种信任的坍塌,杜拉会患病也是正常的结果。

  2.与K先生的“幻想之爱”,对于处于青春期且懂得一些性知识的杜拉来说,k先生对其的示好或追求,无疑满足了少女对理想情人的幻想,与大叔结婚生子过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不难理解,因此弗洛伊德肯定杜拉与K先生是互有好感的,认为这也是其帮助父亲与K夫人勾结的原因,后者给杜拉送贵重的礼物,杜拉也在前者离开的时候患神经症状的病,不过有意思的是,当K先生在湖边对其求爱时,杜拉却出于嫉妒K先生曾经用同样话语求爱于其家庭教师而导致自尊受挫的原因而拒绝了K先生并打了对方一个巴掌,但这种拒绝在弗洛伊德看来只是一时的气话,因为杜拉在梦中的内容都反映出她对k先生的爱意,比如失语症、明信片等。弗洛伊德认为K先生若坚持追爱,杜拉定会接受他,杜拉也在期盼着,等待着对方在自己生日时送自己礼物,然而事实上却大相径庭,K先生不仅没有继续追求杜拉,反而在其父亲面前诋毁她,说她看一些不三不四的书,无疑,杜拉又被一个其爱的男人背叛了,也对,一个对不同女人说同样情话的男人怎么可能是真心爱杜拉的呢?她只是其养鱼池里的一条,这种畸形的感情是建立在不平等的权力基础之上的,正如那些有发言权的中年男性与理想主义的年轻女性之间的关系一样。可以说,幻想中的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杜拉患病的原因之一。

  3.K夫人的“同性之爱” ,弗洛伊德认为杜拉对k夫人的这条感情线隐蔽的最深,在书中他也谈到了一些有关于同性恋的观点,认为女歇斯底里症患者会压抑对男性的力比多,转而面向女性。虽然杜拉知道父亲与K夫人有染,却依旧与其交往亲密,睡同一张床,谈论和交流性爱之间的知识,就像女生与女生之间的小秘密一样,但后来k夫人同样背叛了她,将这个小秘密告知了k先生。

对这一结论保持怀疑个人认为希腊化时代的同性恋是厌女的结果

  因为这些经历,杜拉患上了歇斯底里症,或咳嗽、或失语、或其它神经症状,弗洛伊德通过分析杜拉的梦境而得出一个结论,即性是解决心理神经症问题、乃至所有神经症问题的钥匙。而这一观点也给其带来了很多非议,不得不说,将所有的问题都归之于性的问题,真得有些勉强,一个少女对性的知识只是处于表面的了解,而并不懂其中的厉害关系,而且杜拉与三个人的年龄相差那么大,说少女杜拉爱慕三个长辈确实有些勉强…在我看来,杜拉与父亲、k夫人、k先生的关系分别象征着她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看法与选择。对于一个父母出轨的女孩来说,除了被动接受可能也做不了什么,而且父母原本应该是给予孩子纯粹/绝对爱的第一人,却被孩子意识到父母对其感情的目的性与不纯性,且意识到父母的致命缺点,这对其绝对是个打击,要知道,在孩子眼中,父母是类似英雄一样的完美存在。当这种情感幻灭后,孩子会将这种爱的渴求转移到友情或爱情上面,但同样地,这种期盼也破碎了,不管是k夫人还是k先生都辜负了杜拉的信任和感情,但杜拉后来也对其都进行了报复。

  因此,与其说杜拉对不同的人有着复杂的性的感情,不如说是一个缺爱的青春期少女将对纯粹爱的渴求而投射在不同的人身上但遭受背叛的结果,这本质上是一种占有和依赖,对父爱的占有,对“闺蜜”(k夫人)的依恋,对“男朋友”(k先生)的占有,不过三种感情的失败也说明了一些活在父母出轨阴影下的女孩处理不好感情人际关系的事实,他们缺爱、渴求绝对且纯粹的爱、疑心重、自尊心高、防御心强、报复欲大等等,这些性格都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不过这并不是杜拉的错,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不神经才奇怪呢。简言之,我认为,性不是心理神经症状的原因,而信任的缺失/背叛是。可以说,背叛并不罕见也并不悲壮,它就发生在我们生活之中,父母承诺子女却不履行时、情人追爱却不专一时、友人谈心却不保守秘密时等等,这些看似普通且平常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恶,而这种恶导致了受害者的心灵创伤,或许看似微不足,但随着时间之长,数量之多的积压,这完全会改变孩子对外界的看法与自身的性格,因此原本开朗乐观的人可能会变得阴郁寡言。当然,我觉得一个人越早能和来自家人友人这种的背叛和解,越能真正地获得成长,精神分析无法完全治愈患者的伤痛,但和解可以。

  不过,这本书真正引起我的兴趣点则在于梦的相关解释。对于一个有着做梦丰富经验的人来说,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都是合理的,日间残念、压抑性意识、内心真实的恐惧等等通通都以梦的形式展现出来,无比真实。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自欺欺人,但我们的潜意识/梦不会,我曾自嘲,梦中的自己比现实中的自我更真实。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我压抑了一些真实想法,回忆以前的事情,我确实有一些不堪为人知的事情,它们只能烂在自己的肚子里,有时候我都怀疑,发生在童年里的那些事情到底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仅仅存在于我的幻想当中,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对我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有时候,那些得不到证实的自我怀疑是最令人痛苦的,但这是懦弱且多疑的人的家常菜。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

  因果相应,愿我们对神经症者多些理解和接受,对梦多一些阐释和重视。书的扉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