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如子》经典观后感有感
《恋童如子》是一部由Erik Richter Strand执导,Anna Bache-Wiig / Ingrid Bolsø Berdal / Marika En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童如子》精选点评:
●细节上处理不是太到位!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858294/?from=search&seid=207336333679980549
●看完了觉得那群小孩子与这位恋童成年人都有悲惨的一面,只是成年人利用小孩子的无知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留下照片资料就是非常不对的事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空间没有错,错就错在你利用了别人的无知与懵懂来满足自己的无尽的欲望深渊。
●恋童癖其实很多时候才是最可怜的
●北欧电影比较注重人物关系的表现,没有华丽的镜头,也没有情感的宣泄,恶魔最后仍有为自己辩护的借口,而年幼的受害者即使长大,伤痕也还在渗血。有迷惘,有无助,有孤独,有无知,尚在少年时,那么容易就成为野兽的甜点。孩子就是最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之一。
●3.5 挺好的题材,讲的松松散散,乱七八糟
●我的第一齣31th電影節節目.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吧~
●很细腻的片子
●哎很深刻很伤感.太多恋童癖就是借着没有强迫别人的名义为非作歹,受害者又因为羞耻感选择遗忘.有些伤害是一辈子,可是没有人真的采取行动,导致这些事每天都还在发生
●
《恋童如子》观后感(一):这不是爱,只是欲望。
汉斯的所谓爱恋,所谓关心,其实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否则又怎么会一个接一个地狩猎那些男孩,又怎么会将他们的照片上传到网上?
所谓“诚实点”不应该是让男孩们面对自己年少蓬勃的欲望,而是应该让汉斯正视自己的无耻。
孩子可以效仿成年人,但这不代表他们的心智真的成熟到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代表他们长大后不会感到耻辱和痛苦。或许恋童癖最常用的借口就是那些孩子是主动引诱他们的。或许对有的人来说的确不在乎,可这种伤害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一辈子的阴影,哪怕表面上云淡风清,例如片中的尤金和乔根,一个说“我根本都忘了那些事”,一个和女友计划着甜蜜的未来,似乎都没有受到这些事的影响,可实质上呢?如果真的不会痛苦,乔根在面对汉斯的时候会流泪么?会失控打人吗?
不理解怎么还会有人认为汉斯对男孩们的是“爱”……
《恋童如子》观后感(二):《恋童如子》:尝试触及禁忌话题
做坏事是可耻,但更可耻的是做了几十年坏事,还不认为自己有做错,堂而皇之的继续人面兽心。
虽说现在的小孩子,见识多多了,也有更多的警觉性,但还是容易受骗。对于这么一个禽兽,10几年前,能轻易的骗得这些男孩的信任,如今却也能故伎重演,继续做着不耻之事。这个恋童癖,总是伪装自己来接近孩子们,在满足自己的私欲后,还把照片都发到网上。哎,千刀万剐,都应该下地狱了!
小孩子毕竟思想还不成熟,也许一时能得到快乐,但许久之后的罪恶感也许会困扰他们一生。毕竟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交流,也非通常所指的同性爱恋,而是变态、畸形的。这种记忆也许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封闭,但一旦打开则伤害巨大,给自己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影片主角之一,之前一直不愿意去面对这件事,而一旦打开思绪,则各种情绪爆发出来,引发了暴力。
也许揭露这种人,的确会伤害到不少人,甚至会暴露一些受害者,这个禽兽也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才能长久的相安无事。他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觉得是你情我愿,但他面对的是未成年,他们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对等。所以电影也用主角的心理活动,来探讨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究竟怎么样才能给予这样的人以惩罚,同时又不要伤害到其他人。
关于这个话题的谈论,其实相当禁忌,起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但越是涉及到隐私的犯罪,也越容易让犯罪的人逍遥法外,尝试让人们去直面这种问题,起码是一种进步吧,虽说触及的还相当表层。
《恋童如子》观后感(三):想对善念的恋童倾向的人说的一些话
拉斯对汉斯的愤怒是利用了他的天真,侵犯了他,他羞耻又痛恨,以至于现在对于性都有很大抵触。
提姆,对拉斯的愤怒是他对所以男孩都一样,提姆是对汉斯有一定依赖,可能是恋父或者同性,汉斯欺骗了他。
乔根的愤怒是他当年对他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愧疚,歉意。
诚然汉斯这种不折不扣的败类,是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他利用儿童的天真,性懵懂,对他们进行性侵犯,满足自己私欲,这是不可饶恕的。
不过恋童癖,人们往往对其有很大误解,这不是心里疾病,也不是变态行为。它是一种性倾向,就像异性恋,男的只会喜欢女人,同性恋,男的只会喜欢男性,女的只会喜欢女性,恋童,他们只会喜欢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听起来令人作呕,不过他们生来如此,这样不是他们的错。
上天可能和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他们不对男人女人感兴趣,只对男同女童感兴趣,听起来很荒谬,却是真实存在的人群。如果能选择,他们一定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平常人。
这个群体像汉斯这种属于极少数的,大多数恋童倾向隐藏在人海里,他们遵守道德底线,是不会侵犯儿童,做出丧尽天良的事情。而影片里是个极端个例。就像异性恋不是也有强奸犯吗,但是不能把强奸犯就一竿子打死异性恋都是畜牲。
不过话说回来,他不侵犯男同女童,你又怎么可能知道他是恋童呢,这可是比同性恋更难以启齿的事情。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实际上是存在相当大基数恋童癖倾向的,他们绝大多数只是克制自己欲望,遵守伦理道德,隐藏于人海里,自生自灭,把这个欲望和秘密带进坟墓里,这就是你为什么看见恋童癖只存在于影视和新闻里。
实际上作为同志,我是很同情恋童癖群体的,他们比我们活的更艰难,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要接受这么一个扭曲的性倾向。不同于我们,他们永远不能释放自己的欲望,不能坦白自己的性向,不能做自己,因为这些都是违背社会底线,违法国家法律。
试想一下一个异性恋或者同性恋,一辈子不能拥有爱情,不能有欲望,等同于出家人,这么多么痛苦的事情。
幸运的的在中国,很少听到恋童癖的新闻,他们绝大多数人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克服了人生的孤独,生命的凄凉,现实的残忍。他们没有伤害身边的小孩。
影片刻意丑化妖魔化恋童癖这个群体,虚构这么个变态为电影增加看点。他们就喜欢这么干,惹眼球,曲解不了解的事物,从来没有用心去看待。
就像现在电影流行消费同性恋群体,故意刻板化同性恋形象,把同性恋塑造成猥琐,变态,好色,制造所谓幽默作为电影笑料。有意无意一次次伤害,我们这个本来就很脆弱的群体。除了无奈,只剩无奈。
生活在中国的恋童倾向没有犯罪的群体,我知道你们的痛苦,我明白你们遭受的折磨,我理解你们的孤独。你们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孩子,你们没有让欲望控制你们的躯体,你们保持理智,保持警醒。你们什么也没有做,却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你们不完美,苍天对你们不公平,我不能切身体会你们的痛苦,至少我们都活着,虽然不能爱,不过你们更值得被爱和关心。社会的偏见愚昧随他去吧,敬仰自己的生命,不管你是谁,来自一个陌生人的爱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