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茶馆》读后感摘抄

2022-04-12 03:3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馆》读后感摘抄

  《茶馆》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精选点评:

  ●利發道“新時代啦”

  ●28

  ●很好的选本,推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

  ●犹记得月牙湾的故事,苦到极致。

  ●整个话剧像是在完成一个抢救历史的任务 但是太短了

  ●06200803 2008年3月3日-2008年3月5日

  ●茶馆二字足以力荐。曾有幸过主编吴福辉老先生,老先生谈很是冷峻的鲁迅,语调却很是和暖,如沐春风。

  ●老舍是伟大的~

  ●好的中文

  《茶馆》读后感(一):阅读,

  对中国人,别给他一点好颜色!你越厉害,他们越听话!

  【嗯?!感觉上是这么回事儿,你看小时候在挨欺负的时候,如果你不管生死,就干他丫的,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怂包。正因为忍耐太久,越来越觉得邪恶的感觉是很自然的。】

  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

  《茶馆》读后感(二):大师

  不得不说,老舍是哪个时候还能自尊的保有自己尊严的人,就像《五虎断魂枪》里的沙子龙。《养花》让人倒尽胃口,我宁愿将这个写作看作是应景无害的的半真老舍。因而,我完全理解了老舍为什么那么坚决的走向未名湖。王利发终于走向了绳圈,看着一切的一切在自己面前破碎,倒不如自己一起破碎,这也是老舍的选择吧。所以,老舍是大师,正如序言说的,老舍的文字,虎虎生风,他的为人,也正是虎虎生风。

  《茶馆》读后感(三):阅读,

  

书籍阅读笔记:

对中国人,别给他一点好颜色!你越厉害,他们越听话!嗯?!感觉上是这么回事儿,你看小时候在挨欺负的时候,如果你不管生死,就干他丫的,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怂包。正因为忍耐太久,越来越觉得邪恶的感觉是很自然的。

一个学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被板子打出来的;像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

  我不喜欢什么塑造什么摸不着边的形象,我只是对事论事,而至于学徒是怎样模仿我,还是客户把我变得如何歇斯底里,这都顺其自然,而且又都很正常。至于我的灵魂,那么我觉得无所谓了,反正他们既然创造了这些,那么,就得去承受好了,反正我这人看的很开,人总是会死的,那么,什么都不需要去守护,你也守护不了,如果说记忆很重要,那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时间的侵蚀。

在当时正挨打受气的那一会儿,我真想去寻死,那种气简直不是人所受得住的。

  哈!那又能怎样,如果你认为活着还有意义,那么暂且隐忍,因为,除了隐忍毫无选择。如果打算自暴自弃并找俩垫背,那么,飞刀暗器死几个人,然后去监狱挨枪子。

规律与调教实在值金子。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受不了的事啦。

  恭喜你,你经过修炼终于疯了。哈哈哈哈……话说回来,懂得隐忍并掌握时机的人,都是有大谋略的,因为心中所想非常人所能及。这与奴隶不同,因为奴隶只是木然的去做,而隐忍的不可缺少的关键就是明智。就历史人物,我很佩服德川家康。就学习楷模,我很尊重爱因斯坦,即使自己的生活再如何的屌丝。

当兵要野,当巡警要文明;换句话说,当兵有发邪财的机会,当巡警是穷而文明一辈子;穷得要命,文明得稀松。

  哈!似乎感觉现在和你那个时代没什么不同。

  《茶馆》读后感(四):历史的笔记——品读《茶馆》

  老舍先生的巨作《茶馆》可谓家喻户晓,曾经一度被公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老舍先生截取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三个横截面,以一个小小的北京茶馆为窗口,通过描绘不同时期中人物不同的言谈举止及命运悲欢,向观众演绎了一段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

  第二幕,作者选取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状,此时大清国虽然被推翻了,清朝皇帝也被推下宝座,然而人民真的得救了吗?真的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了吗?此时的老百姓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原本心心念念鼓舞人心的辛亥革命口号似乎也只是一片浮云,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一丝一毫的益处。就像茶馆伙计李三所说“皇帝没了就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帝。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关个城,….”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未因大清的腿反而恩泽百姓,反而在百姓心中种下的还是一颗不安定的种子。贫民照旧是贫民,王利发照旧开着茶馆,而城里的疯乱又闹的鸡犬不宁。原来混得还可以的松二和常四,现在也沦落到当街卖菜、衣食无着的地步,原本卖予太监的康顺子也因大清灭亡、庞太监死而流落街头。城里城外四处是难民,民心不稳,军心也不安定,两个逃兵荒唐的要花钱共买一个老婆享用。一切的一切还是钱与权说了算,两逃兵有钱因而免去了被杀的厄运,刘麻子因无钱无权因而作了替死鬼;巡警逼迫王利发上交八十斤大饼,否则火烧茶馆,而又以贿赂巡警钱财,使得此事逢凶化吉….这些现状是百姓想要的吗?推翻了清政府,可腐败、腐朽的恶势力依旧,只是换了一个称号,国家已久民不聊生,这些就是贫苦百姓真正寻找到的出路吗?作者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感悟。

  老舍先生的《茶馆》不愧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精品,它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情节简洁却又寓意深刻,不仅为我们记录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更是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新时代的美好。

  《茶馆》读后感(五):语言的魅力

  老舍是旗人。

  一度风光不再的旗人,在世事变迁中颠沛流离。于是那个盛世王朝消失了,消失得就像他们的一个梦。

  从前读,不懂他语言里的韵味。那时只喜欢情节跌沓起伏的浪漫主义小说,而且往往还是长篇的;喜欢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情诗和早期左翼作家充满斗志慷慨激昂的希望。然后我突然很担心我老了。我开始喜欢看散文——无论是记事的,记景的,怀念旧时小吃的,看见院子前一棵树大发感慨的……所以我突然开始喜欢上有北京味的文字。有幽默,有自嘲,有不甘心,有时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老舍出身贫寒,而作家习惯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于是上世纪初北京穷苦人家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一展开。那是一个为了饥饿使母女都变成娼妇的年代,是一个父子都为了下一顿饭奔波的年代,是一个巡警谁都不敢惹遭遇兵变发现民众都是恶魔的年代。王利发最终吊死在了父亲留下的老字号茶馆里,莫非这正是一个逝去的时代最后的抗争?

  政治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并非时间先后就可以判断事物的新旧。新旧取决于大势,而新事物也不一定强大。总之一句话,被赶走了的就是旧事物,成王了的便是新事物。我们谁也无权判断,得等人家打赢了以后来编历史书,才能告诉你我们的王朝我们的时代有多么的伟大,是手心的花朵地平线上的朝阳灵魂的高歌。

  直到这回,我才真正读懂了他作为“文学家”或者说是“人民文学家”的魅力。语言在他的笔下生活鲜动而不流于粗俗,生命又一次成为生命而不是在战乱年代惨死的蝼蚁。而你却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的命运就是蝼蚁;不由自主地在时代的洪流中冲刷前行,一不小心便消亡不见。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却是人民的生活。

  他是个真正通晓了汉语的魅力和生活的魅力的人。

  一九七八年,挪威汉学家伊丽沙白·艾笛访华,提到有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打算颁给老舍。当时的华人作家里译作最多的作家,连瑞典文的版本也有。她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谣传他已经死了,而死人是不能拿这个奖的。于是川端康成拿了诺奖,那个我们中国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个奖。

  1966年8月,他和其他28人被红卫兵押到北京文庙“斗争”,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时。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杀。他的尸体火化后,不准留下骨灰。

  我想起李政道曾说,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只关注他在哪里做的研究,许多人的研究都是在国外做的。然而这到底是说明国内没有软件环境,还是没有硬件条件?那一场浩劫刚刚开始,这个“人民艺术家”便选择了投河。他笔下夹缝中生存的小人物的命运让人心酸,而他自己以为即将到来的美好社会却毁了曾经的愿望。

  他心里有一个小小世界,装着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理想太纯粹,与那个正在萌发躁动的国家的步伐不合。也许这就是旧式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矛盾,徘徊,恐慌,却又心怀希望。他们以为新时代终于到来了,终于不必再在战火纷飞的夹缝中偷生。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自由地、无拘束地写作了,所以他们愿意歌颂新生活,让往事变成革命的炮灰吧……

  扯远了。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写,自杀前的一天他把儿子、女儿找来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对文化和文物的破坏都是极为严重的。我不会把小瓶小罐和字画收起来,它们不是革命的对象;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对象。破“四旧”,斗这砸那,是谁给这些孩子这么大的权力?他说: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说到这里,他说了两个在前几次运动中由于不堪污辱而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例子。

  那是知识分子对文化革命最基本最初始的态度。每个人听到都会这样子想,但又有多少人如冯友兰、郭沫若等转而吹捧文革。我们无权指责他们的态度,那是一场政治风暴,或者说远超越了政治的含义,上升到了普通生活中。文化本是与政治相异的,而政治又是文化的基础之一。文化为具体的社会具体的意识形态服务,于是它们扭曲成了郭沫若晚年恶心的打油诗和吹捧着自以为不需要吃饭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酸文人们。老舍作了一个最符合传统道德的选择。从太史公的时代人们就明白受辱是要去死的,你不死一定是有别的企图。

  如今只见指责当年暴行的人,那么施暴者又在哪里?我无法理解,因为我是九零后,代表人物是脑残的杀犸特家族等等。与长者议论,那些在文革晚期出生的人,我说,以后这样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了吧?你知道,思想一旦解放了,倒行逆施就很难了;况且如今的世界你想封闭消息也不太可能。他们说不出原因,只是说,都未必。

  未必再有一场那样的浩劫,未必再有那样的一群人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见了现实的落差羞愤而死。他的人生远不如他的文字幽默明快,即使苦难中也有那么一丝自我嘲讽的意味。

  老舍先生有一段类似格言的话,写在抗战刚刚结束时,发表在一篇叫作《痴人》的短文里:“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与威胁利诱都看成仇敌,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