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骑银瓶(上中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铁骑银瓶(上中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4 03:0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骑银瓶(上中下)的读后感大全

  《铁骑银瓶(上中下)》是一本由王度庐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1081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骑银瓶(上中下)》精选点评:

  ●前半部很王度庐,直到玉娇龙过世。颓丧潦倒,凄风冷雨。后半部倒是笔锋回转,终于有了一个和睦的结局。只是春雪瓶对韩铁芳的心意回转显得铺垫不足,匆匆结束,颇有点为了HE而HE的意思。要是金庸的书有种挥不去的“金马玉堂”之感,王度庐的大概就是“枯藤老树”,临了枝末总算开了一星花。

  ●这个显然很不如《卧虎藏龙》

  ●故事主要是讲玉娇龙小一辈的事情,鹤铁五部曲唯一还算不“悲”的结局,但玉娇龙和罗小虎那一对真让人唏嘘啊!

  ●后期没有了玉娇龙,对铁芳缺少认同感,看起来有些无心。

  ●//

  ●五部曲终结之作,只为不留遗憾,也是唯一一对大团圆的cp。

  ●情节比较牵强。玉娇龙落在在铁芳胳膊上的眼泪和罗小虎哭玉娇龙那里很感人。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铁芳,不潇洒。没那种大侠的气魄也没有浪子的逍遥。雪瓶不认亲妈这个也让人接受不了。反而我更喜欢毛三萧千总春霞这些性格鲜明的小人物。不过整体来说故事内容很丰富,结局要是龙虎还都活着就好了。

  ●春雪瓶那么厉害干嘛还一副小媳妇样地嫁给韩铁芳啦……当然打三星不是因为这个……

  ●#原著和改编#浩浩荡荡是整体气势,啰啰嗦嗦是指节奏把控,对于人物的刻画实在太过孱弱,情节也过于无趣

  《铁骑银瓶(上中下)》读后感(一):欲说还休梦已阑

  二十年前,风雪夜,凉州府,来安店。。。

  玉娇龙雪夜产子,却被同店而居的凉州知府方二太太用女儿换走,临走前,剪下一块红罗布带走,却留下一个银瓶。

  二十年后,韩铁芳西走祁连山寻母,途中偶遇病侠。病侠发现了韩铁芳带在身边的那块红罗布,百感交集,本欲与其一起回新疆,却无奈病死在大漠之中,欲说还休梦已阑,令人扼腕。韩铁芳大漠之中安葬病侠,却不知病侠其实就是他的生身母亲,当年名震京师的玉府三小姐玉娇龙。。。

  后来,韩铁芳在新疆遇到了玉娇龙一手养大的春雪瓶,两人由误会到熟识再到相恋,一路上韩铁芳行侠仗义,春雪瓶暗中相助,少男少女的情愫着实让人脸红心跳。春雪瓶便是那方二太太的亲骨肉、在来安店中被换走的女婴,她与韩铁芳的最终结合让人发自内心地欢喜!

  玉娇龙,罗小虎,韩铁芳,春雪瓶,还有那哈萨克的赛马大会上机制调皮的小幼霞,当年玉娇龙的心腹丫鬟、如今善良明理的绣香姨,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江湖儿女,直让我不忍释卷!《卧虎藏龙》与《铁骑银瓶》实在让我过足了瘾!

  《铁骑银瓶(上中下)》读后感(二):再说王度卢

  王度庐被称为悲情武侠小说作家。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四对情侣,横亘在他们爱情之间的阻碍是什么。

  江小鹤与鲍阿鸾

  两人青梅竹马,可惜,鲍阿鸾的爷爷杀了江小鹤的父亲——这是世仇与爱情的矛盾;没成。

  李慕白与俞秀莲

  两人一见投缘,可惜,李慕白初见俞秀莲时对方已有未婚夫,且这个未婚夫为李慕白舍身死了——这是道义与爱情的矛盾;没成。

  罗小虎与玉娇龙

  两人一盗一贵,然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惜,玉娇龙终于为门第所限——这是出身与爱情的矛盾;没成。

  韩铁芳与春雪瓶

  两人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天作之合,绝配,然而彼此都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对方——这是自卑与爱情的矛盾;成了。

  前三对情侣,他们所遇到的障碍,可以说是外部的,并且确实很难解决。所以他们的爱情悲剧,有必然性。

  韩铁芳和春雪瓶,则没有外部阻挠,甚至可以说有无数外部条件促成他们的姻缘。而他们彼此自惭形秽什么呢?韩铁芳觉得自己曾经(接受包办婚姻)娶过一个妻子,春雪瓶觉得自己有那样一个狠心不堪的母亲。然而这种外部阻挠和前三对情侣比起来可以说小儿科至极,他们的障碍全在自己——自己给自己使绊。也幸而仅是如此,所以他们最后解开心结,事就成了。

  我还是喜欢大团圆结局,所以《铁骑银瓶》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顺便说下,这四对情侣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爱情毫无瑕疵,彼此都可以“换命”(为对方舍弃生命)。

  相较之下,生活中一些“情侣”,他们的“爱情”障碍,全在争夺谁比谁高点,你围着我打转还是我围着你打转。这样的“情侣”,我觉得他们趁早分手,反而能避免悲剧。

  《铁骑银瓶(上中下)》读后感(三):说说王度庐

  我喜欢读武侠小说。

  多年前,读过无数部。

  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作家,是王度庐。

  正如在诗人中,有大诗人,有小诗人。

  公认李白杜甫王维是大诗人,韦应物相比之下只能是小诗人,我却极喜欢韦应物。

  喜欢,和大小没有关系,只是惺惺相惜,缘分如此。

  记得当年,中考摸底试前夕,我贪看王度庐的《铁骑银瓶》,成绩大幅下滑;说出名次的时候,赢得了母亲在内屋不屑的一嗤。

  但也因为那一嗤,我在中考时得了年级第一,无限风光地升入高中;是否也可以说,拜《铁骑银瓶》所赐,我才突然奋起呢?

  到现在,《铁骑银瓶》都是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

  关于韩铁芳的夺目的出场,从那时就不忘。

  昨天我又贪看《铁骑银瓶》,忘了时间和吃饭;昨天,满室浸凉。

  王度庐的故事很憋屈,王度庐的语言很罗嗦。

  但是细细咀嚼,自觉口齿噙香;说道不尽。

  人微言轻,那么扯虎皮做大旗吧——听听古龙怎么说王度庐。

  (偶然发现,自己在豆瓣竟然成了古龙小组的组长;又发现,古龙对王度庐说了这样的话:)

  古龙说:“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那个时候,我最不欣赏的武侠小说作家就是王度庐。因为那时候我总觉得王度庐的小说太淡。因为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会过去的,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成熟转变。所以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中,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

  感谢古龙!

  附:

  1、关于王度庐的“淡”,《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和罗小虎私定终身,其中的“性描写”,只有这一句:“……玉娇龙真想不到,她一位千金小姐竟落于盗贼之手。”真是淡出鸟来。

  2、我喜欢的《铁骑银瓶》中韩铁芳的出场:……这匹马一备在庄门前,许多在门前坐在磨盘上绣活计、做衣裳、闲话谈天的少妇姑娘们,就都跑进各自的门里去了。因为韩大相公要出来了,她们都怕脸红,都不敢看,可是躲到门里又都向着门缝儿或隔着柴扉偷偷地瞧,要瞧瞧大相公今天换的是什么衣裳。待了一会了,韩大相公就走出来了,手里提着一条细皮子缠成的马鞭子,来回抡动着,他白中透着红润色的脸儿,真比姑娘媳妇儿们擦脂粉的脸还漂亮,比桃花也俊美。……马高人也高,短墙里的一些小姑娘们都藏不住了,拿着针线活计,小脚儿一颠一扭的又都往屋里去跑,还有的互相推着笑着,韩铁芳在马上看得清清楚楚的……

  《铁骑银瓶(上中下)》读后感(四):真实的江湖、虚构的江湖

  睡不着觉,起来大致翻阅了一遍《铁骑银瓶》。有感如下:

  读小说的人喜欢的是虚构的江湖,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但是我觉得,王度庐先生写的是“接地气”的武侠小说,他所描摹的武侠世界,大体上就已经比较接近实际的江湖了。

  这部书的情节接着《卧虎藏龙》,从玉娇龙客店分娩,生子被人调包开始写起。然后写她的儿子韩铁芳散尽家财,出关寻母。玉娇龙死、罗小虎死,养女春雪瓶行侠仗义,春韩二人联手战群雄,直至二人最终喜结良缘为止。对于玉娇龙和罗小虎两个人描写很少,只是说他们二人于临死之前都碍于阴差阳错,无法和自己的儿子相认。

  小说的主线是写春韩二人在寻找生母的过程中行走江湖,惹出一系列的事端。韩铁芳是小说的第一视点人物,小说大部分都是以他的行踪视角作为主要描写的对象。不少情节都是因他打抱不平引起,因为他出手制止了某个恶霸强抢民女,恶霸邀请了很多江湖好汉前来帮忙,韩铁芳虽然把恶霸赶跑,但恶霸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又发达起来,又有一些被他打死的一些江湖人物的亲人朋友出来向他寻仇,他几乎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招惹一些恶霸和江湖豪杰,这些黑道人物结成了一张非常庞大的关系网,而且连结官府,到处都是黑恶势力盛行。要想行侠仗义,就几乎等于和江湖势力的关系网对抗,或者和官府对抗。韩铁芳本人武功不济,但是每到关键时候,都有玉娇龙或春雪瓶暗中帮忙,倒也安然无恙。

  这大体就是真正的江湖了。

  小说里描写的江湖人物按照德行分类,就是少数比较正派的侠客和大多数流氓、恶霸、盗贼、响马。这两种人之间并非没有交集,正派侠客一般也不愿意得罪大多数人,除非武功极为高强,不怕事大的那一种,这也就是武侠小说的主角。所以新派武侠里面说的那种满天乱飞的大侠客,在真正的江湖之中估计是极为稀少。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面的观点是:庙堂和江湖,实际上用的都是一套规矩,二者之间并无分别。在新派武侠中,这种观点已经是很超拔透彻的了。但是在旧派武侠之中,这估计是常识。这是因为现代的读者对真实的江湖太隔膜了。

  真实的江湖是什么样。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可以找来读一读。该书分为江湖规矩、算卦相面、挑方卖药、杂技戏法、保镖卖艺、评书流派、相声口技、坑蒙拐骗、大鼓竹板九章,什么风马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小门。一言以蔽之,江湖是一类非政府组织,其中做非法行当的人,就是所谓的黑社会。

  现在一提起黑社会就是杀人放火,其实不然。于阳在《江湖中国》之中说得明白,黑社会缘起于秘密会社,秘密会社之大兴,起源于清朝中期“摊丁入亩”之后,人口剧增,有限的土地已经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于是大量人口离开土地,成为“跑江湖的”流民,“流氓”二字最初就是流民的意思,没有道德上的褒贬。刘泰保初会蔡湘妹,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自我介绍,就是称自己为流氓。

  人是群居动物,流氓一开始就发现,有组织比无组织好,按照经济学的道理,组织或企业的起源,是由于为了节省交易成本。所以不管是否合法,总之是要组织起来。所以秘密结社后来就变成了半公开的结社。这估计也就是黑社会往往自称“社团”的起源。古今中外的黑社会,都是利用了法未必明文禁止的结社自由权,作为自己的法理依据。

  所以,黑社会的存在,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一样,其根源都是政府的失灵。

  当代的江湖什么样,看看孔二狗的《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就知道个大概。这小说还被改编成了网络电视剧。有些场景一看就是在哈师大的和兴路校区拍的。

  中国人的规则,不论明规则还是潜规则,其实都是相通的。关系网、利益网、面子、交情、规矩,大体如此,要想三拳两脚实现扶危济困的目的,是非常不现实的。像玉娇龙和春雪瓶这样的人物,仗着自己武艺高强,一时痛快,救了某些弱者,而得罪了整个江湖,她们自己可以侥幸保全,但是被救的小人物命运就不好说了,兴许就是当了个炮灰而已。

  上次“爱智论坛”,有人在下面问:中国的武侠文化,也许是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吧?我觉得,特色是有的,但是对此作出价值评价,却是非常难的。这就是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体制,你要怎么样呢?江湖之梦,只是满足了某些人心中的破除规矩之梦,但是真实的江湖规矩,一点不少。

  所以,王度庐先生描写玉娇龙走江湖,一般都是在雨里和人打架,带了一身伤,然后在树上睡觉,饥一顿饱一顿。痛快的时候少,逃避、隐忍、顾忌的东西多。我觉得这些内容写得好,大体是因为我今年已经40岁。按照孔德的话说,已经从神学家、形而上学家一变而为实证科学家了。呵呵呵呵。

  《铁骑银瓶(上中下)》读后感(五):淡而有味

  关于作者王度庐,最著名的评论我想莫过于来自古龙的一篇小文: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那个时候,我最不欣赏的武侠小说作家就是王度庐。因为那时候我总觉得王度庐的小说太淡。

  因为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

  “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可我最不能原谅的,也是王度庐。”

  “王度庐的小说里,写的最成功的一个男人,就是李慕白。王度庐的小说里,写的最失败的一个人,也是李慕白。王度庐绝不想把李慕白写成一个失败的男人,更绝不想把李慕白写成失意的男人。可惜王度庐已经不由自主了。因为李慕白已经脱离了王度庐的控制,因为李慕白在王度庐笔下已经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本书的初步观感正如古龙先生所说:淡,简直淡到琐碎。

  1、淡的体现:

  作者的风格我简单形容一下:

  ①、通常行文:张三今天去超市,买了两斤肉。

  ②、王度庐行文:

  张三出门去超市,路上遇到熟人甲。

  熟人甲心想:张三是我的大姨妈的亲戚的邻居的儿子,据说他家境一般,人缘也不好,此番出门不知意欲何为。

  张三来到超市,拿了一个手提筐,门口营业员乙心想:这个人我好想在哪里见过,不知道是不是上次在街上见过他和别人打架。不知道他是不是好人。

  张三拿了两斤肉去收银台结账,收银员丙心想:现在猪肉这么贵,看他这番打扮,不似买得起猪肉之人,不知他会不会偷藏了东西在身上,会不会不付钱强行闯关逃跑?如果他真的跑了,他拿的猪肉就得我来赔偿。我上有老下有小,如何承担得起。我一定要把他盯紧了。

  付完钱买完肉,张三心想:我堂堂顶天立地男子汉,虽然只买得起两斤肉,却也无碍。

  2、为什么会感觉淡

  ①、对于人物的言行心理的细节描写,王度庐堪称是事无巨细。作者最常见的描述手法是,对于同一件事,通常会大篇幅描写一个甚至多个与主线剧情无甚相关的底层小民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多视角的心理活动对同一件事进行展现。读完想来,这些第三方人物其实对剧情推动毫无作用,甚至直接取掉也无妨。

  这种风格,其实在本书的前作,也是王度庐先生最著名的小说《卧虎藏龙》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小人物刘泰保贯穿全文,在书的前半部分,整个剧情主线都是刘泰保推着走的。

  ②、设置的矛盾冲突点很小。鲜有金庸先生“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般的国仇家恨、血海深仇。在王度庐笔下,最常见的剧情冲突点是:好勇斗狠、年轻气盛、打抱不平之类的小事。在涉及主人公的感情时,通常采取设置价值观约束的方式,例如恪守承诺、遵循道义、不推诿责任之类的方式,让王笔下的主人公都没有主角光环,看起来个个都犹豫难决,读者读来也只能干着急。

  ③、关于“武”的成分几乎没有爽快感可言,简单、扼要。也鲜有主角生逢奇遇,武艺暴涨,逆袭翻身的桥段。

  ④、几乎不设置悬念,即便有伏笔很很快解开。作者几乎一直给予读者“上帝视角”,只设置矛盾,鲜有涉及主线剧情的重大悬念。

  关于上面的几点,我个人无法接受的是第④点:上帝视角带来的叙述节奏问题。由于主线剧情缺乏贯穿全文的、重大的悬念,造成后半部分的剧情是脱节的。简单点说,作者本来十万字就可以写完这个故事,又强行再加上十万字,凑成了一本二十万字的书。(骗稿费)那后十万字怎么写呢?作者的通常做法是,压榨前文中出现过的人物的剩余价值。例如本书前半部分出现过的反派“戴阎王”,在书的后半部分又给戴阎王加上一帮小弟,然后小弟们继续追杀主角。而且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很喜欢通过“频繁切换场景”的方式来推动故事,例如戴阎王的小弟先在甘肃追杀主角,接着在西安追杀主角,接着在北京追杀主角。不同的场景又让作者有发挥空间,可以加上若干环境描写。

  但这种缺乏剧情主线的单纯追杀,读者读起来其实颇为无趣,甚至感觉非常突兀。这个问题,在《鹤惊昆仑》里也颇为明显。

  3、这么淡有什么好看的

  看人性。

  这部几十年前的小说中展示的人性,与现在别无二致。

  A、小人物男:毛三、痩老鸦、冯老忠、神手张、判官解七、韩医生、赛八仙呼二爷、萧千总、牛脖子、沙漠鼠、柳三喜、赛姜维、安大勇、刑柱子、申飞、蝴蝶红、刘昆

  、小人物女:荷姑、尼姑庵两尼姑、金菊花、柳素兰、陈芸华

  C、大人物:韩大善人、黑山熊、戴阎王、罗小虎、吴元猛、金大娘。

  D、主角:韩铁芳、春雪瓶

  初略一看,本书中出现的众多小人物,似乎都有“工具人”之嫌,共性明显:擅长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吹嘘无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仗势要欺人而遇事无担当、唯利是图、凡事都从自己能否谋利出发、甚至出现了惧怕“碰瓷”的故事桥段。被动受命运和时距裹挟,缺乏反抗精神。看完虽然唏嘘:无怪乎你们只能是市井小民!转念一想,这些特质,难道我们自身一点都没有吗?

  但也有勇于反抗型如神手张,但就要承担相应的可怕后果。

  有钱有势的大坏蛋们如戴阎王、吴元猛,坏事做尽,家里的装饰确是附庸风雅,追求品味,何其讽刺!

  女性塑造同样是很精彩的:

  金菊花和柳素兰:身世不幸,希望凭借性别找到稳定的依靠而不可得,自身又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在这种迷茫中表现出的近乎于男性的粗鄙言行、在绝望中只会怪罪于自己的命运是何等贴切!

  两尼姑:戴阎王是我们的金主,得罪不起。然而心底仍是善良的,偷偷协助玉娇龙躲藏。

  荷姑:我一女流之辈,在此乱世有何能耐,男人帮我做主吧。

  陈芸华:依托于宗教,不敢直面自己的惨淡人生。

  在书中,王度庐设置了近乎宿命论般的因果报应:你所有的行为,都会带来相应后果。要反抗,就有压制。要强出头,就有连绵不断的麻烦。

  《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无法从这个因果报应循环里跳出来,因为她性急如火、简单粗暴,凭借自己的能力希望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她武艺通天也无计可施,只能试图用最后的一跳来解脱。春雪瓶则是一个“幸运版”的玉娇龙,因为她的出身没有玉那么多的束缚。

  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角韩铁芳是很值得敬重的。目标明确,百折不挠,绝不言弃。看看故事中的剧情吧:

  a、戴阎王强抢民女?我去救。打不过怎么办?撤!

  、救了民女,戴阎王追杀我怎么办?撤!然后,玉娇龙救我!

  c、哈萨克人追打我,人太多怎么办?撤!

  d、流氓团伙想杀罗小虎,我去救。打不过怎么办?春雪瓶救我!

  e、吴元猛势力庞大,惹不起怎么办?去了在说!然后,春雪瓶救我!

  f、戴阎王再次追杀我怎么办?撤!然后,春雪瓶救我!

  g、独角牛团伙追杀我怎么办?撤!然后,柳三喜救我!春雪瓶救我!

  h、别人怕碰瓷,我不怕!

  ..........

  作为“鹤铁五部曲”中唯一的大团圆结局,这也是得其所哉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