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100字
《巨浪下的小学》是一本由[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一):被暴力自然元素环绕的国家和其隐忍
《巨浪下的小学》讲述的是一个几近被日本遗忘的地方—大川在经历海啸以后的真实记录。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嚎啕大哭,但在废墟之上的幸存者和淹没在废墟下的逝者却承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残酷和日本社会里最深层的民族性(忍耐和顺从)带来的压抑痛苦。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二):不为过去和未来,只为当下而活着
灾难带走的不仅仅是生命,对于活下来的人,如何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阴影?很多存活的人多数都会有后遗症,抑郁症。“你当下活着,一定有某种意义”,死亡很容易,真正不容易的是生存下来的人,生存下的人要带着逝者的期望好好活下去。我相信人出生时就注定会死亡,每个人的灵魂会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和方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活在当下,不为过去和未来,只为当下,只为这一刻而活着。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三):祝冥福
今年已经是21年了,马上就十周年了,当年那些大川小学的孩子如果现在还在的话,是不是上高中还是大学了,是不是能参加成年礼了?谈恋爱了吗?有好好读书吗?还是去工作了?有认真打工吗?那些平淡的日常停在3.11那天,只能靠着想象,想一下你们还活着的生活。虽然你们只在这里活了很短的时间,再等待与家人团聚那天到来之前,请在那边也要幸福啊,祝冥福。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四):疫情+洪涝期间读 心情格外复杂
194那段“东北加油” 完美解释了看到武汉加油炸酱面加油这种话时心里的不适感。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灾难不新鲜,口号不新鲜,背后的原因,我们不能去揭开的那一层,都是似曾相识。
沉默、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不道德、冲突是不和谐的……
“团结在一起”互相安慰是一种本能,但是灾难的天平并不公平啊。我们看到了无数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人,我们赞美他们,称他们为英雄。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回避了什么?我们的主流观点里有没有给脆弱、苦涩、破碎以哭泣的空间?
要容许大家哭一哭的。
等等,“容许”?
主语是谁呢?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五):一直都不变的日本民族性
相当好看的一本书。它像是一份调查报告,纪录片脚本,却更多的像是作者和311日本大地震这件历史事件的一次对话。或者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天性所然,但作者对日本人面临天灾及人祸时的隐忍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面对着学校如此明显的不作为,受害家长却大多选择了自我消化和自我忍受,即使是要自己在废墟中去寻找自己的亲人,或是在等待政府的救援过程中,他们大多都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寻求宗教的救赎,而只有少数几个家长真正鼓起勇气走向法庭去控告校长和学校的不作为。作者撰写本书的时候也并不带有评判大和民族的目的,但我们可以在书中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内求诸己到极致的民族品格,其实也是给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运行,法律体系的运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只有极少数人想到责任应归咎于学校、校长与远藤老师。或者这也就是大和这个民族与别的民族最不一样的地方吧。PS:翻译真的好,非常流畅。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六):哀伤的阅读体验,但书中揭示出的看不见的怪物更是引起对当下疫情的共鸣
这本书是令人哀伤的,中间描写灾民在当地废墟上看见亡灵以及不少人被鬼魂附体的事让我一度害怕到把书放下停了几天。但是慢慢看着,感觉恐惧被悲伤压制了。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像被突然斩断了生活,从绝望无措到愤怒,开始质疑孩子丧命的真相。从描述受灾家庭的经历,到挖掘海啸那一天的真相,再到慢慢揭示出造成这场灾难背后看不见的怪物。 作者前面都尽量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叙事,直到最后,在金田师傅道出人类和宇宙同一体的洞察后,作者突然以第一人称阐述自己的观点,像是在一个安静压抑的房间里突然喊出了声:
「我受够了日本人接受现实的态度,厌倦了他们没完没了的坚忍。或许从某种非一般的超然角度来看,大川小学孩子的死亡的确能让人洞察宇宙的本质。但在达到那个缥缈的境界之前,在万物生活和呼吸的世界里,它们还代表了其他东西——人性和制度失败的表现,体现了怯懦、自满和优柔寡断。」
这一阐述对身处疫情之灾的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振聋发聩呢。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七):巨浪揭开未曾见过的日本
最原始的生存条件塑造不同国家的国民特性,日本人把“坚韧”这一特性真真发挥到了极限。这种“坚韧”一方面支撑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灾后重建,如此有条不紊,又丝毫不带一丝情绪,人们之间或许能相互道上一句“辛苦了,加油”,但却羞于向对方坦言自己的伤痛;另一方面“坚韧“中暗藏的“被动”和“自我克制”,也使得他们自愿咽下政府不作为的苦果,明知政府的退缩和无能,却能自动放下个体诉求表达的权利。
反观政府,政府内部的每个成员,他们可以做到不辞辛苦、自我牺牲那般去帮助民众恢复社会日常秩序,然而一旦涉及到海啸来临时政府职能的缺失或者不当是,他们作为个体的责任、热情和同理心瞬间消失不见,他们随即换上一样的空白面具,唯唯诺诺地一遍遍鞠躬道歉,可以说自己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就是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过失”两个字成为会杀死政府的一口毒药。
然而,日本政府也知道真相的,日本民众也知道真相的,不和谐的“和谐”赤裸裸地漂浮日本的上空。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八):当制度精密到近乎完美,我们还愿意去思考吗
终于看完了这本难过压抑的书,马上记录下来,我要开始下一本咖啡烘培的书轻松一下心情。
书的前一半是和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对话,讲述他们失去孩子的心情和一些回忆,后面开始详细描述听证会和法庭上的辩论,最后借憎侣咖啡馆,讲灵魂,讲灵异。 日本有精细有秩序的手册,按部就班的演练,所以固定思维里只要按手册程序处理就是正确的,所以,当大川小学的手册出现错漏时,连小学生都明白要到山上去,连移动广播都在呼吁马上上山。学校的校长,老师,依然是跟随错误的指引去到空地,迎着海浪前进,直面死亡。而且,当惨剧发生后,大多数民众,即使是失去孩子的家长都是倾向自己默默地消化悲伤,才符合日本人坚忍的特质。 “日本人很满足于成为社会机器运转的一颗螺丝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运转的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 “日本为民众编织了一张舒适,温暖,令人麻痹的顺从之网,从网中挣脱出来会让人感到不安,网中人被缠住无法脱身,产生一种模糊的纠结情绪,被束缚与被保护的感觉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九):后遗症
《巨浪下的小学》读后感(十):向死而生
关联阅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汶川十年
没有想到最后的眼泪落在僧人驱鬼仪式的回忆里。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不同,这本书通过时间的脉络,展现错误决策所带来的死亡,以及生者的挣扎与混乱。不论社会、个人还是家庭,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活在曾经期待的事物崩塌后的世界里。
日本人的压抑与接受,与神道教相关联的民族性,以及会遭到区别对待的现实。
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灵魂如果存在,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与生者产生联系。
如果,我说如果情绪能通过文字传递,是否构成我们生命的基本物质,也会携带同样情绪,或者故事的因素。在机缘巧合中,被他人接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上身"。
或许没有比这样的死亡更强烈的情绪,他们的肉体戛然而止,他们的灵魂冲进其它人的世界,并以为自己一直没有离去。
接受死亡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感谢那些心理师、僧侣、灵媒所能够带来的安慰。
西方人视角下的东方文明,其实不是他们所感觉的懦弱,而是一种韧性。即便是毁灭,我们亦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