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岪与木心》的读后感大全
《张岪与木心》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一):感恩生活中的每个相遇
在丹青的笔下,木心真实个可爱的老头,有趣、执拗、骄傲、逃避、纠结,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生动,让人忍不住想去接近这个老头。或许在丹青心中,木心早已超越了朋友,而是亲人。这份感情纯粹源于欣赏,在岁月的磨砺中,扎根于心中。
其实,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提醒,提醒我珍惜现在的亲人、朋友,活在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个日常,因为无常正是源于日常。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二):是照見的追隨
想像著生命的另一種溺愛:木心還活著。
閒散的繪筆回到烏鎮,木心與陳丹青接肩的青銅般光影正投落光陰的鏡頭里,寬容的水面正承受著史詩的倒影。
情感的並蒂往往就是兩派文脈的交匯,相互撞擊、各自沖蝕,最後化作地心沈澱,此彼不分,妳成了我的腰椎,我成了妳的臉門。
理想的初衷,正一迴一迴地被『理想國』孵化,像《張岪與木心》,凡類終有一天四散開花,天地照見。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三):平淡的生活
生活里的点滴,才是人间烟火,才是真的人间。
看懂得明白里面的人心所向,看不懂的也就无所谓了。
二个人交往不只是每天的谈天论地,而是真的走到对方心里。只有二个灵魂相同的人在一起才能探讨出一些问题,才能真的让自己解惑,才能成为二个走在未来路的真心伴侣。
有时距离真的是个问题,但有时距离真的不是问题。一句话二个不见面照样可以说的透彻,二个人面对面也不能说清你们的距离。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四):如父如子
木心先生与陈丹青先生的关系,不知用“如父如子,亦师亦友”可否准确,反正我是这么认知的,忘了不知是阿城或者是梁文道曾经说过的话:“丹青是爱上了木心了!”阿城曾说过:木心先生的文字介绍到中国来,我能在丹青、何立伟之外提供的一点是,共和国缺这样本来就应该有的知与识的构成。
“木心好玩,与他初识那年,他曾说:“你名字蛮好,可惜都是横竖笔画,签名不容易好看。”按丹青先生的口吻说话是老头子总是在很短时间内笑吟吟地替朋友改名字,“张岪”二字是丹青先生母姓“张”,因丹青先生喜欢山,而“岪”是“山路郁岪”,“雅极了。”从这句话可见丹青先生高兴坏了……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五):风啊,水啊,一顶桥…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有时,波德莱尔
真不如一碗馄饨
真是有趣的一个人啊
前半部分写死亡与葬礼,往往眼泪奔涌而出。木心说,"视归如死",暮年回到乌镇,归乡。
最终在谵妄的话语,念念叨叨的昏沉记忆中睡去。死亡是谁也逃不过的啊。
后半部分,写他在挚友眼中的样子,读起来有滋有味,今天大事是一朵盛开的鸡冠花。为被砍去根茎的爬墙虎打抱不平:“这是强暴!”多么可爱的人,流亡者,热爱着,讲文学,践行着古典风格、素朴大气的快乐哲学。
所以,木心走了,世间就少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人。我们读他,也是想去书中再去看看他。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六):两个偏见的转变
读完的关于木心的第一本书。初知道木心是读书时的学校图书馆,其时不了解其人,只觉其名甚好听,著作之名又异于现当代其余作家,透露股西洋气,翻开书本却又觉得遣词承袭了汉语的古旧气质,聊难阅读,最后作罢。其后再遇,已是《文学回忆录》和乌镇木心纪念馆被广泛宣传之际,间或又一首《从前慢》的诗作因音乐节目广为传播。此番阅读,实际读的不是木心,却因为陈丹青的忠实记录对已逝老人产生更多兴趣。有趣的是,对陈丹青其实早有偏见,最早的记忆是央视的纪实节目,因为国内招生考试制度错失美术专业天才学生而辞职清华,后网上又流传聚会席间漫谈辟国元老视频,只觉其人愤青而尖刺。读完书,尤其关于木心死亡的深情记录,只觉得作者其人性情至深。忍不住去翻了《局部》的视频节目,知识丰富,性情谦虚温和,丝毫不见尖刻凉薄。文本里的江南腔调,近来也读着亲切无距。不禁思索,与木心的交际、或是文学的能量、或是万能的时间,潜移默化也对作者有了新的改适。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七):如果你不懂这本书里的伤痛 我祝愿你能永远不懂
书序中看到本书在葬礼翌日开写,便预计书中多有狂言。果然,文字散成几团。但这疯狂和散乱我是深有体会的。2017年老太太去世后,便一直想写点东西。可每次坐下来,要不然就是梗在脑中,要不然就是画出来一团乱麻,全部删去。可越写不出来,心里的思念便越深,写不出来,也哭不出来。思念和痛苦纠缠着你,连带着已经忘却的爷爷的死也纠缠出来。果然,要和他们分离,只有把他们写下来。哪怕写下来后再也不看。
我是以为见惯了死亡的自己是已经麻木了的。可是读到木心先生去世就已经掩面痛哭。那间医院,那个病房,那位言语委婉的医生,在病房外面等待的人,殡仪馆,挽联,水晶棺,遗体,陈丹青先生见过的我都见过。陈丹青先生的痛苦我也都经历过,更从我父亲的身上见过。爷爷去世时,急救室里父亲痛哭着抓着医生的袖子突然跪下,求他救救他的父亲。那是一个32岁的壮年男人当时为了救他父亲的性命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当然也是毫无作用的一件事。
如果你感觉这本书写的乱七八糟、不值一读。我由衷的恭喜你,祝贺你,并祝愿你永远不会,或者能尽量晚的体会到这本书里所包含的痛苦。享受你的快乐吧,我再也没有机会了。
3.4.2020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八):书一定要看,这篇书评可以不看
前半部分直面病与死,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奇想之年》,几次读到哽咽落泪。
后半部分醍醐灌顶:“我们半个世纪的写作和话语,就是一个表态的、定性的口号系统”。我们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总想把别人的想法统一成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于被强加、被统一,所以导致思路越来越窄。
这是我不爱看国内影评的原因。艺术本来就是完全的自我感受,它不必符合任何人的想法(包括导演),甚至不必基于现实(比如《飞驰人生》中巴颜喀拉山脉的秘密),那一刻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我翻译过很多韩国影评,绝大多数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觉得哪个情节有趣,觉得哪部分稍嫌冗长,甚至是观影环境的舒适与否,但不会有人说,“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
这也是我喜欢木心先生的原因。“他不用教导的、励志的、格言式的话语”,在他书里找不到他的人生观,他的文字大多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连看到陈丹青吃力的画他不喜欢的写实画,也只是说,“你这是打工呀,丹青,不是画画”,而不是“你不要画写实”。此二人在艺术上有很多相悖之处,却依然能相交多年,就是因为彼此都懂得,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对方的道理。
就像先生说的,“凡事到了要争起来,就没意思了。”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九):木心的死生与陈丹青的记述
陈老师太敢剖析自己了,真实的有点不似师尊才有的谨慎,当他给木心书写挽联竟有一瞬的自得时。人应该感到羞愧吗?或许,认识清楚自己,认清死亡给我们的一课才是人的至高意识 写木心的死,写木心濒死,死亡,死后,作为一个年轻他二十几岁的人,亦徒益友,丹青写了许多文字,字字不离木心,并无借题抒发,纯属情感所至。木心留给人的念想儿居然这么多,多到文字,多到留下来的人们经历里的那个人鲜活了起来。是的,是那个命运多舛的孙璞,是那个他乡孤独的中年人和老者,是那个返乡不算衣襟的孤独的人。还好,有文字,还好有人会记得,不是乌镇与木心的故事,而是木心的潮流际遇和对生命的角力与狂奔 想到了另外一本书,西藏生死书,陈老师笔下的木心之死让我们得以一窥死亡的真相,无论谁。木心可谓好死,死的壮志未酬?不,死的也好看。 关于木心在文学和画画上的成就,是否高过这个人的本身?不见得。他既无“祖国”,国际也没有那么认可他,正所谓生不逢时之人,何以一个人在晚年得到了荣誉?他盼来的,大过于他的期望吗?死前已可知,不幸了一辈子,迟来的幸运吗
木心说陈老师缺少诗意,他评价的很刁钻,但陈老师的记述和散文是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厉害,何况陈老师自己也没想过那么多,后面可以靠稿费,不那么费心费力的讨好绘画。局部三也是好看呢
《张岪与木心》读后感(十):渡河留馨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记得在《局部》里,陈丹青说王希孟的一句,没有想到过两年他就死了(大致是这么一句),同样在这本书里,陈也多次提到木心先生将在多少天后离世。尤其是P16,图片下方最后一句——一年后他就死了那句,我一读到,眼泪就下来。
一直以来我们文学史缺少的就是把一个人当作人来看,自始至终把鲁迅当斗士的我们是不会拥有《上海月亮》的。这样一种对于师长的敬爱难以言明(我甚至觉得是对父亲的爱,纪录片中用到了“尽孝一词”),即使陈在书中说“他并没有外人认为地他对木心那么好”,我在读书时依旧觉得字字句句都饱含了真情。流浪异国的相知,返回故土的相依,课堂上的讲授,课后的畅谈,纪录片里陈丹青说木心迟暮之年在晚晴小筑等他那不断变化的位置,书里写到陈对晚年耳背的木心大喊“我都听你讲过了”“我推你去”...我相信这样一种超越血缘的真情,至真至贵。
18年时去的乌镇,看到了木心缝在棉裤中的狱中手稿,我站在前面看了很久很久。“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句话需要用一生来完成。在无人尊敬时倚靠自尊,隐忍,最后破土而出。“只要有人读,我就高兴”。接木心回乌镇居住,美术馆的落成,书籍的出版,一次次的探望,病床前的守护,用他们的话说“集体认了个爷爷”。
1987年,木心六十岁,陈在新买的公寓里烧菜给他过生日,木心四言诗毕,留下了这样一行字:丙寅二月十四日,予满甲子,海外孤露,唯丹卿置酒相祝。而陈的父亲生于1920年,去世时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