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个会议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七个会议读后感1000字

2022-03-30 03:3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个会议读后感1000字

  《七个会议》是一本由[日]池井户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个会议》读后感(一):是虚假的繁荣还是真实的清贫?

  正如小说最后 “是虚假的繁荣还是真实的清贫”,不管哪一条路,肯定都有开向未来的门~

  书中的那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背景经历,也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在前进的路上,在利益面前忘了自己的初心,有的人会选择坚守自己地底线~这些多少都是职场的缩影,身在职场中的我们或多或少在看过之后都会有感慨~引用老罗的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七个会议》读后感(二):很池井户润的七个会议

  《七个会议》——池井户润 要是我看池井户润的作品,止步于《民王》我可能真的觉得他也就这样吧哈哈哈。但看完这本,好家伙,他写职场类小说还真有一套,一个个人物群像轮番登台,不突兀地引出每一个人物背后的支线,支线当中也包含着不少职场道理。(姑且算是吧) 坂户跟八角一次冲突,让本来委屈在二课的原岛走马上任,却又牵扯出背后许许多多的利益纠缠,最后才发现噢,原来最佛系的员工心里也藏着这个公司的初心。 另外啊,白水银行、螺丝钉、银行贷款、要让公司彻底回到正轨,哪怕遭受重创也在所不惜。这些元素真的很有《半泽直树》的影子啊,如果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可能要把众多人接近真相的事,集合到一个人主推,其他人协助吧?

  《七个会议》读后感(三):工作是灵魂的道场

  也是刚刚读完《七个会议》,总体来说,作者真的是在很多地方很真实的体现了工薪上班族的无奈与辛酸。尤其是在自身的道德与工作相冲突的时候,每个人物的表现都体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生百态。当然,这也同时引起了我的些许共鸣。

  有没有人跟你说,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那又有没有人跟你说,公司离了谁都可以照常运转?前者无疑是自我安慰之语,而后者,无疑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个职场的残酷与心酸。

  当我初入职场时,特别尊敬一位的老员工。相当优秀,业务十分熟练,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不在话下。而在职场小白的我眼中,理应得到领导重视与栽培,然而,如今却仍然在基层干着一样的业务,做着相同的事情。因为他做的不是赚钱的业务。没错,还是有不赚钱的业务的,又或者是说无法给公司带来肉眼可见的利益的人。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岗位上,就算缺了这种一骑当千的存在也无所谓,毕竟不赚钱,换个新手来加加班,公司也没什么损失。

  那与之相对的,那种能为公司带来肉眼看的见的利润的牛人,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来自公司上下的普遍尊敬。领导用着也顺手,得到的机会和锻炼也会更多,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毕竟漂亮话是吃不饱肚子的,公司就是靠着这群牛人养着的。那么这些牛人真的就如同想象的那般滋润吗?文中有个现象十分真实,就是当你拼死拼活的完成这一期的指标后,公司又会在下一期让你完成更多的指标。自然而然,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版户与八角这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有人会因为今年业绩做的太好而担心来年是否能够达标而苦恼呢?

  最后这里再用稻盛和夫的话来总结一下,工作是修炼灵魂的道场。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七个会议》读后感(四):螺丝钉故事

  《七个会议》是发生在一间制造业公司里的丑闻事件。

  东京建电为追求业绩,减缩成本,而在其生产的座椅产品中大量使用低价但是质量不过关的螺丝。而在这起质量事件当中,牵扯出了两派对立的人马,一派是主张掩盖真相的始作俑者,而另一派则是力图将真相推出水面的八角系。

  讽刺的是,主张掩盖真相的派系从头到尾坚定且团结,而对立派却是一群因私人恩怨,为抓住对方小辫子而渐渐把事情的真相推出了水面。就算是对立派的核心人物八角,从头到尾都知道事情的真相,却因为对公司的失望和死心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一开始也参加了掩盖的行为。

  《七个会议》的故事主线并不算复杂,比起这位作者的《半泽直树》,这个故事的核心线要简单的多了。

  故事在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走向,甚至你一点都不难猜到,这是一起质量问题事件。

  在叙事之上,全书一共出现了十八个人物。

  这十八个人物,大部分出现时都以该人物为主要视角来推进整个案件的进度。

  可以说是,信息量大,但不乱,语言特点和所有日式小说一样,言辞朴素,十分好读。甚至是我最后翻完,再回到角色表上,都能重复说出对方在此书当中大概干了什么,甚至对方的成长背景。

  可以说是用十分完备的人物角色来支撑并且推进了事件的进展。

  说到底,故事终究还是人物之间的斗争。

  只不过,在七个会议里没有明显的主角和主角光环,就连主要角色八角,一开始也是一副扶不起的阿斗状,斗不过年轻的上司,居然还搞到投诉上司的份儿上。而推进事情的每个人的成型都有着他相对应的背后的故事来支撑。

  这是一群生活在繁荣假象的螺丝钉人物。

  朴素真实闪着一丝丝几乎是看不见的人物之光。

  这大概就是所谓公司这种社会产物下的人吧!

  全书没有什么称得上亮点的亮点,作者的人物塑造和叙事功夫可见功力深厚。属于不耗脑子的小说。

  《七个会议》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螺丝与洋葱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剥洋葱式的体验。

  它既是长篇也是短篇。说它是长篇,是因为它的时间轴既不间断也不反复横跳,它的核心是一颗已点燃的炸弹从被发现到爆破的整个过程(未免剧透,以下用“事件”代称)。说它是短篇,是因为前七章每一章作为视角担当的人物都不一样,七个篇章既围绕事件展开,通过解开旧的疑点、制造新的悬念恰到好处地吊着读者的胃口,又不吝惜笔墨,完整地呈现出七个人物各自的人生。

  在上一篇中打油酱的路人,可能就是下一篇的主角,这种叙述方式可谓一举两得,一来有了前面的铺垫避免读者产生完全不认识的突兀与空白感,二来通过新老人物的互动,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读者代入感也越来越强,及至收尾的第八章,时隔数章的角色再登场,或间接或直接得知了他或她后来的生活,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如果说事件是一颗洋葱,被剥下来的除了真相,还有他们的人生节选,七个上班族七种面貌,有山穷水尽,有柳暗花明,每个人看似走在独属于自己的路上,却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牵扯。每剥下一瓣,滴落的不仅是职场内的社畜之血,还有职场外的生活之泪。

  它写了初入职场振翅欲飞的热血激昂因风光背后肮脏内幕而触礁的茫然——“今后你得靠自己去开拓人生了。”然而,这里有值得开拓的人生吗?——写了要的是价格竞争力不是制造者初心的为利益所驱为利欲所熏的世道,不愿妥协之人的绝望,写了被单调重复的工作埋没,越来越没有激情、越来越不明白工作为何的空虚,写了夫妻间在仿佛无休无止的不理解和争吵中无声积累的不满与憎恶……以及贯穿始终的,每个人心中利益与道德的天平。

  组织是巨大的机器,员工是小小的螺丝。如果没有螺丝,机器就无法运转,因此我们将自己看得无比重要。业绩越辉煌,内心越膨胀,直到被现实狠狠抽了一耳光——这个职场,从来没有谁不可或缺,每时每刻,都在涌入新鲜的血液。如果没有螺丝,机器就无法运转——然而,螺丝是可以被更换的。一旦旧的螺丝老化、断裂、不再为机器所需,就会被新螺丝无情代替。这座名为钱与权的视错楼梯,爬上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跌下来却不过是一滚到底。

  也许我们是洋葱,职场是剥洋葱的工具。待的时间越久,我们被剥下的底线就越多。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拧紧心中的螺丝,不让它轻易脱落。

  《七个会议》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七个会议

  对于池井户润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半泽直树》,被改编成日剧之后,红极一时。而在读完他这几本作品之后,我觉得池井户润最擅长的就是在职业场上发生的故事。

  这一个小说《七个会议》也是一本在职场上发生的故事。在之前《半泽直树》这本书主角半泽直树是作为银行职员,关于他所展开的故事。而剧本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角的角色,而是围绕起一起事件,相关的一些文物的故事。命名为《七个会议》的目的或许适合在故事里发生事件之后的每一次的会议有关。 而这一事件就是由于营业一科的科长降职而引发的,营业一科的科长坂户被降职之后,由原来营业二科的科长原岛上任,从他上任之后更换了制造螺丝的工厂。但是是什么理由,要读到最后才能明白,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吸引之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和故事的发展一起寻找真相。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悬疑小说,但是因为这一理由也能让读者带着好奇的心情阅读。 我也觉得作者是一个有魔法的人,看似非常平淡的故事,但是读起来会越来越进入佳境。读到第3章,以优衣为视角写的故事开始,我就觉得这个故事越来越有趣了。看似优衣提倡的“甜甜圈“的提议,非常的微不足道,并且和整个故事关系不大,但实际上牵扯出了第四章节财务科的新田熊介,他并不是这个事件中的主角人物,但也渐渐引出了事件的真相,看到这里我也能大概猜测到这个故事的真正的内幕。 而这个故事看似是在讲述上班族之间的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它包含了一些人性之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也有自己的野心。当遇到一些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中作为主角的八角民夫,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因为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从事销售工作,八角民夫开始不务正业,他不是放弃自己,还是放弃对这个公司,以及对这个职业的信心,他不能苟同于其他人对公司利益所做出的违背良心的事情,所以他只能选择默默无闻。因为多年之前的沉默,所以现今的这起事件,他更希望能把真相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希望再欺骗他人。也是他最后的引导了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 在职场上,追求利益或者是追求进步无可厚非。但通过一些非法的手段欺骗大众以及消费者,这一点是极其不能容忍的。在书里很多作为底层的工作人员,其实也非常向往他们的公司充满了人性,就像优衣提倡的甜甜圈案例一样,但是其实职员们选择欺骗大众或者做出一些违反原则上的事情也是出于公司或者是上级领导的压迫。我觉得这一点才是这个故事想要真正表达的,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不能说是个人,只能说是整个公司的环境。其实不论是日本或者是国内,作为一个公司或者是厂家,更应该认真诚信的对待他们的产品,对待他们的消费者。这才是一个公司能继续立足下去的最基础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七个会议》读后感(七):任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社畜”

实物图

  想到这个题目,忍不住乐了。

  大概这才是生活,每次出去玩得开心,回来还不得乖乖上班挣钱。

  编完《七个会议》其实有一段时间了,之后赶上八九月的印厂印教材的高峰期,直到最近才印出来入库。

  我回头准备认真写一个推文。现在就借着点不想看稿的劲,记录一点儿当时编稿的感受。

  池井户润我之前是不知道的,大概只是听过《半泽直树》的名声,但讲了什么我并不知道。拿到书稿的时候,我大概翻了一遍,倒是有点喜欢上了他的这种写法。

  首先,我想声明一点,池井户润的书就是冲着普通人阅读去的,图的是一种阅读上的快乐和共鸣。当然谈不上多深的文学段位,并不是严肃文学,所以,预期读者就是放松时间随手想拿起书来看的人。

  这本书谈到的就是“社畜”的生活,任你是底层小职员,还是中层得力员工,或者位高权重者,都逃不脱职场的风浪险恶,这也是现实。即便是书中谈到的接手了家庭企业的逸郎,也需要面对极其艰难的市场生存。

  具体故事,我敢说,真的蛮好看的,池井户润是写职场生活的高手,每个人的窘境和痛苦,刻画得极其细致。

  当然读起来也很顺溜,我的朋友在等飞机的时候,差不多就看完了。

实物图

  这本书也被翻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电影我是看过的,在上海电影节期间看的。怎么说呢?还行,基本故事力度达到了,但因为要压缩剧情,很多支线被砍掉之后,就显得有些单薄。

  小说在这一点上要好很多。通过不同的卷到这个事情里的人的故事推进,整个故事核心的问题慢慢浮现了出来,在这其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夺。

  特别是结局,换到国内,也许不得不来一个Happy Ending,但池井户润,嗯,写下了最真实的结局,挺好的~

  大概这些吧,喜欢的话可以买来看看了!

  木南,2019.11.12,中午

  《七个会议》读后感(八):他们为什么撒谎?

  一天时间读完《七个会议》,池井户润作品,豆瓣8.4分好评,改编的电影曾占据日本票房冠军。

  一个日本企业——东京建电的小职员,发现公司使用不合格产品进行生产,在追查事件时,他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牵涉要广,是非对错的边界也逐渐模糊不清。当接触到事件核心时,他面临着是否要亲手送公司去死的艰难抉择。

  日本人以企业为自己的社会生存依靠,大多数人从一而终,是该说出真话还是想办法维护“大局”呢?

  人民文学出版的这本书,封面设计不错,不过那句推荐语——你的上班族人生都在这本书里了——明显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写的(日文原版封面没有这句话),因为这根本不是一本职场生存手册。

  一个企业的生存,有自己的逻辑和利益,每个人都根据这个逻辑和利益,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时间长了以后,组织里的人都带有组织的“味道”。

  东京建电为了能够成长,拼命压缩成本,拓展市场,“为了营业额,道德也被视作毫无价值”。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员工可以升迁,那些坚持原则的就被打发去坐冷板凳。

  不过一旦出现问题,那些采用违规手段的员工就会被迅速抛弃,然后撇清组织的责任。

  “对公司来说,我这个人到底算是什么呢?”

  “之前积累而成的一切,用尽心思争取的所有,全都溃散而去,仿佛就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伫立在一堆毫无意义的精神瓦砾之中。“

  原来那么用力的追逐,最后握住的只是虚无。

  个人的人生意义被捆绑在公司身上,当公司出现问题,一切都在崩塌。

  “如果能够一直天真无邪地眺望那片海洋,该是多么幸福啊。要是他能乘船周游世界,那样的人生该是多么精彩啊。然而——

  我到底是在哪个节点走错了呢?”

  那个节点就是公司的目标变成了唯一标准,社会责任和质量管理都变得不再重要,“犯错”的不是个体,而是整个体制,成为不可言说的共识。

  当错误无法掩盖的时候,公司高层想到的不是公开真相,而是如何自保。

  他们开会,他们掩盖真相,他们封住知情者的嘴,他们用共同利益诱惑揭发者,他们偷偷弥补已经犯的错误。

  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犯了错。

  因为最高层的要求,又要压低成本,又要质量好,他们无法完成,只有造假才能过关。

  因为组织认为造假是必须的。

  一切似乎水落石出,但一切又模模糊糊,谁该承担责任呢?

  每个人走到今天的这一步,都是一切过往形成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是组织出了问题吗?”

  “都有难处啊,可那不成为做错事的理由。”

  当组织利益脱开控制,疯狂汲取营养,成为一个怪物时,就反过来控制了体制内的每一个人,为它服务。

  到这时,说出真相,变得很难,因为你对抗的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庞大的组织本身。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所谓组织的利益,也是每个人利益的集合,漠视个体的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真相暴露之后,造假的每个人都受到了应有的处分,最高决策者也是造假的始作俑者——社长也被起诉。

  东京建电并没有关门,它承担了责任,也有了继续活下去的道德力量。

  “不管哪一条路,肯定都有开向未来的门”。

  本文首发于悦读读书会的官方公众号——悦读读书。更多好书推荐和共读集锦欢迎关注。

  《七个会议》读后感(九):职场手册:选择>站队>手段

  在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中,我一直不太相信个体所谓人性的力量对于一个整体所带来的影响比重,正如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所说:“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而当遭遇到一些意外,比如利益受损,比如生死存亡时,这个整体所做出的最终抉择和手段,才更能显示其内部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如果这个利益共同体是一家企业,那么这种价值观就称之为“企业文化”。

  和行业小说之王阿瑟·黑利那种更专业,更富有史诗感,更纪实性,更硬派的行业小说不同,池井户润的职场小说更注重在大环境下一个个个体面临变故、意外所需要抉择和做出的反应。应该说,阿瑟·黑利在讲述大集体如何去影响一个个个体,池井户润则在讲述一个个个体如果反过来影响一个整体。

  《七个会议》就是这样一部职场小说,和作者另外一部作品《半泽直树》所区别的是,后者以一位主角为经度,做了一次职场通关修炼升级打怪。前者则以一桩事件为纬度,来讲述围绕此次危机,整个公司各个阶层各个员工所作出的应对。七个会议,就想是七次团体内价值观和是非观交集和碰撞。是貌似彻底败亡的风险及早引爆定时炸弹,还是近乎饮鸩止渴地错上加错,隐瞒不报,这关乎一家企业,也关乎企业中的所有人。

  小说围绕售后部门在调查中,意外发现自身企业所生产的椅子螺丝强度不足为核心,讲述东京建电是如何面对危机。会讲故事的人总知道如何调动读者好奇心,并且让读者看得欲罢不能,本书作者显然是个中高手。小说以八个短篇为结构,并没有用传统的叙事方法,从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见逻辑来讲述,而是从对八角这种吊儿郎当的角色描述,然后又讲述他如何通过企业内部申诉成功调职内部红人第一课课长坂户这样一件略显惊讶的事情开始,正因为铺垫得当,不禁让读者产生了疑惑,就如同说书人评书埋扣一般,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结果到了第二章,笔锋一转,另起一头开始讲述螺丝工厂的故事。

  八篇短章,作者巧妙的使用不同人的视角展开故事,整个企业危机宛如深埋在小说背后的碎片拼图,作者又每次都不给人观其全貌的机会,读者则只能紧紧跟着作者脚步一窥真相。到了最后,甚至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条线索?”,“甜甜圈和整件事有什么关系?”(好像真的没啥关系,呃!)都成了支撑我读下去的理由之一(当然,如果不是有人提前告诉我这八篇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事件,我看好前三章之后一度以为自己在看什么没头没尾故作深沉的劣质短篇故事集,所以强调一下,这真的是同一个故事)。

  到了后半段,被称为“公司里的政治家”的佐野在售后部门的一次调查中,意外发现公司生产的椅子螺丝存在问题,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渔夫,在此期间一定嗅到了绝地反击的机会。当尘封在真相之上的黑幕逐渐被打开,才发现,小说开头那次小小的投诉背后竟然牵扯到整个公司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人只是想要隐匿一个真相。这段作者描写的非常激情,本来看似铁板一块的团队,不断地在佐野的调查下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直到真相大白。

  通读整部小说,情节悬念迭生,人性刻画入木三分,作者利用叙述方式来营造悬念,神乎其技。当然,哪怕到最后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而更像是一场失意政客逆袭翻盘的经典案例,如果身处异地,是否同样结局,真的不得而知。

  所谓利益共同体,只要有利可图,自然免不了分赃不均,间隙产生隔阂,隔阂产生内耗,而身为职场里的一员,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选择坚守原则,这大概才是初入职场所需要扪心自问的第一个问题吧。

  《七个会议》读后感(十):上班族生存启示录

  最早接触池井户润的作品,是2017年看的日剧《陆王》,不过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池井户润这个原著作者的存在,2019年看日剧《下町火箭》时一样没有,而由池井户的原著改编而成的大热剧《半泽直树》我则一直没看,不得不说是相当缘铿了。直到今年看了《下町火箭》原著中文版,才惊觉日文世界出了这样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家,于是极尽搜刮之能事,把能找到他的中文版著作都找出来读,计有《下町火箭1、2、3》(最后第4卷还没出版上市)、《七个会议》、《陆王》、《半泽直树1、2、3、4》。读下来发现,尽管池井户的作品没有太过复杂隐晦的情节,但是凭借着简洁明快的叙述技巧和重重危机之间的戏剧张力,依然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池井户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日本社会、经济的思考,关于小企业如何生存,关于职场人士如何自处等等。尤其难得的是,池井户将他的思考所得隐藏在构思精妙而典型的角色背后,从而引领读者从故事中找到启发。唯一的例外,可能是《七个会议》,就从《七个会议》讲起吧。

  没有考察过《七个会议》的写作时间,但我个人偏向相信这是池井户早期的作品。小说由几个相互独立又暗藏藕丝的故事构成,这些故事一方面从多个角色、不同侧面表现日本企业的挣扎,以及浮沉其间的职场人物的悲喜,另一方面又用草灰蛇线的技巧将主脉络串联起来。之所以猜测是作者早期作品,主要是由于角色安排太过于典型与刻意,几乎就是为了阐述观点而量身打造,甚至不惜横加硬塞。不管如何,这仍旧是一部很厉害的小说,几乎将我作为上班族的所有困惑都提了出来,有一部分甚至给出了答案。

  小说围绕着一个以次充好的零部件供应腐败案件,以悬疑的叙述方式展开,关涉的人物则几乎涵括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整个链条:设计部、生产部、外包商、销售部、财务部、售后部……随着人物故事的展开,原本扑朔迷离的事件也渐次拼凑成型,矛头所指仍是效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正是这种价值取向支撑了日本经济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但是多年持续的勇猛冒进正慢慢的往冰山上撞,这可能就是池井户借这个故事向读者传达的警示与隐忧。

  然而掩卷之余,我们不免要猜想,为何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值得这般穿插藏闪地娓娓道来。说是作家的炫技固无不可,但我以为池井户还有更深一层的立意,那就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对人的戕害。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多数都是兢兢业业的上班族,他们将自己视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螺丝钉,拼了命的去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就这样在集团意志的霸凌之下,变成失去个人意志的价值观模糊的机器人,乃至于罪恶计划的帮凶。

  专业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效益提升,(大概)是亚当·斯密的一大创见,也是世界财富(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资本主义)迅猛增长的发轫。我们无法否认这种分工带来的有序、高效、专业、精致的社会生活,但是我们依然要警惕其对人的整体性的切割——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演绎过的那样。所谓切割,就是只取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而对剩余的绝大部分弃而不用。每个人都被要求在狭窄的职责范围做的更好:签下更多的订单,做出更便宜的产品,制定更少的预算……企业的愿景(如果有的话)被层层拆解为精准而冰冷的指标,然后交由职员执行。职员们匍匐在数字指引的道路上,像纤夫一样埋头苦进,然后整艘船就会往前驶去。讽刺的是,拉动船前行的纤夫大多都不可能跟着船走到目的地。这大概就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陷阱,以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名义,榨取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脑汁,最终成就的,却是一个拥有意志又莫明其本质究竟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或者说企业对进入其中的成员的要求基本少数几项基本技能,越是底层的成员技能越是简单而琐碎,也因此更容易被替代,这大概是对人的自然属性最大威胁,也常常引发身为上班一族的心理危机——这些日复一日的毫无意义的工作究竟有何意义?也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上班族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离职去开客栈,开咖啡馆,开面包店。我认为这其中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因为当上老板后就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还有许多人带着这样的误解,而是这样的工作能让人更直接的看到自己的成果,更能体验到生活的滋味,从而确信自己的工作不无意义。《七个会议》有一个游离于主脉络故事的角色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一个办公室办事员女士,俗称OL,厌倦了“被日常工作淹没”的生活,从而离职开始“寻找自我”,最后成为了一个流动面包店主的助手,按照书里的描写,“容光焕发,与在营业部时判若两人,人似乎也丰满了一点。”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美好得不像真实的故事,但池井户润并没有简单的处理,他让OL在离职前与公司陈旧而颟顸的规章制度相抗争,最终成功的在公司内设立了一个甜甜圈自助销售点,这让她看到了工作的意义,也明白了生活的许多东西都需要用努力和抗争的勇气来换取,意义也一样,抑或者,努力与抗争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在社会这艘巨轮面前,不仅是个人,一个企业也是渺小的,因此身为社会的一员,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个体户,留给我们发挥作用的余地都不会太大,而在我们失去劳动价值之后又会被弃如敝履,那么我们该如何自处呢?紧跟时代步伐,泥沙俱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是退而当个游离的局外人,图个温饱之余别无所求?池井户在故事里揭示了许多的答案,但基本点可能是,要真实的活着,不可虚矫,不可作伪,坦诚的面对自己。人只有在坦诚的面对自己,才能深刻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的人,自然就具备了跟陈腐现状抗争的勇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