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摘抄

2022-04-13 03:3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摘抄

  《五四的另一面》是一本由杨念群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一):五四的另一面,不建议买

  逻辑性很差吧,看不下去。没有时序,与五四运动关系十分牵强,标题有借五四百年之际牵强附会之嫌。里面轮及好多思潮,但又抓不到主题,没有深刻的体会。不建议买了,很怕书写得艰涩难懂故作深刻,很多大师的书深入浅出又有启发,唉,趁热闹买的,读到头大。前面也有论者有一样的看法,没有读过作者的书,不敢名家还是草根,实事求是评价不是好书,为了批判而批判,支撑的论据零碎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二):五四的另一面

  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如何看待五四运动,书中重新定位五四,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三):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

  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四):五四的另一面

  本书突破了大陆过往的马义史观和台湾自由主义史观,捕捉了五四易被忽视的“社会”维度,也因之延展了五四的时线。清末民初科举出身的一批士人,用国家主义思路改革上层体制,却屡屡受挫;对民初政治的批判揭开五四序幕,陈独秀等(已有参与革命的政治资历)宣布打倒“国家”;随后留学欧美的一批知识分子登场,用“化约论”和知识类型学谈论中西文化比较;无政府主义提出“日常生活革命”的社会改造方案(传统集体主义的变相翻版),但缺乏具体组织能力。这一过程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短暂登场,但随着外部侵略的紧张而被团体主义批判和替代,作者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理念的后来居上不仅是外部环境所迫,更是与中国传统思维诸多吻合。

  作者还分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湖南边缘知识群体在五四“社会”脉络中的意义,接续地方历史传承,警惕现代国家体制中的国家能力崇拜和等级制(包括教育体制,这也是毛等湖南友人拒绝进入五四核心圈、并且一生试图打通社会与教育的原因),自下而上地进行动员,从而突破了晚清自上而下的自治理论。在“新生活”实验失败后,毛泽东意识到必须用组织和统一的意识形态完成社会变革。因此,新民学会这样一个高度同质性团体成为共产党的前身。全书力求呈现被流行的纪念史学遮蔽的历史脉络,很有启发,去一星是因为阅读过程感到略有部分重复。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五):随便写

  书名起的很有导向性。所谓另一面,便是暗示“五四”拥有着放之四海人人皆了然于心的本来面目,让人感觉作者会在书中另辟蹊径甚至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东西。我也是兴致勃勃的买来一看。读完之后真是哭笑不得。杨教授大名鼎鼎学富五车不敢质疑。但是我十分怀疑这本书是作者历年来的部分讲稿、论文与决定成书之后起草的一些章节拼接在一起形成的。因为全书逻辑性非常不强,基本上是把“五四”前后时期的各种思潮集中梳理一遍,并举例加以佐证。问题在于那些思潮——有些也不知道是哪个犄角旮旯里面找到的思想,以及能够加以印证的例子,我并不想花时间去了解它们啊。这些时代剧变下的思辨——无政府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罢,他们都只不过是社会各个阶层觉醒后在寻找国家独立和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泛起的泡沫与浪花而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的很清楚,“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之前的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努力尝试,实践结果是软弱的资产阶级与具有局限性的农民阶级无法承担起独立与自由的领导重担,所以才有了“五四”之后工人阶级的领导与革命实践。放宽历史的眼界去看,这就是“五四”的重要意义之一。作者动笔指出另一面,应该要拿出能够与之相呼应的观点才是。就我个人来看,这本书有时间的话可以简单翻阅知道一下。如果想进一步学习了解“五四”的相关内容书,推荐读一读普及型的党史,如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

  朋友在看这本书时,恰逢网站活动,买来与朋友同时阅读,甚觉有趣。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六):我觉得杨先生对观点的举证十分不严谨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七):存续思想之火

  《五四的另一面》

  荣获

  《中华读书报》、华文好书榜月度好书

  第五届单向街文学奖年度作品

  《财经》杂志年度图书

  新的一年,本书迎来了第二次加印,最新的加印版本综合大家的意见,优化了稿面,初版存在少数编校讹误,此次也得以更正。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本书初版面世时,恰逢五四百年。在历史感日益萎缩的当下,五四是为数不多仍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现代知识”范围内,同时,其实也曾深刻形塑了中国人“现代知识”的历史运动。这样,在我们看来,对五四的种种说明、阐释,这些解释行为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如何实体化地去再现或理解一场历史上发生过的运动。

  追溯五四更深的动力是,在一个历史记忆尚未被抹去的时刻,如何牢牢抓住它提供给我们的视野。百年前的思潮更迭犹在眼前,何以现代中国的线索或许就在其中。这种同时具有“节点”和“拐点”双重意味的历史运动本就不多,何况它还如此鲜活动人,有关它的叙述还远未被封闭。

  本书以一种贯通性的眼光,在极为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开论述,对各种主义、思潮的掩匿兴衰予以披露和剖析,立论新锐,自成一家之言。本书出版后,赢得了很多关注和赞誉,也招致了不少争议和批评,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学术公共性,尽可能打开思想的空间,为关注思想文化议题的读者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考的角度。

  即使存在分歧和争议,我们对于真正具备思想含量的著作始终共同心怀深深的敬意。

  感谢每一位认真阅读了这本书的读者,不管阅后是褒是贬,你们每一位都在身体力行地为存续思想之火助力。

  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共同进步。

  关注文景,阅读未来。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八):五四的另一面

  其实作者行文是有一点啰嗦的,很多观点反复强调,不过明白了核心观点之后,也就好懂许多了。首先,作者对于传统的五四解释学进行了批判,这是解释学与中国传荣的道德教化律存在着密切联系,将个人觉醒作为价值前提,而忽略了社会改造的方面。因此作者主张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但是纵观全书,我觉得作者应当进行的是社会学化的思想史研究。五四经历了从政治关怀到文化问题再到社会问题的重心转变。其主题有三个:无政府主义对于国家认同的消解/个人主义的消亡以及边缘型履践知识分子的崛起。知识分子对于民国政治的失望以及 一战后西方制度崇拜的破灭,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国家产生了怀疑,无政府主义无疑是其中最激进的。他们主张废除政府,由爱国退回到爱乡,以基层政治消解政府。无政府主义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主义,他们意图以社会性力量来进行重构。这批人在如今的主流叙述中是缺席的。个人主义是在严复等人引进自由主义后,中国本土士人出于制度性反抗而产生的某种“误读”。他们将个人置于集体之前,个人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来五四青年冲决传统家庭的渴望。但是由于一战后,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私人化的联系而由此造成的污名化。加之在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中“私”的原罪性语义使得个人主义很难得以发展。社会主义伴随着抗战的爆发迅速发展,集体主义的绝对正面化使得个人主义无法立足,甚至出现激烈的斗争化倾向,如石瑛断指等。不得不说49年之后的文化氛围其实在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边缘型履践型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是毛,与五四中心人物不同的是,毛处于边缘化的湖南地区,传统的心学与湘学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对于政治目标的践行。毛反感于当时封闭化的精英教育体制,这为之后的上山下乡埋下伏笔。通过编织地方关系网络,借助湖南强烈的地方历史主义,来进行自治运动。作者十分强调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认为五四是不同社会资本团体的妥协。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九):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边缘型知识分子的兴起

  科举制度废除使得原来那个以士绅为首的四民社会彻底解体,新的学堂体制的输入并没有很好的重建整个权力结构,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边缘化,而边缘知识分子得以占据这个权力真空。杨著在第五章“践履型知识分子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中对民国初年知识界的权力结构进行了一番探析,并分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边缘型知识人如何占据构建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本。

  通过对五四前后《新青年》同人的分析可以得知当时思想文化界权势结构: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为代表的留日学生以及同盟会前辈,他们以留日经验和反满革命职业相号召,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另一派则是以胡适、任鸿隽、傅斯年为代表的现代大学体制之下的文化精英,“文凭”成为了进入这个文化圈的壁垒。来自湖南乡村家庭、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青年毛泽东在北大访学期间,深感难以融入“五四”核心圈子,自然也无法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北京之行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重新编织地区性的关系网络之中。”毛泽东及其湖南一师的同学成立了新民学会,唯一一个于五四运动之前成立的以青年学生为主题的社团。他们以同学身份为凭借,通过聚集自己比较熟识的地方性人物来进行社会关系网络再生产,构建自己的文化资本。

  毛泽东在建立一师学友人际关系网络时,充分利用了湖南人遗留下来的地区性历史意识,他始终把湖南视为一个十分孤立的政治与文化区域,充分挖掘湖南先贤如清大儒王船山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晚清湘军的尚武意识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扬省籍意识,以构建湖南人的身份认同。

  身处五四边缘位置的毛泽东们通过在构建湖湘先贤的历史叙事里找到了自己重建社会资本的现实资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等身处五四边缘地带的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可以完全不按照五四精英圈内所规定的身份认同逻辑来确立自己的位置,而且可以凭借历史意识对自己的身份做出重新规定,来与北京的五四人物进行平等的对话。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十):读于2020年5月4日

  2020年5月4日读完,算是以一种极其普通和平凡的形式怀念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

  在我看来,杨先生是继承了五四精神的,反传统,敢批判。所以,在不满传统政治性和文化性较浓的“五四解释学”情况下,加之当代社会史影响下,提出五四研究“社会史化”的修正途径。这是极具创新性的。

  但这种“社会史化”的解释是否具有说服力,则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的:

  1、为了另辟蹊径,强调五四社会改造方面的内容,杨先生重点刻画和强化了无政府主义者、个人主义的兴衰、践履型知识群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因此,杨先生不得不过分延长五四的期限,并存在扩张五四事实和影响的嫌疑。也唯有把五四的影响前溯至晚清,后拉至四十年代,杨先生的解释才能完整。

  此外,由于杨先生对五四核心群体的偏薄与边缘群体的着重,五四的自由主义被当成五四的原来一面被束之高阁甚至与本文无关的思潮。这也是由杨先生的选题和写作出发点所决定的,但并不利于读者对五四整体面貌或者重点面貌的把握。

  2、那么,从杨先生重点论述的内容而言,读者不难发现,其实杨先生所论述的五四知识人或者五四知识分子仅仅是当时那一小群持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对于杨先生引用的社会观念与无政府构想的言论,读者是无法感知原作者的言论和其生平思想变化、社会影响的关系,杂糅式的思想史写法并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史化”。更别提内容甚少的社会改造了。

  3、此书与杨先生一贯倡导的跨学科之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但很明显,尽管杨先生思路打得很开,篇章之间逻辑十分顺畅,但论证并不严谨、史料并不充分、社会科学的大词堆砌是事实,失去史学叙述的魅力也是代价。光是第三章“无政府构想”以《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为主,而没有详细甄别持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是否同时持有其他主义思想便可见一斑。

  倘若读者对五四史本来就很熟悉,可以看杨先生这本书打开一下视野。倘若读者对五四史一知半解,则并不建议阅读杨先生此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