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摘抄

2021-03-03 00:4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摘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一本由[美] 卡伦·霍妮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选点评:

  ●作者以文化决定论替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也随之变化,神经症的表现当然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此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这书不错 不至于让人产生自我暗示 但又把神经症人格的多样化和隐性成因讲述的足够清楚 以后我还会重读

  ●看的时候不断把自己代入,所以感觉像在剖析自己。但是总觉得缺点儿专业性,大概精神分析派就是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一直在分析在总结,但是给的支撑好像有点单薄。前面四分之三都在铺垫神经症人格的表现和内在冲突,最后一点终于说到核心论点,也就是社会如何给神经症人格的形成提供温床。前面看得有点晕,一直坚持到最后的部分感觉豁然开朗。

  ●很值得一看,很多心理学知识在我们当下很有用处。以前老师就推荐过霍尼的,现在看看确实好。

  ●神经症患者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们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全然不知。

  ●精神与心理应该是一样的!神秘又无法掌控!

  ●好奇而买。感谢她基于临床经验和研究,敢于质疑弗,提出新观点。在了解神经症患者过程中意外看到自己。不想随便对号入座,但就自己那些纠结冲突怀疑困惑悲观痛苦的内心、言行和背后成因,大部分得到准确描述和可信分析,小部分不理解,小部分不同意。有人理解自己是何等喜悦感动事。但痛苦的是自己所有自圆其说自救尝试、努力向正确靠拢的判断选择大都是错的或错觉的,在她病人那里都有例证,仿佛恐怖游轮女主。主要介绍暂时记得,人格冲突、内在与外界冲突带来的压抑焦虑,自我泯灭倾向,对个体独特性的过分在意,极度缺乏自我肯定,对爱的病态需求,对他人反对批评拒绝的过度恐惧。非常喜欢封面描述,“无一句煽情却可以读到爱,读到关怀,读到悲悯,她只是伸出手平静的、温和的、引领着我们走出茫茫的黑夜。不屈不挠追逐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的。”

  ●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敌意、控制、嫉妒、依赖、逃避、自虐等一系列神经症表征以及神经症病人对爱、财富、权力等病态追求背后的文化基础和根本动力,强调了神经症病人在面对现实冲突时的反应,以及为化解冲突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神经症”用来形容一种人格,神经症患者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精神焦虑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学会辨别、认知、应对,及时梳理好焦虑情绪。

  ●真的必须打一分了!与作者无关,作者的作品优秀,只是千万别买这个辣鸡出版社出的这本明明设计吸引人但错字奇多的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一):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藏书阁打卡】 这本书霍妮向我们展示了所有心理问题必然都是极其复杂且微妙的。所有神经症都存在一个基本因素——焦虑,以及为了对抗焦虑而建立起的自我防护机制。神经症人格所面对的焦虑,其质与量都与其文化模式所带来的焦虑有很大差异而且可以说是自己主观上制造的过多的恐惧。其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维持其防御机制,因此这又束缚了神经症患者获得幸福的能力。其中霍妮对于焦虑的观点结合了弗洛伊德的部分观点,认为焦虑的主要来源在于对受到压抑的攻击性冲动的恐惧。

  然后就是在两种最容易导致冲突的追求中:对爱的追求和对权利的追求向我们描述介绍各种各样的神经症人格以及其潜在动因。其中很多与依恋关系理论中的不安全型依恋有共同之处但是又拓宽了我对这种人格理解的宽度和深度。再就是告诉我们追求权利,名望和财富的人其实是想摆脱内心的无助,屈辱和贫穷。其中涉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初级防御的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等等,还有就是自恋型人格的许多特征。

  其中有提到渴望羞辱他人的倾向很有可能隐藏在崇拜他人的倾向之下。这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最佳的隐藏之所,通过这也可以了解我们经常感叹的人的两面性。他可能崇拜男人,蔑视女人;一段时期蔑视众生又一段时期崇拜英雄。在同一时刻,崇拜治疗师,而这一感情让他察觉到自己的软弱,他又会转而鄙视治疗师来维持自尊,或者在两种感情中摇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因为它会帮助你认识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但是呢,这本书内容不多,大多是一种观察结论性的描写,所以我觉得会有一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而且就是很多内容如果没有接触到的话,就是很难产生共情从而达到比较深的了解。

  一本具有一定可读性的心理类畅销书籍。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二):我们的时代

  看完这本书很久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写我的感受,这本书的封面看着有一丝丝的压抑,整个封面都是黑白加字体,满满的倒映在眼中。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精神上的疾病,有的是洁癖,有的是密集恐惧症,有的是强迫症,也有一些会因为钻牛角尖而让自己深陷在精神胡同里出不来,各式各样的精神疾病充塑在我们周围,这些疾病被常态化,大家可能都不觉得这些属于精神疾病了。

  在演员,或者普通工作者里,患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大多敏感多疑,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包括自己的压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喘不过气,开始还可以自我调节,久而久之在那个自己的精神死胡同里越来越走不出来,甚至还会有自残出现,想想就觉得可怕。

  抑郁症除了在工作中受到压力会患病,在感情生活里也一样,很多女性朋友,甚至男性朋友们也一样,在自己觉得得到比付出的少或者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残心理,有的会去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而去割腕自杀或者跳楼自杀等一系列自残方式,殊不知这样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如果自杀成功了,就没有机会去后悔了,很多自杀未遂的人都后怕,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

  其实促使这么做的原因一个是压力,来自身边,以及自身的压力无处宣泄,另一个就是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坚强程度不同,有些人即使身患疾病,身体残疾,但仍然乐观的活着,但有些人,身体健康但却仍然过的度日如年,这时候我们就该知足常乐,想想那些身体残疾的人,我们正常人有什么资格难过呐?

  在我们这个时代还好些,基本上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孩子之间大多是互相帮衬,而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还有一些在十岁左右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他们甚至去伤害更小的弟妹,而去试探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十岁的小女孩因为在家偷吃东西被四五岁的弟弟看到了,她怕弟弟告诉父母就把弟弟掐死,扔到了桥底下,好多天人们才发现,而这个女孩仿佛她杀掉的不是她弟弟,而是蚂蚁一样满不在乎。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也病了,是时候来关心一下了。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三):我们可能病的不轻

  被书名吸引,因为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有点神经兮兮的症状的,当然包括我自己,今天不喜欢这类人,明天看不惯那件事儿,后天发现自己前天的想法是错的,过几天又懊悔上个月的对爱人的猜忌,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人必备的神经反应了。

  首先,从《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先来界定什么是神经症。

  光从书名看就是有限定语的。神经症也是有时间概念的,在上个世纪的神经症行为,在我们2018年来看,可能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正常表现而已。所以这个限定语“我们时代”,也简单直接地说明了神经症的概念范围。

  不论是研究性格本身还是影响人格的行为方式,都是研究神经症的方法。从书中举出的例子来看,基本没有谁不是神经症,因为我们会焦虑,会需要爱,偶尔也会病态的被爱,我们对权力名望和金钱的渴望也一直都存在,更有甚者会陷入非常态的竞争关系中去,常常有负罪感,最严重的就到了受虐狂的地步了。这些行为和性格特征,每一个所谓正常人在某个时候都会偶尔出现的。那么我们如何去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呢?

  关于爱与被爱。在一段恋情中,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患得患失,那些总在讨好着对方的爱情,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被认可的,我们倡导男女平等,倡导婚恋自由,这样的爱情是被认为畸形的,病态的爱一个人也会被称为神经质。书中所描写的病态的爱,归结起来其实是安全感的缺失,这就又和个人成长环境相关了,和性格形成相关,可以回归到第一章的内容与最后一章的内容,文化环境造就人格,人格决定行为,行为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的评判标准,从而判断是否是“神经质”患者。

  关于焦虑。焦虑是一种流行病,成年人很少有没得过焦虑症的人,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前途,甚至是为了眼前的一碗饭。患得患失,但又不是恐惧,这是忧虑的典型症状,也就是说为了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让自己处于郁闷的情绪中。这到底算不算一种神经症症状呢?好像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并不是神经症吧,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的一个疑点,现代社会压力很大,为了生存忧愁是太正常不过的了,我们只是不要让这种情绪影响到生活工作的就可以了。就像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中有提到的观点,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代发生,每一种文化特质只要是符合社会主旋律就是应该存在的。

  列举了书中提到的爱与忧虑的两个方面来谈谈神经症。《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中的每一种神经症症状都在最后一章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是作者定义神经症的依据,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神经症也只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副产物,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神经症,这是不可避免的,人存在于社会,社会的产物附着于人,我们只能是自己调整状态,让自己的性格、行为、思维等符合时代特征,管他二次元三次元,神经症谁没有?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四):觉察自我,接纳自我

  

微信的传播,朋友圈的兴起,微博、小红书……社交平台里随处可见的博眼球,赚关注。轻描淡写地晒生活渐成模式,节节高升处处开花的明示暗示,引来了多少熟人陌生人的羡慕嫉妒恨。将这类攀比晒富的行为简单地归于虚荣心爆棚似乎有些简单粗暴。往深里说这种蜿蜒曲折的行为背后是一种现代人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的折射,是人格状态的体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对爱和赞赏是不加分辨的饥渴....有时候又会表现为一种自我夸张的补偿性需要,表现为一种出风头的顽固嗜好。”早在80年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尼就在她的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描述了这样的人格,并称之位神经症人格,也有人将其翻译成焦虑症人格。

我们的内心常常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正常人能够自我调整和缓解冲突,但神经症人格往往容易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惧中,从而表现出某种执拗,即缺乏灵活性,以及潜能和现实间的脱节,他们往往不能享受已拥有的一切,不能从中感受到幸福。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的竞争在各个领域充分展开。社会呈快速内卷化,人们的焦虑感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攀比妒忌敌意攻击等等无法调和的内在冲突,为了补偿自我潜在的焦虑感和恐惧感,焦虑症患者需要伪装自己,夸张地提升自我价值以换取他人的赞美和喜爱,从而提升内在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卡伦霍尼将神经症定义为对于正常行为方式的偏离和畸变,是一种由恐惧和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解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

她从五个方面对比正常人格和神经症人格做出了观察:

给予和获得爱的态度,神经症人格会表现出过度依赖;

自我评价的态度,神经症人格要么极度自卑,要么过于喜欢出风头

自我肯定的态度,神经症人格往往抑制自己的表达;

攻击性,神经症人格喜欢挑剔批评他人

性欲,强迫或是抑郁

神经症人格对爱有着如同强迫症一样的病态的需要,患者认为他们的幸福与安全完全取决于是否被他人所爱。然而在爱的面前,他们又如此贪婪永不知足,他们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无回报的爱,一旦被冷落和拒绝救会产生强大的敌意和愤怒。

为了获得爱,神经症人格常见四种方式有

- 收买贿赂,顺从讨好,可以迎合

- 乞求怜悯,通过自虐,生病等行为谋求对方的同情

- 诉诸公正,强调自己的牺牲和付出,让对方感到愧疚和罪恶

- 威胁恐吓,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焦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神经症人格所遭遇的心理困扰和内心挫折对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相信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只不过排解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卡伦·霍尼于1937年出版的代表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卡伦·霍尼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80多年前出版的这本书,套在我们的当下,竟然依旧贴切毫不违和,不知道是该赞叹卡伦·霍尼的敏锐观察还是人性的顽固。

卡伦·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中着力分析了:如何定义神经症人格,神经症人格有哪些表现和共同特征?神经症人格中的焦虑和敌意,为什么说神经症患者的爱是病态的,他们又会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去索取他人的爱和安全感。可惜的是卡伦霍尼只是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和描述,书中并没能给出治愈神经症人格患者的方案与建议。

纵观全书,我们看到神经症人格的最大问题是:要么自我理想化,并努力争取超越他人,而罔顾自己要什么,要么就是自我憎恶,自己与自己交战,自己增加自己的痛苦。神经症患者在自我完美,和自我厌恶之间两级反转,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也许我们只有反省内心的真相,合理的理解和判断自我的内在价值,觉悟行为背后的成因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做出调整和改变。无论外在的物质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的赞赏和安全感,都不如一颗自我强大的内心所能给予的恒温与呵护。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五):我们寻求的是爱还是安全感

  前一阶段看过一本书叫《焦虑突围》,讲的是现代每个人都存在焦虑,焦虑存在于成长中,存在于选择中,存在于社交中,存在于各种职业中,也存在于本应美好的爱情中。其实说白了,焦虑无处不在,症状轻微的可以自愈,症状严重的,可能就会形成神经官能症。 一般不合常理的,偏离了正常的行为模式,我们都可以称为神经症。神经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己为难自己,别人为难自己,自己和别人都是自己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分辨周围的人群,包括亲友同事,谁有焦虑存在呢,我们自己是否存在焦虑呢?

  这两天阅读了一本关于神经症人格的书。是美国的卡伦.霍妮写的心理学书籍,书名就能看出是关于这个时代的人的,名叫《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阐述了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

作者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替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等等。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首先从神经症的文化及心理内涵论起,接着抛出为何会谈起“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重点是对焦虑的解读,指导读者怎样观察一个人对爱的追求、对权利、金钱及名望的追求是否是正常的,是否因为焦虑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霍妮对神经症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解剖,对神经症的外在形式:对爱的病态需求、性欲在爱的病态需求中的作用、对权利、名望及财富的追求以及病态的竞争等,都深入的给予了剖析解读和一一对应的行为案例。

  这本书既是一本心理学,我觉得也是一本具有哲学范畴的书籍。书里面对每一种神经症的外在形式的描写都具有辩证的观点。所以有些地方比较难把控,对是否具有神经症的辨别有些难度,主要对中间模棱两可的过度地方有些迷茫。但是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来给予读者一个直观的解释。

  例如对焦虑和对爱的追求,到底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态的,我们觉得难以判别。作者举了一个爬树的列子:正常的人想要爬树可能因为想要到高处去看风景或是其他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个人后面追着一只食肉动物,那么这个人爬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恐惧,他没有选择,必须就近爬上一棵树,当然如果旁边不是树,是旗杆或者其他可以爬到高处保命的地方都可以。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前者是因为内心的想法,后者是出于恐惧的需要。

  所以同样的道理,无论对于追求爱还是追求权利、地位或者名望,只要不是出自于自身积极的想法,不是出于满足幸福快乐的愿望,而是出于有安全感,有依赖感的需要的话,这就不是正常的,是焦虑产生的行为。而焦虑是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说实话,看完这段的描写,我深深的怀疑,向我一样的人,为了糊口、为了家庭而奔波,而且拿着为数不多的薪水的人,是不是都是因为焦虑的原因才去工作的,毕竟不工作就没有薪水,不努力工作就没有钱购买房子,那就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就会陷于深深的恐惧当中。

  所以特别羡慕那些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工作的人,那些敢于一言不合就炒老板鱿鱼的人,这些人才是正常的人,他们是因为满足幸福快乐而工作的人。

  同时我又觉得原来神经症的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作者说到构成神经症的最常见的动力中枢是:一方面可以掌控他人,一方面又希望被所有人爱;一方面顺从他人,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充满着矛盾的冲突心理。

  这些矛盾的心理还表现在方方面面:缺爱的人却害怕被爱,总是预想自己会被人拒绝,预想别人会认为自己别有动机。

  这使我想到经常看到一些俗称的“网络喷子”,他们一般不问青红皂白,不问事情缘由,英雄也好,恶徒也罢,好事也行,坏事也一样,一心只想喷喷喷。这些人是否就是作者笔下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呢?当然可能很多人都具有时代神经症外在形式,不过还不至于病入膏肓,就像前两天看的那本书《别慌,还可以再抢救一下》,我们应该还是可以抢救的吧!

  所以,我们寻求的是爱还是安全感,这依然要回归自己的本心,还需要自己问自己。这就要说到我曾经阅读的另一本书《我们头脑里的导盲犬》,那本书里告诉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认识真正的自己,才能正确对待人生,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在这里,我想说,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出于爱还是安全感。也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是正常的人。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以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包含着病态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爱,其实不过是出于内心的焦虑。你还正常么?我还正常么?他还正常么?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我已不能分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