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摘抄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一本由[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Heinrich Geiselber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精选点评:
●是一本好书,对于扩展阅读面提供了新的方向。书中内容对我来说有点晦涩难懂。采用的是专业领悟的专业词汇。打算再看一遍,加深记忆。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样子,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移民问题…影响着国际间的态势。 联想到二零一八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及国内的裁员潮,贸易保护主义的复苏其实也是一种帝国的威权。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各阶层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断尾。低阶层的权益不被保护,当然民主也就变得势力。 关于选举,更应看重思考的重要性,而这需要我们吸收各种知识,不仅仅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人、关注世界。
●书名为《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我想补充的是:对民主倒退的焦虑以及对极权统治的恐惧。本书所选的十五篇文章围绕新自由主义破产和民粹主义兴起两大方面展开论述,其指向在于探讨民主的走向及其存在的危机。此处我的疑问是:民主真的在倒退吗?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真的意味着某种世界性的转向?必须坦诚地讲,十五篇似是而非的论述或许让人有一种清醒认知时代状况的错觉,但此类政治哲学书的热销(2018年之后会越来越热销),不正是根源于正活在极权下以及未来可能活在极权下的人们的焦虑与恐惧?焦虑与恐惧背后则是深不可测的无力感。一切无不指向更糟糕的境地,以及非正常化的状况。
●一半篇目对我比较有启发(中间一度看不下去...把齐泽克安排在最后一篇真是挽尊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建立的世界秩序被打破了,当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时他们才感到“事态严重”。旧已破,新未立,所以他们慌了。对我们来说何尝没有警醒意义!
●过于宏大的叙事,强大的预设立场,结论先于问题。略失望。
●2019.78。在春风中读此书,为其中的智慧所折服,发人深省。0307。
●噗,最后一句竟然是毛爷爷的话,简直了。(其实我想说终于读完了,挣扎。)读来很激烈,很过瘾就是了...
●7分 我们该如何解读西方体质的疲倦,但这与中国现实确实还离得很远
●对这一块不太了解,刚好可以看看不同专家的观点
●当作经济、政治、学术科普文来看的。 学者们对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滑稽戏吗的分析殊途同归:乃是新自由市场的弊端显露,中低层(以工人阶级为主)在道德和经济层面的存在感减弱;社会内部对他者的恐惧忽略了内部的矛盾导致的。 16章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解决措施竟出奇一致:建立跨国联盟,共同抵御时代的冲击。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一):不错
]两次大战之后整个世界被打得稀巴烂,资本主义世界这才觉得凯恩斯说得有理,过度的自由看来大有问题,加上彼时共产主义革命几乎取得全球半壁江山,恐怕也有借鉴之处,劳动人民的力量再也不容忽视,于是开始加大政府管控,扩大工会和社会福利,总算消停了一阵子,直到八十年代冷战末期,共产主义乌托邦梦想破灭,资本主义世界得意洋洋,几乎要宣布历史就此终结,新自由主义势不可挡,从此金融资本的力量席卷全球,左翼力量就此瘫痪,民众力量被瓦解成“自由”的原子个体,期待着新的繁荣时代来临,没曾想到新千年前后的几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家伙发现美梦再一次彻底破灭,财富重新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大部分人不但比以往更加朝不保夕,还失去了能代表他们进行抗争的社会组织,新移民问题更是让人惊慌失措,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投奔以普朗特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历史上每次民粹主义的抬头都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表明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不过说起来这些主要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至于我们这里嘛,我还是同意秦晖先生的看法,现在还根本不是太多自由还是太多福利的问题,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如果这些基本的底线都没有达到的话,还是不要好高骛远了…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二):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18年留下的小尾巴。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一类复杂课题显然永远没有正确答案,有时候,可能连正确的问题都难以提出。编者对此作出尝试,邀请十五位来自全球的思考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切入,试图对此拼凑一幅完整画卷。书写者都是优秀的思想家,自然文章的理论深度较深,无论是观点与理论密度还是能量密度,都是密度很高的文章,读起来有难度,限于学力也难以接收全部信息。16年特朗普上台与英国脱欧,撼动了西方自由世界,人们首先追问究竟发生了什么,它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发生了什么,有写作者将它描述成“大衰退”,或者“自然灾难”、“传染病”,自由主义的危机降临,然而从现象到问题,还是存在巨大理论鸿沟,这些现象所暴露或引发的问题是什么,还需要这些优秀思想家去思考。大衰退何以发生?这正是本书关注的核心,十五位写作者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是民主的疲劳,是左派的缺席,是宗教与国家的内部激进化,是人口学的想象—多数人的恐惧,是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是启蒙理想主义的陷阱,是文明进程如伴随行的去文明化倾向,是市场独裁过度竞争的恶果,是选举程序的落后,是民粹主义的对政党的诱惑。齐泽克写到:“全球市场经济不能通过世界范围的选举而被直接组织为全球的自由民主,全球经济的被压抑者在政治中回归,旧式的固着点,特定的实体性(种族、宗教、文化)的各种身份。这种张力界定了我们今天的困境:全球商品的自由流通伴随着社会空间的持续分离,商品流通越来越自由,而人民则被各种新的墙隔离。”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三):请密切联系群众
一个介绍当代西方危机的文章集。全书共收纳15篇文章,作者主要来自德国、英国、奥地利、西班牙等西欧发达国家,主要讨论了西方所认为的新自由主义危机,以及民粹主义的强势兴起。 全书怀有深深的危机感,当然也带着深深的无助感。在这些作者大谈危机,不断反思的同时,却难以拿出一个合适的可行的解决方法。通过阅读此书,你能对当前西方的困局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会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识想法。 ps:结合自己个人所学所思,以下均为一家之言: 文中所言,新自由主义在其经济内涵中,确立了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市场、适者生存和小政府观念。结果呢?却造成了企业和资本家越来越强势,也即资本的愈发强势。但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是带血的,是无国界的,是利益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的观念,缺乏对资本有利的约束,造成了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均。虽然财富总体在增长,但西方普通民众的收入却增长缓慢,贫富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对这一现象,抑或这一矛盾,在苏联存续之时,她就像一面镜子,让欧洲政客们时刻警醒,保持着对底层人民福利的投入。但柏林墙倒塌后,一切都改变。当西方政客、政府把大把大把的精力、资源投入到种族、性、移民等平等事项时,却忽略了更多人民的诉求,在我看来是忽略了主要矛盾。如今,危机四伏的西方,多年来盛行的投票民主,却难以找出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所以民粹主义的强人纷纷登场。但是时代所缺的,不是强人,而是伟人。未来仍危机四伏。 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所关心的,永远都应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永远都不能脱离群众,永远都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呼吁:拒当圣母婊,我们的幸福,永远扎根于我们的大地海洋,立足于我们的辛勤奋斗!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四):“真实的抽象”
没有政治学体系工具阅读这本书有点困难,我的不得已”捷径“是依靠经济学背景和一些初级政治认知。
我的四星更多地给在“阅读此书”本身的价值:16年来国际社会看似一团乱的现象背后是什么——这里有部分答案,值得思考并持续思考。当然这本书没有遮掩自己带着倾向:对全球化的批判和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然后是反思左派的失败和下一步。
相当有启发性的地方在于,跨越国家的边界,社会、政治和思想潮流的同步性高得让人咋舌(不要怀疑,包括***的同步),因此想到最后一篇选文里提到马克思提出的“真实的抽象”:
这种渗透、掌控和主导者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抽象,并不只是由我们的头脑所推导出来的主观抽象,而是主宰着我们的社会现实本身的”客观“抽象,……这样的抽象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当中的我们的社会经验的一部分。我们直接地经验到我们的社会生活是由超越了再现的不可理解的各种机制所规定的,这样的机制无法体现在任何个人身上,甚至取代了旧式老爷们的资本家也受到这种超出了他们掌控范围的力量的奴役。政治学也好,社会学也好,政治哲学也好,也许不是大众喜爱去阅读或者参与的领域——对“政治”高谈阔论的街边大爷别凑热闹了——但个人觉得实在是值得的领域:生活在这真实当中,能够时不时跳出然后总结和感受来源于这真实的抽象,有助于平复自身“身份的焦虑”,以及思辨宏观的方向问题。
抛开知识体系,有一些选文的质量确实不高,逻辑混乱,还有一些精英式学者不屑于与圈外人论道的架子。作为文集不可避免会有这样的问题,而且作者基本都是学术圈背景,作文初衷也许就不是为了普罗大众的;但是既然出版,就是赋予了读者去进行评判的权利。
比较赞同或喜欢的几篇记录如下:《进步的新自由主义还是反动的民粹主义》、《怨憎时代的政治学,启蒙的黑暗遗产》、《从全球衰退到后资本主义反向运动》、《被排挤者的复归》。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五):民粹当然有理由冒犯你,因为它比你和你的体制都要更具有时代精神
在方法上要学习民粹。他们比当今任何的政治力量更实用灵活。毫无芥蒂地拥抱了新媒体,在网络社群上开展政治动员。
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他们受到的公开批评攻击比赞同多。
他们也揭露新政治的特质:尽力地吸引注意,聚拢分众,假定的沉默就是支持。民粹以反对全球化的姿态,采用了最全球化的策略。政党,思想界和民间团体组成跨国的串联,密切交换资源和政策。
相比之下,左右光谱上的“进步人士”显得保守拘束。甚至有人把人民意志想象成是封闭的自我发展,以闭关锁国来满足民意。民粹把这个看的明白多了。人民是想感到安全,他们不在乎你到底开放了多少。
思想资源的匮乏最为紧急。即便汇集大脑的集体尝试,也是“大倒退”这样不经考验的理论(注:中文译本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我们过去面对“方法的殖民”,认为一种既存的制度方法能被推及到全世界。现在面对“问题的殖民”,认为世界面对的问题和欧美的问题一样,欧美的困境指引全球的困境。这是“进步人士”的尝试。
你可以说民粹挑战了欧美既有的民主秩序。但这一套秩序都没有在其他国家完整地建立起来,又何尝被挑战被取代。
倒不如反过来说,世界其它地方经历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比如刚果的战争,土耳其乌干达的难民,或是亚洲的经济震荡),直到这些问题越过边界,绵延到欧美的境内,才成为世界的问题和危机。
民粹是有效而不是可笑的回应,它对普通人那股积怨的理解甚至在第三世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它当然有理由冒犯你,因为它比你和你的体制都要更具有时代精神。
但我们的回应不应该是针对民粹本身,这也是我认为围堵和封闭恰恰不是斗争的重点。民粹意识到了普通人的怒气,进步人士只是说,哦,现在我们也有这股怒气。这样的延迟只是火上浇油的傲慢。
最根本的拷问是,为什么问题在一开始不是大家的问题?为什么贫困的人要忘记饥饿,关注气候变化?我们的任务,是要忘却我们认为的“全球问题”,重新考察人的基本状况。从其中,我们些许能了解到问题的形成和分配才是全球体系的第一步。但这个问题显然并不是现有的思想资源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