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3D》经典观后感1000字
《海底世界3D》是一部由霍华德·豪尔执导,金·凯瑞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底世界3D》观后感(一):《海底世界》观后感
看着很享受的一部片子,画面五彩斑斓,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魅力的种种生命。
最近看的每部片子,都在说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很多人抱怨快速实行垃圾分类,为什么不一点点推进,之前新闻几个大字我理解也不够透彻,通过这几天看的片子,我意识到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爱护环境要从你我此时此刻做起。
《海底世界3D》观后感(二):很棒
三年前的那部《深海世界3D》就是出自这个三人组之手。实际上,早在1991年,三人组已经拍摄了第一部3DIMAX水下冒险纪录片《深海探奇》,那部影片的总票房更有7000万之多。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解说,那就是喜剧明星金·凯瑞,这显然对于影片的宣传相当有利。四年前,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英文版就找了摩根·弗里曼解说,看来发行公司也知道,就连纪录片也需要借助一点明星效应。
《海底世界3D》观后感(三):为什么不给五星?
经老友力荐,我去民众乐园看了这部深海猎奇,25元,40分钟,3D+IMAX,想不出来为什么不给它五星。难道是电影院里小孩子太多,太吵,不断的惊叫吗?似乎和电影无关,因此,毫不犹豫的给了五星!
不评论电影了,在大海面前我太渺小了,还是D调一点为好!得知IMAX在全国也只有十来个城市有,大多数影友还不能一饱眼福,挺遗憾的!
但是,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推荐一部片子,詹姆士卡梅隆导演的深渊,也相当不错!
《海底世界3D》观后感(四):海底世界的色彩斑斓与危机
大海蛇的蓝环真的太漂亮了,海蛇毒竟比陆地的眼镜蛇毒更甚。草海龙和叶海龙随洋流飘荡,佯装成植物的样子,哈哈。为了生存各种鱼也个个都是心机婊。巨乌贼在产卵后两周内雌雄都相继死去,真的堪比螳螂~生动诠释了‘生命就是为了生育’,很多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只不过动物无意识地执行了这一本能。海狮太萌,嬉闹匍匐在海草上太美好!治愈系宝宝。 珊瑚礁转化消除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对平衡整个生态系统起了重要作用,但人类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坏生态使得海水温度升高,珊瑚大量死去,依赖珊瑚礁生存的很多海洋生物也将灭绝。 色彩斑斓的同时面临灭绝危机。
《海底世界3D》观后感(五):经典不能经典的纪录片
这样的纪录片我们的确应该好好看一看,不仅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能够增加增加奇观感受,真是太漂亮,非常漂亮。外加上轻柔的音乐我感到就是一直一直的震惊。
看到大自然的纪录片,很多弱肉强食的现象,经常想如果不这样多好啊,但是这好像是必须的,还必须是这样,谁也不能阻止,就好像在《狮子王》中的一句话一样,我们狮子吃了小鹿,然后我们死了,小鹿又吃了我们,这就是循环,其实就是这样,这就是食物链的循环。
整部电影充满了环保的主题,我在想,这部电影拍得这么漂亮,估计就是为了环保吧,因为这么漂亮,所以要多加保护,不然我们就有可能永远也见不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啦。以前怎么怎么样,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动物只能怎么样怎么样,要环保,才能保留住我们眼前的这些美景。
在电影里面有好多小细节,在小海龟吃水母的一段戏,想起了另外一部讲述小海龟的经历的纪录片。一开始时,水母吃小海龟,后来才有的小海龟吃水母的事情。
好多动物很会伪装自己,保护自己,而且还能够捕食
《海底世界3D》观后感(六):美丽多姿
观感:镜头中的海底世界色彩异常绚烂美丽多彩,海洋物种丰富多样,非人类能比,除去个体外观差异,人类按肤色就那几种。
现在地球上有三种海龙,其中两种是草海龙、叶海龙。个人老是把海龙和海马给混淆了。
澳大利亚海狮。
所看为人人影视版(MKV格式,696M大小,1024*576分辨率),说巨型乌贼体长3 feet 被低级地翻译成了300英尺。
黄貂鱼,个人和魔鬼魟鱼混淆了。后者是看纪录片《亚速尔群岛》中的生物。再搜索知,魔鬼鱼是海水魟鱼,属于魟鱼的一种,别名蝠鲼。
海洋酸化,一新鲜名词。
今天仅存活6中鹦鹉螺,出没在深海。《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艇名就叫“鹦鹉螺号”。
澳大利亚小须鲸。
绿海龟吃冠状水母。
蝴蝶鱼美丽。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结构 澳大利亚大堡礁。
须鲨。
肩章鲨。
石头鱼。
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尼群岛海域,珊瑚大三角。生活在这里的海洋物种,比其它任何地方都多。
《海底世界3D》观后感(七):海底世界
海底色彩波澜的世界让人陶醉,绚丽多彩的珊瑚像一个童话世界,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生活在这美丽的海底花园。 这里的海洋生物越是奇形怪状,就越是可爱无比,原来丑真的是一种美。这里的动物的伪装术更是无比高超,像植物的海龙,像珊瑚礁的鱼,和海底环境融为一体的鱼……我们只能感叹动物的神奇。 自然类纪录片都会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生态在遭到破坏,人类的魔掌伸向了这里。大片的珊瑚因为海水酸化,海水温度升高,枯萎了,这里失去了五彩的颜色。大量的海蛇被捕捉,变成了人类手里的钱包,腰带,皮鞋……人类太可怕。
那萌萌的海狮要暖化人的心,它们是海洋的使者,我想再邪恶的捕猎者也会有一丝触动。
《海底世界3D》观后感(八):《海底世界》:另一个精彩的世界
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屿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欧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及红海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
在海洋里有着数也数不清的海洋生物,颜色不同,性格脾气也不同,看了这部影片才真正领略到,真是一个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影片一开头进入眼帘的就像是一副彩色的油画:色彩斑斓得让人眼睛一亮。红色黄色浅棕色的珊瑚抖动着柔软的触须,穿梭在其中的小鱼们个个精神抖擞、活灵活现。它们有的是金灿灿的黄色,有的充满了黑色的条纹,而有的却是黄蓝黑格状组合,显得格外生机盎然。有一种黑白条纹的鱼非常奇怪,身上的鱼鳍是分散状的,非常柔软很飘逸,就像仙女的纱裙。还有一种肩章鲨,身上全是豹纹图案,个头并不大,它喜欢爬行不喜欢游泳,动作缓慢样子很憨,有点像迷你的海豹。
须鲨则颜色呈棕红色,身体扁扁平平和多宝鱼很像,但它要厚一些,身上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就像一坨又脏又油腻的抹布,它总是静静地匍匐在礁石上等待着时机捕食猎物。巨型躄鱼样子看上去也很邋遢,就像是一条腐烂的橙汁捏成的一条桂鱼,看上去特别可怜,那些大鱼是不是不忍心吃它呢?鳄鱼鱼的样子跟鳄鱼确实比较像,但身上却是圆形的斑点,它常常在混乱的杂石堆中,看!它正对即将游过来的一条蓝碉鱼进行了伏击,可动作还是稍慢了一点没有成功。但可怜的小鱼,却没有逃过旁边另外一条全身都是黑色的巨型躄鱼的突然袭击,蓝碉鱼在它旁边根本没有察觉,只见黑鱼一点点的倾斜身体动了一下又停了好久,知道有了最大的把握时将小鱼一口吞下。
石头鱼就更厉害了,它可以伪装成跟石头一样的颜色,趴在石堆里一天不动,哪怕一天只收获一条小鱼,它也在所不惜。海蛇的身上呈横条纹节状,腹部黄色,它们的毒液更胜于眼镜王蛇哦,因为在海里需要游泳的关系,它们的尾部就像鱼尾一样的扁平,身体细细长长游起来的姿势柔软起伏显得非常优雅,影片中没有捕捉到海蛇,如何喷毒液捕食这个有点遗憾。小鲶鱼群很有意思,黑白颜色呈瀑布状滚动前行,在海底的泥沙里寻找海藻等食物,就像海底掀起的一股小龙卷风。虾虎鱼身体是朦胧黑白色条纹状,它和近盲虾成为了好朋友,虾为它凿洞以便藏身。而螃蟹也很聪明,找到了水母保护自己,只要谈得来不同种类又如何,大家在一起开心就好。
火焰墨鱼:顾名思义它的身体是铁锈红色的,瞧!有两只小的火焰墨鱼跟在一只大的后面,不,你猜错了,那两个小的不是它的孩子,而是公的。母火焰墨鱼长的身体特别大,公的跟在她后面是想和它交配太不怀好意了。可它们的方式很特别:是用头上的触须在接触和碰撞,而母墨鱼一直在躲闪在逃走。不可思议的是,当一群公墨鱼为了母墨鱼互相交战厮打的时候,有的身体略大的公墨鱼会伪装成母墨鱼哦,真是不要脸。而鳗鱼群样子非常搞笑:一大群很壮观看上去有好几百条呢,只见它们一半身体插在泥沙里,弯着身子时不时左右摆动像是在跳舞,动作还出奇的一致是在跳广场舞呢。
斑马慈雕是一个奇怪的物种,成年父母始终在自己的洞穴里,夜晚时会召唤自己的孩子回家。只见成百上千的小鱼排队游回父母的洞内,有科学家推断:要么大鱼是靠小鱼的分泌物维持生命,要么就是吃一些自己的孩子来维持生命。唉!做子女的也真是不容易呀。看到这,暗红色身上有白色斑点的礁石乌贼鱼最为漂亮了,在它的身体周围连绵起伏滚动着像荷叶边一样的裙子,它们可以瞬间变动颜色、样式和纹理。而且可以毫不费力的盘旋,是借助于一种多孔钙碳酸盐结构下的皮肤,这种钙质内可使它产生浮力,捕食的时候是从簇絮里伸出一条长长的舌头,把鱼儿粘住,速度如同闪电般的敏捷。
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大约在12,000年前开始成长,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海平面比今天要低了400英尺。由于冰山融化,海水上升,生长在上面的珊瑚建设了有石灰岩或碳酸钙组成的海底珊瑚山。珊瑚结合二氧化碳和阳光生长,但是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以珊瑚礁为家的生物。在这里有马铃薯大鳕鱼,有专门的清道夫鱼为它们美容:吃掉脸上的寄生虫,而不吃它们保护它们作为交易条件。冠状水母美的像一一只移动的彩色台灯。而鲜活的水母是有毒的,但是大海龟却偏偏爱吃,只见它会闭上眼睛避免被蛰到,就像人类在吃着酱麻油的海蜇头感觉是非常香脆美味可口的。
在恐龙漫游地球的年代有超过2000种的鹦鹉螺生活在大海里,而现在只有6种了,天哪!这个数据也太吓人了。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可以灭绝不能很快适应的物种,珊瑚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我们人类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入了空气中,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如果海水过于温暖时,珊瑚会漂白和死亡。更致命的是一种新的威胁是所谓的海洋酸化,过多的二氧化碳抑制碳酸钙的形成。而这些都是组成珊瑚礁及鹦鹉螺外壳的材料,乌贼以及成千上万的其他物种的骨骼,许多动物可能灭绝,珊瑚礁可能开始分解。
所以许多动物开始往凉爽的南部迁移,而澳洲南部住着大白鲨,它们伸长17英尺,重量可能超过一吨,能轻易的将一只200磅重的海狮当做一餐,而海狮也由于捕杀,现只剩1万只左右。海洋污染严重,威胁着动物们的生命与安全,日本要将核污染的废水排到海里,以后到日本去旅行还敢吃海鲜吗?以后在国内还敢买海鲜吗?没有放心的海鲜食用人们的身体健康肯定也会有着影响,也许将来要看到真正的野生海鲜的模样,得到博物馆去?面对美丽的海洋,我们都无法去与它亲密接触、去游泳、去嬉戏,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