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情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情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3 02:4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情之美》的读后感大全

  《人情之美》是一本由丘彦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情之美》读后感(一):曾经的岁月

  之前看过邱彦明写荷兰乡居生活的《浮生悠悠》,此番看她写与诸位作家的交流也颇有趣。有意思的是她与王桢和关于张爱玲的一番访谈,访问台湾那时的张爱玲真是很美的,又显得年轻,王对她有些初恋少年般的可爱心情。看加纳利群岛时的三毛,看她在岛上和马德里思念荷西,眼睛就不断发酸,年少时读三毛的那些岁月又回来了。看她说一遍遍走过和爱人曾经走过的马德里大广场,寒假里刚刚去过,真想再去一次。加纳利群岛也想去。 开会的两个半小时看了大半,剩下的待看。书中配的黑白照片很不错。

  《人情之美》读后感(二):台湾文学地图上的人情之美

  谈人情,往往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人情世故”,是规则之外不可见光的“曲径通幽”,也是假借情感名义的一种利益交换。和诸多被污损的词一样,“人情”所形容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简单与美好的交往,以及“人情”本质上应该散发的温暖味道、柔软气息,渐渐地都感受不到了。

  《人情之美》读后感(三):扫了几个心仪者

  作为联合报编辑的邱彦明和当时台湾文学的大拿,都有过书信往来和交往。文字还是很感性的,而且一堆八卦。把他与三毛的交往几乎是压轴的。

  高扬是一本胡雪岩走遍大江南北,每一段小说的故事都有史实做支撑,说绝不容错误。他是个一掷千金的人,刚拿了4000元稿费,下午就买了一双意大利皮鞋,所以钱永远不够用。他写了那么多书,仍然睡在联副办公室沙发。

  他曾做生意,买股票却举了债,只好把书的版权卖断。然后他再写,每年写100万字。他还说常年固定写稿,有时真的很疲倦,全靠读者的热情来支撑。

  孟东篱崇拜并翻译瓦尔登湖,翻译使用孟祥森的本名。每日早晨写作翻译成为规律。他在男女感情世界内是浪子,不断外遇。

  人情之美,这本书书名也挺好。

  《人情之美》读后感(四):旧尘埃里开花

  读至尾声,传来余光中病逝的消息。 他并非丘彦明在书中特别回忆的12位写作者之一,但在附录《从“波丽路”到明星:台湾光复后三十年文人与咖啡屋窥探》里,说到20世纪50年代新公园前衡阳路上的田园咖啡馆,她通过当时在场者的视角留下了年轻的余光中的侧写。 “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俗语”,蓦地变得真实可感。 结束的时代,曾属于写着诗歌小说散文的他们,也曾属于在校园里读着诗歌小说散文的我们。 立言以不朽,千古文人梦。正因是梦,常必成空。 台静农、梁实秋、叶公超、吴鲁芹、张爱玲、高阳、孟东篱、白先勇、西西、王祯和、三毛、王拓,其中不少一度妇孺皆知,如今只被小范围研究或评说。 所以,“看透了”的新生代,写文,卖IP,只求尽快赚出个现实安稳。 所以,应该感谢丘彦明——有幸与一个时代的文坛翘楚交往,愿意为此留下些许记录。 连《人情之美》这书名,都带着旧尘埃里开花的味道。

  《人情之美》读后感(五):八卦

  去年三月,本书编辑snail带着女友(表妹)去上海见丘颜明,我看到的是视频片段。

  丘颜明,完全是一副“old nanny”的模样,围着围巾。在一家咖啡馆小圆桌上,正谈起杨绛,“……可能九十二还是九十三,太美了太美了” 她胳膊肘端庄地放桌面上, 神情变得很动人。他俩见了丘颜明先生唐效。

  大约十年前,我买了《浮生悠悠》、《荷兰牧歌》。表妹经常从北京过来,一般是凌晨三点的火车到大同,我深夜开门,先见到的总是一束花或者一盆花。后来,她把书带走了。

  表妹在龙门书局工作,认识了同事snail,后来snail去了中信,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然后,表妹也从龙门书局离开了,去了一家创业金融公司。

  上周,表妹见了snail母亲,我问:“有没有谈起婚姻的事?”“没有。”丘颜明和唐效,结婚多年,并未生子。不知snail和表妹会如何,希望他俩幸福。

  《人情之美》读后感(六):记忆中的人

  丘彦明女士曾经任职过台湾《联合报》副刊编辑,因工作需要,需要和作家约稿,于是机缘巧合和众多海内外作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关系。这本书名为《人情之美》,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真的是千丝万缕的牵绊。翻开书中夹着的作家手写书信,突然很羡慕这种一笔一划手写的书信,这种书信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了,随着科技日益发达,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QQ、微信、邮箱、电话,有时候甚至提笔忘字,已经习惯依赖键盘了。这些书信呈现出每一位作家的细心和认真,有人字迹端正,有人潦草如风,有人洒脱,有人习惯竖着从右至左,有人横着写。谈稿子、聊身体和心情,还有文字之外深切的关怀情谊。

  《人情之美》读后感(七):图文推荐

  ★《人情之美》是关于文学、友情与文艺黄金时代的珍贵回忆录。文学编辑丘彦明,真诚回忆了与三毛、张爱玲、白先勇、梁实秋、西西、高阳等12位作家朋友的交往情谊,他们或可爱,或任性,或悠然,或热情……从大量细节逸事中,写出作家朋友们的丰满人情与鲜活亲切。

  ★《人情之美》回顾了台湾文艺鼎盛的黄金时期。台北老咖啡馆里那些电唱机,古典乐,彻夜难眠的文学倾谈与争论,文坛意气风发的白先勇、周梦蝶、蒋勋……重现了那段精神上无限丰盈自足的光芒岁月。

  ★《人情之美》见证了作家们与文学编辑间的美好情谊,一封封书信流露着彼此的了解与珍惜,鱼雁往返,心灵交相辉映,为那个繁盛文学年代留下了一段珍贵记录。

  《人情之美》读后感(八):文学世界里的人情之美

  文/初晓   “人情”二字,在现代许多人眼中,似乎多了一许世俗的意味,但若放在三十年前,似乎代表了一种纯美的友谊。那么,如果这份人情落入文学大家的眼中,又是怎样一番情景?三毛、张爱玲、梁实秋,你可能熟知,也可能读过她们的文字;孟东篱、白先勇,你可能了解,却不尽熟悉,或者你不会他们与《瓦尔登湖》、《红楼梦》等联系在一起。   但如今因为丘彦明的《人情之美》,你会从中了解这一切,还会了解你从不知道的他们的故事。丘彦明《人情之美》一书中,记录了她与一些文学大家接触的小故事,这些人有三毛、张爱玲、白先勇、梁实秋、高阳等,丘彦明见证了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也见证了一些人的逝去,这一切最终在丘彦明的笔下成为美丽雅致的文字。这些文字中,流淌出来最美的人情味,她虽然负责与这些作家约稿,可在那个年代,他们因文学相识,相知,成就了一段又一段让人感动的友谊。

  《人情之美》读后感(九):浓浓淡淡皆是缘

  难得的一本有味书,文短情长。最易与作者情生共鸣的是那篇三毛,写的自由自在,浪漫的青春气息迸发于文章各个角落。初识三毛最早是那些纸质粗糙的盗版书(文字流传历来有手抄,盗版,正版之印迹),正是神采飘逸的年龄,古今中外各种书匆匆掠过许多,有记得的,有忘记的,漫长时光里仍能唤起青春悸动之情的就是三毛了。

  二零二零的冬春将改变许多人的一生,封城至今仍在继续,疫情四处蔓延。

  撒哈拉的沙漠很遥远,加纳利群岛和大海很遥远,但三毛却感觉很近很亲切很是青春又回来的梦。

  这本书已是二次翻看,依旧觉得篇篇是好文,人情之痕历久生溫。

  《人情之美》读后感(十):人情如斯之美

  丘彦明为内地读者所了解,缘于她一系列摹写荷兰生活情状的散文,如《浮生悠悠》《荷兰牧歌》《在荷兰过日子》等。在荷兰的一个小镇,养花、种树、读书、写作、画画、旅行,安静而充实。她所选择和践行的生活方式,多年之后在我们的眼中散发着魅力和示范性,也引人羡慕和效仿。当我们承受不了北京的雾霾、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一句“逃离北上广”让很多人跃跃欲试时,翻一翻《在荷兰过日子》,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简单而丰盛的生活吗?

  而今,《人情之美》出版面世,我们跟随作者来到1980年代的台北,作为一名副刊编辑,往来于知名作家之间,谈笑风生,书信往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一群文化精英的悲喜爱恨,看到那些我们景仰的名字在作者笔下如此生动活泼平易近人之极,岂不感叹,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快乐而有趣的工作吗?

  得有多大的幸运和上天的眷顾,让丘彦明得享两者。

  让人嫉妒。

  她在好的年华,遇见美的人,开启一段友情、师生情、爱情。

  人情之美,如沐春风。

  对于著名诗人和老板痖弦,她说:“他给我很多机会,写报道文学、做作者采访等,文章写好交给他,他帮我改稿改得很仔细。”

  对于工作中接触的作家,老友郑树森说:“老辈作家和彦明的关系自然变成一师半友,不少中生代作家更是一辈子的朋友。”

  她说:“丈夫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

  有时候,我会忘记她写的是著名作家,而为单纯的交往中的细节所打动。

  她写的12位作家,已有10位离开人间。

  音容历历,如在眼前。

  精神的影响能延续终生。

  想到了木心的几句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