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盗火与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盗火与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4 03:03: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盗火与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盗火与革命》是一本由余世存著作,铁葫芦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一):政客等于革命?

  《盗火与革命》的封皮中写着要记述100个时代人物的生平,以此来表现200年来近代中国的风雨飘摇。这是个大野心家,这是我对作者的最初看法。

  记述人物如此之多,纸后传达的意思如此之深,这种野心断是不小。可野心归野心,就阅感而言,我个人认为余先生在书中的表达略逊于之前的作品。

  书中人物介绍繁多,但每个人物的记述又是浮光掠影,有些浅尝辄止的味道。

  历史题材就是老酒,醇香浓郁,猛喝太多易醉,但仅是一尝筷子上的甜头,又会浪费多年珍藏,一朝卧饮于房的快感,让人心头发闷,颇不痛快。

  虽说看完之后并未达到个人的期待,但不能否认《盗火与革命》这书中的优秀之处。

  余先生在书中对记述历史人物的节奏把控十分精妙,对人物的评价也时有精彩之处。

  总得来想,写史并不容易。以史为鉴是真的,但对一段历史的评价或者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该如何去记述,这一直是个很难想通的大问题。

  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在过去,这困扰了我许久。根据高中历史老师的说法,历史大潮是无人能够阻拦的,历史车轮的滑行是不可避免与必须接受的。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二):懂革命,知中国

  革命,我国古代主要是指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而在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他对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可以说是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叙述了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书中涉及人物数百位,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前人身上学到太多太多的东西,用这些宝贵的想法和知识来定位我们应该所在的位置,导航我们自己的人生。

  本书中的三十位名人,当然都是大人物,我们要知道的是,不仅他在当时是什么人、做什么事,为什么在当时会出现那些人和那些事,还要知道他们在历史发展和变革中的影响是什么,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从中掌握什么有用的东西来指引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

  在书中作者不仅讲述了促进革命发展的仁人志士,还讲述了那些力图推翻革命的军阀,我觉得不管他的身份是什么,他是促进也好阻碍也罢,都是在推动革命的发展,他支持革命就会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他阻碍革命,那么会有千千万万个革命者会将他打倒、打败,去努力实现一个新的国家体制。

  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现在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懂革命、懂历史,才能知中国、爱中国、强中国。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三):读史,以立人

  读史,以立人/远方

  历史从来都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洋洋洒洒多则潇洒挥写,往往参据史料可得大约一致的观点,或褒或贬,约成定论,以供后辈学习借鉴。但对于某些时局动荡、冲突迭然的时代,往往史据考究不够,或有偏漏,也便促成各家说法,各抒己见。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一朝解析,有异者逐时代浪潮而往,或起身革命,或壮大家业,或狂性自名,均留得后人瞩目。余世存先生的立人三部曲即借一家之言评民国百位人物,其中这本《盗火与革命》读来通达畅快,尽全面之力解读民国三十人物,个中故事也得一一评述。

  有如雷贯耳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秉承“志向远大、意志超强”“拙诚”,最终“用传统修身齐家办法获得了治国平天下的平台”,达到一代顶峰,可执问鼎之力而谦退。却又残暴至极相违圣儒情怀,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再那么“完美”和高高在上的人,一个“游儒之圣”。

  有立功立业却常被人忽略的国父黄兴,出身望族毅然投身革命事业,“甘当配角,成就辛亥革命”。注重思想认知、提前储备人才、毁家纾难支持革命,连自己小儿子都召集参加革命战斗,这个勇烈的湖南时者,用行动证实了“起之革命”的决心和“避以谦得”的气度,称得上“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有少小才华意念坚定的护国将军蔡锷,作者比之“80后新人类”,18岁参加起义幸免于难后便弃文从武,学成归国年纪轻轻便掌握了军权。同时返本开新中外兼取,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战略思想。袁氏称帝后不得人心,他毅然举起护国运动大旗,延续了二次革命的讨袁进程,虽短短一生已改变历史。

  还有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少帅张学良,纷纷扰扰一个世纪近年热度依然不减。在作者眼里却是一个率性、自我、不成熟的“浊世公子”,空有家大业大军权地位,却没有王霸天下的志气和魄力,“孩子气”般的制造了西安事变,由此改变了此后的国内形势,也走进了自己人生的囚笼。

  民国短短几十年,却激昂动荡、才人辈出。三十传主投身时代弄潮,又各放异彩,留史为名。读史以自检,读史以明智,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各自精彩的“治世、治身、治心”的人生中获得我们立身的多样可能。在现代容易迷失、失意的解构之中,或许这也是作者寄心“立人”的主要原因吧!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四):清未到民国的百人小传

  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是好还是坏?

  2006年时有一家数字出版企业,老板姓童,他的观点是:“如果生在100年前基本上没什么机会了。”我当时就感觉这货说的不太对,但没想明白是哪不对。十年之后的今天我的回答是:“无论生在哪个时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活得明白?能活明白,即使没什么成就也没啥。”

  本书展示的各色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迈不过去的坎,也许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活明白了”——了解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比如曾国藩基本上算是近代三立人物了(立功、立德、立言),就个人而言成就清末很多大事,组团练、干倒太平天国,手掌重兵算是给清朝续了命。幕僚有人想看看曾有没有意思称帝,送了幅对联,其中有“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收到之后把“似”改成了“未”表示自己并没有这个意思。

  如果认为曾是只效忠皇上或者什么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得不说这么想的人太low了,只能以穷人乍富的心态看世界。就我个人看法,曾是怕麻烦。袁世凯就是个例子,虚名有,活不久。曾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儿。这事儿到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

  用二分法看世界的人多半都是比较懒。在他们眼里世界很脸谱化,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本书的论述中,读者可以看到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比如最后写的一个人物汪精卫。这人就是典型的前半生与后半生被赋予不同评价,其实未必真的分这么清楚。一个死都不怕的人,后来为啥变成那样,他老婆陈碧君1949年之后死在上海监狱都不悔,其中原因现在的人未必能全了解。

  书里写了一对父子,张作霖和张学良。从现代遗传学来看,能力是无法遗传的。这对父子各有各的本事,老子从东北带兵进北京,成为中国政府实际的控制者,被炸死时年纪也不大;儿子成功绑票蒋介石,后半生算是在监狱里过的,活过了100——熬死了所有对手。

  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与坏人,绝对的成功与失败。

  看民国人物,反思自己。

  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当下的自己活得自如一些。对此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从书里看到无论是手握重兵(曾国藩、吴佩孚)还是的重权(戴笠)还是起于草莽(杜月笙),如果不能认清自己为什么而来,很可能生半生过的不顺。

  话说回来,如果活的自恰,不顺其实也没什么。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五):浓缩的民国风云

  民国历史,一段燃烧着革命火种,政权频繁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孕育了一批“英雄人物”,他们活跃在当时的政治历史经济等各个领域,风云际会之际,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然而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他们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视线,但却在历史的档案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随着民国人物研究的热潮,各种人物传记如雨后春笋般出版,我也读了不少,大多是拼凑的历史资料的整理,人云亦云,鲜有对这些人物进行宏观全面客观而有见地的剖析,但看了余世存“立人三部曲”的《盗火与革命》,对这些曾经在民国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作者的笔力深厚,掌握的知识宏观全面,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非人云亦云,能够在历史与民族的高度给予这些人物有见地的评价,部分人物章节读来近似还原了他所处的历史时期,读来有时振奋人心,有时拍案叫绝,有时恩腕痛惜。

  一些畅销的民国人物传记往往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为描写对象,运用大量的篇幅引用所收集的史料加以佐证,这样写的结果是往往流于大篇幅的叙述,而冲淡了写传者本人的立场与视角,甚至流于挖掘一些“八卦“消息娱乐普通大众,都这样的作品当然不费脑子,读来也畅快,但终究留不下太多有价值的东西。但余世存的这本《盗火与革命》却在我的枕边放了不少日子,它不是小说,也鲜有八卦消息,但却有一种提振读者精神气质的东西在里面深深吸引着,这或许就是余世存的“思想”。《盗火与革命》中的30个人物,作者分成左右时局、乱史留名、天意难违三个部分作为基本的划分,已然在一种高屋建瓴的高度,再细读作者的每个人物传记,仿佛这些人物与作者都密切接触过,足见作者做足了搜集整理材料的功课,然后把诸多材料了然于胸,提炼升华到符合传记人物气质的“传记”,不敢说作者做到了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高度,但足以让读者从一个更加恢弘的视野和宏大的立场下关照这些人物。

  作者余世存笔下的人物,很多人物都被读者所熟知,比如曾国藩、张静江、张作霖、谭嗣同、张学良等等,但读来完全是另一番视野。比如描写众所周知的宋美龄、宋庆龄、宋霭龄的父亲宋耀如,作者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个出身并不好的穷孩子,却经过自己的努力具备了“全球视野”,并把自己的子女全部培养成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成功人士”,作者着墨于他本人的成长与自觉努力;在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黎元洪、林森在作者笔下也都呈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担当与努力;作者描述顾维钧这个“民国第一外交家”时候,更是让人振奋,独自担当起了为中国作最后努力的职责,而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婚姻爱情与事业双赢;大刀王五作为中国侠义精神的践行者,作者描述了他的大侠大勇大智……作者挖掘的越深,读者看到的视野越宽,读这样的传记才会提高学识和境界,这样的传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传记,期待作者的两外两部作品。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六):立功立德不如立言

  从十年前《非常道》开始,一股民国历史热,或者说民国名人文人热,就在读书圈兴起,每年出版的此类书如恒河沙数。大概是因民国距今最近的缘故,民国人物的遭际也最能引起今人的共鸣,写作者亦可以民国的杯酒浇淋今日心中之块垒。

  但当如余世存先生所说,“热”并不代表好成绩,直到今天,关于现代史的当代著述中,可观可流布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

  “立人三部曲”其实是一部颇有规模的大型人物传记,囊括了清末民初百余人的生平传记。这些人物,既有大名鼎鼎的英雄伟人,如曾国藩谭嗣同,也不乏毁誉参半的边缘人物,如杜月笙戴笠。

  关于传主人物的选择,以及传记本身的笔法,余世存先生颇为推崇史圣司马迁“列传”精神。作为一个从事写作已经长达数十年的作家,年届中年的余世存已经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道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非常道》其实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座冰山,“立人三部曲”正是水面下的部分。

  总体看余世存先生的写作,很容易让人想起先秦诸子或古文的风格,比如《非常道》就颇有《论语》或《世说新语》、《舌华录》的遗风,“立人”系列人物传记就似乎继承了古代史家列传的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司马自道用在余世存身上也非常合适。在我看来,人到中年余世存在阅世观人方面兴味盎然,并每每有自己独特的洞见,用这种功力解读历史人物,自然能写出一般就事论事的作家所不能见的东西来,其实这也是一个历史写作者最核心的东西。余世存看人,往往从时势、名利和命运等方面,逐层解构,时势为机遇,名利为动力,命运为结果,但凡前人成与败,总能让人从中看到自己的镜像,而余世存先生更在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着“理解之同情”历史精神。

  中国传统历史,多关注于人和人事,而轻视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当下依然如此。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历史有时候也难免陷于成功学之一种。“立人”系列的最直接意义,就是从这些距今不远的“成功者”身上,我们能看到各种做人的艺术和技术,用余世存先生的话说,就是从治心、治身到治世。无论世界怎样改变,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做人都是一套极其深邃的学问,命与理,身与心,都是一代一代的继承,却从未有所超越。

  在余世存先生身上,我依稀能看到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精神,这是一种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使命感。这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应该具备的思想境界。在当下这个反智时代,人常常找不到自己,明明是一只即将被穿在鱼钩上的蚯蚓,却动辄为主人要去钓鱼而欢呼雀跃。

  在我看来,“立人”系列是一部超越《非常道》的大书,目前看到的《盗火与革命》只是第一部,基本上都是宏大叙事的历史大人物,我更关注后续书《世道与人心》《安身与立命》,想看看余世存笔下的武训、孙禄堂等草根义士。我总以为,做一个有良心的小人物远比做一个不择手段的大人物更高尚,也更现实。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七):盗火者“丹柯”

  盗火者“丹柯”

  ——《盗火与革命》,那些播撒火种的先行者

  和很多喜欢阅读的孩子不同,我是不太喜欢中国近代史的篇章的:那么多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么深沉的苦痛与血泪,起承转合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千穿百孔饱受蹂躏的锦绣江山……我更爱繁荣时期的历史,那瑰丽的画卷,那盛唐气象、大宋文明,即便狼烟起,亦是有把栏杆拍遍的豪情,而不是大清王朝的没落,那东亚病夫的悲伤的称谓,那被压迫的低人一等的落寞,那群雄割据的景象。

  工作了这些年以后,我依旧不爱看这段历史,即便是电视剧、小说,也不是那么喜欢,但我开始直面这段时光——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百年前的风烟,我开始试着阅读一些传记,而余世存先生的这个“立人三部曲”系列,显然是我阅读至今最适合我这种挑剔而有心理阴影的读者的选择。选择了类似史记的纪传体,这套书籍就可以分开来阅读,对于不想一次性投入过多的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方向来开始自己的找寻历史的里程,这一次我选择的是《盗火与革命》。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又红又专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课,都让我们对“革命”这个词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这是一些超越了时代的人,他们内心强大,意念坚定,然后选择了将思想和社会作为自己践行人生价值的广阔的舞台,于是他们在这个迷茫的复杂的时代脱颖而出,成为尝试盗火的那个“丹柯”。

  是的,是《丹柯》,在高中的课本里面,高尔基为我们描绘的那个从胸膛里面掏出了火热的勇敢的心,在林中带饱受奴役的族人逃离压迫与死亡,穿行过黑暗而迷茫的道路,却在族人到达到希望的草原的时候,倒在了新生的前一步。他的心掉到地上,被欢呼的族人忽视遗忘、甚至践踏,但这燃烧的心却没有熄灭,成为了草原上的火种,在黑暗和风雨来临之时,显示出蓝色的光芒。

  “丹科高叫着,他冲到所有人的前面的位置上去,高高地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却不为人理解、甚至被卑鄙的人们埋怨的前行者,这不正是这些革命的盗火者们的写照么,传播了思想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们,用自己的血肉,构筑成为这一部不去抗争的鲜活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你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尝试者,他们不一定是对的,但他们却勇敢地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充满了理想的人看。

  在本书当中,这些人并未为我们找到答案,就如同是那个照亮了道路的丹柯,他走在了最前面,却没有为他的族人找到真正的自由,他的族人将会在突破了压迫的束缚之时,理解到什么样的生存的意义,能够找寻到他们生活的答案么?他不知道,他已经倒下了,那么谁会找到这个答案呢?

  我很期待明天读下一本《安身与立命》。

  y 林怿

  2016年8月14日22:43:46

  写于御庭园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八):历史中留下一抹微光的人

  历史是既定的无法更改的,每段历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轨道和发展过程,而历史中的人,被遗忘的如浩瀚星海,被铭记的凤毛麟角。思想家余世存从缥缈的历史长河中抓取了100位推动历史风向的时代弄潮儿,以短小精炼的篇幅,集结成系列三部曲,将他们举足轻重的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盗火与革命》是“立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实书名的“盗火”很值得推敲。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给人间带去光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盗火一词也就可以看做是象征希望的含义。对于出版这一系列书,作者说:“我相信在这个‘节操碎了’的时代,前人的人生能够立起我们。”以前人思想立今人价值,多少是要有点野心和强烈的希望的。而只有正派的精神气才能撑起这种有意义的行动。从书中,能发现作者是有很正精神的人。

  有时会觉得,一味夸赞某个人会显得有失公允,人的优缺点是相互的,着重于一方面是种偏执的行为。要谈论某人的伟绩丰功,更容易陷入这单一的层面。不过幸好,书中语言没有失陷在此种窘境中,作者较全面的整理了每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着点于人对时代发展的贡献,也铺展出人在人性中或游弋或立足的情境。作者的客观就表现于公正上,即是对每个具有推动历史走向的人物予以肯定。

  谈及曾国藩,肯定其对己严苛自持、品德高尚的同时,也展露对外残忍无情、血腥冷酷的一面;说道宋教仁,肯定了政治思想前卫、眼光深远,但年轻气盛、自视甚高;说唐昭仪,肯定他有着中国人难得的现代精神和政治人格,也揭露出他的骄奢放纵,挥霍无度。这种“公正”,是对人亦是对历史的公正。而作者看待人事的两面,又多是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他们做出的功绩,他的“正”更多附在了他的正面眼光中。

  讲述个人悲剧色彩时,也充满悲悯和痛心。权利在风云时代是证明一个人有多大价值的体现,也是验证人性在混乱中是否够清醒独立的体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权利核心。像张静江,毁家纾难,高风亮节,却始终只能徘徊在边缘地带,没有正确的为之所用;像蒋百里,他军事才能上的出色,虽然得到器重却得不到实权,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那个时代中心的复杂因素促成,也反应了那个年代个人悲剧色彩普遍存在的常态。

  对于历史卓有成绩且富有争议的人,不对他们的缺点多加指责,只是呈现出来,任人判断,但在他们对整个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或者说,余世存在渺小的个人之于浩大的历史情景中的重要性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人都是如蝼蚁般不值一提,可是时代的改变,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哪一样不是靠人微弱却强大的力量进行的转变和推移?所以那些突出重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抹微光的人,就更值得谨记了。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九):盗火者——《盗火与革命》有感

  革命这个词对于国人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特别是经历过新中国建设的人们。战争期间有革命,和平时代也有革命(不过这个时候叫改革)。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革命的风吹雨打中锤炼出来的,这才有现在的新中国。而在中国历史关键时期也就是发生巨大变革之际,其中涌现的很多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却很少看到他们的详述。当然我也很理解,毕竟现在是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究的是集体的力量,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知道历史潮流是无法阻挡的,英雄个人主义是改变不了历史的。但是我要说的一点就是,历史上的这些有巨大影响力的人,例如曾国藩,黄兴,宋教仁等等,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这些革命者或者说是盗火者的共性。

  这本由余世存所著的《盗火与革命》就挑选了近现代中国的的三十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来讲述。这些人物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所忽视的,或者说有些还了解的不够全面。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选取了十位人物进行介绍。每一部分的每一位人物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

  作者在讲述这些人物时,力图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仅是正面也有负面但是以正面为主(这也是为了给这些任务一个公正的评价)。例如“左右时局”这部分里面的宋耀如,估计提到这个人物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宋耀如创立的宋氏家族里面的宋氏三姐妹估计大家就不陌生了吧,而宋耀如在中国革命期间给与孙中山的巨大支持,这本应该在近代史上有其一席,但遗憾的是我们学到最多的是教科书上对蒋介石统治下的宋子文为代表的宋氏家族批判,弄的好像只有一个宋庆龄才是正面人物似得,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本书收录的这三十位人物,有些被片面理解(汪精卫),有的被遗忘(宋耀如等),有的被低估(黄兴等),正是这些人物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我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历史是需要我们去多方面探索的,历史上的人物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应该被后来者公正的书写,否者那就不是历史,而是政治!

  《盗火与革命》读后感(十):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历史到底是由英雄创造的,还是由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英雄在历史中的地位总是超然和特殊的,因为英雄带给人们的是情怀,是传奇,也是历史的重要转折。但英雄总是少数,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除却英雄却也留下名字的名人,他们的作用一样让后人叹为观止,他们的形象有时候更贴近普通人,也就更加能够影响到如今的我们。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那些历史上的人物能让我们学到的往往是更加实际的为人处世之道。

  作者余世存的“立人三部曲”是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记录了100个时代人物的命运转折,写出了200年近代中国的风雨苍黄。书中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所有的重要人物。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作者坚信在这个时代,前人的人生能够为我们提供人格的坐标和导航。《盗火与革命》是余世存“立人三部曲”中的第一本,分为左右时局、乱世留名、天意难违三个部分,写了三十个人物的跌宕起伏,让读者进一步的认识了民国历史,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历史中留名的人物的人格魅力。

  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正因为时局的动荡不安,才能让各方势力如迅速的崛起或消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总有人出来力挽狂澜去左右时局,成为民族的英雄或罪人。作者从这个角度选取了一些人物来讲述,其中有大家都熟悉的曾国芳、阎锡山、顾维钧等等,从这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上,作者着重探寻他们人格深处的一些东西来展现传统意识里被忽略的东西。比如曾国藩,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头顶上的无数光环,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他都做到了,所以他被称为圣王,他的许多思想都一直被现代人所学习,但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位圣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弊端,也许正是因为称为了圣人,他的情感变得疏远和单薄,高高在上的王俯瞰人间的感觉。作者的这一观点有理有据,让人耳目一新,同样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众所周知的人物,却也在人物的身上找寻被人们忽略的缺点或是长处,正如人无完人,即使是历史转折中的英雄也有不足,让我们现代人来警惕和学习。

  在历史的洪流里,有人惊鸿一瞥却能青史留名,也有人掩藏在慢慢长河里却实际功勋卓绝,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却应该为我们所铭记的,如张静江、宋耀如、林觉民等等。他们或是惊才绝艳、或是贡献巨大,但都因为时间或是误解渐渐被人遗忘了。如张静江,他对革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政局的变迁,生不逢时的悔恨,让他的一世功勋并没有被后世记住多少,而事实上他的贡献并不比历史上很多名人差。

  作者熟读历史,更加明白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而那些历史中的人物,用他们的热血、青春、抱负书写的是一段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们也许并不清楚自己对后世有多大的影响,但是他们都对国家、对民族有着最衷心的祝福和盼望。就如同我们现在也许无法理解谭嗣同当年的英勇就义,但他希望的也许只是唤醒那时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一起去革命,去为未来的中国奋斗。所以读历史、看人物,不能只站在今天的角度,也应该站在他们的视野里去体会他们人格魅力,学习他们身上的那些璀璨光辉,才能真正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活在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