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9 00:20: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是一本由戴维·迈尔斯 (David G.Myers)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一):社会百态的根源剖析

  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幸好有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看完这本大作后,对人的各种行为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看似不同寻常的行为其实质是一样的。通过这本书能够洞悉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发生的深层次缘由,比如群体中的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差异,偏见和歧视的不同,面部相对较宽的男性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如此神奇)……。断断续续一个月看完本书,收益匪浅,推荐大家认真一读。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二):+ 传播学

  简单记下我觉得能和传播学结合的点: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来理解媒介效果

  - 社会建构:媒体进行社会建构:启动,议程设置,媒体框架

  - 因为高看自己轻视他人而产生偏见: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以及敌意媒体偏见(敌意媒体理论可参见周树华老师的一篇综述)

  -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 媒体说服:说服内容:恐惧诉求:理论的演变(罗杰斯保护动机理论)

  - 说服信息的两种加工路径:中心路径/外围路径

  - 媒体报道中的个体化策略

  - 媒体归因影响受众归因(文化差异、媒体信任度等存在交互作用)

  - 媒体中的刻板印象(如性别、疾病患者)

  - 媒体色情、暴力(脱敏、社会脚本)

  - 人际和群体传播:从众、服从等社会影响

  - 不同情境唤醒不同情绪,情绪调节传播效果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三):错误的基因,傲慢的学者与精明的出版商

  这几天密集地读了《社会心理学》第11版(迈尔斯),也不停拜访度娘,有点感慨,发一点点牢骚。

  结合以前阅读其他翻译教科书的体验,我只能说,对于中国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能读到翻译精准(咱就不说什么信达雅的神仙境界了)的书,是个运气,好比中了大奖。

  一些错误在同一本书的各个版本中,如错误的基因一样,极其顽固,一代又一代遗传。以本书为例,第8版的错误,遗传到第11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还会遗传到第13版...

  人人都能犯错误,原作者不例外,译者不例外,审稿和校对者也不例外,然而一本有着海量翻译错误的书,还能畅销,多少能说明点问题的。

  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比如学者的傲慢和无耻,比如不畅通的反馈渠道。

  比如精明的出版商。他们深深知道,即使名人拉得屎,也比普通人做得饭好卖。这一点,也是心理学的“事实”。

  只是可怜了读者。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四):社会心理大全

  看完之后,对于一些社会上的情况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本书看的话,说实话。没有惊心动魄和荡气回肠。它就是一本科普级别的书。简单点将就是社会心理学入门书籍。书籍很厚,引用了很多其他的知识点,如果要看懂,查找引用的知识点也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的话,建议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检阅的方式看,这样看的比较快,当然问题也是有的,就是会根据你的能力会有部分内容看不懂。

  里面关于生物的那些篇章,我都是跳着读的。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是我真的不太喜欢也记不住这些生物上的知识点。

  如果你不是想着往心理学发展的话,建议大家看之前先看下详细目录,对照着目录选择性的来看。书是好书,看懂的话还是要很多的知识点的。

  阅读建议:

  如果你想知道原理的话,从社会思维开始看。如果你只想知道对应的结果的话,看社会影响篇和社会关系篇就可以了。后面的临床应用说实话不是很有什么用的。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五):最喜欢张智勇一本正经胡编的样子:侯玉波、张智勇《社会心理学》翻译错误赏析

  《社会心理学》(第11版,Myers),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性别偏见

  312倒数第二段,在谈到性别偏见时,

男性和女性会一致认为你可以根据书的性感封面来判断一本书。

  这句话在整个段落中很突兀。

  张智勇翻译得一本正经,翻译得很努力,翻译得很辛苦,翻译得“很性感”。。。。

  可惜这不符合常识,必然错误。查原文:

Men and women agree that you can judge the book by its sexual cover.

  原来,意思不过是:以性别取人。

  ==============

  最喜欢张智勇、侯玉波、乐国安这帮译者一本正经胡编的样子,姿势很美,很帅,很性感;效果和我看东北段子差不多,感谢这些译者带给我的欢乐。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六):让恶搞来得更猛烈些: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社会心理学》翻译错误欣赏

  《社会心理学》(第11版,Myers),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人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

  在这些译者中,侯玉波挑了大梁,翻译了诸多章节,可惜这货什么也不懂,他连他最熟悉的心理学内容都翻译得屎一样,你还指望他能懂博弈论(第13章-冲突与和解)、医学(第14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侯玉波,第14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

  侯玉波,P541,标题“亲密关系与健康”下方第二段

。。。一项实验让已婚女性接受fMRI脑部扫描,同时电击她们的关节。与此同时,其中的一些女性被她们的丈夫抱着,一些女性被不认识的人抱着,另一些女性没有人抱。。。。

  点评:“牵手”被翻译成“抱着”,真TMD笑死人。这得十级脑残才能翻译成这样吧?

  侯老大,你说你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太让人好奇了。你不懂医学,不要紧,你就不能到医院走一圈,看看病人是如何接受扫描的吗?

  或者,让我们瞎联想一下,这是个严重缺爱的女人翻译的?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七):用阅读引导阅读

  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社会心理学》第11版 利用这个疫情给到的充裕时间阅读完了这本《社会心理学》,大概是因为这是一本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修养教材,所以内容涵盖全面,内容很平易近人,相对而言,缺点是没办法对各个内容继续深挖导致各个知识点停留在较浅的位置,如任何基础修养书籍一样,这本书适合作为延伸学习的索引。 社会心理学,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只要不是幼稚地理解其方法论,它的实践意义是很大的,因为它于个体针对性比较强,它同时注重科学的客观性和人类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对 个人-环境-个人 的认知反馈循环系统是有实际矫正和指导意义的。 当然,一切知识,只有落地个人思考方向和行为的协调性,才真正具备其意义。思维训练,是让自己不沦为会谋生但不会生活的人。 配合这本书,建议继续 《思考,快与慢》 《错误的行为》 《信号与噪声》 《公正》 《善恶之源》 《公平之怒》 《情商》 《非暴力沟通》 《自私的基因》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策略思维》 《风险思维》 《稀缺》 《影响力》 《隐形动机》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与社会学同游》 当然,对其在医学、法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需要更多相关阅读。比如法学的《合理怀疑》《辩护的艺术》之类。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八):读后感

  断断续续一个月才看完,收获颇丰,知道了很多我们日常行为方式的暗含原理。 1、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如何提升自尊自信,如何通过归因来激发内在动力?

  2、怎么表现出群体内偏好,如何利用不同条件来提高说服的几率?

  3、行为和态度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群体中的去个人化导致了从众行为的发生,群体对优势想法的强化,对优势行为的促进。

  4、偏见的本质原来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优越感或是找替罪羊来转移攻击,以及如何能克服偏见。

  5、为什么有攻击行为,既有社会学习的影响,又有厌恶事件的影响,比如挫折,炎热,受到攻击。我们要少看暴击色情类的节目,它们提升我们的暴击倾向,也更容易实施性犯罪。

  6、知道如何提升亲密关系,相似性,外表吸引力,自我表露,知觉到的公平。

  7、提升利他行为的因素,个人或群体内的相似性,提高个体的责任感,责任分担之后没人会帮助你。让对方产生内疚,或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

  8、如何促进合作,或者和解,还是语言沟通,平等地位下的接触。

  9、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避免因孤独抑郁等带来的疾病,获得健康的身体。

  10、想要获得幸福,就得尽量减少向上的社会比较。

  真如那句话,一旦思维得到扩展,就再也回不到原先狭小的领域了。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九):一则尬聊的笑话:侯玉波、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翻译错误赏析

  《社会心理学》(第11版,Myers),第10章-攻击:伤害他人,“减少攻击行为”一节,“宣泄假说成立吗?”小节,参见P381-382

  =========

  先从一则笑话说起:一位到北京旅游的小伙,问路人:请问如何去北京大学?路人回答: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一章出现了一则意思完全相同的笑话。为了说明宣泄不能减轻愤怒,例如你不爽时打沙袋发泄,反而让你更不爽,作者说道:

“It’s like the old joke,” reflected Bushman (1999). “How do you get to Carnegie Hall?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How do you become a very angry person? The answer is the same.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注意,这里的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的角色类似于上面笑话中的北京大学。

  看看金盛华老大如何翻译的,金盛华,P382

“这就像那个老笑话,”布什曼说道(1999),“如何走向事业的成功?实践,实践,再实践......

  尬聊的笑话,很冷,要仔细体会,才能微微一笑。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十):一个词组难倒三个英雄汉:侯玉波、寇彧《社会心理学》翻译错误赏析

  在英译汉课堂上,实习教师,也就是混混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词组: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让张智勇同学翻译,他回答的很响亮:在旁观者的眼里。

  我又让寇彧同学回答,寇彧犹豫两秒后回答,“在旁观者的眼里”,并且还举了个例子: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美在旁观者眼里。

  混混我轻轻叹了口气,眼睛转向一哥侯玉波,这才发现这货竟然戴了副墨镜来上课,好叼的感觉。

  请侯玉波同学翻译一下,我说。

  侯玉波同学把一本书翻得哗哗直响,接着一块砖头一样的书砸了过来。我一看这不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侯玉波等人翻译的《社会心理学》(第11版,Myers)吗?

  请看P487第六段,侯玉波说

Terrorism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恐怖主义总是出现在旁观者的眼中。

  侯玉波接着说,我们三个人都是这么翻译的,你知道吗,我们这本书出了有十几年了,狂卖上百万册,从来没人说我们这句话翻译错了。

  我在内心说:错误重复一百万遍,也还是错误。没人指出你们错了,是因为你们没遇到混混我。

  我轻轻地在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后面写下四个字:

个人观点

  然后说,下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