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十六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二十六篇读后感1000字

2021-04-29 01:1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十六篇读后感1000字

  《二十六篇》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六篇》读后感(一):老启蒙的立场又有点无所适从

  钱老师的新书自然要读。但钱老师的立场依然一以贯之。孔夫子也说吾道一以贯之。钱夫子的道是老式启蒙,但这个东西似乎不是今天青年的关心所在,所以钱夫子的话有点不知所从。但钱夫子还是要说,还是要接着说,还是要鸭背泼水。这也许真的就是当代的堂吉诃德。

  《二十六篇》读后感(二):“唤醒”那些“睡着”了的青年人

  钱理群先生和中国六代青年人的对话,不是单纯的演讲与说教,而是反映了更多的时代变迁。第一次听人说起这本书,我首先想到了家里的几个还在上学的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长辈的说教对他们是否还有作用?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每个小家庭的希望,这本书应该是特别适合送给家里的年轻人的好礼物。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青年是不一样的,有睡着的、玩着的,也有醒着的。希望钱老这本书能“唤醒”那些“睡着”了的青年人。

  《二十六篇》读后感(三):写的很真诚,亲切。

  我是大二的学生,当时在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后来朋友说推荐我看一本书,就是这本《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看了之后觉得非常不错,然后立马就推荐了身边一些朋友看,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比时下那些“畅销书”好上不知多少倍。我们年青一代更应该看看这样的书。钱老更是倡导我们年青人应该深入底层,深入农村,注重社会实践。而对于我们正在读大学的人来说,更应该好好储备自己的知识能力,多读书,也应该参加社会实践,充实提高自己。

  《二十六篇》读后感(四):寻根,寻梦

  大概所谓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类似的认识吧:眼前的苟且和精神的远方。

  钱教授许多内容重叠,归结起来,大概在于:利己主义和虚无主义下的我们,自我且缺少理想,甚至是信仰。

  如何改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去寻找根,文化的根,去拥有梦,在这个路上,沉潜下来。

  似是一个老者对不同的、迷惘的、又自以为是的青年的劝导,是大智慧与大境界,可总有一种悲凉之感。

  大概,是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喧嚣,处于其中的我们,总是难以独善其身,我们随波逐流了那么久那么久,我们知道要逆流,却没有了这番能力,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其根本,大概在于我们寻梦,却寻不到梦,我们寻根,可根深难触。

  《二十六篇》读后感(五):青年人必读

  钱理群老师是很多青年人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很高兴再一次看到钱老师和青年朋友谈心真本书,钱先生说跟六代年轻人都有生命的交集,作为一个标准的80后,很荣幸能聆听他的教导。他对年轻人尤为关心,当社会批评80后自我,道德观念不强时,钱先生第一时间发声为80后辩护,相信时间,相信青年。这本书里钱先生不光有对年轻人的讨论和分析,更有具体的建议,还有热切的期盼,阅读下来收益颇丰!分享钱老师对年轻人的建议:一是要抓紧年轻时代的大好时光,自由读书,为建立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打下知识与精神的底子。二是在可能范围内,适当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底层去,到农村去,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老百姓建立不同程度的精神联系,建立信念与理想之根。

  《二十六篇》读后感(六):【搜狐读书访谈】钱理群:中国人现在什么也不爱 什么也不怕

  2015年,钱理群卖房养老,搬到养老院去住的消息引起人们的讨论。钱理群,因研究鲁迅、周作人、曹禺等经典现代文学作家而被人所知。他独爱鲁迅,在北大、中学里不停的再讲,他喜爱鲁迅的精神,并自称我这一生被鲁迅所影响。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不安心在北大里做一位文学教书匠,他来到中学,推动教育改革,参加社会活动。他希望靠自己的绵薄之力,匡正现实的弊病。他不停的写作,自我反思,自我解剖,希望人生一世,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踽踽独行,虽然不被很多人理解,但就如他所说的,有的时候,做事对自己的意义反而大于社会的意义……值钱理群先生新书《二十六篇:和青年读者谈心》出版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年过七旬的钱老,并听他谈自己的心路历程。钱理群先生访谈中。拍摄者:张弛

  《二十六篇》读后感(七):与知识青年的谈心

  这本书大概是钱老师对知识青年演讲最新最全面的一个集子,这里所说的知识青年主要是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志愿者。

  这个群体被视为社会的未来,也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成分。这么多年来,以这个人群为对象的书,大概只有这一本。

  钱老师是研究鲁迅的,当今没有人比他更有影响,更权威。多年前他的老师王瑶教授说:“钱理群讲鲁迅比我讲得好。”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谁都知道王瑶是学术界的泰斗。

  钱老师说接着鲁迅往下讲。这些年也只有他做到了。

  钱老师还说接着鲁迅往下作,我觉得钱老师比鲁迅做得好。鲁迅因为生活环境和身体的限制,只能在虹口的洋房里写些杂文,翻译点东西,也编点杂志,但都不长久。

  钱老师教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文章,还去研究一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他还编书,特别是编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甚至老年人看。这些他比鲁迅做得好。

  所以钱老师可谓是立言、立功、立德的人。

  读他与我们谈心的这些文章,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远离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立身,如何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想想钱老师自己的努力,或者更让我们感动。

  《二十六篇》读后感(八):多读书,多实践

  “这本书是我对青年朋友的告别辞,能说的都说了,接下来的路要靠年轻人自己探索。”这是钱理群先生针对新书《二十篇:与青年朋友谈心》在采访时所提到的观点。 既然将整本书定义为“谈心”,必能看出先生的用心之处,汇集着过往26篇演讲稿的肺腑之言,传达用心交流之主旨。

  钱理群生于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全书由钱理群先生从2002年后退休后,开始在几个不同地点对青年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演讲稿集合而成。这些演讲中,每一篇的主题都不相同,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或是新闻事件发表演讲。但同时都具有非常接地气,且不离开他的“鲁迅语”进行着与青年朋友谈心的共同点。在提到重要观点时,必然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以充当“鲁迅与青年之间的桥梁”为天职。

  他自称与六代青年建立起亲密联系(自“40后”到“90后”),也许是这种亲密联系,使他能更深刻的认识到每一个年代青年身上的闪光点。虽然他“在研究近百年的历史时,早就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满意于下一代,而且批评的言辞都差不多。”,但先生得出结论为:“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

  钱理群先生说他一直在努力保持着跟青年人的交流与沟通,并做适当的引导。共有六代的年青人聚在他的身边,聆听、学习,获得成长的指点。他并没有用晦涩的言语去谈论文学,而是传达他从文学中、生活中所体会到的人生哲学。这是一种包含智慧的生存哲学,有物质的需求,也不能缺少精神的追求。

  钱先生在演讲中也提到,因为退休了,才可以说说许多以前并不方便讲的话。从大学精神到农村支教、公益活动、自然灾害,奥运会,甚至到电影《小时代》,钱先生用不同的主题讲述同样的精神。用他70几年的人生经历与阅历,来将其思想其见解分享给每一位仔细聆听的青年。始终与青年们站在一起,给予支持,却从不采取俯视青年的姿态,也不以一个奉献者、师者的态度来作教诲。反而谦言“更从他们那里吸取思想、智慧与力量,在相濡以沫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纵观钱先生所有演讲,对青年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要读书,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中国国情。多读书能健康、快乐、有意义的活着。而多参加实践,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解国情,更能帮我们理解时代精神,完成青年的使命。

  从2004开始,直到2014年止的演讲稿,正是跨越了我们整个“80年代”的青年时代。那个时代里的记忆都还在,再回头看先生的这些“谈心”内容,对那十年左右的时光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未来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而过去也是通往未来的路,更清晰的过去必然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所以,多读书,多实践。

  《二十六篇》读后感(九):一位学术大师的呐喊与彷徨

  市场经济时代,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象牙塔,简单的学生时代被社会的一些气息过早地污染。如果连校园这最后的净土都不再干净,那我们对这个社会怎样报以积极乐观的期待?如果连知名高校的教授都深陷丑闻,那我们如何相信大学教育的质量?如果连为人师表的老师自己都存在严重的问题,那我们如何指望品行不端的他们教育出人才?

  一些知名学者早已意识到当今大学教育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呈现给大众,让人看到一丝改变的希望。钱理群就是这样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之一。凡是大学时上过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人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因为他是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作者之一。如果说这本书是我们作为学生与钱理群沟通的桥梁,仍有思想上的距离,那《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则平易近人得多。

  这二十六篇多是近年来钱理群在高校给青年学生做的演讲,还有几篇在一些论坛上的演讲,总之,受众对象是青年人。钱理群教授是研究鲁迅的专家,鲁迅的精神已内化他个人的思想体系中,他承袭鲁迅引导青年、关心青年、爱护青年的思想,使鲁迅精神在新时期里继续发光,始终与时代同行。退休后钱理群在中小学讲鲁迅,这与鲁迅文章在中小学课本里越来越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只要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还在,启蒙就有其必要性。

  新时代下,启蒙的对象与内涵与鲁迅的时代截然不同。钱理群提出一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这是十分可怕的。钱理群教授在其中一篇里提到,有些学生一上大学就打听怎么与老师搞好关系,怎么争取奖学金等,而不是将沉下心来读书学习放在第一位。对此,他态度十分鲜明:学生时代稍纵即逝,一定要多读书充实自己,不要浮躁、焦虑、怨愤。在外界诱惑极多、社会喧嚣浮躁的今天,有多少青年能真正听进去钱先生的话呢?

  问题也不仅仅出现在青年人身上,如今的教育体制、教师队伍、社会环境都影响着青年人的心态。在钱理群回忆自己的老师王瑶的那篇演讲中,教师与教育的时代差异真实地体现出来。如今的中国的学术圈乌烟瘴气,无论是身在其中的人还是圈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那满满的功利与世俗。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有着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老师比国宝还罕见;学术界问题重重,与人才培养机制的急功近利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无关系。

  钱理群虽已是年逾古稀,却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竟还会看《小时代》这样的电影,来以此为例教导青年们,良苦用心可见一斑。钱理群在北大任教多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本可以安享晚年闲适的生活,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他不停歇地为青年呐喊,让我们不再彷徨。

  《二十六篇》读后感(十):学校教育与时代精神

  生于1939年,经历过现代中国波澜壮阔历史的钱理群先生,却难得的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他对青年的演讲中,就鼓励青年学生们“用婴儿的眼睛去发现读书之乐”,用读书激发起内心的光明,营造自身进步的小环境,也劝诫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读来情真意切,坦诚流畅,边看边兴起一股崇敬仰视之感,而这样的谆谆教导真知灼见在书中比比皆是。

  钱先生首先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所以在书中所包含的二十六篇演讲中,不断提及的就是读书的快乐,研究的乐趣,并且就具体的学习方法、读书的选择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专业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他科目,并在读书中发现真正的乐趣,钱先生提出的意见是为了在青年中造就大学者的殷切目的,而并非功利性人才的目的,作者也坦言读书是一个能走进去也要走出来的过程,同时读书也是一个与自己相遇,发现另一个真实自我的过程,这既是作者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对于治学有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对于如何读书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茅塞顿开的过程。可见出先生的大家风范。

  同样钱先生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在他的所有文字中,都透露出对于学生的殷殷期望,有别于他的恩师王瑶的不苟言笑,钱先生不论是在贵州安顺的卫生学校,还是在北大的课堂上,抑或是在退休之后的“告别教育”,他都与学生保持着亲密的互动,并且对于青年与中国教育保持着最大的热忱,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钱先生提出的“沉潜十年”的学习方式,针对社会中铺天盖地应试教育的观念,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如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退休之后投身中学教育一般,纵然知晓个人的力量有限,却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钱先生提出“静悄悄的存在变革”,在每个人的内心中如果都发生心态与态度的改变,小小的种子也许悄悄长成参天大树,这个社会也会发生变化。

  而作者对于人性自身的完善、志愿者活动的支持、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归因到对于社会制度与体制的关注,钱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名鲁迅研究学者,同样具有鲁迅的真与实,他对于现时代中国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见地,从不讳言这个社会的弊端与缺点,并且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恳求希望,他提出“仁爱、宽容、责任”的时代精神与青年使命,并且认为真正的民族自尊是建立在民族自信、民族自省和民族自我改造之上的,这些见解适合于任何时代的,同时也格外适合现时代人们深入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急剧膨胀,人们却逐渐缺失了信仰与平静,亟需新的时代精神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试图摆脱固结的思维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担负起公民的责任,为国家与社会付出自己的力量,而你们,准备好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