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精选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是一本由Len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一):了解人性,需要从始至终
lens视觉确是不可多得的影像书籍。由始至终的挖掘出人性的温暖点。让读者更清晰,更能感同身受。人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有精彩与否。所以,去挖掘自己藏在安静角落的激情,才能活出自己的真谛。
2016年8月份,算是新起点、新征程。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不去折腾,便成了僵尸人。何来激情?
加油吧,少年。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二):被滑板逗死了……
一下买了两本,因为男票原来做过和滑板相关的专题,说那个作者patrik wallner在这个行业里很牛逼,于是买了一本送男票==
我自己是不懂啦,但这个小伙子确实逗死了!!尤其是写中国的部分,句句透着酸爽的幽默啊!!自己上网上查了查,这个小伙子有网站,还拍了好多滑板游世界的视频,都非常棒,推荐大家延伸阅读啊!
网上买的,来的时候划破了外包装,好在没伤到封面。封面也大美!!
Lens团队2015年推出两本MOOK主题读物:《目客》和《视觉》,从世界范围采集最有个性和丰满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续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创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
《目客》系列,更专注于人文艺术和生活美学的主题阅读。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四):几度热泪盈眶
第一时间买到了改版后的lens,文章数量相较以前少了,但是可读性和图片呈现质量真的比杂志好很多,喜欢纸张那种有点粗糙的质感,把图片的颗粒感呈现的很足,颜色也特别美。
文章上,这期的内容可谓老少皆宜,最喜欢周英华、赫拉巴尔和牧羊人三篇。周英华一文写作很扎实,时间跨度几十年,写了中国动荡历史上一个家庭的悲喜,这个家庭既很特殊,又是千万普通中国家庭的代表,直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仍在从这场近代浩劫之中疗伤痊愈的过程之中。看到幼年周英华到伦敦时的故事,几欲流泪。
赫拉巴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最初也是从Lens写门泽尔的文章中认识他的,后来几乎读遍了他的书。国内对他介绍比较多的,大多是他年轻时不顾法学博士的头衔,跑去做拉幕工、打包工之类的经历,但是这篇很好玩,讲的是赫拉巴尔的晚年,完全就是一个寂寞、固执、荒唐的老头,但是真实的可爱。
牧羊人一文很有诗意啊。原本不喜欢这种国家地理式的题材的,但是这篇的图片很美很美,故事的结局也是笑中含泪,不剧透了。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五):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Lens创刊于2005年,历经年刊、季刊、双月刊、月刊,今年5月起改版为两套Mook读物,分别叫《目客》和《视觉》——《目客》每册聚焦单一主题;《视觉》则延续Lens原来多元的内容架构,两套读物殊途同归,都致力于提供最极致的影像阅读体验,以及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切关注。
“深入人性就是接地气,说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说我,这就是Lens。”著名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刘树勇(老树画画)如此说道。
2015年7月26日下午,由Lens和中信出版社举办,老树和法满,在北京字里行间德外店,和Lens的读者进行了一场关于影像阅读的对谈,名为 “献给认真生活的人”。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六):视觉001 小记
1. Charles Rozier 摄影师记录家庭回忆录 2. Michael Chow 美国餐饮大亨、绘画艺术家周英华与麟派京剧表演艺术家父亲的故事 北京展览:Voice for My Father,致我的父亲周信芳 3. Jacques Demy & Agnès Varda 法国电影新浪潮先驱导演夫妇 《瑟堡的雨伞》 《天涯沦落女》 《海滩上的阿涅斯》 《南特的雅克 · 德米》 “家庭某种程度上是个契约的概念,我们在心理上将每个人聚拢起来,将他们想象成一个平静的岛屿。” “人和人的差别,如果换一个角度,一个比较残酷的说法,就是社会阶层的差别。阶级之间最大的差别可能不是钱,而是对文化的拥有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接触文化有一个比别人更优越的渠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4. 滑板青年猎奇之旅 Patrik Wallner 5. Tusheti格鲁吉亚的牧羊人 6. Eva Robinstein摄影师 “当摄影师就注定了常常要独来独往。当一个人的注意力、思想和目光都放在了寻找照片上时,这就注定了他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好伴侣。” 赞同。就和写书作画一样,摄影同样是一项孤独的创作。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冷静地思考,而且会探索很多可能常人无法理解、觉得你在浪费时间的古怪东西。 结伴采风自然有结伴的乐趣,和友人一起作乐不言而喻。不过按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单独行动让我捕捉能力更敏锐了,也更大胆了。两种我都喜欢,按照成片率,还是一个人的独奏唱的更自由、更冒险一些。 7. 作家 博胡米尔 · 赫拉巴尔 《过于喧嚣的孤独》 “除了逃跑,写作也是用抵抗的方法—那里充满了自言自语和无休止的自我询问。” “他曾说自己的书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千万个我从孩提时期就遇到过,现在还不断遇到的人共同合作写出来的。我用剪刀从他们的故事中,他们所经历的事件以及他们生命中剪下一块块生活图景,制成我作品中的拼贴画。” 8. 温故19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摄影、绘画、艺术作品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七):那些光影留下的激情,清晰隽永
首先这是一本非常有品质的书,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有趣,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用摄影去记录一些东西的重要性,就像第一组照片的摄影师说的那样“我用15分钟就看完了孩子的成长,这感觉很奇妙,但也有点儿伤感。”在真实性、直观性上图片胜过文字,喜欢的图片看过会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而由文字引发的想象总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这本书中有些图片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看到了会嫣然一笑,点点头,而且很想拿给别人看看,并且把照片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真实,牵扯着一种情绪,隐藏着一段故事,值得一读再读!
看有画面的东西,总是非常享受,看完之后有一种干燥的海绵终于吸饱水的那种满足感。这本书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和意义,或者是家庭生活剪影,虽然照片定格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我们能从这组照片中感受到整个家庭的氛围;或者是旅途中的瞬间,透过照片我们感受着滑板旅途中的一切风土人情;或者是某地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不堪回首的战争年代……跟着摄影师我们走遍五湖四海,感受着不同的人生以及个中滋味。
读这本书感触最深的章节是:所有关于家庭的回忆,全部活在断裂的想象里;不是我拍下了照片,而是那个场景扼住了我的喉咙。前者我为父亲的精神和这个家庭的凝聚力还有母亲的高瞻远瞩所感动,后者我被摄影师对待摄影的态度所感动。如果说生活是一条长长的河流,那么摄影所能够捕捉到的画面不过是涓滴之水,但是这滴水中却包含了太多的意义,里面有主人公当时的情绪,所处的环境,与周围人的关系,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束阳光都透露着信息,仿佛能透过照片穿越到那个时刻,走进那个环境一样。
当然,人们有很多表达自我,表达对世界看法的途径,其中摄影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相信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一种冲动,拿起相机去寻找那个充满激情的角落,在寻找过程中我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也会有很大进步吧!就像这本书中的一个摄影师说的那样“不是我拍下了照片,而是那个场景扼住了我的喉咙”,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觉得是对摄影最精准的描述,她说每拍一张照片都仿佛谈一场恋爱,简直是在用灵魂摄影。
这本书让我更加留心生活中的细节,珍藏生活中的美好,希望等我老了也可以通过看一组一组的照片来回忆青春时光,哈哈!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八):我们看到的是影像,写下来就成了故事
什么最能给我们带来感动?影像、文字还是其他?当我们观看一幅摄影作品时,第一眼给我们的视觉震撼,便会引起我们的思索,影像引导着我们思考,我们也在把我们的思维强加于这幅作品之上,于是这变为了我们眼中的那幅影像。而如果脱离了这种主观意识,这幅作品原来的意境是什么?我们似乎也更想去寻找这幅作品最初的那份创作经历。而这本《Lens视觉》似乎做到了一些,它带给我们的不单是一本无数让我们震撼的影像,也带给了我们它们背后那些厚重的故事。
本文通过几位摄影师的讲述,他们提供他们的摄影作品,而专门的文编撰写出一篇介绍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知道了这些系列作品的创作经历和创作者的内心情感。文章既包含了罗齐尔先生这样对于自己家庭35年的影像记录,周英华先生对于父亲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怀念以及对于整个家庭的兴衰的感慨,这样类似的家庭情感。让我们也不甚唏嘘,原来记录的用处是如此的强大,我们通过这些记录去回忆我们或者我们先辈的种种,来弥补记忆的褪去,从而也给了我们去回忆美好、感慨时光的感动。读完之后,也有了自己能这样坚持不懈的去用影像记录自己的冲动。
文章中也有着一些主题系列作品,像是滑板手瓦尔纳记录了自己在亚洲神奇的滑板之旅,格鲁吉亚人瓦沙对于自己与世隔绝的村子的拍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钟爱的事物或者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或者炽热或者沉静,但通过这些照片,我们更多的感悟是只要你能发自内心的喜爱一样事物,并且对此持之以恒,就是美好的。
本书的结尾是篇对于一个时代的回顾:温故1915,那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端的时代。这篇文章里包含了太多对于那个时代的影响,从西方到东方,从战争到文化。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激烈的年代的对立冲突,通过一幅幅画面,去触碰属于那个年代的温度。
本文中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各占一半,有些照片是由于年代的关系,而有些则是可以展现为黑白色调,其实我更关注其中的黑白照片,不单是它所能代表的时代感,更因为由于黑白色彩的表现,让我对于其照片中光的感知更为强烈,这些照片会让我更在意其中光线的处理,从而带给我更深刻的印象。本书中也并不在意尺度,很多很有个性的照片也收录其中。
对于本书的阅读,绝对算得上一份享受,我们看着这些影像,读着那些故事,品味着属于双方的感动。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九):文艺糖衣包裹的壮志雄心
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
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
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需要什么,年轻的身体便去寻找
那就无所畏惧地老去
接受彼此的那种亲密
………………………
如果你在书店看到这些书名,或许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归入“文艺小清新”的糖果谱系里。如果你经常逛书店,或许会留意到这些书名都出自同一本MOOK——《Lens 视觉》,你大概会如我一般感叹:能不断在文艺主题中找到不同的变奏,且次次正中下怀,编者必定有超于常人的敏锐细腻。
而一旦你翻开任意一本,翻到目录或是随意翻到任意一页,就能慢慢感觉到它不是又一本文艺刊物那么简单,甚至你会觉得书名和封面只是它诱导小清新们深入复杂性与粗粝现实的一个幌子。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用影像记录这个时代,而不是空谈文艺和情怀,这是我喜欢Lens最重要的原因。”在千篇一律的文艺风景中,Lens在表面的平静之下不仅静水深流,也不避讳暗涌和风暴。
Lens的风格也并非是一款岁月静好滤镜一用到底,而是如世界本身一样多元而迷人,如豆友malingcat所言:有的浪漫,有的沉郁,有的残酷,搭起来滋味复杂。
它会用影像来讲述“战后时间”里的日本,会呈现无数自杀者最后一眼中的金门大桥,会去记录那些流离失所却仍旧做着梦的美国人,还有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剩女”,当然,还有那些你不曾留意的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那些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微妙纠缠,在很多读者心中,“家庭、私人关系题材”是Lens的长项。
在这个私人影像泛滥成灾拍过即弃晒过即忘的时代,影像的通货膨胀使得几乎没有人再像过去那样,抱着相框仔细端详摩挲,去召唤出一张图像背后的故事。而Lens要做的,就是用主题式的影像和文字的“招魂术”,激活人们阅尽千片几近麻木的视觉。
读者由此感受到了奇妙的“视觉重启”——“图片很震撼,第一次感觉摄影的力量可以这么强大。”以及“越看Lens,越惊惧于自己的熟视无睹,对世界,对生活,从本能和自然出发,没有一道光是微弱的。”
赋予影像以可以永存的意义,让Lens不再是一本阅后即过时的杂志,而是更倾向于MOOK中的BOOK这一端。
然而(伪装)文艺的外表与富饶的内在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就像有些读者抱怨的,Lens从主题来看“始终有点在自我重复的味道,被风格局限住了。”我相信,它并不是被风格局限住了,而是市场与志趣之间的高难度平衡术,是选题的野心与调性的统一之间的永恒矛盾。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读后感(十):激情藏匿在某个安静的角落
中信出版的书每每看了都会让人十分满意,这一系列的《Lens 视觉》内容写实,图片繁多,看图说故事的新兴书籍也给人带来了一番不同的体验。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罗齐尔的三十五年家庭摄影记录、周英华——周信芳之子的回忆、罗莎莉的父母法国电影先驱的故事、匈牙利小伙瓦尔纳的滑板旅游之路、格鲁吉亚民族卡德泽的牧羊记、摄灵魂的舞者鲁宾斯坦、作家赫拉巴尔之记录、回忆1915的黑白照与旧时代绘画。
读完这本书,你对每一位主角背景都有所了解,并通过这么多的照片中见到了他们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滑板旅行的小伙瓦尔纳横穿了中亚、走遍了波罗的海三国、三进朝鲜、两进印度,跟着他的照片去旅行,书中的景色让人心仪不已;舞者伊娃·鲁宾斯坦的照片全是黑白的,她摄影已有48年了,她对摄影的真挚情感不由让人也想拿起相机试一试,因为她说:“不是我拍下了照片,而是那个场景扼住了我的喉咙,我不得不对此有所反应。”她心爱的照片是包涵情感的,她的一张照片可以让你看到她摄影时的情感;捷克文豪胡米尔·赫拉巴尔喜欢玩拼贴,他拼出来的图片真的十分有创意,看了让人捧腹大笑;回顾1915年,一百年以前,那能触摸到的轮回的图片;牧羊人的生活透过照片表现的最为清晰,如果仅仅通过文字肯定无法传达这些。
这些图片有的宏伟有的平淡,主角们捕捉的那些瞬间都是令人惊叹的,值得去收藏的,让人时不时拿出来观赏的。镜头可以赋予你不一样的灵魂,那些生活中你没有发现的美,镜头让它显露并遗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需要语言,没有包装,可以在任何地方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几乎可以表达你感受到的一切,思想、信仰、憧憬、憎恶等等,就用这个小黑匣子。”伊娃·鲁宾斯坦说道。
书中有一张照片上印着一群羊,这张图横跨了书本两页,头前有一位牧羊人领着羊群,末端跟着一个牧羊人看守羊群,他们带着养翻山越岭,1000多只养延绵在雪跟山之间,既让人觉得可爱又觉壮观美好。
这本书里的每一张照片旁都会有文字对其背景进行解说,读了文字后去领悟图片又有一番风景了。“我希望我的照片更多是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查尔斯·罗齐尔在一张照片旁这样注释道。照片的角度可以展现出自己没曾发觉的一面,照片的光线可以显现出不曾体会过的情感,图片的色彩可以改变你对它的感触,查尔斯的解说让我明白了你还可以放弃解答,仅去提问。
你可别看此书图片占了主导地位,你去细细看,每一张图,看的比文字还仔细,你将会得到文字无法带给你的别样体会。就如书中附赠的书签上写着:“你需要多久看完一本书?”你可以读它读的比普通书籍要快,也可以很慢很细致的去观察每一张图,因为激情藏匿在某个安静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