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100字
《刀锋》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刀锋》: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提起毛姆,我觉得我反而会想起他的《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人在认清自己后,孜孜不倦的努力践行自己的梦想,而对于《刀锋》,我觉得书里的拉里是在大环境下独有的“产物”。 在我看到《刀锋》这个是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另一部电视剧的名字《亮剑》,没错,《刀锋》过于锋利和敏锐,就好像突然打开一把匕首一般,你都能看到它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布灵布灵的光,当然这本《刀锋》确实和《亮剑》有类似之处,他们都和战争有关。 《刀锋》的主人公拉里的出身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网络逆袭小说里,他的起点很低,他的父母早逝,好在他被一位医生抚养,也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当然,这不是网络逆袭小说,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毛姆,聪明的毛姆给他安排了一个“好”的环境:战争,没错,拉里作为飞行员去参战了。 人只有在生与死碰撞的间隙,或者是某一瞬间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思考活着的意义,放弃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回到美国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我觉得这本小说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流于俗套,没有安排拉里的逆袭,以及哪怕是一个普通人的常规圆满结局,比如他和某个人结婚生子,他在某一个地方安家落户这么常规在常规的人物结局设定,而是再次启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开放式结局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作者毛姆不仅仅给读者留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还给主角拉里充足的神秘感,这个结局是和拉里极其相符合的,拉里因为某个大环境(战争)在经历了生与死之后,努力探讨“生”的意义,最后摆脱了对于当时美国人对于成功的束缚,成为了一个精神极度丰富,生活极其简单的人。 在这本书里,毛姆并没有过度抨击上流社会的陋习,以及没有任何chou富的态度,而是提供了在“美国梦”盛行的当下,另一种的活着的方式。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的眼里也有一千个毛姆和拉里,每个人都对拉里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态度,喜欢毛姆其他作品的建议也看一次这本《刀锋》,去感受拉里前后的抓变,以及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刀锋》读后感(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有人说,《刀锋》是毛姆写得最好的一本小说。出于好奇,老早之前就想读了。一遍读下来,不能说有多惊喜,但是确实发现了一些毛姆独特的风格特点。 我从来没看过一部人物之间对比如此强烈的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互相认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称得上紧密,书里的故事也全都围绕着他们之间的交往来展开,神奇的是,直到小说结束,你都不会看到哪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被其他人影响而发生变化。 人物所代表的观念内核是如此坚硬,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如此强烈,然而,来来往往几十年,没有人抛弃自己的想法向他人妥协,甚至没有人向生活妥协。他们的人生态度是那样迥然相异,但在毛姆笔下他们又那么相似,那就是,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这个“成功”不完全等同于世俗意义的成功, 比如索菲,在自我放纵的生活里迎来了生命的寂灭;比如拉里,散掉财产过上了靠苦力糊口的漂泊生活。即使是在物质方面富足无忧的艾略特和伊莎贝尔一挂,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失,艾略特一生沉迷于上流社会的交际生活,临终前却为了自己失掉的社交地位而耿耿于怀;伊莎贝尔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另嫁他人,恐怕要一辈子忍受着爱而不得,独自悲伤。 他们的“成功”不在于世俗的评价,而在于对自我的坚持。更难得的是,他们无悔。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拉里是这本书里最与众不同的角色,他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也是这部小说重要的情节线索,他应该是这本书里的第一主人公无疑,他的价值选择应该是作者所倾向和主张的。但是如果细品字句,你会发现作者对艾略特、伊莎贝尔、索菲,还有苏珊娜,尤其是苏珊娜,也不乏肯定,甚至在某些方面也有赞美。 书名的“刀锋”不是拉里一个人的刀锋,所有人都在面对外界竖起的刀锋而坚守自我,由此可以看出,毛姆在肯定精神追求的同时,依然保有广博的胸襟。 在这部书里看到很多跟《月亮与六便士》相似的东西,无论是主人公的经历,还是小说的架构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口述),甚至是不蔓不枝的写法,都是很有毛姆个人风格的东西。 王安忆把毛姆的风格评价为坦荡,怎么说呢,也许读起来相对畅快,但又会觉得有时失之于于直露。 毛姆一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丰盈和富足,现在读起来,感觉还是可爱的。
《刀锋》读后感(三):寻找生存的意义,探究真理的历程
毛姆的书之前只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对毛姆的作品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读过本书之后,不管是对书中的主人公拉里还是对作者毛姆,都有了不同的认知。
毛姆出生于1874年,父亲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供职,毛姆年幼便患有口吃,性格内向孤僻,长大后弃医从文,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流行的英文作家”。本书写于1944年,毛姆将自己“世界旅行家”的游历中所得到的人文风情作为源泉,塑造了一位追求生存意义的年轻人拉里。
拉里是一个另类的小青年,年未成年便跑到法国加入空军,战争结束之后回到美国,然而却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和美丽迷人的女友,选择到巴黎“逛大街”。在旁人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艾略特曾经批评他为自甘堕落。然而拉里依然我行我素,来到了巴黎追寻自己心中的答案。
拉里在寻找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巴黎呢?原来拉里在空军服役时,交好的朋友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救他而死,于是,拉里对战争以及人生产生了疑惑。为何生来有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书籍之中或许会有记载,拉里开始拼命地读书,寻找别人难以理解的真相。书籍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于是便开始全世界的游历,旅行、当矿工、研究宗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拉里在印度苦修五年终于得到了顿悟,在短暂的回到了欧洲之后,选择回纽约去当一名出租车司机。
拉里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是能够让人不自觉的将手抬起来的超能力吗?还是当好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的心态?答案只有拉里自己知道,但是相信他心中的疑惑已经不再困扰他了,通过拉里一次成功和一次失败的拯救他人的行为可以看出,拉里已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转而进行将自己的顿悟用来帮助其他不幸的人。
每个人或许都有过拉里的疑惑,但是在世俗的压力之下,选择查找真相的人寥寥无几,选择不去追求真相是一种生活态度,敢于直视生存的意义,踏上寻找真理的道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除了拉里,艾略特也是书中十分有特点的人物,在艾略特的一生之中,交际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晚年他开始藐视交际圈内的新人,但是却在未得到宴会邀请时在病床上发怒。纵观艾略特的一生,他是一个被装在套子里的人,他永远只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从未想要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艾略特也许是幸运的,最起码他不用像拉里一样,苦苦追求真相十几年,只是装在“人际”这个套子外的风景,艾略特是永远也看不到了。
《刀锋》读后感(四):战争以后,拉里的灵魂就已经出窍了
世间的人们通常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内心的感受,这种源自于内心的接受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可以是迷茫,也可以是洒脱,可以是宽阔,也可是狭小,总之一句话,真正是内心所期待的样子。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带来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反之影响社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这种相互交织的环境中生存,努力为自己的生活和欲望达到一种内心满足的平衡,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但是每个人的平衡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偶然性。究其原因其实非常的复杂,这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受到的教育水平、所接触到的人都密切相关,未来的走向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当然,作为人来说,这也是生存最大的无限可能和魅力所在,未知的未来永远让人向往。
看完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以后,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也许是理解力的问题。我能够感受到书中各种人物的处事原则和追求,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矛盾内心和仿徨犹豫。生存在各个阶层的人都需要努力维持那个阶层的一切,生活方式、社交圈子、吃穿用度都要符合一定的阶层。但也有例外的人,这类人的内心和思想受到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影响,不再执着于生活的方式、习惯甚至物质条件,他们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安静与思想上的救赎。
拉里在经历过战争以后,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对于想要什么却并没有定论,但至少不是和伊莎贝尔结婚,然后随便找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世俗的观念又没有让他彻底下定决心断绝与伊莎贝尔的联系,他总是一拖再拖,甚至跑到巴黎来躲避婚姻、人情、工作以及所有世俗的事物。直到伊莎贝尔来到巴黎主动提出解除婚姻,拉里才真正的解放了自己,那一瞬间就释然了,以至于第二天他能够以非常自然的状态参加伊莎贝拉家的午餐。在这之前,拉里虽然在努力寻找他的精神世界、他的追求,但同样也是在逃避社会、逃避责任,虽然他不会与伊莎贝尔立刻结婚,但他也不会与她解除婚姻,这是一种天然人性的表现。但是当伊莎贝尔提出之后,他立刻答应了,从这一刻他彻底解脱了世俗的干扰,只是看上去并不纯粹而已。
对比于艾略特用尽一生的精力都用来维持住混迹于上流社会、伊莎贝尔传统的执着于富裕体面相夫教子的生活,还有格雷家族式财富继承的思维、索菲极尽儿戏放纵自己的一生,相较于这些人来说,拉里一生的追求并没有显得特别的出众。他看书,干活,还去印度待了五年,他的认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转变。唯有一点,那就是他至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了,他真正的活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刀锋》的叙事相对温和,完全是几个人之间相互交织的故事,没有太大的波澜。拉里的行为方式代表了一种人,逃避社会现实的人。他没有任何目标,他是一个一条路走到黑、走不动再换一条路的人,他的生活很乏味,没有任何波澜。可以说,自从一战中他的战友为了救他而死,受此打击后,他就已经离魂出窍了。他找不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寄托和羁绊,伊莎贝尔不行,谁也不行。
拉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一丝积极的意义,但他至少成就了伊莎贝尔,成就了其他的一些人,他不会打扰那些人,那些人也没有办法影响他,就这样,生存一直延续。如果要追本溯源,那就是战争对人的负面影响真的无法估量,愿这个世界一直和平、平静。
《刀锋》读后感(五):最终我们都走向不同的人生
《刀锋》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写于旅居美国的1944年,当时毛姆已是七十岁高龄。书中以第一人称毛姆本人的视角围绕拉里、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之间发生的故事,记叙了拉里对人生意义的漫长探索,得救之道如“刀锋”刃般难行,拉里经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出世到入世,行走于“刀锋”之上。
拉里在参加空军作战时险些丧生,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才让他幸免于难,这一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和态度。战争结束之后,他一直深感迷茫,觉得自己有必要去探求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一想法指引他去阅读、去劳动、去参悟。
拉里是典型“迷惘的一代”的形象——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他是全篇中最单纯的人,一门心思地想追寻生命的意义,全然不顾吃穿用度,但他也是最自由的人,他自由地穿梭在都市乡村,去想去的任何地方,自由地将时间用在阅读或者劳动,他拥有极为富有的精神世界,因此他能坦然接受伊莎贝尔的解约,这正是他品格的高贵之处——他能给予别人选择的自由,即便这自由带给他的是痛苦。
毛姆毫不费力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形象,让人浑然忘记这是一部小说,它更像一部群像传记,细腻的笔触令读者极易产生共鸣。让读者为伊莎贝尔和拉里的爱情惋惜,也为伊莎贝尔幸福美满的婚后生活开心;为格雷体贴入微的爱感动,也为他愈挫愈勇的;为索菲颓废堕落的结局震惊……不论是毛姆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每个人都在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走向不同的人生:艾略特,成为社交界的名流;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有教养的阶层里,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拥有了一笔财富;格雷,有了稳定而又赚钱的工作,每天早晨九点到下午六点去公司上班;苏珊·鲁维埃,拥有了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索菲,悲壮的死;拉里,寻得了快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纵然起起落落,也算得偿所愿。
书中有很多观点,放在现在也毫不过时。忠告恋爱中的人“不要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让伴侣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导致灾难性婚姻的根本原因;“婚姻生活需要两个人来过,就像吵架也得有两个人才能吵起来一样”,两个人三观相合是婚姻稳固的基石;“快乐不在于你所拥有的物质的多与少,而在于精神上的富有”,快乐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毫无疑问,精神富有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钱的一个最重要的用途是节省你的时间”,生命是如此的短促,而需要做的却有很多很多,时间一分钟也浪费不起,有时为了省几个钱,你会浪费掉很多时间。
总的来说,《刀锋》是一本值得n刷的小说,每一个人物都那样鲜活,对话也十分有趣,它凝结了毛姆毕生的认知,书中人物跨越了少年、青年、老年,涉及到很多生活场景,能在任何时候给予你向上的力量,做自己最坚定的信徒,过好独一无二的一生。
《刀锋》读后感(六):刀锋上行走
文/舒念
如众人所知,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根据画家高更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读罢《刀锋》,又是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进行的创作,偏偏两部作品既不是非虚构的传记作品,也不完全是虚构的小说作品,但其共通之处就在于对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他人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生活信仰。
《刀锋》是毛姆晚期的作品,在对这部小说的处理上,毛姆显得更加成熟,甚至有些圆滑,他说自己并不擅长虚构创作:“我从没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但从这个故事来看,他完全可以通过道听途说的一点点消息,补充出一个完整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1938年毛姆的印度之行就带来了《刀锋》,也许从很早以前他就在思考人性在动荡的文化交融中的前途,但印度的所见所闻无疑给了他更加丰富的素材,也奠定了这个故事中关于不同文化之间冲击的部分。
毛姆的小说叙事非常直接,他用非常多的对话填补了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艾略特就是故事中的西方上流社会文化,带有强烈的趋炎附势的概念,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权势与金钱,而拉里则代表了东方文化中对精神层面的关注,他在自己生活的经历不断对人生的意义求索,不仅是战争,还有爱情和劳动压迫、神秘主义乃至修行,这两个重要任务就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也让小说的内容更加丰满。
这本书号称是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进行的创作,显然维特根斯坦作为西方哲学家,却对东方哲学有着新的认识,一生任性而为,却走通了自己的路,最终也将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加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相对于拉里关于“怎样生活”的思考,两者确有共通之处。
这大概也是毛姆所想要追求的境界,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刀锋》也是如此,毛姆用第一视角就像一双冷眼审视这个世界,看着一群人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刀锋上,仿佛走钢丝的小丑,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演好,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总不会让这个故事冷却下来,这是这种不会停歇的状态,更贴近了真实的生活。正是因为生活会给我们善与恶交织的念头,所以才有这么多思考和这么多行动。
似乎每一部毛姆的小说最后都能联系上《人性的枷锁》,联系毛姆本人的真实生活,也不得不承认他生活在枷锁之中,那种不被理解的恐惧与不能克制的欲望,都让他对这个世界保存着一定的清醒与冷淡,也许他心中的自我已经如拉里一样远走,但身体却还留在这个追求上流的社会中。就像每个人都被束缚在枷锁中,踩在刀锋上行走。
《刀锋》读后感(七):人生的自我探索与救赎
“青春是那么美好,也是如此迷茫。年轻的你犹如大海上的一叶小舟,真不知会漂向哪个方向,又似一个旅行者,途中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一不小心就会走错路,遗憾终生。”
翻开《刀锋》首页,译者序的这段话让我目光停留了很久,年轻的我们确实如此,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感情上,在面对无数个十字路时却不知道如何抉择,有时真的会因为一个选择而遗憾终生吧!
《刀锋》的作者是英国文坛“天才小说家”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相信大多数人都读过他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面纱》等,特别是《月亮与六便士》几乎传遍世界文坛,就连身边不太爱阅读的朋友都能念得出书中的名句。
毛姆虽然生在英国,但游览了许多国家,有着”世界旅行家“的称号,旅途中遇到的大量奇闻异事也成了他小说的创作源泉,《刀锋》这本小说,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时创作的!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结交了一个生死共存的飞行员战友,后来在一次为了救拉里而中弹牺牲,这给拉里的带来了很大打击,他开始对人生感到茫然,重新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他的思想也在慢慢转变......
战争结束以后,拉里一直寻求他心中的真理,开启人生的自我探索与救赎之旅,与如花似玉的女友分手、将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赠送给处于困难中的人们,他在图书馆书中遨游试求寻找真理,可他觉得仍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他跑到印度的“苦修林”去寻求真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经历了许多奇异事件,遇到了很多神奇人物,让他终于开窍,寻求到了自己心中的真理......
毛姆对人性的探索真的很有自己的见解,小说中的人物也很特色与层次感,比如拉里的前女友伊莎贝尔,漂亮、虚荣,对于她而言人生的意义大概就是享受荣华富贵与拥有至高无上的名望,这与拉里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暗寓道路相反的两个人注定是无法碰撞到一起的.....
还有文中的另外一个人艾略特,比起拉里,他八面玲珑,擅长交际逢场作戏,能在乱世中挣得一席之地,但这种人生性市侩,遇到比他更市侩的人,会各种打压对方,把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刀锋》这本小说,故事情节跌岩起伏,文中到处都埋有伏笔,毛姆文字精简干脆,每一个字眼都隐藏着情节,犹如在看一部跌岩起伏的电影,精彩之处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
《刀锋》读后感(八):是糊里糊涂地活着,还是义无反顾追求梦想,1000个人有1000种答案
一辈子很长,一辈子很短,很多人一辈子都糊里糊涂地活着,睁眼吃饭、闭眼睡觉,到老也没有想清楚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根本没有想过。
谁是真正活过的人,有人说《活着》中的福贵才是真正的活着,真正的活过。
福贵享受过荣华富贵,经历过磨难和悲痛,慢慢地由挥霍无度转变为有责任心的人,最后成为一个阅尽沧桑的老人。
福贵的活着,是阅尽人间的繁华与沧桑后,开始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即使亲人相继离世,也没有打垮他,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着。
看完余华的《活着》,再看毛姆的《刀锋》,我更喜欢毛姆笔下的拉里,那种为了追求梦想,义无反顾的精神太让人震撼了。
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刀锋》是毛姆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拉里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他在军队,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在一次遭遇战中,好友为了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从此,拉里开始对人生感到迷惘,他不清楚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从那以后,拉里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路程……
每个人对生命的追求不同,就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态度,拉里重视精神生活,他对住在哪里,穿什么衣服毫不在意,可是他的前女友伊莎贝尔就不同了,伊莎贝尔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要的是最好的派头,房屋要最时尚的装修,要最入时的画和最流行的家具做装饰,他们认为人活着就必须工作,而且还要有能够赚钱和体面工作,这些都是拉里给不了的。
拉里和伊莎贝尔的价值观不同,最终两人分道扬镳,拉里不想工作,只想“逛街”,他以追求精神富足和自我完善为人生的目的,而工作只是一种使自己得以生存的微不足道的辅助工具。
伊莎贝尔和拉里代表着两种生活的极端形式, 1000个人有1000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人生,因为人生不可能重来,也不可能倒退,每个人都有选择何种生活的权利。
伊莎贝尔的人生是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富足,家庭美满,高档的宴会穿插其间;而拉里的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冒险和刺激,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拉里为了心中的追求,从来不计较别人怎样看待他,在他看来,生活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他充分保持自己的自由,欲望很少,头脑清醒,做事专注,从他写的书也可以看出,只要是感兴趣的内容,即使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在拉里看来却是有意思极了,如此坚定地朝着目标探索,他终于找到了想要的真理。
拉里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从美国到了欧洲,一边大量读书一边研究哲学,期间还去煤矿挖煤、到船上当水手,直到去了印度,才大彻大悟。
拉里就这么自我地活着,他心无旁骛,让人羡慕,在游遍世界之前,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时候成家、什么时候安定下来,他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行走在路上,从不后悔浪费大好年华。
人活着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你有答案吗?
《刀锋》读后感(九):《刀锋》——所有人都在寻找自己人生的归途
提起毛姆,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都是脍炙人口的畅销之作,这位英国极负盛名的作家也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用英语写作的、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之一”,他用他那独特的笔调和高超的写故事的能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关于人性、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欲望、关于梦想、关于希望,我们总能从他的文字里,获得启示。
《刀锋》是毛姆众多代表作之一,作者将自己写进小说,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位叫拉里·达雷尔的青年人的经历,作家通过描写这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寻找人生的归途的故事,去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一战中,拉里作为一名飞行员参战,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他的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战中的经历给拉里的人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退伍后的他回到家乡,他拒绝了进入大学深造、加盟商界,甚至不愿参加工作。这种近乎自我放逐的状态让对他倾心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失去了对彼此未来的信心,她与拉里解除了婚约,嫁给了一直对她殷勤备至的富商之子格雷。
对于拉里来说,战争中的经历让他终身难以忘怀,身边生机勃勃的人,转眼间就失去了生命,这样悲惨的经历让他不得安宁,人生的无常让他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于是,他踏上一条寻求之路,踽踽独行,渴望找到所追求的东西。从美国到法国,再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印度,他下井挖过煤,在农场干过农活,在豪华游轮上当过服务生,还在苦修林做过两年,他终于找到了他寻求的真理,也收获了内心的宁静。
“每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选择的人生目标也不同。”伊莎贝尔选择了富足的生活、格雷选择在事业中找寻成功、艾略特选择在社交圈获得肯定、拉里选择寻找人生的真理和内心的安宁,每个人都在选择那条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道路。
毛姆总是能够冷静、客观和深刻地剖析与解读人性,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描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关。《刀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具体的、饱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途。
《刀锋》读后感(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刀锋》这本书要说让我复述故事情节还真有点难度。它讲了什么呢?好像就是几个人的人生际遇吧。作者对他们没有过多的评价,更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他只是一个旁观者,旁观这几个人跟随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先来说说拉里吧,毕竟大部分版本的《刀锋》在简介部分都会提到拉里,说他参加战争前后巨大的变化。
在我看来,拉里是一个追求绝对精神世界、追寻绝对自由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个活在梦里,没有任何烟火气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拉里有点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男主,某个人生阶段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幡然醒悟之后果断追求内心向往之物。但是拉里比思特里克兰德要柔和得多,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和拉里接触我还是能接受的,思特里克兰德……再见,我不想自己找刺激。
但我真心不希望未成年人,特别是处于青春期,还没有自己生活过、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读拉里。这么说好像有点自大了,但真的,拉里的确看似浪漫 洒脱,可这只是故事,不现实,至少对我来说不现实。记得曾经一度很风靡“流浪”这件事,似乎生活中不论发生了什么,背上行囊出趟远门就都解决了。路上你会遇到各种神奇的人物和事件,会产生对人生 灵魂等事物的思考,等你回来,哇世界不一样了,我不同了。可现实如何呢?
拉里说我不缺钱,我有被动收入。
嗯,如果我也有那么丰富的被动收入,我也愿意做学生,四处上学读书,自由的去学自己喜欢的内容。
追求精神世界绝对没有错,塑造好看的皮囊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人生追求。可我们终归要顾及衣食住行,没有一副健康的皮囊,要怎么去追求有趣的灵魂呢?在我看来拉里是极端了。
和拉里组成鲜明对照的人物——艾略特——是走了另一个极端。艾略特这个人真的很难让我喜欢。他固执 自大 虚荣 喜好面子 物质 名誉 社会地位,哪怕拖着病躯也要维持自己的社交面子。这种人,我看来实在是无趣至极。他看不上自己侄女的未婚夫拉里,想尽办法说服侄女伊莎贝尔放弃和拉里的婚约,最后二人分手,艾略特简直要放鞭炮。(对于这种拆散别人感情的人,我个人表示唾弃!!)艾略特理解不了拉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的目光在拉里破旧的衣衫上,在拉里结交的那些人的社会地位上,他们完全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看得时候确实不时鄙视一下艾略特的虚荣,可扪心自问,面对房价 物价 教育焦虑 育儿压力,谁能说自己能真的舍弃物质追求呢?
伊莎贝尔算是这些人物里我相对比较喜欢的,她既有虚荣物质的地方,但也不至于是一个头脑空空的蠢姑娘,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这就已经可以算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开上汽车疾驰的水准了。
伊莎贝尔和拉里本是有婚约的,最终因为二人对生活的追求过于不同而分道扬镳。有时候感情真的很难跨越人生,不管二人之间的爱意多么浓厚,面对过于漫长而又庞大的人生,如果目的 追求不同,真的是很难让人有勇气携手前行。我觉得伊莎贝尔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分辨得清自己想要什么。当她意识到拉里的追求是认真的时候,她也为自己争取过,她努力过,甚至不遗余力的去挽回过。但当她发现拉里是不会回头而自己又真的无法接受同样的人生的时候她选择的告别。说真的,比起现实中那些勉强 凑合 只以感性思考为准,有些甚至连自己都搞不懂的人相比,我还是更喜欢伊莎贝尔这样聪明的姑娘。
其实你说这些人物谁最可爱,我觉得还是伊莎贝尔。拉里过度精神,艾略特又过度物质,在我看来只有伊莎贝尔刚刚好。我还是个俗人,我舍弃不了物质生活,也不能说不在乎社会面子,但是我也不甘于做个没脑子没思想的人偶。物质没有错,精神世界也没有问题,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坦率的承认,勇敢的追求。同时也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平衡的,获得与付出是对等的。衡量自己是否付得起代价,选择最适合自己、性价比最高的选项。有追求是好事,不论追求的是物质还是精神,找到自己的上限和底线,放手一搏无悔就好。人生没有答案,有时候甚至只能顺着命运往前走,某种程度上人类对命运的反抗作用真的是微乎其微。我们能做到的也许只是在小小的反抗与选择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