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读后感摘抄
《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是一本由约尔丹•瑞德(Jordan Reid) / 艾琳•威廉姆斯(Er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读后感(一):压力无处不在,你需要一本缓解焦虑的解压书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读书会,快结束时,大家轮流发表感言,一位爸爸的发言把我们在场的人都逗乐了。
这位爸爸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他说自己很焦虑,焦虑孩子小学去哪上、焦虑孩子培养不好怎么办、焦虑生活压力太大、焦虑工作上的事情……
哄笑之后,是我深深地思考,焦虑,什么时候开始无孔不入,钻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隐藏于角落中,不经意间就会冒出,让你深陷其中,爬出来却异常艰难。
成年人的生活本来就没有“容易”二字,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呢?我们都需要找到一种解压方式,适时地解压,缓解焦虑,从而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最近找到了一本解压神器《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看了简直开心地不得了,据说无数焦虑星人被治愈。
《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是约尔丹•瑞德,她曾被慢性焦虑的困扰长达十余年,最终成功转型为一名生活方式博主。
这本书可以说是好玩又有趣,你可以通过绘画、无厘头的搞笑、形形色色的测试题、好玩的游戏来解压,书中列举出的105个小游戏,总有一款让你能够马上释放压力,赶走焦虑。
谁不是处在焦虑之中呢?我当然也不例外。
在做焦虑报告时,有一题问道“现阶段焦虑的原因”,我选择了“钱”,然后看到了钱后面的说明(钱是所有人的痛),这一下就把我给看笑了,原来,不仅仅是我焦虑没钱,大概这是每个人的通病把?没钱的焦虑什么时候能有钱?有钱的焦虑钱太少?谁也会因为钱而焦虑,这么一想,哈,我就是一俗人,钱的问题我有,大家都有,这样是不是平衡了很多呢?
还有一题更有意思,“与睡眠相关的行为”,等我看完所有选项,更欢乐了,其中有一个选项是这样的:“带着几乎无法抑制的愤怒盯着你平静熟睡的伴侣”,想想看,你正在为失眠而焦虑,可是你的舍友、你的爱人正在熟睡,即使你虎视眈眈地盯着她,依然平静熟睡,不为所动,哈,你会怎么做,是把她推醒,让她不能继续睡?还是就这样把愤怒藏在心底?
书中最让我上瘾的游戏就是走迷宫,在图上画来画去,发现怎么也走不出来,耐心把已经画过的线擦掉,再次重新开始,不知不觉,时间悄悄流逝,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书中很多的游戏都可以玩起来,比如,“那些你不想收到的信息”,你可以选择把它打印出来,剪碎或撕碎,是不是很过瘾?
看到那些名人也曾经焦虑过,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无论是电影院、电梯、地铁、飞机等,这些场景下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会干扰环境,他们会制造困扰,如何应对,你需要好好读读本书。
最关键的是,这本书可以随时随地开始,你翻到任何一页,只要进入游戏,就会开心无比,开怀大笑,马上焦虑就会逃之夭夭,无处躲藏。
你可以在书中发挥想象力,想这么画就怎么画,画头发、画胡子、画衣服、画气球、画文身、画植物……只要你高兴,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是不是很过瘾呢?
《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读后感(二):有趣的治愈书,把生活当游戏“玩”!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我们小时候很少出现的情绪正不断滋生,这种情绪的名字叫做焦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中总会出现那么几件让你感觉身心疲惫,焦躁不安的事件。一旦陷入这种焦躁的情绪当中,无论是你的精力还是精神都会被大量消耗,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那么,怎样快速摆脱这种焦虑的情绪呢?
《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这本书就写了很多可以让你走出焦虑的小方法。本书作者约尔丹·瑞德和艾琳威廉姆斯是两个很有趣的人。他们共同撰写了105个十分幽默有趣的小游戏和冷知识来帮你转移注意力,缓解突如其来的焦躁情绪。
因为某些问题长时间的失眠熬夜,只有宅在家里大吃特吃才能使你身心放松,身边的人都觉得你有焦虑倾向,完全不想要进行任何社交活动。若是以上说的几点没有中一半以上,那么恭喜你,你还不算是一个重度焦虑患者。一些有趣能放松身心,或者能转移你注意力的小游戏对你应该很有用处。若真的焦虑达到一定程度,那么为了你的心理健康,还是早点去看心理医生比较好。
这本书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游戏和冷知识,比如根据某些特定的事情写出一篇精彩的故事,或者按照顺序逐渐放空身上的器官。告诉你有这么几个绝无灭绝风险可能的物种,和生活中那些容易引起你疲劳症状的事情。或许乍一看或一天会感到有些无厘头,但若真的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做又感觉意外的很有趣。
而且焦虑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他总能让你发现身上的一些小毛病,还能让你随时应对各类外在危机,你会再三检查炉子有没有关火,说不定就能拯救你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上面也写了很多缓解焦虑的小方法,我罗列了一些我个人觉得最有用的那么几条。 1:不要害怕身边的人担心,将心中的焦虑尝试分享出来。 2:真心实意的去夸赞某人,并享受因为这次夸赞而带来的夸赞。 3:告诉你最爱的那个人你爱他(她)并给他(她)一个拥抱。 4:给你的父母打电话,耐下心来听一听他们的唠叨。
焦虑并不是一种可怕的情绪,只是现在人人都有的普遍现象。正视它,它能不断锤炼你的内心,让你变得更加强大。若你今天过得实在糟糕,请不要觉得倒霉抱怨,耐下心来,找一个有趣的人聊聊天,或是做些有趣的事情,然后想想,既然今天都这么糟糕了,那么明天一定不会比今天更差。
《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读后感(三):把焦虑当作朋友
我患上了一种叫做焦虑的病。
今天又刷了半小时抖音,该做的工作没做完,好焦虑;领导安排我做工作汇报,当众发言没信心,好焦虑;还完花呗后的银行卡,比脸还干净,好焦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变成了我的影子,成为我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梦魇,而沉溺在焦虑中的我,无法躺平,无法佛系,只能在不安和紧张的漩涡里苦苦挣扎。
当我和他人倾诉我的焦虑,才发现焦虑并非独属于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焦虑,焦虑是现代人无法言说的心理阴影。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焦虑,你会发现《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把焦虑当成生活的调剂品,生活处处有惊喜。
本书是治愈无数焦虑星人的非正常解压书,通过105个解压小游戏、小建议和幽默冷知识把烦人的焦虑在爆笑中炸成开心吧!
我从一拿到书的时候,就从封面嗅到了一丝“不正常”的味道,闪瞎眼的配色,鬼畜的画风,无厘头的排版,都在说明这不是一本让你在书桌前正襟危坐的读物,而是让人一秒钟就放下心房,跟着作者一起疯,一起闹的解压书。
书本内容也是互动性极强,如自画像,各种涂色游戏和填空游戏,当我心情烦闷的时候,随意翻开一页,照着书中的指示,或画一幅画,或是收获一个破解尴尬的小技巧。说来奇怪,烦闷的心情随着我的操作就在一刹那烟消云散,看着自己糟糕的涂鸦,我竟有种说不清楚的畅快,长出了郁结在心中的一口闷气。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创作出的艺术品。
看似玩闹的背后其实是有着心理学的依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而又会来临时,人们对危险持有警戒态度,并伴随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心理状态。
同时焦虑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你将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精力和情感就会投入到哪里,因此,要想不受制于焦虑,你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焦虑的问题中转移出来。
因此通过本书的各种小游戏、小测试,我们转移了注意力,并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焦虑的真正面目,既然害怕未知,我们就将焦虑呈现在纸上,画中,而不是留存在心里。通过绘画,我们挖掘出内心的恐惧,直面它,当所有内心的情绪都呈现在太阳之下,那些消极负面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而我们又拥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在看本书的时候,也在思考另一问题,焦虑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焦虑不可避免,我们又该如何与之共处。其实焦虑如同其他情绪一样,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当我们有任务要完成而又没有完成的时候,是焦虑督促我们马上行动,当我们不眠不休的刷抖音,打游戏,也是焦虑让我适可而止。我们需要的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焦虑,而不是杞人忧天的焦虑。所以能善用焦虑,反而可以让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奋进。
成年人的世界,要学会跟焦虑做朋友。
《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读后感(四):《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一本非正常的解压书,边玩边治愈系
生活有点烦,常有各种烦恼防不胜防,难以抵挡,忧虑到焦虑。每一个明天都是未知的,紧张焦虑是正常的。如何面对紧张焦虑,心情烦躁呢?只能默默疗伤?大可不比,来一本非正常的解压书,一边玩,一边放松。
书名就莫名喜感,《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那就玩起来。
明晃晃的黄色色,醒目的大小图,名字,自由飞散。一看就是一本不那么正经的治愈心理学系列书籍。
脑洞大开
作者很有想象力,能把焦虑情绪玩出那么多花样,搞怪顽皮地让人意想不到。
比如,在讲到与同性人已经告别后,却又发现大家还是去往同一个方向。超级尴尬的,说什么好呢?
作者给出12种小建议,可能分分钟推翻你原有的人设。
比如除了跑起来,这种不怎么样的建议,还有定格不动,发出哔哔地信息提示音。怎么感觉更尴尬了?更损的主意是,假装走另个方向,快速绕回来,包抄对方,从灌木丛里突然跳出来,大喊:“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到底是尴尬还是让别人尴尬?
社交NB症要犯了。
假装接电话,或者真的拨个电话出去,这招倒是可以试试。
当然,也有不那么无厘头的,比如,一本正经地教你念经。
要你一遍一遍重复地念,
是的,任何事情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越过它人生可以继续向前。不用过分忧虑未知的明天,也不要把它想象得有多可怕。
《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用105个便于操作的小行动,来告诉你,焦虑时候,担忧是没有必要的,用有趣的想法,好玩的游戏,让自己心情放松,焦虑也只是生活的调剂。
可以自由发挥
这本书最优秀的亮点就是涂色了。大面积的留白,让我这种有点绘画基础的人,忍不住动手,给它填满。当然没有手绘基础的人,也可以大胆尝试。用自己心仪的颜色来涂涂抹抹,本身就是个很治愈的过程。
彩铅、水彩笔都可以直接上。我是用的水粉大毛笔直接上的,温馨提醒操作时水分一定要少,纸张遭不住折腾。但是,拿来玩的书,本来能玩就是有价值的了。
读起来很轻松
解压的书,没有理论说教,也没有关联性的情节,随便打开哪一页都可以看,也可以说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想画就画。
那些时不时出现的问题和填空题,也是在引导读者去自我审视,找到自我放松、平静的事物和方法,在不知不觉间就缓解了焦虑情绪。
书中有句话很认同:
我们的灵感总是忽然就展现,想想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想法才会出现焦虑呀。
盯着焦虑好好看,就会发现“焦虑就是我的有氧运动。”运动大脑,也运动身体,在运动下手指涂涂画画,再做点能够帮到别人的有意义的事情,焦虑什么的,玩玩,笑笑,就忘记了。
生活是有点烦,但也很好玩。
《生活有点烦 但也很好玩》读后感(五):《生活有点烦,但也很好玩》——什么是知识焦虑?
除了你自己,没有什么能给给你和平。 ——艾默生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刻,有时候是那么一瞬间、有时候又很持久。
我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我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是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能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但是有一天,我们会悲伤会不快乐,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起劲,这种无缘由的状态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一样。
我们都不会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信心满满、保持热忱。总会在某些时刻无缘由的疲倦、甚至厌恶一切。
更何况我们的世界处于一个不断熵增的过程,不确定性因素的不断增加,仿佛奋斗的意义被打了折扣,大家都习惯躺平,“我很焦虑”逐渐成为我们的口头禅。
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玩的书,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做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小游戏肯定能为当下的我们减轻焦虑的症状。
但这次我要以知识焦虑为切入点,分析一下我所经历的知识焦虑的原因和对策。
我的知识焦虑
好像整个社会都处在焦虑当中。
害怕没有足够的金钱能够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生活;害怕没有足够的知识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害怕没有良好的健康来实现基业长青。
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来说,我时常对知识产生焦虑。
都说教育改变命运,对于教育的功能我仿佛有了一种路径依赖,仿佛要不断的吃下更多的知识,才能有更多的能量。
慢慢的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欲望,深陷于此。仿佛如七宗罪的“暴食”。
对于知识的焦虑其实有两个悖论,一是知识爆炸,二是知识的有限。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丰满的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各种信息群魔乱舞;真的假的或者相对真的、或者相对假的都让人迷花了眼。
现代知识体系的形成已经是分科治学,如繁盛树木一样枝干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
人的精力和时间的相对有限根本无法获取关键信息,在这个时代成为像达·芬奇那样的通才越来越难。
对于汲取知识本来就是一个反人性的行为,相比于动画和视频这种观赏性强的媒体形式,阅读文字仿佛是一种煎熬。
但是很多知识需要从体系的书本中获得,文字承载了太多意义,体系知识则无法通过视频和动画获得。
既然无法获取全部有用的知识,而你又妄想获取到所有对你有用的知识,而这就是一种焦虑。
焦虑源自自己错误的认识和不切实际的判断。同时现在市面上有人在大肆贩卖知识的“毒药”,那种,“三天学好英语,5分钟学会管理”让看书的人对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产生错觉。
这种好像在学到了东西,可是就如我前文所说现代知识复杂如树,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些碎片化知识给人满足感,继而会影响他对现实的判断和决策,并用学到的所谓的知识来解决所有问题。
二是知识有限。
知识永远是对现实环境是滞后的,当人们试图用牛顿定律解释所有的物理问题时,量子领域却不适用。
爱因斯坦在大学任教时有一天给学生出试卷,助教问:“先生,为什么您今天的试卷和5年强一样,是否会有点不负责任?”
爱因斯坦回答:“问题是一样的,答案已经变了。”
我们的知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经久不衰,而需要考虑现实,在实践当中磨练才能成为知识。
因而知识是有限有用,那么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可是思维能力却不像知识那样可以考量,而是一种抽象的形式。
这种模糊和抽象让我陷入了焦虑,我不知道学会了这个思维模式没有,我害怕自己鱼目混珠。
所以这种模式就陷入了一个升级打怪的怪圈,总是在学习害怕学习失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知识的焦虑就会愈发强烈。
避免知识焦虑
那么我该怎么避免知识焦虑——学习思维模式。
比如我爱读的经济、金融,我需要看作者是通过什么证据来推出观点的,当然每本书都有一个明显的观点,或者多个观点的杂糅。
比如小说,作者是通过事件推进人物还是人物脸谱来推进事件,这些思考都是对思维模式的锻炼。
总之不要不带着思考和问题去读书,如果是带着记录知识点的目的去读书,我们人类肯定不如计算机。
对于作者和论证过程和演绎手法是重要的思维模式,你会惊讶发现就悄悄的被她说服了,而你却浑然不知!
思维模型的优雅令人欲罢不能!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