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的米粮川
甘肃是中国的贫困省份‘’会宁是甘肃的贫困县。有幸,关川是会宁的米粮川。关川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多少年来,关川的山山水水,关川的风土人情,都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最近,听了一部讲述马家堡回民和汉民团结闯业并剿匪的悲壮故事的小说,特别是今天早上看到了南下雨先生发表在《天南地北会宁人》的《关川印象(序)及千年关川(一)》后,更有一种把感触写下来的冲动。
童年的记忆,是爸爸口中的关川和关川渠。五六年,壮年的爸爸作为民工,背着铺盖来到关川小寨子修关川渠,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修建沟上的通水土坝。当时主要用背斗背土和筐子抬土筑坝,吃大灶,住土窰洞铺麦草,条件极其艰苦。在县委副书记王君党的领导下,经过数万人一年的奋斗,修通了关川渠,使万亩关川良田能浇灌上从定西经石峡流下的洪水,变成了稳产高产的真正的米粮川。后来,我骑着自行车,在渠边的架子车路上,沿石峡顺流而下过马家堡,牛家河,黑庄,到头寨子分成东西二渠。东渠过关川渡槽,沿二寨子,成牟家,一直到冯家堡。西渠过头寨子,陈家窝窝,姚科,成家隔坡,马家川口,小寨,武家窑,直到河西坡。绵延数十公里,通过支斗渠,把定西鲁家沟石峡湾的洪水送到平展展的良田里。工程之壮阔浩大,在解放初期,是会宁定西乃至全省的一大壮举。使苦甲天下的会宁人民粮食生产有了大改观。
1964年,大哥作为基层干部,被抽调到头寨公社共丰大队,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史称关川社教。
半年的工作,和共丰河西坡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和南维平南维藻弟兄成了好朋友,他们两家的儿女走到哪里,都要打听大哥,替他们的父母问好。到后来,他们的女儿在土高上高中时,带着大人们的嘱托,带着他们的特色食品米黄馍馍,和我一起,到我家看望父母和哥哥,两家结下了长久的友谊。
父兄言传中的美丽关川,成为我多年的畅想。七三年暑假,带着多年的向往,带着同学的情谊,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关川。早上出发,沿草滩白草塬一路西下,经过郭城驿,赶了一百二十里路,中午时节到了共丰村,去了同学樊桂兰家,受到了她们母女热情的招待,在她的带领下,又去了南居秀和南居芬家,两家人的热情有加。顿顿油馍鸡蛋,凉粉凉面,臊面干拌,都是会宁北乡人招待客人的最好饭食。又在她们的陪同下,趟河过列石,跨渠走田埂,第一次见到水浇地,见到了茂密的绿油油的庄稼,看到了宽阔美丽的关川。随后又去了二十多里处的头寨东河坪,去知青点看望同学李庆会他们。在两处流连多日,不忍离去。
还有一次,骑车去马家堡兰延公路工地,看望作医生的朋友陈世龙,返回时乘坐女司机开的拉石子的嘎斯车,又游历了一次关川。
最亲历关川的是1975年春,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头寨公社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去关川工作。工作队规格很高,县委组织部部长任队长,宣传部副部长宋伟任前队长。每个大队一个工作组,十几个人,由公社书记或县里各局局长任组长。我开始在成牟大队隔坡生产队,一起的是县委办公室许姓干部。到第二阶段,由于发展不均衡,队部开始抽调人员组成数个小组,去部分队帮忙攻坚,去了好几个大队。最后快结束时,应公社党委的请求,组成了三个工作组,去东山即铁木山的三个大队,名曰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工作组。我带领四个人去了喜坪大队,在铁木山上转了半个月,见到了山上特有的洋麦和洋麦杆当瓦的土房,还有那青石板上放木墩点火熬茶的石板炉,这可是铁木山上人特有的用具。还看到了久负盛名牛门洞遗址及铁木山古庙宇和仙洞,这两处名胜古迹在附近各县很是有名。
西边去了中山梁,在定西白碌碡和榆中贡麻井转了一圈,看到了山连沟沟连崖的塬边平八岔,领略了西海道家塬和中山梁那又高又陡的山沟地貌,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东西二面山区和平展宽阔的川区,有着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关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共丰河西坡的李家药铺,六百户的七佛,马家堡的回民小镇,一直在定会靖三县广为流传。
关川民风淳朴,性格豪爽,善交朋友。我在成家隔坡不到半年,就和成宗吉父子,成积泰、成积甫丶成积善弟兄和姚科李家二叔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住在下乡市民吴玉明家,善良的老人,可爱的姑娘和媳妇也和我十分亲密,至今难忘。
近二十多年,只是坐车在很窄的省道上路过,看到了头寨镇的新貌,看到了黑庄的新农村,只是无缘再访故人,只能在熟人的闲聊中略知一二。大多已经老去,有的已经作古,偶尔能遇见他们的子女和亲戚,亦显得非常亲热。
美丽的关川,朴实的人,更有那甜美的洮河水,养育了甘甜的苹果和冬果梨,鲜嫩的蔬菜,大而甜的西瓜,高产的玉米和小麦,使关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