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5 00: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的读后感大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是一本由马克思 / 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7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精选点评:

  ●本卷最主要的是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者更是占据了主要的篇幅。从个人角度更注重费尔巴哈提纲中思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德意志思想社会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最值得一读的是费尔巴哈的部分内容。

  ●就算看不懂也得是满分的书。。。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各类人的批判

  ●谁是主笔,很难说。恐怕永远不太可能确证了。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读完完整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目标达成,还要再读!再读!再读!

  ●平生不读马克思,一大憾事也

  ●拼命啃了一个月,忍住没胡乱翻过去,终于!最好在读资本论前读完。我还没能力胡乱评价,毕竟还够没达到被马克思批判的这些思想家的水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一):马恩全集03·马恩在1845,历史唯物主义

  马恩3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历史唯物主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马克思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宝贵的高级哲学,活的,自信的,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有主观能动性的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很幸运,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就教了这么先进的哲学。

  之后复盘人类历史,生产力逐步发展,分工,私有制,手工业,城市,大工业,资本的形成,劳动的异化,无产阶Ji的觉醒。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严重制约时候,不断的ge命,新的先进阶Ji推翻旧的统治阶Ji。最终,劳动的异化到极限,无产阶Ji作为除了受压迫,受自己的劳动产品压迫,别的一无所有的时候,无产阶Ji的革命,要推翻阶Ji压迫,人类消灭异化,解放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是穿越者的视角。

  列宁主义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的视角就是穿越者行动者的视角。

  当你从21世纪穿越到19世纪,20世纪,你有先进的理念,你对科学和迷信、权威和奴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你活在当下,生存在当下,你要怎么办?

  你突然就想到了很多:比如,穿越者、觉醒者、同路人、同盟军、先锋队,世界无产阶Ji联合起来,不断革命论等等。

  本来想在穿越者这个点上发挥发挥。困了。

  三、吐槽圣布鲁诺、圣麦克斯翻了翻,没细看。

  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浅薄,最近读早期的马列,觉得他们早期还是闲工夫比较多,花了太多时间跟没用的人贴身缠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随想

  简单分享马克思早期的一篇论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阅读感受。需要事先点明的,受限于篇幅,并不能尽然表现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但笔者希望限制论题,即希望能以些许核心概念,结合哲学史的发展,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以及其对本体论即唯物唯心对立的问题的革新作出有针对性的概括。

  进入正文之前,有些个问题作为前提需要被解决,即《提纲》为何而作?它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提纲》全文字数稀少,篇幅短小,如果只从正文文本出发,想必能直接提取的思想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以《提纲》原点,树立一个坐标系,了解《提纲》如何继承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同时如何为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其发动的哲学革命的发展奠定基础。

  原来,《提纲》是1845年时马克思为记录其自己思想而作的随笔。在此之前,除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外,马克思已经发表了诸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重要的著作。我们知道,在《神圣家族》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对鲍威尔为首的思辨唯心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这之前,鲍威尔曾高扬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此建立自己的哲学。鲍威尔说:“如果说斯宾诺莎主义是他的哲学的必然起点,那么费希特的‘自我’概念就是他的哲学的完成。”但马克思随即反驳说:这种自我意识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 (文集1:342)什么意思呢?陈晏清老师曾指出所谓脱离自然的自我意识,无非是“纯粹从意识出发,要完全在意识中构造起对象来。”[①]这一点,在费希特和胡塞尔的哲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前者的费希特通过“自我“设定(Setzen)”非我“的方式,把一切意识都看作对自己的意识;而后者的胡塞尔则通过现象学还原设立先验自我,从而把人类认识的对象看作是自我构造的。那么这里显然就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完全以意识为依据构造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那么我们如何超越意识,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能认识的完全在意识所构造之范围内,那么我们对其意识之外是完全不可说的,因此这就不可能不产生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即我们的知识只能在经验范围内其作用,而对于经验背后的实在的本质,我们是不可知的。所以,马克思寄希望于把我们认识的根据重新拉回到客观世界之中,但是马克思鲜明地反对旧唯物主义的思维路径,因为按照旧唯物主义的逻辑,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完全来源于世界,这就导致了”如果人类的理性完全来源于世界,受制于世界,那么人类的理性如何能动的认识世界?“的问题,因为如果人类的理性和世界的规律是同一的,那么人类显然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任何区别,这时候如果跳跃地认为人类具有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便是一个非法的设定了。既然不能把人类认识的依据完全看作是物质的,也不能看作是纯粹的”自我意识“的,那么便只能对他们加以综合。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认识的根据不在抽象的物质本源,而就在于现实的人类生活。

  这也才引出了今天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此前,费尔巴哈虽然坚持了他的唯物立场,但是却把人看作是抽象的“类本质“,把人类认识的根据理解为“类直观”。但是如果人类的认识完全是感性的,甚至于知识都是被理解为感性的活动,那么很显然这种直观就具备了某种类似于笛卡尔所谓的“理智直观”,而这点恰恰是和费尔巴哈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矛盾的。

  因此,马克思鲜明的反对说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的能动的、革命的实践。因此,费尔巴哈只能通过把人类理解为一种类直观,一种通过直觉通达本质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的知识。

  到了这里,才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于费尔巴哈哲学进行批判,以把人类认识的根据重新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把人类本质的基点重新回到现实的人里去。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把这本书的核心问题理解为如何调和旧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一次尝试了。马克思提出的方案便是“实践”,即把费尔巴哈提出的所谓感性和理性的根据看作是“实践”的,这就构成了《提纲》第一条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正如马克思在第一条提纲所说的那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②]把人类的认识看作是实践的,实际上体现了对于唯物和唯心两种立场的调和,因为实践的观点实际上能够把唯物和唯心都包含在自身之中,这体现实践把人类的认识根据还原为了现实的人类生活,在这种思维路径之中,人类的认识活动只能体现为一种实践活动,扎根于自然的活动,那么自然只能理解为一种人化自然,那么进而我们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也只能基于“人化自然”,纯粹的自我意识是不能存在的。换言之,以实践为中介,马克思构建了一个现实的自然和现实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避免旧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弊端。

  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贯彻了这种观点,通过《提纲》的引领,我们可以领略到马克思对于哲学所作出的深刻反思,当然,这也为我们之后进入马克思的哲学世界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①]陈晏清:《马克思主义高级教程》[M].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三):【转】聂锦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献学问题

  作者简介:聂锦芳,男,1966年8月生,山西寿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摘自聂锦芳著《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了它的写作时间是1845年春天,地点是布鲁塞尔。由于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以后论者对恩格斯的说法几乎没有疑义,由此延伸开来,大多数人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准备性文献或理论大纲,《提纲》中的11条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旨趣、特征和体系架构。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会发现,离开《提纲》写作的语境和意旨,把马克思针对特殊情况而写下的一些想法、论点提升或夸大为马克思对世界、对哲学的一般理解,是很不准确的。在这里,弄清《提纲》的写作时间和目的对客观解释《提纲》的思想至为关键。 马克思的这册笔记本里的内容虽然写于1844-1847年之间的不同时期,但《提纲》第一条前面紧靠着的四行文字却与《提纲》是同时写成的。关于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较早研究了马克思手稿的格·亚·巴加图利亚[参看巴加图利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1辑,第19-36页。遗憾的是,巴加图利亚虽然也看出《提纲》前面的文字与《神圣家族》有关,但他没有进一步深究二者到底是如何关联的,反而他转换了思路,根据恩格斯编写的一份供研究用的书目,确定《提纲》写于1845年4-7月之间,并进一步确定写作时间约在4月初。这实际上是对恩格斯的说法,即《提纲》写于1845年春的再度证实]与90年代又试图从手稿入手寻找对《提纲》的新解释的陶贝特[1]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这四行文字是: 神灵的利己主义者与利己主义的人对立。 革命对古代国家秩序的错觉。 “概念”与“实体”。 革命=现代国家的形成史。[2] 抽象地看,这四行文字非常费解,与《提纲》下面内容的联系也不很清楚。然而了解《神圣家族》内容的人都知道,这些恰恰是《神圣家族》中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那几小节的议题。比如,马克思在《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那一小节中批判过布鲁诺·鲍威尔关于革命的观点。在鲍威尔看来,法国革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类秩序,但是,它所产生的思想并没有超出旧秩序的范围,革命不得不满足于民族的纯粹的利己主义,甚至煽起这种利己主义,同时革命又不得不“承认最高的存在物,……确认那应该把单个的利己主义原子连接起来的普遍国家秩序”,靠这种办法来抑制这种利己主义。马克思对此评论说:“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把市民社会的原子彼此连接起来的不是国家,而是如下的事实:他们只是在观念中、在自己的想象这个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3]至于笔记中有关“‘概念’与‘实体’”的内容与《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有关。马克思指出,鲍威尔关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史讲义》和《精神现象学》。[4]黑格尔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并得出结论说,如果实体不想在浪漫主义中遭到毁灭,就得进一步过渡为“概念”和“自我意识”。鲍威尔则认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它向反动势力投降以后已经淹没在浪漫主义里了,批判的批判承认它有时以实体作为前提的矛盾之处。随后,马克思回顾了黑格尔关于实体与概念的关系,提出了他关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那个著名评价,即认为他们两个人都只是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实体或自我意识。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5] 以上这些议题的关联性表明,《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有关。我们知道,《神圣家族》试图从总体上评价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时从思想史上对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德国思辨哲学作出评价。在马克思看来,通过揭示自爱尔维修以来的唯物主义同从巴贝夫直到欧文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就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观念在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那里已经存在了。然而,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批判是让德国哲学家学会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必要前提。正是这样一种考虑使马克思产生了一个计划,就是要编篡“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勿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6]很显然,《神圣家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计划,因为它对作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清理,过多地叙述了法国唯物主义,而对同属于这一谱系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剖析非常不够,这是一个缺憾。此外,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里,同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别的鲍威尔思辩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也是需要甄别清楚的,《神圣家族》着眼于、用力在前者身上,对后者的论述就理应成为《神圣家族》的后续工作。而且上述缺憾从《神圣家族》出版以后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和争论中更加凸现出来。这样说来,《提纲》写作的契机并不是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准备,理论工作和研究计划的尚未完成,以及当时围绕《神圣家族》所展开的争论可能才是写作《提纲》的直接动因。而我们知道,这种争论是到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才展开的;又由于这一卷出版于同年6月底,所以,《提纲》不可能写于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写成的。 关于《提纲》的这样一种解释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提纲》与《神圣家族》在思想上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提纲》的思想只能视为马克思进一步论证新世界观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纲》解释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契机,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提纲。第二,就《提纲》的内容而言,它们是针对当时德国特定的思想形态而进行阐述和评论的,他之所谓“哲学”云云,绝不是指总体上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哲学,而是特指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以观念解释和构建世界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因此不能把诸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论断,解释为马克思鄙视“哲学”、进而主张消解“哲学”,排斥哲学在社会有机体系统和社会意识结构中可以有一席之地,不要哲学了;认真分析马克思的原意,他所说的“哲学”只是当时德国独特的具体思想形态。 除了写作动机、目的与时间的甄别外,对《提纲》的内容的考证也关乎马克思原始思想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根据恩格斯为其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的《序言》加的。在该书附录中提纲的标题是:《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1844-1847年笔记本》中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它的时候对其内容曾作了某些修改。谨将马克思原文与恩格斯的修改对照如下:

  第一条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 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恩格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 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 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二条 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恩格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第三条 马克思: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恩格斯: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第四条 马克思: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恩格斯: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第五条 马克思: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恩格斯: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 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第六条 马克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恩格斯: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第七条 马克思: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恩格斯: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第八条 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恩格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 马克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恩格斯: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第十条 马克思: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恩格斯: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第十一条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恩格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通过对照可以发现,以上完全相同的只有第九、十一条,其余的恩格斯都作了程度不同的修改。 如果再悉心比较一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作为其《附录》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间在核心范畴、理论架构和论证思路上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在哲学思维所达及的深度、理论视野所展示的领域以及表述方式的侧重点方面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差别。

  参看英格·陶贝特:《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批判——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产生过程》,载于《关于马克思第一次旅居法国期间的活动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产生过程的研究》,《卡尔·马克思故居丛书》,特里尔,199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3、1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恩格斯致马克思信(1845年3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