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冒险》读后感100字
《和孩子一起冒险》是一本由[澳]戴西·特恩布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孩子一起冒险》读后感(一):陪孩子冒险,是一件酷酷的事
说起孩子冒险这件事情,相信不少家长听到之后的第一反应心情肯定会很紧张,让孩子冒险,那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万一孩子受伤了怎么办?
“放养孩子”行动发起人利诺斯科纳兹说:“我们知道用气泡纸把孩子包起来是行不通的,但是如何戳破这些气泡呢?那就一起阅读这本书吧!”这是他在给《和孩子一起冒险》这本书写的推荐语。这本书对于育儿妈妈来说非常的实用,而且在他看来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做坏事,从中是可以获得学习和成长的。
和孩子一起冒险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的黛西特恩布尔,她是一名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妈妈和老师,还在特殊学校教导过社交障碍行为的儿童。在跟孩子的相处当中,她也是喜欢跟孩子们一起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挑战。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觉得孩子本身是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才更需要去锻炼参天大树的一些品质,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适当的在孩子的行为生活当中灌输一些冒险的精神,这将会在孩子以后的成长经历中给孩子带来无尽的财富。
回想起自己带孩子的那几年,作为新手妈妈一开始总是会各方面小心翼翼,更别说让孩子做冒险的事情,但因为你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所以难免有些时候会刻意的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我真的会在做饭的时候把他一个人放在毯子上走开几分钟,虽然在厨房的我一边做饭一边心不在焉的看着宝宝到底在做什么?但是走开的这几分钟我觉得对于孩子自己相处来说是一种冒险体验。
也正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所以我曾经带着宝宝过过我不同的生活,去爬山去旅游,去逛街去约会,所以一直到现在我就觉得虽然是有了宝宝,但是我没有因为有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冒险体验,对于自己来说看娃生活两不误,岂不是两全其美。
自己带娃的那三年时间里,一边带娃一边照顾着辅导班的孩子们在写作业,很多人都觉得我的生活很辛苦,但是我觉得苦中有乐。或许你可以认为,这是我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既然选择看娃,那就全职看娃好了,我不这么认为,在所有的职业中,最容易被全社会轻率批判的就是为人父母,尤其是母亲和老师。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以往的育儿新观念,通过冒险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为自己,独立的个体。这正是这样的育儿冒险体验模式,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潮流。
《和孩子一起冒险》读后感(二):人生这趟旅途,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坚强
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小婴儿出生时,父母那种仿若得到一件珍宝,紧张兮兮、小心翼翼的样子。父母对子女的爱,纯粹而不求回报。我曾经问过我的父母,在我出生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感觉。父母总是说,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初次为人父母的感觉。孩子小小的、软软的躺在我的怀里,我抱着他,动都不敢动,生怕力气稍微大一点,把宝宝弄伤了。
和家人讨论了很久,以后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每个人都想了很多方法,但最后大家都舍不得对孩子太严厉,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群人经常围在孩子周围,恨不得一步都不离开,就怕出现一点危险。即使孩子现在都已经四五岁了,还是经常提心吊胆的。
朋友打趣我,“你们这是神经高度紧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确实,冷静下来之后,我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这么紧张实在不妥。朋友看我实在纠结,送了我这本《和孩子一起冒险》,说是自己曾经看过的,育儿非常有用。朋友也有孩子,而且她的孩子教育的非常好,我便迫不及待地收下开始学习。这本书看起来非常吸引人,我一直都很喜欢精致的书,这本书的封面很可爱,内文还是双色,里面的插画充满了童趣,我特别喜欢。翻翻内容,50个小冒险,粗略过了一遍之后我就开始跃跃欲试了。
对家长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什么行为会让孩子受伤了。觉得孩子们都非常脆弱,不能经受任何危险,就想一直待在孩子的身边,一部都不离开。但是这本书却讲述的和孩子一起冒险,告诉家长比让孩子远离风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评估风险。我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勇敢的人,那么一味地保护孩子,就会让孩子丧失对危险的敏锐性。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也希望他能够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本书提到的这些小冒险就刚刚好,非常实用,也非常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微留意一点,就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些挑战。而且这些小冒险设计的非常科学有趣,带着孩子挑着做了几个,我明显感觉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前去哪里都得抱着,现在喜欢自己下来跑,喜欢争着抢着帮我们,即使有时候都是帮倒忙,也非常积极。
在跟着书尝试这些小冒险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孩子其实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脆弱,他们非常坚强,摔倒了会拍一拍灰尘站起来继续跑,碰到头了会委屈地跑来求抱抱,然后继续自己玩。其实孩子们非常勇敢,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兴趣,这本书里提出的这些小冒险,就能够完美的将这些趣味科学的展现给孩子们,还能让家长们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和孩子一起冒险》读后感(三):想将孩子养成一只“小老虎”,就和孩子一起冒险吧
文/辣妈Abigale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是不经历冒险,就不能收获相应的硕果。在养育孩子一途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和孩子一起冒险》里有一个理论:越是允许孩子们更多地去玩泥巴、做游戏,去自主寻找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们越会在日后的生活中茁壮成长。 适度、适量且可控的“冒险机会”,能极大地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韧性、有自信心的人。
帅宝虽然只有不到三岁,但我已深深感受到本书某些理论的正确。 同时我想告诉大家,想将孩子养成一只“小老虎”,就和孩子一起冒险吧。 01 冒险的好处 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但过度保护反倒适得其反,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生活。 培养孩子积极面对一切的唯一方法,就是允许他们像真正的孩子一样生活,让他们去尝试、去跌倒、去失败。我们爱他们、支持他们,但同时也要相信他们的韧性。 受很多现代科学育儿观影响,在养育帅宝的过程中,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情况,我一般都很支持他“无知者无畏”的行为。 帅宝从小就“胆大包天”,不会走路的时候就热衷于抓和扑向比他稍大的小哥哥小姐姐、从而吓哭人家;一岁多以后永远跟着大孩子屁股跑,即使别人再嫌弃他也锲而不舍,最终交了一堆大朋友;玩滑梯、秋千、各类车子等冒险游戏,也总是比很多同龄孩子早、比别人疯狂…… 现在马上到上幼儿园的年纪了,他除了身体健康发育好——个子高、有力气、不常生病之外,运动能力也好,交际能力简直就是现在传说中的“社交牛逼症”,遇到下雨天不能出门玩时,他又能坐家里“看”一整天故事…… “冒险”给孩子带来身体、运动、社交、专注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好处,没尝试过的你根本想象不到。
02 冒险的分类 我们常说的冒险,可能多指身体行为类的,比如爬高、高速运动类项目等。实际上,冒险活动包括三大类:身体类冒险、社交类冒险和品格类冒险。 1、身体类冒险 孩子天生就喜欢进行一些身体类的冒险,这是他们学习、成长的一种方式;父母天生就喜欢保护孩子们免受这类冒险的威胁,觉得这能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 而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就像孩子初学走路,必然会经历跌倒、受伤和哭泣,但大人能因此就不让孩子学走路吗?事实上,他们走得越多,就会越娴熟,走路也就不那么让人担忧了。 事实证明,孩子对某件事的接触越多,面对它的恐惧感就会越小。而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但这是件好事。让风险程度适当高于孩子的能力,能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出色。
2、社交类冒险 社交类冒险活动,能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在未来成为更受欢迎的朋友、更有爱的家人和更优秀的同事。 本书列举了一些值得培养的社交类特质,可以供大家参考。比如: 自我意识。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不是放任自流、随心所欲;明白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 孩子明白想要别人的玩具,必须征得别人同意,或者交换,不能硬抢或哭闹着找大人要。这就是自我意识。 不同视角与共情能力。这项不仅对孩子,对大人来说,也是挑战。孩子通过社交类的冒险活动,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共情能力。 尊重和善良。当孩子去和自己不认识的人沟通,这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一项冒险和挑战。我们希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懂得尊重对方,我们想让他们保持善良,并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
3、品格类冒险 利用孩子的长处和优势,来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身份认同感,即品格类冒险。比如: 韧性和自律。帅宝最近喜欢上了看动画,我刚开始规定一次看5分钟,后来又放宽到10分钟。他不同意,各种闹脾气。我告诉他看久了眼睛会坏掉,明天及以后都不能再看了。他还是假装不听就是要看。我坚持关掉。 现在,他自己已经知道,看够10分钟就好了。然后自己说,看多了眼睛会坏掉。 机敏。指孩子认识问题、积极思考、有创造性地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帅宝有时候弄脏了沙发,他会说是奶奶弄的,大家其实知道是他。孩子偶尔对父母撒谎,其实是一件好事,这表明他自己萌生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感。小孩子也应该有责任感。比如,玩具要自己收起来,不然下次可能找不到。
03 如何去冒险 我不想列举有哪些冒险活动,我想几乎所有父母们都应该知道很多。 但有一点,冒险活动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完成。本书介绍了50个孩子和家长都能享受的活动,部分可能算不上冒险,叫体验或新尝试更为贴切(如图,有需要的可以参考)。
我家里常做的是,我在各类育儿书籍里看到有意思的活动,就会去尝试或怂恿爸爸带娃尝试。对于男孩子,经常和爸爸一起疯,一起玩,自然会产生很多让你心惊胆颤的冒险活动。 除了活动本身的乐趣,这些活动也给大人和孩子一个认真沟通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明白为什么有些风险是值得的,为什么过高的风险是有害的。 当孩子在下一次冒险时学会思考风险的高低,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04 写在最后 在保护孩子安全和鼓励孩子冒险之间,永远存在到底哪个更好的权衡。但有一点,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只坚强勇敢的“小老虎”,而不是胆怯的“病猫”。 所以,我们不妨大胆一些,陪孩子去冒险。我们要坚信,在人生这趟旅途中,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