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句台词点燃怒火,这次真不冤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句台词点燃怒火,这次真不冤

2022-06-02 09:47:33 作者: 林尉 来源: Vista看天下 阅读:载入中…

一句台词点燃怒火,这次真不冤

  最近,关注儿童文艺作品,成了全民话题。

  似乎任何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前几天我刷到一位短视频博主,怒骂现在的小孩看的东西都太糟糕了。

  博主说自己跟着孩子看了两集动漫,结果整个人都麻了——

  《叶罗丽》。

  据他所说,这部动画里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台词:

  “这个女孩穿得一点都不华丽,我们不要和她玩。”“我是什么什么公主,怎么会跟你们这些穷人在一块儿玩。”

  还有公主想办法给王子搞钱的情节,总之满屏都在聊钱——

  “这都什么玩意儿?利用小孩对金钱的好奇,疯狂扭曲她们的价值观。”

  via @溜溜哥

  这条视频收获了28万赞,4万转发,很多网友群情激愤。

  办公室里一位当妈的同事看完深表担忧:

  “说实话,比起儿童绘本上画了几个丑娃娃,我更害怕我的孩子在他人生最容易塑型的阶段,就变成了一个用金钱来区分三六九等、区别看待他人的人。”

  另一位当爹的没看完,因为已经飙上了脏话。

  老实说,作为一个没生过小孩的人,我不是很理解他们反应如此激动,抱着好奇我就去搜索了这部动画。

  豆瓣3.2分,差评如潮。

  评论区里,每年都有很多家长愤怒控诉。

  片子确实一言难尽,充斥着玛丽苏早恋、校园霸凌和身材焦虑等内容。

  独独关于“阶层区分”,刻画得其实并不多。

  我了解的两个片段,一是反派羞辱女主寒酸,“家里这么穷手机肯定是偷的”这种狗血剧情。

  另一个就是体育课上,女反派对女主人身攻击,嘲讽她这么穷怎么好意思出门。

  基本都出自反派之口,并没有看到什么公主不和穷人玩、公主给王子搞钱的戏码。

  我不是一个人,有些网友表示自己看了八季,都没看到这样的台词。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更耐人寻味了——

  为什么一段未经证实的视频,仅凭短短几句话就能迅速撩拨家长的心,引发大规模的焦虑?

  答案是,因为生活里早已不乏类似的例子。

  早在2021年5月,博主“反裤衩阵地”就曾发文《小学生看的动画片,成年人看了脸红》,批评叶罗丽价值导向有问题。

  评论区有网友说,怪不得自己有次拉着一个旧行李箱在街上找房子租,竟被一个学生羞辱,“看,这就是穷人!”

  前文提及的短视频博主也讲过,有一天自己在吃馒头,大女儿突然问了他一句,“爸爸,你是穷人吗?”

  为什么这么说?女儿的回答是,“因为你吃馒头。”

  via 《小舍得》

  通过吃穿住行这些物质条件来评判富贵贫贱,当孩子身上都被这种势利拜金的阶层观念渗透时,叫人如何不心惊。

  动画片只是表象,它背后体现的价值观,才是网友们真正担忧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好像越来越爱分三六九等看人了,一种拜高踩低的价值观又开始死灰复燃。

  01

  “踩低”,越发露骨

  大家意识到这种不对劲,是因为舆论对穷人的歧视已经越发露骨。

  一开始,是荧幕上偷懒的刻画大行其道,虚构的故事里没有一个讨喜的穷人。

  从《欢乐颂》里典型的“凤凰女”樊胜美,到《流金岁月》里来自小地方的底层女孩袁媛。

  她们不是富二代、商业精英,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千金,一个人跑到城里打拼。

  搁过去,这可能是一个底层人士逆天改命的励志故事,带着几分女性力量。

  可国产剧的刻画总是在告诉观众,她们的生活主要是对着酒桌上的土豪赔笑、试图钓金龟婿;

  或者伪造白富美身份混进大公司,手段毒辣、心思下作。

  这些来大城市打拼的穷人,试图打破自己阶层的天花板,几乎无一不被污名化为“拜金虚荣”。

  而且审判他们的理由听起来相当正义——

  “人不怕穷,就怕贪。”

  这非常诛心,就好比那句“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在听到这些话之前,我还只是单纯的丑和穷。

  这种认为穷人一定会带着更多天然劣根性的设定,其实就是一种出身决定论:

  “穷人就是更懒、更笨、更卑劣。”

  很多观众对剧情咬牙切齿津津乐道,看到的时候也不觉得有啥问题,直到这套逻辑在生活里也频繁出现。

  一些新闻报道里出现的穷人,往往会遭受更多恶意的揣测。

  短视频曾火过一位工地边卖水饺的摊主,因为看农民工舍不得吃10元大碗,就干脆决定把价格统一在”8元吃到饱“。

  然而新闻播出后,她却被很多人网暴说一定是僵尸肉水饺。

  仅仅是因为她衣着朴素、她的摊子看起来很廉价,就揣测她做生意品行低劣,甚至还扬言说她这种摊子早就该封了。

  后来她接受一些自媒体采访,在镜头面前哭了好几次。

  via @姜仔美食测评

  有农民工UP主,因为拍摄了一段吃自热米饭的视频,他被质疑做戏摆拍。

  尽管在此之前,他已经拍了无数个工地上干活的视频。

  但网友依然质疑他身为农民工,生活不可能这么体面:

  农民工的手怎么可能这么干净、农民工居然会花18元买自热米饭、农民工哪舍得喝两块钱的矿泉水……

  在他们眼中,似乎靠体力劳动挣生活的人,就一定是蓬头垢面,是脏、乱、邋遢。

  最让人觉得寒心的,莫过于对底层普通人的偏见,渗透到了学校。

  前几天,福建一小学班主任被爆在班级群发表歧视言论,让很多网友咋舌。

  在网传的聊天记录中,该班主任称一学生纪律和学习差,和家长发生争执:

  “就是一个乡下人,做梦都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

  “有素质你怎么还在当工人?”

  “滚到别的班去。”

  言语中一直直指学生家长是乡下人,因此低人一等、品德有亏。

  后教育部回应:系编外教师,已解除劳动合同

  将家长分三六九等看待的事情其实早已有之,但这件事为什么格外令人愤怒呢?

  是因为它已经露骨到直接脱底裤了。

  有些学校调查家长职务信息,好歹还披着一层伪装的外衣。

  比如通过让孩子画车标这种隐蔽的手段,悄悄调查家庭用车信息。

  被揭穿后,也总还要找借口称是为了培养孩子,建立对形状和颜色的认知。

  然而现在竟敢直接当着班级群其他人的面,出言嘲讽。

  无异于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02

  “拜高”,无限蔓延

  对穷人刻薄严苛的同时,是近些年社会风气对“富”的崇拜,在无孔不入地通过各种媒介,推送到人们面前。

  某“集团千金”人设的UP主,曾因一个潜入自家建筑项目”体验生活“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

  视频里,她一边得意地炫耀不戴安全帽者罚款200,价格还是自己当时定的;

  一边吐槽工地干活儿一点儿不累,等收工的时候要跟爸爸点名要哪一栋哪一户,”因为里面有几个钉是我钉的。“

  轻轻松松干完活后,她还要当着工头的面展示自己的收账短信:

  工资进账200元,银行余额上千万。

  然后在“工头”的一脸震惊中扬长而去。

  这位工头后来也被扒出,其实是配合演戏的网红

  真是好一出”大小姐微服私访、包工头有眼不识泰山“的戏码。

  不是单纯的狗血,而是精准地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给观众带来强烈刺激。

  可即便是如此刻意的骑脸打工人的行为,在扩散到全网、被骂到翻车之前,其实还收到了不少网友“柠檬式羡慕"。

  UP主的核心粉丝群,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视频中对底层劳动者的蔑视戏谑和“大小姐”的轻盈潇洒,形成了多么讽刺的对比。

  视频扩散发酵后,大家才逐渐反思:

  十年间,我们的舆论怎么从并不正确的“仇富”,走到了同样扭曲的“媚富”?

  前两年,对“千金”“少爷”的崇拜,主要还集中在娱乐圈。

  年轻明星家里的大别墅让人震撼,“人间富贵花”“某地少爷”的人设是圈粉利器。

  后来明星塌房翻车事件实在过多,人们开始厌恶“德不配位”,倒也没有多少明星再敢张扬有钱人设。

  但在更广泛的社交平台上,年轻人还是自发地、甚至不自知地向往着“高人一等”的光环。

  无论是分享日常还是营销话术,“千金大小姐”成为了一种被热捧的风格。

  与身份挂钩的标签,总能天然营造一种更高级、更令人神往的氛围。

  打开购物软件,吸引人消费的话术中,也开始不断强调以身份特征命名,比如“富家千金”、“财阀大小姐”等标签。

  到这里,大家对“富”的想象与仰望已经是全方位的,哪怕并不真的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富人。

  这种崇拜脱离了财富本身,衍生为了对”富人“这一整个身份天然带有更高贵品质的想象。

  不知人们是否是在真心实意地相信,家境能带来令人望尘莫及的气质,而它又可以通过消费来实现传递与复制。

  03

  渗透,孩童世界

  这现实吗?非常现实。

  但很多成年人本来对此也已经见怪不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一套,我们也都只能认。

  但当它愈演愈烈,甚至有蔓延到孩子世界里的趋势时,就有了前文父母愤怒的一幕。

  因为《叶罗丽》们的受众,是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女童。

  这已经是触碰到了大人心里最后的底线——如果孩子注定要认识世界拜高踩低的真相,那也不该是现在。

  不该是有样学样地,在小小的脑瓜里已经学会认定谁是穷人、所以ta好像没那么好。

  互联网本就已经让世界的参差,在孩子面前更加轻易可见,情况已经很棘手了。

  就像尼可·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所说,电视侵蚀了儿童和成人的分界线,一股脑地向儿童呈现了原本只属于成人的秘密。

  在疫情下的网课,视频里可以看到有些同学的家里摆着三四个1:1的钢铁侠手办,而有些同学的背景里只有一盏简陋的灯泡;

  社交平台上,被展示在成人面前的令人艳羡的东西,同样也会被不过八九岁的孩子窥探到。

  这种刺激是几何级的。

  社会压力均值都在上涨,小孩子也没逃过,对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考验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但正因为如此,我还是不想轻易投降,认为“反正认识世界真相是迟早的事”。

  还记得小的时候,我们也会观察身边最有钱的同学怎么生活,也会羡慕其他女孩子有更漂亮裙子、更贵的玩具;

  财富崇拜确实是人类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

  但那时候也会被严格地教育,不可以觉得买不起这些东西的父母、又或是自己,低人一等。

  买不起只是买不起而已、攒钱就行了。

  长大后,当人们了解了社会嫌贫爱富的残酷规则后,至少内心还有一个底层逻辑能提醒自己,不见得只能这样。

  我想起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

  郑渊洁借由这两只可爱的小老鼠之口,探讨了幸福和金钱的关系。

  贝塔觉得钱很重要,“没钱行吗?谁不想过好日子?”

  舒克反问:“什么叫好日子?对已有的一切满足,就是幸福。活得好不好,全在心情。由物质带来的快乐是假快乐。这种假快乐是随环境变化的,是暂时而不经久的。”

  但如果新一代小朋友,从小接受的就是贫穷可耻、别和穷孩子玩、只有富人才值得尊重才能成功的话,长大后会连对抗的武器都没有——

  而是无缝融入这个烂世界。

  我们无法回避世界下沉,但至少要知道,正常不等于正确。

  至少,这个世界不该对此这样轻易的纵容和投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