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与祭奠是为了觉悟生命
在北京过了一个寒冷的清明节。老人们常说,三月还下桃花雪。只是听说,我五十多岁第一次见到。我们住在中关村二小旁边小区的一个宾馆内,空调也不大好用,两床被子还没有感到太冷。窗外望去,天色阴沉,楼顶上还有一层浅浅的积雪。真是世事难料呀!滕州出现强对流天气,积水严重,刮倒的墙砸坏了不少汽车。想必老家界河的塑料大棚遭殃了。我在北京竟然看到了不小的雪,而且雪花还挺大。尽管穿上了保暖服,还是被冻得全身冰凉。
清明时节,总是让我们想到祖先和英烈。特别是那些为了今天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我们总是没能很好地对待他们。量子理论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不知道,他们真的在另一个时空?更有人说,肉体的死亡只是一种幻觉。但愿如此吧。或许,还真的有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重逢。我对此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以前只要听到谁去世,或者去参加吊唁活动,我心里总是很悲哀——我的父母都健在,岳父的病逝让我目睹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结束是那样的简单。当父母不在,我又如何面对?我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当大事”三个字,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男人最难熬的时刻。后来我终于想到,我无法改变这个结果,但是我可以做更多的一些事情,所以努力地陪着父母吃饭,拉拉家常,听他们一遍遍地讲过去老家的故事,只要有时间就开车带他们出去转转。这一切,是我唯一能做的,也是可以做好的。对此,父母也感到很自豪。他们常去看望住在养老院的一个老太太,她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要住在哪里,父母更是感到欣慰与自豪。我家里有座机,还有一些现金,这些备用措施就是要应急,家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要随时准备应付一时之需。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轻生的重视年轻人,到老了总是希望多活一些,怕死是说不出的一块心病。
今天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了一首绝句,很是应景呀。苏轼仅仅看到了梨花和柳絮就如此惆怅,我们是真的看到了一场中雪呀。来不及惆怅,只有寒冷。特别是我是小学教师,我一直认为清明时节,要让孩子们逐步感知生命与责任,面对祖先和先烈,我们能够有话可说,有脸面面对他们。其实生命时光的短暂,不是靠我们讲给孩子们听的,是要让他们用心感受得到,所谓责任感,可能是一种天生的善良,更多的是一种“逝者如斯夫”的生命认知。随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时光流逝,我们的生命余额也在减少,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努力让生命的意义无限放大。我国的“三不朽”之说就很有道理,立功、立德、立言,前二者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后者是有形的精神财富。所以,写作的意义也在于此。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一些记忆和印记,甚至是思考和智慧。这已经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了。这就是写作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