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10篇

2019-09-20 23:0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10篇

  《爱在最深切关头》是一本由傅雷 / 朱梅馥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一):隐隐父母

  隐隐父母心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无论在动物界还是有着高等级智慧人类中,都是如此。在人类中,这种天性表现得更加具体丰富细腻多情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多是倾向性的,因为在孩子一方,在没有成年阶段,他对社会人生知识,在各方面都是缺乏的。这种不足,一方面需要自己来从经历获得;另一方面,就是父母长辈对他的教诲和帮助。而且,尤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要完全依赖父母的。没有父母的保护,就无法生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这不用做什么说明,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一般的社会人生知识,不需要特别传授,而其它的专业性知识,需要彼此沟通心灵话题,就要有些专门的对接了。

  傅雷和儿子傅聪的书信集在出版以后,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也产生了非常积极影响人们从中除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之情,也得到了音乐美术等等诸多学术性知识。而在这本《爱在最深切的关头: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中,这些父子探讨范围被分为四个方面内容:人生、艺术修养感情。可以说,包罗的范围是很广的。

  父子间的大量通信,除了互相了解信息以外,就是彼此的感情交流了。父亲傅雷对儿子有明确的说明:我自问: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净重,做面“忠实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这段话说的真是清晰明了。一个父亲以平等的姿态,对儿子做朋友式的交流,把教诲的细雨清风徐徐融入儿子的思想行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尤其,这种方式,是在古老中国社会。要知道,这个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父权威严面孔,是板了几千年的。

  正是如此,也才让这部父子之间的家书,成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父子交流的经典之作。父亲有慈爱,儿子自然也是孝顺听从的,这种交流里满是亲情温馨自然,是血脉联结的殷殷情义

  阅读这部书信集,给人的启示还是很多的。尽管父子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是用这样融洽的方式,还是让人羡慕并且乐于效法的。但是,有时候这也是一种奢望,父亲能不能有傅雷式的博学,儿子有没有傅聪一样聪慧才华?这都是问题。唯一可以让人学习的是,这种交流的方式。不管是书信,还是面对面,平等和谐都是重要的。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二):家书里感人的爱

  希望有很多为人父母的人去阅读《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这本书,可以作为教导儿女范本。也许有一些青少年想要获得一些前辈教导以及艺术的熏陶感受热烈恬静深刻朴素温柔高傲微妙率直孤独而又狂热灵魂冲击着我。与父母、家人成为推心置腹朋友,这是很多人的理想之一,但实现的人,少之又少。成为家人容易,因为别无选择,成为朋友,却要后天的种种相契相合。所以傅雷希望让他父子成为朋友,艺术上可以交流共通的人。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这本书不仅在教人如何为人父母,也在警戒世人该怎样做人子女,更在指引着我们,对生活,对工作,该有怎样的态度追求。几十年前父母与子女间的对话,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多多。读了这生动的、丰富的、细腻的、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亲子之爱的书信,让我们读文字,感受到那些沉默的父母没有说出来的话,没有表达出来的爱。当我们想要回味父母的温暖和关怀时,可以翻开这本书,任何一年,任何一章,里面都跳动了所有父母都具备的剖肝沥胆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付出。当遇到人生苦闷时,里面有教导,如何抚慰自己的胸怀,如何放松精神。 在这本书中,我们懂了傅雷夫妇爱子之情,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温暖真诚。《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里,饱含着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充满了对子炽烈深沉的爱,传递着对真理、对道德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一个严父、一个良师、更是一个益友。一对父子,也是一对知己,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相互映照。 傅雷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时光消磨,要有“安排技术”。他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所以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授以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心得。他不时为儿子准备书,或是推荐好书指导他们多看正经书,不能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他还总是细心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他告诉傅聪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

  人们都说中国家长是天下无私的,孩子是父母生命延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延续得更精彩,这是人之常情。傅雷及妻子总是因为想念儿子而常年潸然泪下。“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这样的家书可惜在1966年因为众所周知原因嘎然而止,看到傅雷夫妇弃世之前的遗书,那冤屈难辨的屈辱孤寂,让人叹惋,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

  傅雷家书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那感人肺腑至深的内容和教育意义仍然闪耀着光芒。书中还有齐白石老人的多幅名画,在书中点缀图文并茂让在阅读中会有不同的感受。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三):一本书道尽中国式父爱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无论多么成功多么强大的人,也一样会有着自己的难处、自己的关卡,等着他一道一道跨过去。

  说起傅雷家书,人们总是会想起这一封封饱含温情琐碎的远洋信件,除了安慰,其间更多的是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及交流。傅雷给予傅聪的不止是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更有艺术和人生的真谛

  书中傅雷除了教给傅敏做人的道理准则外,还不忘将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转化缩成一条条可执行行动建议引导傅聪学习和实践

  他跟傅聪谈时间管理,教他要事第一原则,教他要学会享受孤独。“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而这句话最终刻在了傅雷的墓碑上,傅聪也的确成为了孤独且卓越艺术家

  傅雷教傅聪情绪管理,教他一定要学会放松休息,张弛有度;他教傅聪如何处理爱情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甚至夫妻相处之道;傅雷教儿子学习理财,生活上要厉行节俭,以备意外的来临;傅雷还常常跟儿子谈为人之道,小到各种人际交往礼节。傅雷说:“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柔和。”

  当然,作为父亲,傅雷也从不忘表达对儿子的欣赏和爱,“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这本书让我心灵震颤,只恨相见太晚。我读得很慢,不愿错过其中任何一句。我虽不通音律,但从信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感受到了音乐和艺术迷人魅力,我不仅被艺术所打动,更为傅雷的才华、人格品行所折服。

  傅雷是傅聪的父亲,也是傅聪的老师、朋友,更是他艺术领域志趣相投的同路人。傅雷精通英文、法文,他常常为儿子翻译相关的艺术家生平和作品,傅聪说:“爸爸翻译的莫扎特论文为他理解音乐带了很大启发。”对于写作,傅聪称其与父亲存在巨大差距,使其深感羞愧

  阅读这些家书,我从中看到一颗纯洁高贵的灵魂,他的光辉照耀人间,并源源不断地给孩子们带来光和力量

  辑印在这本书里的,是傅雷对傅聪无限的爱与思念。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经典总是常读常新的,随着阅历增加视野开阔,每次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记得第一次读到《傅雷家书》,是在中学时期的新课标必读书单里,当时最大的感受便是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拳拳爱意。如今再次阅读,更令我佩服傅雷对父爱的诠释以及他谆谆的教育观,从此也对“中国式父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父爱如山,巍然而沉重地诠释着爱与责任。傅雷对孩子爱并非溺爱,他曾对孩子说“太阳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诠释的正是“度”的重要性。还记得渔夫教子故事中渔夫为了孩子少走弯路,于是让孩子一直跟着他学习,可孩子始终技不如人。究其原因,无非是渔夫溺爱孩子,使孩子丧失独立自主能力,缺少了生活的体验。正如傅雷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认真严肃的态度一样,对于孩子他亦是严格的,他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同样是爱,傅雷对孩子爱而有度,又与儒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相契合

  见字如面,文如其人。《傅雷家书》是一本平淡而又奇特的书,是一本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书;而父母的爱何尝不是一本深沉而又厚重呕心沥血写成的书,一本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懂的书。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四):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与孩子沟通

  晓芳,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18岁外出打工,遇到她老公,初入社会,不谙世事小时候父母疏于管教,长大后极度缺爱。男人对她好,她便欢喜。她以为这就是爱情,以为这就是温暖。

  好景不长,她怀孕了。因为年纪小,男方家里要求结婚顺理成章生下孩子。不料男人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以前,她图他的好,现在,只能将就着养孩子。钱从哪里来?父母给。

  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过正确的引导,现在回报给父母的就是无尽的啃老。他们在底层拼尽力气赚钱给子女挥霍,美其言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我们竭尽全力拼尽老命也要护你们周全

  晓芳说,小时候他们只给钱养育我,而现在他们也只能给钱来弥补我。

  她啃老啃得理所当然,甚至还意犹未尽。她父母有养老金,她说以后至少还是有着落的。我不觉惶恐生儿育女辛苦一生,如果换来的就是这种结果,意义何在?

  最近在看《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这是傅雷夫妇写给大儿子傅聪的家书,从儿子去国外念书、发展、定居后的种种思念与沟通汇集成的书。书中有傅雷夫妇对孩子人生、艺术、修养、感情各方面的指引与建议,方方面面,倾述衷肠,恨不能把毕生经验倾囊相赠,可见父母爱子情切。

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为人处世性情自控力,感情的指引,对待孩子,最实用的教育就是与孩子沟通。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而是把观点论证给他看,让他自己做选择。不教育,不管理,等同父母的职位虚设,孩子自然会随波逐流,恣意放肆。如同花草树木,没有园丁培育修剪,它顺其自然生长,长成歪脖子树的几率偏大,相对于有园丁呵护的树木,向着阳光扶摇直上,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才。

  正如开头讲到的晓芳,她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仅仅够她生存,感情的空白,只能随着遇见的人来定。工厂打工,年少无知,有人追,证明自己有魅力,不错呀,有人对她好,她便心花怒放。没有人去告诉她,该怎么面对一段正确的感情。父母也在厂里打工,埋头苦干,赚钱养活她,修缮老家房子,这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想儿女大了,自然是要成家,那就随她去吧。

  她在还没有弄懂什么是爱情时,便糊里糊涂怀孕,再然后没有选择的余地下结婚,明明自己还是个娃,却要背负起当妈的责任。父母告诉她,生下来,养着就行。她伤心绝望时,父母说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会帮你的。

  你说她父母爱她吗?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是爱的姿势不对。再或许是父母的层面就那么高,他们只懂得我有的就是你的,我能给的就全给你。不管给了之后有什么后果,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错在哪里,他们能给的都给了,还能错在哪里呢?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教化培育,生活实践中,就是孩子哪里做得不对,你就要引导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需要当父母的有是非曲直的基本观念。

为人处世的原则上需要教给孩子什么?书中也有明确的提示。

  比如傅雷的信中说,“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大小事要对人家有个交代。”“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一大武器。”说话做事,不要让别人误会,严格,冷静,自我批评。

  在学习方面告知他“慢就是快”,对于艺术的追求不可急于求成。在感情方面,告知他不可始乱终弃,不要交往过多女孩子,一心一意对待女友。在人生方面,告知他要淡泊名利,生活物质要简朴。在前行的道路上,告知他要做计划,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信中也不乏多处父母对孩子的唠叨,生怕儿子在外不懂事出差池,也担心他远在他国不习惯。父母从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教导,可谓是做父母的操碎了心,给孩子讲道理摆事实,面面俱到,人生观很透彻,既希望孩子能成龙腾飞,也希望他在名誉声中保持良好的品行,不要被别人利用。

  父母操的每一份心,啰嗦的每一句话,都是饱含深情的告白。年少不知味,中年已知迟。

  很多人会闲父母啰嗦,觉得他们以自己的经验来论断子女的生活经历,有些以偏概全,其实并不然。父母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多,自然有他们的道理,且听着,不要急于反驳,他们生活中吃过的亏,才会想让我们在未来避免这个坑。

做亦师亦友的父母,潜移默化地陪伴。

  傅雷的儿子在国外学音乐,傅雷本身也对音乐有所研究,在艺术方面他有独特的见解,信中他也会写自己的看法,与孩子交流,并非一味的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而是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也让孩子对音乐的看法反馈于他。在沟通中互相成就。

  小的时候,你让他去学很容易,逼着就行。等到孩子有自我意识时,他会有独立的想法,你强加给他的,他并不会接受。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兴趣方面,你得了解他想要的是什么,跟他在同一个频道,沟通起来事半功倍。

  在孩子面前,你可以是老师,给予正确的知识辅导;你可以是朋友,互相分享小秘密,打成一片;你可以是知己,一路同行,做个懂他支持他的后盾。

  傅雷是翻译家,工作中也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省自我问题,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做榜样。这样的方式比自己玩着手机逼着孩子做作业有效得多,但凡真的文化人,他们都有一套自我的成长法则,做人原则,坚守着并实践着。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教育出来的。

  《爱在最深的关头》虽说是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家书,却道尽了教育的真谛。父母之爱子,则会为他们忧虑与计谋。现实社会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令人心酸的同时,也令人反省,究竟要怎样教育孩子?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读后感(五):世间最伟大的爱,是卑微丨书评

  如果你身在他乡,或者与父母别居,你多久与他们通话一次?最近一次见面或者通讯,你们聊了啥?

  他们是殷殷叮嘱你注意身体,还是又唠叨了你快点成家,甚或你们起了争执,因为理念的不合、反复地拉扯……

  青年作家王欣(反裤衩阵地)昨天发微博说:“即使我们已经成年、离家万里,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仍在于:我觉得自己活得挺好,但爸妈总觉得我活得不对。”

  读者们纷纷应和,诉说自己被父母“遥控”的苦恼、倾吐争吵后的难过、也互相安慰。有人说:“搞的我现在都不敢主动往家打电话了。”

  “不敢”两个字,真的很妙。道尽两代人交流的无奈与惶惑。子女对父母如此,父母对子女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①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

  很多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是很不敢表达的。

  他们极少主动给子女打电话,哪怕把手机里的视频看了又看,把子女寄来的物品摸了又摸,跟老伙伴们炫耀了无数次自己的儿女多么懂事争气,要打电话时,还是小心再小心——是不是他们的上班时间?这会儿打过去他们在外面忙吗?上周才打了电话,今天又打是不是会让他们烦?

  父母们的这些小心翼翼、欲说还休的感情,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有名的系列书信里看到: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从四十多年前傅雷夫妇被平反以来,以不同的形式出版、再版数次,以其言辞质朴而不乏文采、其意拳拳而言之有物广受赞誉。

  这个系列今年最新的版本,则取了一个让人极为唏嘘的名字:《爱在最深切的关头: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父母对子女的爱,特别是父爱,是极难向子女倾诉的,仿佛只能在爱到最深、离得最远、无法用日常关爱表达的时候,才会直接用语言倾吐。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里,就收录了这样的122封书信。直到傅雷夫妇去世前夕,书信也未断绝,而且语气依然平和如常,毫不提及外界加诸己身的种种磨难。

  其中一封书信里,傅雷提到自己身体抱恙。因为视力和体力的下降,特别是腰痛发作,自己每年翻译的字数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因为版税政策的改变,稿费也大幅降低。可是买药看病、吃饭住房都要钱。虽然国家提高了些补贴,也还有欠缺。

  傅雷在信里万般无奈地提出,能否请孩子给自己多寄些钱,暂时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他还反复强调,不要多寄,也不需要长期寄,力所能及地帮助一点即可,“不希望你为了老父亲多开演奏会而劳累过度”。

  不是“我辛苦养大了你,你就有义务赡养我”的理直气壮,更不是“我需要这些钱来救命,你在国外挣得多就多给些”的理所当然。傅雷只是仔细地计算了每一分钱的来处与花销,用商量乃至请求的语气问“你愿意帮助我吗?”

  字里行间,都是对孩子的体谅,为自己的无能而懊恼。以傅雷先生的身份与地位来说,又何至于斯?更以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而言,又何至于斯?

  ② 谁人能解寸草心

  傅雷四岁时,他的父亲就因为被人诬陷入狱,出狱后未曾昭雪抑郁而终。母亲常年奔走,为一家生计所累,对家庭疏于照料,傅雷的两弟一妹因此而死。家人离丧令母亲怨愤不已,故而傅雷的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这样缺乏父母之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傅雷,一开始也是不知道怎么做父亲的。在解放前夕,他辗转于昆明、香港、天津、上海等地,而傅聪正值叛逆期,寄住在昆明,到1951年4月才回到父母身边。

  对于傅雷夫妇来说,送孩子远行真正是“爱得最深切的的关头,偏偏来了别离”。

  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让孩子不得不自己独立生活,因而需要讨好别人。对于孩子“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傅雷深感愧疚,他自称“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这刚觉醒的父爱撞上长久的别离,确实是摧心断肠之痛:送傅聪去波兰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而因为国内局势不好,又兼为了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傅聪回国几无可能,傅雷夫妻出国也无可能。生离便代表着注定的死别。

  在那一封封谈论艺术、人文与历史的书信背后,是傅雷对儿子最深切的思念。

  ③ 报得三春晖

  在《爱在最深切的关头》里,极少出现一个名字:傅敏。与著名翻译家的父亲和知名钢琴家的哥哥不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中学教师。如果不是《傅雷家书》一版再版,大众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傅雷其实有两个儿子。

  从小看着哥哥学琴、练琴,傅敏也曾有过自己的音乐梦。这个梦却被父亲亲手打碎,因为家里供不起、而自己初中开始学音乐也有些太晚了。大吵一架以后,他无奈接受了父亲的“偏心”,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这一当,就是一辈子。

  但是,傅雷并不是真的不爱傅敏。他一封又一封地给二儿子写长信,讲如何做人、如何识人、甚至逐字逐句地讲解英语的翻译与教学方法。想来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希望二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不仅是英语教学的衣钵,也是翻译家的衣钵。

  然而,在天有不测风云,因为那些谈论学术的信里,难免臧否人物,一旦被发现,恐又惹事端。在那场浩劫里,为了自保更为了保护父母,他忍痛将父亲写给自己的书信全部烧毁,只有三封不涉及任何人、不涉及任何学术的纯粹的父爱之信留下来。

  就我们现在仅能看到的三封,傅雷写给傅敏的信。

  ④ 世间至爱是卑微

  关于爱情,张爱玲有句颇为传神的描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可父母之爱,虽无私而伟大,却也卑微。《爱在最深切关头》里的第一封书信,就是傅雷向儿子坦陈自己的愧疚。以后的每一封信,都是商量的、小心的语气,仿佛生怕触犯了什么。除了探讨艺术学时的平等,傅雷连要孙子的一张照片,都会考虑是不是给孩子添了麻烦。

  抛开作为翻译家与艺术教育家的身份,傅雷从来都是那个普通的老父亲。他对自己苛责,因为没有享受过父爱,他不懂得怎么做一个父亲。直到和傅聪分离,他才觉察到自己深切的爱。他同样体谅妻子的辛劳,就在书信里教育两个孩子,要尊重、关爱自己的另一半。

  敏于行而讷于言,中国人向来是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爱的。幸而傅雷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用语言表达、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应该勇敢说出来!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因而父母之爱,是世间至伟,也是世间至卑微。望着孩子们一步一步远走的背影,他们不能挽留、无力挽留,但他们永远是儿女背后的山,支撑他们前行的道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