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年轻人,你为什么不高兴? || 渡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年轻人,你为什么不高兴? || 渡过

2019-12-04 06:00:46 作者:渡过作者群落 来源:渡过 阅读:载入中…

年轻人,你为什么不高兴? || 渡过

   佩兰/文

  关注“渡过”公号一年有余,发现读者群落里很多作者年轻人,却有着与抑郁症抗争好几年的经历,不由得感叹当年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确值得引起广泛关注。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不少孩子抑郁问题就是从青春期开始爆发。在青春期之前,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尚未完全成熟,越小的孩子保留有越多的小动物本能,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实现快乐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从青春期开始,随着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成型,人的需求向更高层面转化。除了吃睡玩,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对自我的认可。青春期是一个人社会化起点,接下来将面临升学、就业、成家、育儿、养老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有可能成为压力事件

  所谓“压力事件”,通常表现为自我预期现实反馈之间的差异。如果事事都如我们所想,甚至比预先设想的还好,应该没人会不高兴吧?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看待和处理压力事件,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程度

  有一个成语叫“逢凶化吉”。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这样的运气,但实际上逢凶化吉更是一种能力:同样的一件事,放到A身上会把他彻底打垮,躺在阴沟里再也爬不起来;而放到B身上,他能摔倒后踉踉跄跄爬起来,一瘸一拐继续跑,在不远处迎来新的生机

  作为外人我们看不到这些过程,只能看到结果,最后B实现了逢凶化吉,于是包括A在内的所有人都羡慕B运气好。但我们更应该思考到的,是B拥有的那些能力,帮助他在更大概率上获得幸福

  这些年认识了几个让我佩服的朋友,他们都有类似B的经历,旁观他们的特质,我总结出来几点,供大家参考:事前准备,事中随缘,事后接受

  一个特质贯穿始终——忘我。

      

  树立“平等心”

  人生最有魅力、也最危险部分,就在于未来无法预知。

  我们无法预料什么样的压力事件会在我们的前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提前做些准备。不是针对具体事件做准备,而是提升素质、完善人格。

  举个例子,有些“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惯,老师捧,耳边充斥的都是溢美之词。家长沾沾自喜,孩子唯我独尊,看起来一片喜乐。偏偏这喜乐中蕴藏着大危机: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在早期成长经历中,缺乏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狭隘地认为自己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是理所应当的,那么一旦当他离开家长老师的庇护,将来资源不再向他倾斜,就会不能接受,产生心理反应严重的就可能诱发抑郁。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样的孩子,在融入社会前,缺少了“平等心”这项极为重要的事前准备,对自己的境遇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给心理失衡埋下了隐患

  不少年轻人,初涉人世,缺乏对于真实生活实乃平淡无奇认知和心理准备,觉得自己天天干的都是琐屑小事,太屈才了,因而对工作极为不满,引发抑郁,也是类似的情况。 

  作为家长,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无需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输赢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相比起给孩子灌输考第一、找好工作、多挣钱、成为“成功人士”的观念教会子人万物同源平等,明白自己并非主宰者而是组成者,对自然界造化怀有基本的敬畏心和谦卑心——这更能帮助孩子树立健康三观增强对于外部环境适应能力。

  要知道,养出一个能在逆境困境中都自得其乐的孩子,远远比养出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清华北大孩子要重要的多。 

  人事知天命

  随缘这个词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但是这个世界的确有太多难以用道理解释的事。尽人事知天命,并不是消极的托辞,而是认识到人之渺小之后的谦卑。

  “万事如意”这样的词汇表达了我们对于事情按照预期发展美好愿望。但若站在上帝视角回顾历史,回顾自己的过往,就会发现:促成一件事的因素有太多太多,我们的单方面意愿行动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当年参加高考时,还没有平行志愿,一本志愿段只能报一个学校的六个专业,如果不能被录取,就要降到二本段去。最后我被我报的第六专业录取了。

  当时我很不满意,因为我更想上的是前三个专业。但现在的回头来看,如果我去了其他学校、其他专业,我的人生也会有新的版本,与目前的版本比起,到底哪个更适合我也很难说——这是我从自己的人生中体会到什么叫“随缘”。

  很多事走向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自己的意愿和作为,只是其中的一份力量,对结果的走向影响微弱,就像暴风卷席着黄沙前进,风中的每一粒沙都是洪流中的一分子。作为个体的我们,能做的是安心于眼下的事,做好我们该做的能做的,其余的就交给命运等待命运的大手把我们带到该去的地方

  当然,这里要警惕另外一种极端思维:既然冥冥之中有力量,那我们就等着好了,什么也不做。这种人看起来很豁达,其实最消极懦弱。随缘是尽力但不强求,是老祖宗说的:尽人事,知天命。

  如果能够将随缘嵌入到世界观层面,无需提醒时刻关照,那么对于不利结果的事后接受,就变得容易一些。

  绝大多数人抑郁症爆发,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来自对压力事件造成的损失后果感到无能为力,又无法释怀

  从专注于自我感受中抽离出来

  有研究者把重大疾病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的心理分期,概括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这个过程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抑郁症患者对于压力事件的反应模式

  接受是整个环节中最困难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如何才能缩短反应过程,早日接受呢?

  安慰别人要接受时,我们通常会说:已经过去的事无法改变原谅伤害你的人和事,放眼未来,想开点还能好受点,不然就是自己遭罪——这个说法特别对,特别有道理,但很遗憾,经我亲测和观察,这样的安慰通常没什么用。

  要想真正学会接受,就得先看看不接受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愚见供参考:不接受的根源在于自我意识过于强大,思维中被自我的利益和感受所充满,已经没有空间全面看待问题,去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和他人的处境,去体会随缘的本质

  所以,接受就是认清自己力量之渺小,事情全貌复杂,从专注于自我感受中抽离出来,更深刻地理解事情本质之后的必然结果。

  如果这样,加上时间的帮助,就能逐渐淡忘创伤和愈合伤口。一个人如果能打开心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专注于自己的部分少一分,随缘和接受就多一分,生命力智慧就增一分,生活也更幸福一分。

  让“我”小一点

  前面提到的事前准备、事中随缘、事后接受,是讨论如何减少压力事件对心理损伤。这是具体方法,属于术的层面。

  接下来要说的“忘我”,听起来有点抽象实则最为根本

  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境遇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为什么总是希望别人哈着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挑战和不尊敬?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利益向自己倾斜时满心欢喜、利益向他人倾斜时满怀愤恨

  说到底还是一个字,“我”。因为认知里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我”,恨不得比天高、比海深,显意识与潜意识里全都是“我要”“我想”“我应该”……当每个人都怀揣着那么大的“我”,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当自己的“我”没有被满足,就会变得不开心

  有些人很幸运,生来“我”就小一点。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很多钱和很高的社会地位,也能过地安稳而幸福;有些人则没那么幸运,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环境所致,“我”过于庞大而不能自知,日后辛苦可能性大大增加

  说句得罪人的话,因境遇引起患病的抑郁症患者,通常都有比其他人更大的“我”。所以,试着把“我”放低,所有因为“我”而引起的不适自然烟消云散

  “我”的存在,让人的精力都集中在狭小虚幻的空间,无暇顾及其他。若能释放一部分“我”,才有空间去接受更广袤时空态下的种种信息发掘一生为人使命

  人真正持久稳定的幸福并不建立在更多财富和更多外部关注上,“无我”是一个人力量的最终源泉。想要真正的幸福人生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攀缘。  

  走出自我的牢笼

  每当看到挣扎在抑郁情绪中的年轻人,我就会想起曾经的自己。那个时候的我觉得遇到了天大的事,一切都糟透了;而在父母师长看来,明明没什么的呀,为什么就不高兴呢?

  我觉得天下没人理解我,于是带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孤独”与“悲怆”,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回头再一看,哎呀,真的没有什么的呀!

  不过这段经历也给了我绝佳的认识世界和反思自己的机会带领我成为今天的自己,无比平凡,但心有所向。那些挣扎在不良情绪中的年轻人,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看过往的自己,发现曾经的抑郁更多的不是外界多狠地伤害了自己,而是自己更多地要求了世界。

  我们无比厌恶的“黑暗”的今天,可能是将来无比怀念的“美好”的昨天。毕竟人这一生,要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不断升级自己,提升素质,破我少欲,让自己进化到比问题高一维度,让问题简化到比自己少一维度。

  学习进退,学会与世界和谐共处,是我们一辈子功课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