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100字

2020-01-14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100字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是一本由何圣君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理学秘密》读后感(一):抄袭的如此简单粗暴,真的好吗?

  废话不多说,看看被抄袭对象目录,再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以及网友做的思维导图,连篇章结构都基本一致,每章标题内涵和排序都不变。高度涉嫌洗一下稿就成一本书,作者就不怕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也不怕遭报应吗?

  如此浪费读者的时间金钱,真是谋财害命

  本人利益不相关,只是喜欢读书珍惜好书缘分,也理解很多作者译者编辑努力付出,其过程很不容易。但是偶然遇到这样如此低劣作为实在忍不住要留下点个人看法,帮助有缘看到的朋友节省时间。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二):瘾,谁也逃脱不了

  人是活的,因为心理是活的。每时每刻我们都从外界接受信号,并根据进行相应的选择。与其说是行为上瘾,不如说是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势路径依赖注意力无形中被外界的信号所影响,以至使你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产生偏差。 瘾,谁也逃脱不了,正如《行为上瘾》所列示的,我们的“首次注意力”是被预定的,就像我们看到同一幅广告,就会产生相应的消费冲动,在快餐店的门口,我们闻到了食物香气,听到了锅铲碰撞,于是就迈不动脚步了,暗自告诉自己,还是填饱肚子再上路吧。这种不知不觉就进入角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接下来的选择,被“洗脑”,失去了对善与恶、利与害的判断力。 沉没成本,其实并不可怕。如果你输了一场官司,被责令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你要像阿Q一样学会自我安慰,把这种纯利益的输出情感的波动相区分,把自己想象得很强大,对对方的赔付只是一种施舍,一种同情,在心理上要自我修饰,当然做起来很难,需要我们反复地劝慰自己,最不济就想到自己的出生是偶然,自己的死亡却是必然。 即时反馈,让我们停不下来。即时反馈某种意义上让我们知道原因结果关系,只是更多的时候,这种联系是牵强的,是经不住历史常识检验。当前,我们除了买彩票,这种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幸运,能让我们心动之外,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现象。自从进入了智能手时代,我们总是担心自己被世界抛弃,那些信息数量很大,质量很差,即使你不去看,他们也会发生,但是你看了,损失要大于收获,浪费的是你的时间,牺牲的是你的健康,而且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信息变得强大、变得自信,反而更加倾向于在垃圾信息中寻求内心宁静完美主义者在这个社会总是存在的,哪怕比率很低,完美主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竟之事的执念,其实事情是人做的,由于人本身的决策陷阱能力短板,是无论如何达不到高标准、严要求的,能做的就是让你从兴奋颓废之间来回摇摆,再强大的心智、再充沛精力也会被耗尽,当然,对于极个别人,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比如正在阅读《行为上瘾》的读者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因为他已经有了基本的抵抗力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三):蔡格尼克效应一个人对行为上瘾的认知决定了是否能过好这一生

  离开享乐的温床,把我们的眼睛从各种屏幕上抬起来。

  人类目标应该是广阔宇宙,而不是眼前的虚拟世界。

  ——刘慈欣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知道明天有重要事情要做,可还是想把这一集的剧追完,接着又追了一集……

  看看时间都十一点了,告诉自己要休息了,可是刷完了微博,又去刷微信,刷头条……

  本来想去搜索一个新闻素材,可窗口推荐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标题,看完后又发现一个标题更有意思……

  这就是行为上瘾,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经历。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甚至在回过头反思自己的时候,还有一种深深罪恶感,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笨蛋,为什么拿得起,却放不下,战胜不了自己内心的“小恶魔”。

  直到我遇到《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01.我们为什么会行为上瘾

  美国的著名生理学奥尔兹和精神学家罗伯特.希斯通过实验证明,当我们对某种行为上瘾的时候,就会刺激到我们的中枢神经,就会产生一种快感

  比如我们每天在读网络小说,看电视剧,刷短视频,看新闻,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大脑特别爽,爽到不想停下来。

  因为行为上瘾而导致太多的悲剧,比如某些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吸毒行为。毒品进入人的身体以后,人的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呢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快感。

  还有赌瘾,原来人人负责人,16岁就考入清华大学的80后天少年许朝军,同样因为赌博于2017年7月被捕,被网友戏称为“一个前半生就把运气用完了的人。”

  还有我们身边那些痴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案例,所以才有了很多的网友发问:到底是我们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我们?

  所有这些上瘾的行为,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甚至有时候知道这样是错误的,可就是改变不了自己。

  李开复说“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美国心里学家麦格尼格尔说: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02.蔡格尼克效应与行为上瘾

  20世纪20年代,立陶宛的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过一个心理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并不闭还的圆,然后你观察下你的大脑,你接下来最想做的动作,是不是就想拿笔把这个圆给画闭合。

  蔡格尼克把这种对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事情的印象更为深刻的现象命名为蔡格尼克效应。

  这是一种对未竞之事的紧张感,是一种对闭环和圆满追求,也是人们好奇事物渴望,得到解答强烈诉求

  当你在读一本你喜欢的小说,正看得过瘾时,被另外一件事情打断,你是不是会着急把这件事情结束,然后赶紧去接着读小说。

  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未竟之事,更让人深刻印象,且令人回味无穷。理解了蔡格尼克效应,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行为上瘾。

  比如我们在追一部电视剧的时候,追了一集又一集,越追越上瘾,因为非常着急想知道大结局内容

  再比如你在听网络小说的时候,在这一集要结束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悬念部分产生,接着自动就会播放下一集,然后呢,自然就会一听再听。

  这种未完成感,被称为来自蔡格尼克的诅咒,因为没有完成,所以对它念念不忘,印象深刻,就容易被这种情绪绑架

  如果我们持续被这种力量控制,我们自己就会失去方向,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时间全部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们需要改变。

  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03.利用习惯的力量,摆脱行为上瘾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上瘾行为不好,可是放下手机,却又习惯性的不自觉地拿起来,在焦虑中左右滑动屏幕,最终还是点开的那个魂牵梦绕的APP。

  可是当放下手机的时候,那种负罪感油然而生高兴过后接着就是更深的焦虑如此循环往复,一边会抱怨自己的意志力不强,一边又禁不住习惯的诱惑

  耶鲁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学士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有一种方法有效的帮助行为上瘾者彻底改掉上瘾习惯,他把这个方法称为改变习惯的黄金方法。

  那就是让一个好习惯代谢掉另一个坏习惯,利用习惯的力量,心理医生把这种方法称为相反习惯疗法

  相反习惯疗法是一种能有效的帮助人们改变行为习惯上瘾的方法。通过使用这种疗法,大量的临床案例改变了原先用意志力无法改变的坏习惯,摆脱了行为上瘾的诅咒。

  些人就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他们通过一个新的好习惯,代替了以往的坏习惯。

  比如当你又想看一部网络小说的时候,你可以去尝试着,去寻找一些经典书籍去看,很多经典,都已经流传千年百年,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你在刷视频抖音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研究一下,自己怎么能做出这样的视频来,成为内容创作者,这种成就感不是钱能换来的。

  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伊拉斯谟

  能够把劣势变成强势,这才是最牛的翻盘。

  下面的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坚持下来,你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你。

  一.微习惯的力量

  微习惯,之所以用“微”来形容,是因为这种习惯的养成方法非常微小,是一种简单到不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责。

  诸如:每天跑100米,每天写50个字,每月看一本书……如果这些微小的目标每天都能坚持下来,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不知不觉中,每天跑500米甚至更多,每天写100个字,每月读了一本以上的书。

  微习惯之所以能够凑效,是因为这些微小的目标不会让人产生“想想害怕”的消极情绪,也因为做起来简单,每天都能按时完成,这样,自己就能看到自己的改变,也能让我们对自己产生很好的评价

  二.环境的力量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吃货”,你想瘦身的计划注定会艰难,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健身达人,就会随时随地产锻炼的冲动。

  同样,如果你的身边有个人天天玩游戏,可你想读书,或许不会那么有效果。如果你身边有位读书会成员,她就会邀请你共读一本书,然后分析拆解,那你就会最大限度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当你觉得自己还做不到能够去影响别人,反过来会被别人影响,那么就要为自己自创一种环境,远离诱惑,因为人本性就是趋乐避苦,这也决定了积极向上人和环境总是少数。

  如果你理性地认知自己决定要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去向这些学习组织靠拢,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三.善用番茄工作法,持续坚持。

  番茄工作法是瑞典作家史蒂夫.诺特伯格发现的,这种工作法最核心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你解决注意力无法集中和拖延症两大问题

  番茄工作法的要素,就是把要做的任务列出清单同时将工作的时间按照30分钟一个时间段分成若干个小块,其中有25分钟用来专注地做清单上的任务,而后5分钟都是做一次彻底的休息。

  这样一个由25分钟的时间+5分钟休息时间组成的30分钟,就叫番茄钟。25分钟的高挑战和高技巧地投入,左脑运动,加上5分钟的休息,右脑活跃,这样的一张一弛,不仅科学而且高效

  番茄工作法通过列计划,执行,记录,处理。复盘这五个步骤练习,人的大脑就会逐渐适应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方法,并且养成了习惯,同时适当运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惯这个东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

04.总结

  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行为上瘾也有正反两面。

  如果我们把行为上瘾的正面效应为我们所用,把它们运用在一些具体场景中,那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变得更美好,更高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当我们在自我成长道路上,不断精进,越走越远,我们会为自己的改变而窃喜,会为自己的成绩骄傲,从而对自己的正确行为会更加上瘾,会为自己加分,由此而产生的效果会更明显复利也会越来越多。

  通过对蔡格尼克效应的引导,让我们对一切向上的,积极的,美好事物怀有一种未竞的追求,在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条路上,活得更加绽放

  我们把被动变成主动,我们的行为习惯被我们自己所把控,真正的做到了拿得起放得下,从思想认知到行为认知都有了正确的方向,并且有正确的实施方法,我们还能过不好我们的人生吗?

  因为成长,终究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一个温暖的人,写温暖的字,期待与你相识。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四):《行为上瘾》——认知与克服,看这本书就够了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尼格尔说过: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你是否因为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结果点进去就在某网不断浏览长达数小时?你是否难得想玩一把游戏,结果就沉迷了一整天?这就是典型的“行为上瘾”。

  不仅是青少年,就连善于批评我们的前辈和家长都难以幸免地入坑。

  跟你一样,我以前也以为这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刚刚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我错怪自己了。

意志力的力量本来就是有限的,而且你越是让自己不干嘛,偏偏就忍不住去干嘛。

  那怎么办呢?

  《行为上瘾》—— 让我们看看作为当当网心理书籍畅销榜作家的何圣君,如何帮助我们揭开“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

01 识别连弗洛伊德都没能逃过的行为上瘾

  李佳琪为什么这么红?我现在知道了。

  不仅仅是他疯狂地往自己嘴唇上涂口红,也不是他眉清目秀,颜值爆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会说话。做直播的都要有这样的技能,可以口若悬河,每一句话都紧扣人心,一步步“设局”,让你把注意力和时间都消耗在里面。

  而当你乐在其中的时候,你的钱包也瘪了,你本该用来做其他事情的大好光阴也浪费了。

  研究证明,行为上瘾是源于生物的“快感中枢”,更确切地说,它是刺激大脑最原始动力的一个“奖励”系统。它让你形成“做了还想做”的行为习惯,包括毒瘾、赌瘾、游戏上瘾、社交媒体上瘾等,都是行为上瘾的一部分。

  原“人人网”的许朝军,曾经是个16岁进清华的天才少年,2017年因赌博罪被捕,用完了一生的运气。

  发现可卡因能够缓解忧郁症的弗洛伊德把它当做良药带给了好友,却导致对方最终痛苦离世。

  他们的案例触目惊心,但千万不要以为行为上瘾是少数人的问题,只有导致如此严重结果的才是行为上瘾。

  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热衷于提高“微信运动”的步数排名,挡不住游戏皮肤更新的诱惑呢?

  原来我们都有病!

罗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讲中曾有断言:“未来商业的战场是抢占用户时间的战场。”

  各类媒体和商家,正在利用我们大脑中这套奖励系统的两个部分:多巴胺奖励与躲避脱敏反应,用占有我们的时间来变现。打游戏、看直播、知识付费,莫不如此。

  能够正确认知和辨识行为上瘾,是我们能够摆脱它,进而利用它的基础,也正是作者《行为上瘾》这本书首先为我们阐明的部分。

02 行为上瘾的六种原理之一

“所有的上瘾行为都隐藏着六种原理,产品经理们就是充分利用这六种核心原理来紧紧抓住你的。清晰地理解他们,就仿佛得到了这个时代的“九阴真经”。”

  作者在《行为上瘾》的第二模块如此说到。这六种原理一言蔽之就是:行为触发、“入坑”机制、即时反馈、挑战升级、未完成感,和社交元素。

  这里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其中的两种:

  一. 行为触发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有一套算法。其中的共性,就是B=MAT的行为公式。其中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而T就是触发。

  从诱因的角度来说,可以简单分为追求快乐的正面诱因,和逃避痛苦的负面诱因。

  比如我们会因为怕赶不上飞机而在凌晨起床,也会为回家过年忍受长途奔波。条件是我们眼下的能力可以承受,触发点是受到旅行社广告的诱惑,“常回家看看”的感召。

  在满足动机、能力、和必要的触发以后,我们的行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一炮而红的“江小”,正是利用了相似性触发原理,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极度“走心”的文案,引发消费者共鸣,引导了购买行为。

“别让工作掏空身体,别让欲望掏空钱包,别让时间掏空昔日同窗的情感。”如此精准指向的语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也让他们甘愿愉快地掏出了钱包?

  多了解一分行为触动,我们就会对商家的广告多出一分理智,到底你为此买单的是物质需求还是心理需求。

  二. 请君“入坑”

  你知道吗?不管是各种平台的新人红包,还是今年大为流行的“盲盒”,它们采用的都是作者所说的这个“入坑”心理机制所造成的。

  很多拥趸甚众的游戏,比如《魔兽世界》,它们往往让人感觉可以很快上手,而且升级也快。一般玩家在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升到10级,还可以得到酷炫的装扮更新,令人惊喜之余对它爱不释手。

  这也是那么多人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的起因,它有着有人的“新人红包”,仿佛有块香喷喷的肉挂在小狗眼前,吸引你更加深入去了解它。一步步占有你的时间和金钱。

  而在互联网中,它有另一个名字——用户拉新。什么首单免费,第一个月试用,都是这个原理。

  开始是“新人红包”,其后又会不断有小恩小惠,我们就会自然产生本能的“损失厌恶”心理,不希望自己失去既得的利益,反而愿意掏出更多钱去获取它们,商家的目标就此达成。

  我们网购时店家给出的满38包邮、或者消费随机给刮卡购物券,都是利用了大众厌恶损失的心态。你以为你赚到了,其实真正赚到大头的是商家,这不过是他们心理战营销的手段。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话看来不是随便说说的,尤其是对掌握了行为上瘾的商家而言,更是如此。

  说实话,我就在去年双12的时候因为贪包邮一次囤了两大盒面霜,结果一年也没能用掉一盒,囤着的都不新鲜了,典型的“损失厌恶”心理。

  本书还有另外4种行为上瘾原理的详细剖析,也是个个切中我们的痛处,包大家都能对号入座,童叟无欺。可见作者也是很花了一番心血来收集论证的,看完才知道,原来套路何其多。

03 有效脱瘾,让你拿得起、放得下

有人总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你道理懂得还不够多。

  经过前两部分的认知和原理分析,《行为上瘾》的第三部分就是来重点介绍脱瘾的实操方法的,这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

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曾指出:能有效帮助行为上瘾者彻底改掉其上瘾习惯的一个“黄金法则”,就是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好习惯。

  也就是找到我们行为上瘾所得到的大脑奖励是什么,然后用其他无害的习惯来替代之前的习惯,能激发类似的快感,并且每次作为成就记录下来。

  如果吸烟与喝茶同样能让你得到放松的快感,那么用喝茶来替代吸烟。每次想吸烟的时候就给自己泡一杯好茶。

  用这个黄金法则,既不会使你由于忽然失去快感而无所适从,又可以通过记录不断加强自己的触发-替代意识,从身心两方面帮助自己改变习惯。

  这就是新老习惯更替法;

  其次,运用“微习惯”的力量。这个方法出自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

  形形色色的行为上瘾,都是因为我们在确立新习惯中常常失败,总是没有毅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容易放弃。

  但那其实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你给自己确立的目标太过困难。如果你把每天写1000字笔记的目标改成每天只写10个字呢?是不是就很难再失败了?

  这就是微习惯的方法,给自己一个极小的目标,逐步培养信心和习惯,你会更容易有成就感,也能够小步快跑地不断进步。

  比起对于经常失败的丧与微小进步的鼓励,显而易见,后者更能指引我们到达最后的成功。因为再小的进步也比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要好得多。

  《行为上瘾》这本书中还提供了另外几个同样行之有效的小方法,比如环境的力量、巧妙利用工具的方法。都很容易上手,这些都有待我们去实操体验。相信一定会找到适合你的那部分。

  行为上瘾现在更多地是被当做一个负面词语来说的,但如果运用得好,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正面词汇,帮你养成对生活、学习各方面有益的好习惯。

  “拿得起,放得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希望你也是!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五):被手机绑架的时代,该如何放下手机,好好生活?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到1999年,虽然我国互联网经过5年的发展,但普及程度依旧很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跟互联网的距离还很遥远。

  同年,为了推动互联网的宣传,《人民日报》联合多家媒体曾发起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的测试,测试者被要求在只有一张床板的房间,利用网络以及1500元现金和1500电子货币生存3天。

  这样的活动放在现在,相信绝大多数人生存30天都没问题,但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淘宝、没有外卖的年代,连吃饭都不是一件易事。

  摆在所有测试者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温饱,被测试者中最快的一位也花费五个小时才拿到了自己购买的东西,而最慢的一位,在忍受了25个小时的饥饿后选择了放弃。

  转眼就到了2020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智能手机的覆盖率也日渐饱和。

  国内知名大数据服务商极光,19年曾发布一份报告《2019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报告》,报告显示: 截止去年6月,我国移动网民数量已达11.34亿,人均安装APP56款,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高达4.7小时。

  和1999年测试在网络条件下生存72小时不同的是,2020年的你我都在渴望一场断网72小时的测试。

  计划读一本书,刚刚打开没翻几页,手机铃声响起就将读书的计划得一干二净;

  准备早早入睡,捧起手机计划随便翻看几分钟,等回过神来已经过了凌晨;

  去年,《珍惜餐桌时光,陪孩子好好吃饭》的公益广告刷爆朋友圈,视频描绘了一个工作日理万机,没时间回家吃饭的爸爸,一位表面上陪着孩子,却忙着社交,沉迷手机的母亲,看到这样的画面,原本想要和母亲分享自己日常的小姑娘也没了兴趣。

  因为手机,查询信息的方式变得更便捷、沟通变得更迅速,但因为沉迷手机,我们丢掉了阅读,自我提升的时间;丢掉了规律作息的健康;丢掉了和家人沟通的机会;手机似乎早已和我们黏在了一起了,无法分离。 这样的苦恼你我不是没有想过,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刷手机浪费时间,还是会沉迷于此呢?

  前几天,收到朋友的赠书《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讲的就是上瘾这事。

  老实说,写了几年文,尤其是经历过出书的全过程后,便很少能有一本书可以让我从封面就爱上,而《行为上瘾》就是个例外。

  收到这本书,只是看到封条上那句“38个原理,每10分钟离崭新的自己更进一步”就瞬间点燃了阅读的兴趣,趁周末时间充足,坐在阳台上一口气读完了它。

  什么是行为上瘾?

  简单说,就是对某一种行为过度沉迷,典型症状便是“做了还想做”,常见的行为上瘾有毒瘾、赌瘾、游戏上瘾、手机上瘾等等。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手机上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首先得想想,什么会阻止我们的成功。” 所以,首先思考一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手机上瘾的呢? 问了很多身边的朋友,不少人听到这个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够自律,自控力不足。 但摆脱手机依赖,指望意志力靠谱吗?

  2013年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知名作家查尔斯·杜希格在畅销书《习惯的力量》讲过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请来两组人分别做一道无解的数学题。

  但在实验之前,实验人员要求被测试者空腹,并将两组人安排在一间装满饼干和胡萝卜的房间,饼干香气扑鼻,淡淡的奶油味令人垂涎欲滴,但胡萝卜索然无味,虽然可以饱腹,但没有任何吸引力

  然后实验人员要求第一组人吃饼干,第二组人吃胡萝卜,吃饼干的一组很开心,但吃胡萝卜一组的测试者每每闻到饼干的香味都觉得痛苦。

  甚至有几个被分到胡萝卜组的人偷偷拿起饼干,放到鼻子前闻了闻,看到实验人员后又恋恋不舍地放了回去。

  很显然,分到饼干组的被测试者都心满意足,不需要任何自律,但分到胡萝卜的一组成员却强忍着对饼干的诱惑,驱动着自己的意志力。 紧接着,实验人员要求被测试者们解数学题,有趣的一幕发生了,饼干组的被测试者平均坚持了19分钟,而胡萝卜组的被测试者仅坚持8分钟就选择了放弃,时长还不足前一组的一半。 类似的实验重复了200多次,相同的结果也无数次再现。 最后,查尔斯·杜希格总结道:意志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就如同你手臂和大腿处的肌肉力量,用力过猛就会感到疲累,肌肉剩余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给其他活动。” 所以,想要指望依靠意志力的方法来破除手机上瘾,即便是短暂的不碰手机,也会严重影响到其它工作的进行,与丢掉手机、回到工作,享受生活的大目标背道而驰。 所以,单靠意志力来抵御行为上瘾,破除手机沉迷是行不通的!

  除意志力有限外,优秀的产品经理,各个都是心理学的专家,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剥夺着你的注意力。

  在这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我多么谨小慎微,都会有一款软件切中你的“要害”,触发到你的刺激点,逐渐将你诱惑入坑。

  这些产品经理都用了哪些方法让我们沉迷手机,不可自拔呢?

  何圣君老师在《行为上瘾》里总结了六大类,分别是行动触发、轻松入坑、即时反馈、挑战升级、未完成感以及社交元素。

  每一块内容都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产品运营理念,篇幅原因,结合日常生活分享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

  第一:行动触发——走入行为上瘾坡道。 有人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一套套算法,如果将人类底层的行为总结为一个公式就是:B(行为behaviour)=M(动力motivation)+A(能力ability)+T(触发器trigger)。 要发生一个行为,动力、能力、触发器三者缺一不可。 比如你最近有点上火,想要喝一点凉茶,这便是你的动力,有条件去买一瓶凉茶便是你的能力,这时候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产品你是否脑里回想起那句:“怕上火喝×××。” 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等等。这一切广告狂轰乱炸的背后,便在你的大脑里种下一个个触发按钮,当你有喝凉茶,送礼的动机以及购买的能力时,便会第一时间想到它们,进而产生消费。 第二:轻松入坑——让你觉得入的不是坑,是有趣的游戏。 玩过游戏的朋友都知道,绝大多数游戏在刚注册成功后会收到一份大礼——新人礼包。 即便新人礼包的道具用光,特权到期,一部分人还会因为惯性继续玩下去,而玩的时间越久,沉没成本的代价也就越高,进而更加难以跳出沉迷游戏的怪圈。 不仅仅是游戏,大家留心观察,很多产品的推广都会用到这招,目的就是让你产生使用惯性,先把你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 比如各大信用卡的宣传,网购平台的扩张,又或是网约车、外卖软件的推广都能看到新人礼包的踪迹。

  第三:即时反馈——鼓励你重复同样的上瘾行为。 你有没有发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沉迷手机的程度越来越深。 一来,各类APP层出不穷,种类丰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二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随着网速的快速增加,人们从查询信息到等待结果的时间也被大大缩小。 从心理学上分析,就是即时反馈中的及时性大大提高。 比如刷某音,手指一滑就会立刻出现一段新的短视频,更何况这些短视频还是根据你的兴趣爱好,运用大数据的技术精选为你挑选出来的。 第四:挑战升级——让人欲罢不能的晋级楼梯。 如果一款游戏,从注册开始无论你玩1小时,还是玩1年,你们的等级是一样的,你还会玩下去吗?

  第五:未完成感——让你始终停不下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简单说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优秀电视剧的剪辑师都是掌控蔡格尼克效应的高手,他们总能在电视剧最精彩、最具悬念的地方暂停,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表面上看,是观众掌控着家中的遥控器,某种程度上,是那些深谙蔡格尼克效应的人远程操控着你家的遥控器。 第六:社交元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也非常常见,人是社交动物,对社交有着强烈的需求,所有带社交属性的产品都天然具有俘获人心的功效。

  有句话说得好: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换一种活法。

  当我们能够从用户思维转换为产品经理思维,能够从产品的使用者,变成产品的开发者,就不会一步步落入别人为你设计好的“圈套”里。

  了解完行为上瘾的六大主要原因,破除手机沉迷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找到动机,用好习惯替换坏习惯。 前面我们提到“B=MAT”,但每个人手机上瘾的原因不同,即M(动机)不同,所以在改变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用手机玩的最多的应用是什么? 是学习工作类的查询资料,还是娱乐放松式的看电影、玩游戏,唯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改变之道。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指望丢掉某个坏习惯,而是要找到那些坏习惯背后的动机,并用一个好习惯去替代它。 比如很多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是打发时间,那么便可以通过培养其它兴趣爱好的方式解决打发时间的需求。

  第二:启动微习惯,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微习惯”是由美国作者斯蒂芬·盖斯提出的,他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微习惯》,那么什么是“微习惯”呢? 和我们印象中的传统习惯不同,微习惯重点强调的就是“微”,即简单或是小的意思。每天坚持1个俯卧撑,每天背1个单词,每天读2页书或者写50个字,这就是微习惯。 微习惯为什么会有效?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首先,请你现在摸一下你的鼻子或者伸一下懒腰。你有没有发现,你好像并没有拒绝,你真的已经开始按我的建议做了。 这其实就是微习惯的神器所在,因为我们坚持的事情就如同摸鼻子或是伸懒腰这样简单,我们完成的代价极低,对其的抵触情绪也可以忽略不计,自然,我们就踏入了实现目标的第一步——开始行动。 关于微习惯的更多介绍,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用时间酿酒”,回复“微习惯”三个字自动查看相关文章。

  第三:调动环境的力量。 写方法论的文章多了,关于环境改变行动的方法论,自己总结下来就一句话:提高犯错代价,降低行动成本。 比如睡前刷手机导致熬夜的坏习惯,提高犯错代价就可以将手机放到客厅,伸手够不到的地方,还可以引入监督机制,告诉别人,如果自己睡前碰手机就罚款500等等。 降低行动成本则是降低好习惯的成本,比如前面提到的微习惯,就是在降低行动的成本。

  最后,用一张思维导图总结一下全文。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不改变便会永远陷入沉迷手机的沼泽,如果你觉得手机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和工作,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吧~ 以上,共勉~

  作者简介: 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新书《反本能2:如何对抗人性弱点》已上架销售。公众号:用时间酿酒。关注后回复“2018”免费赠送10本电子书~

  插图:soogif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