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2020-01-27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不管教勇气》是一本由[日]岸见一郎著作,千寻·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一):全书

  20200108 读书打卡 《不管教的勇气》 上周读书会的共读书目。 今天看了榜单,没想到这本小书在樊登这么火,猜想樊登的主要用户妈妈们吧。 我读正面管教和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书始于2015年,期间几乎读了全部相关的书。本作者还有一本《被讨厌的勇气》。今天自问依然不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妈妈。 虽然已经把和善坚定写在了很多目及之处,遇到困难也会告诉自己每个挑战都是一次成长机会心情丧的时候知道办法能量杯蓄水,在最初那一秒的知行合一永远那么难。 我自己观察情绪理智真的是二元的。所谓即理的一元论,真是要在不管教和被讨厌的勇气下,彻底灭了对子期望的人欲,才能存有“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借你来到人世”的天理么。诚然,孩子们也是父母修身齐家必由之路。 正在明明德,亲民,尚未止于至善的父母们,加油吧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二):不管教的勇气

  听书。很多时候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但就是没有去这么做的勇气。什么叫不管教的勇气,就是人生是孩子的,他需要自己经历,犯错,感悟收获。父母要做的就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平等对待孩子。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的。

  不批评也不表扬,当孩子做对了事情,要说谢谢,让他能够从行为获得幸福感。

  关于学习,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督促他学习,比如你发自内心地告诉他某本书非常好看,要让孩子感受到求知的喜悦

  鼓励孩子为团体贡献,帮助别人,这是一个正反馈

  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比如谈论学习问题,如果孩子不想谈,那么就不谈,下次再谈。

  要为孩子树立自,不能认为自己不行。告诉他,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认真学习,但不必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条件爱自己接纳自己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安心感。这种安心感会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教需要很大的勇气,平等地对待孩子,培养他的独立能力,给他机会和时间去经历风雨感悟人生。父母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花时间强迫孩子变得更好,然后静待花开!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三):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承担

  书很薄,大概一趟通勤就可以看完。内容和之前两本有很多重复,这本侧重教育,读完还是有收获。

  最近在看《奇葩说》,恰好里面有几个辩题是关于教育的。

  比如最近的一期是“我们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不管教的勇气》恰好可以提供一种角度,不需要从我们大人的角度出发想当然地以为可以帮孩子营造一个如何如何的世界顺其自然就好,让孩子为他自己的决定为自己的相信负责。孩子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也许小时候我不能明确讲出神话、童话和现实区别,但我知道无论是梁祝最后的化蝶还是海的女儿牺牲,都只是一个故事,而我喜欢这些故事,为他们的精神感动

  之前还有一个辩题为“要不要说正确废话”,我记得最终正方大概是以“如果不能说正确的废话,那我们的父母怎么办”结尾让观众跑票并获胜。的确,大部分父母都如此,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关心,只能一句句重复叮咛,站在子女的角度,我们应该学会理解感激父母的爱。但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是父母,比起“存在合理”,我们和子女的关系不可以更优化吗?比起一字一句重复叮嘱春风化雨不会更好吗?将空间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承担。

  不少人说不愿意长大, 除了童年美好的回忆之外,会不会还因为他们童年时并没有开始养成需要承担责任习惯,“无忧无虑”,在小时候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成年之后觉得担子一下压下来了,他想去逃避,想要回到当初那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时期

  培养孩子从小自主独立,为自己行为负责,并不会削弱他们在童年应有的可爱纯真和获得的快乐。童年的纯真不是因为他不需要为他的错误负责、让父母承担,而是因为从小就知道身边一直有爱他的人——他的亲人和朋友,他愿意一直相信美好。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纯真下去,一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会怀念童年,但不会过度怀念而不想长大,他更喜欢长大后的自己,因为这样的自己,更睿智包容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四):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财富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作者认为依据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理学,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指导。本书中作者特别介绍了构筑良好亲自关系的小窍门,值得父母们一看。

  关于孩子的教育,作者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自立的三大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学习是每个庭不可回避的问题,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往往是因为关于家长都关心的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作者提出,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的痛苦,只能由孩子来承担不好好学习的后果。父母不要干涉。父母过多干涉孩子学习,会破坏亲子关系,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本书特色是告诉了父母,孩子学习方面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做出某些贡献,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就会随之树立起直面学习的勇气。父母绝不可以说一些挫伤孩子勇气或者羞辱孩子的话,也不能胡训斥孩子。批评可以令孩子发奋努力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孩子经常被批评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再想去挑战学习这一课题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避开空洞说教,将深奥难懂心理原理分解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详细易懂解析切实可行建议。本书或许能够为整日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烦恼不已的父母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提供一条切实可行思路

  作者通过一些日常出现家庭中的场景,通过分析孩子的心理来告诉父母如何处理,并提出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通过分析会学习的孩子和不会学习的孩子的表现,告诉父母们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他们必须去面对一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问题。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五):不管教的勇气

  提倡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批评并不能改变一个人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批评是给他继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阿德勒说,每一个孩子的努力都是在证明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当父母从来不关注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时,孩子一定会找其他事情做,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比如,玩游戏。这是他本能的需要,所以,批评不可能带来孩子的改变。 如果总是用表扬的方式驱动孩子做事情,会变成,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不去做。 妈妈的唠叨会导致孩子叛逆,唠叨的后果是,孩子即使知道对也不去做。因为唠叨导致孩子自尊降低烦躁做法: 1.应该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不横加干涉孩子的生活和节奏。无条件爱孩子 2.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训斥,不表扬。要说“谢谢”,如孩子在地铁里不吵不闹,要说“谢谢你今天很安静”,而不是表扬他“你真棒,不吵也不闹”,因为不吵不闹是应该做的事情。 3.引导孩子的兴趣,感受求知之乐。如,读书后和孩子分享兴奋。我最近没看到你学习 4.体罚不是教育,是报复。把我气成这样,我要报复你。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教会他,而不是指责他。 怎样让孩子会学习? 学习是必须由孩子自己要解决的课题,而不是考上大学是孩子要解决的课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需要一生都保持的习惯。学习不是为了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学习的权利。要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喜悦,追寻知识的快乐。 做法:引导孩子 求知的乐趣 奉献社会 赋予孩子人生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任何事 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让孩子有价值感,请孩子帮忙说,我需要一个伙伴,谁愿意?请帮我拿xx东西欣赏孩子,如果你瞧不起孩子,孩子分分钟就能感觉到。他不会听你的。 不要开口就谈学习,眼睛只盯着学习。否则,孩子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就没有自控力)。认为自己对这个家不重要全家人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这一件事。要感谢孩子做的事,陪你跑步要感谢,做家务要感谢等 不要用内疚绑架孩子 表达感受,如,看到你最近一直在玩游戏,我很担心 对孩子要 :信任 等待 感谢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自立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六):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

  这是一本颠覆传统家长育儿观的书。本书依据阿德勒心理学,简单直白地点出问题的实质,重新定义亲子关系,提倡一种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方式,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

  1.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父母才能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家庭教育根基,否则一切免谈,哪怕你说的是真理

  2.之所以怎么批评都不彻底悔改,是因为孩子希望通过批评获取父母的关注。即使因害怕父母而照做了,也会形成为逃避批评而不积极做事的消极习惯。

  3.孩子再怎么失落,父母也不要主动去管,如果过度关切,孩子会以为没有别人的安慰支持,自己就无法独立渡过难关。除非孩子向你求助

  4.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就会破坏彼此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父母。

  5.父母常常会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但很多情况下,这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支配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6.父母总是想要孩子避免失败、少犯错误,其实等于转移本应由孩子去面对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对孩子的骄纵。

  7.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根本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是你把我气成这样的)

  8.表扬是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的评价,会诱导孩子为了表扬而做事,没有表扬就不好好表现。

  9.正确的模式是“感谢”,肯定孩子的价值和贡献,这才是平等的、终生有效的。

  10.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如果还有什么不满想想孩子高烧不退的样子平安无事活着已经很可贵了。

  11.对于孩子来说,体会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接纳自己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正是有了这种安心感,才能下定决心去努力。

  不管教 ≠ 不陪伴,不管教 ≠ 不负责,不管教 ≠ 不闻不问,根本目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作者说,世上没有坏父母,只有笨父母。育儿不得法辛苦一辈子!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不表扬不批评

  育儿的书已经看过很多,真想改变,其实一本就够了,比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或者正面管教。 这本不管教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用的阿德勒心理学,也就是正面管教体系的心理学理论。 本书提出的观点一,不批评也不表扬。与一些育儿书中的表扬观念不同,不同的理念兼听则明。不批评是说要愉快的接受孩子的真实面,当你着急觉得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想想孩子如果生病时你的状态,那时你只会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去关心孩子的身体。有些孩子做错事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不知道这是错的,父母此时不应该批评而是去耐心解释。表扬这种方式会使孩子做一个正确事情的时候总想有反馈,有人表扬他,如果没有反馈可能就不想做了。比如孩子在地铁里安静不打扰别人,家长表扬你很棒,这本来就是他应该做的,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乱丢垃圾你表扬他一样不合理。作者建议使用谢谢,被谢谢一方面孩子知道这个事情是对的,另一方面他有价值感。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最终身追求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孩子会有归属感,感谢孩子会有价值感。 观点二,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自立。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的,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一个人自立是自己选择并愿意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要独立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判断标准一独立判断,二摆脱自我为中心,别人不是围着你转的。父母要帮助孩子自立。帮助孩子用自己的判断决定人生。 观点三,父母不要干涉孩子自己的课题。比如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去干涉,去骗孩子考上好大学你的人生就一片光明,是不对的,孩子会认为是为父母而学,等到他认为自己考不上大学就放弃了或就觉得人生没希望了。父母应去跟孩子分享求知的快乐,终身学习才会让人生越来越好,单纯对学习的快乐可以参考达芬奇传。相信他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不要说学习是先苦后甜,因为学习是个乐趣。唠叨与叛逆是一组,暴力和成瘾是一组。批评不会让一个人改变,唠叨会让孩子叛逆,叛逆是他知道是对的也不做。干涉孩子是父母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也阻碍了孩子成长。如果孩子不想沟通,就不想学怎么办,没关系,过段时间再谈,总会有一天他自己会主动跟你谈。 观点四,不要因为是考生就特殊对待孩子。也不要只与孩子谈学习,只会学习的孩子也不是健康的孩子。孩子是家庭一员,除了学习他也要学会家庭合作。将来的环境也是要与人合作。 观点五,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明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认为自己办不到的想法,会伴随人一生。赋予孩子勇气,包括接受现实,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观点六,让孩子把你当成伙伴,而不是敌人。让孩子有贡献感。也就是之前说的价值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总去说缺点。很多孩子觉得是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加在自己身上,自己却不努力。 总之,做到不管教需要勇气,如果想要做到,其实很简单,就是爱他,尊重他,感谢他,等待他。 这本书如果要挑一个金句,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句话鼓舞了我。我们会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爱好,要去付诸行动的时候,会想,哎呀这个事情很难啊,我平时很忙啊,哪有这个精力啊去做啊。我想要一年看五十本书啊,但我一本也没有看。我想去学滑雪,但我怕被摔。我要去找新工作啊,但我怕有麻烦。我想转行,但这个我不懂到底能不能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都在说这个事情。是我们缺乏去做的勇气。鼓起勇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那我也可以做到,有这样的想法,人生一定会很有趣的。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八):《不管教的勇气》笔记

  听书: 一、教育孩子的原则: ①父母没有办法代替孩子去生活,所以不要要求和命令孩子做一些父母自己认为对的事。(比如父母命令孩子好好学习,要求孩子要爱干净) ②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平等的面对孩子。(比如孩子不想学习,父母要询问孩子原因,如果孩子说就是不想学习,父母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那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要学习,再好好学习吧【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效果却比逼着孩子去学习好】) ③孩子并不是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父母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勇敢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然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二、教育的目标 关于孩子的教育,作者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自立的三大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三、教育的方式 作者认为,教育孩子,要采取“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方式”。 ①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首先没有人喜欢批评,其次批评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关于批评,可能是三种情况: 1、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受到父母的关注是孩子重要的需求,当孩子规规矩矩的做事,无法获得父母的关注的时候,就会故意做一些受批评的事。 2、孩子做错事,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这时候父母应该耐心的解释,而不是批评。 3、批评当下见效快,是因为孩子害怕失去父母,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会让孩子变得消极、懦弱。 ②避免孩子依赖表扬。表扬不是育儿的好方法,因为孩子可能会依赖表扬,当所作的事情得不到表扬时,就不好好做(长大后看重利益相关,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 正确是办法是,当孩子做出一个好的行为时,父母可以表达“谢谢”(比如谢谢你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这样孩子就不会做令家长头疼的事了。 ③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替孩子过一生,挫折和失败也得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破坏亲子关系, 2、当问题出现,孩子会把责任推给父母,孩子自身无法成长, 3、是父母不相信、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也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④体罚毫无意义。体罚并不是教育,而是报复,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借口,所以父母需要好好用语言表达诉求。 四、如何让孩子会学习? ①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1、只重视考试结果,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求知的喜悦, 2、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必需解决的问题(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揽过来,替孩子解决【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逼孩子去上】), ②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父母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1、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听你的,批评百害而无一利, 2、人生不是只有竞争,还有朋友,要帮助孩子友好的对待他人,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 3、让孩子体会到贡献的价值感。引导孩子乐于助人,具体的对孩子说“谢谢”“你真是帮了我大忙了”,贡献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③不要因为考生而在家里享受特殊的待遇。特殊待遇,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学习为由不去承担其他的事情,最后可能连学习也无法做好。 ④不要高高在上的俯视孩子。 1、孩子不学习时,父母可能认真询问自己可以为此做什么, 2、不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在征得孩子同意后可以谈论学习这件事,如果孩子不想谈,就暂时不谈, 3、平等的对待孩子,如果父母能平等的对待孩子,就不会随意的去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五、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①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能够做到任何事, ②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这次不行,下次努力就也可以了” ③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的缺点就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 ④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决定人生。 1、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2、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感受: ·平等对待孩子, ·接受孩子的真实面,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要干涉), ·相信孩子(相信本来就是重力量), ·提高孩子贡献的价值感(说谢谢), ·批评表扬体罚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学习,那是孩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父母不要揽过来,替孩子解决。(很多事都是如此,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而不是“帮”孩子解决【相信】)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九):荐书 | 《不管教的勇气》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

  是时候开始读一些育儿书了, 而我读的第一本则是来自岸见一郎的《不管教的勇气》。

  以前我看完了他写的《被讨厌的勇气》,真的是分分钟被教做人。这个作者所研究的阿德勒的心理学,也太适合育儿了吧。

  果然我看了一下,市面上果然有一派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育儿理念,如知名的《正面管教》。

  书很好读,就6万字,而这本薄薄的,字迹松散的《不管教的勇气》,则更加从哲学的方面来探讨了教养的本质。

  阿德勒的心理学本质上是讲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而亲子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到几乎人们不觉得亲子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因为那样显得太冷淡了。

  亲子关系尤其是东亚的亲子关系是不可分割,粘稠一体的。

  但《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中,一开始就探讨了养育的本质:养育是为了分离,划清界限,把孩子的自立放到了第一等位置。

  什么是自立,书中有清晰的界定:

  1、能够独立作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我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如果你认同孩子的自立是养育的第一等事,那么这本书适合你读下去,并且执行;如果不认同,其实教育本就没有一定争取的理念,那么了解一下也无妨。

  1

  如何让孩子能够自立呢?

  孩子只要成长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有自立的需求,往往阻止孩子自立的反而是家长们。

  为了不成为孩子自立道路上的拦路虎,家长们最应该的是:不批评也不表扬孩子。

  为什么呢?

  说实话,批评要是有用,就没有那么多操碎心的家长老师了。有多少天天被批评的孩子,太多太多了。

  那么批评了屡教不改的孩子,事实是,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你批评,而是孩子用做错事来得到你的批评。

  为了换取你的注意。

  也有孩子批评以后马上停止错误的,是因为惧怕,事实上,错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只有去做的人才会犯错,鼓励犯错,其实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成年人都知道再谨慎的人也可能不犯错,一犯错就批评,这只会得到一个懦弱儿。

  因此,批评其实是无用的,大多数家长的批评只是在发泄情绪。

  不批评孩子尚可以理解,为什么《不管教的勇气》也不主张表扬孩子呢?

  因为表扬没有意义。且不说表扬这种行为的上下阶级感很重,就仅对于孩子而言,表扬能获得什么呢?

  家长要的不是孩子做好了然后得到表扬这个程式,而是无论一件事情表扬与不表扬孩子都主动去做,才是目的。

  好好学习是为了自己,好好工作是为了自己,不为了任何人。

  人性就是这样,家长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只会走向两种结局,要么孩子对表扬脱敏,你要一次次的加重表扬的力度,奖励的力度,才能让孩子去做事。

  要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脱敏,孩子发现会越来越难取悦你。

  2

  然后就要尊重孩子,不去插手孩子的课题

  尊重有时候就是带着一点点时间上的等待,空间上的包容。甚至有时候,只需要闭嘴。

  作为成年人,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我陷入了困境,但是我觉得自己可以应付,因此我没有求助。

  等过一段时间,那么我靠自己过了难关;要么事情真的应付不过来了,我求助外界。

  这时候不随意插手的人,那段等待的时候就是一种尊重。

  作为成年人,我还会偶然有一天,就想玩一天的游戏,就想躺一天。但是这没什么,我知道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短短的放纵,我是可以把自己拉回来的。

  这时候默默看着我们放纵的人,是一种尊重。

  但是对孩子,父母做不到这么放松,我们焦虑无比。

  这大概是因为,父母都自诩自己是了解孩子的。

  “这孩子我最了解了”,父母有时候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心理大概在嗤笑,真的吗?

  3

  这也不干,那也不干,那么我们对孩子究竟留下了什么呢?

  我们需要留下的是一段美好的亲子关系,只有建立在这件事情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我们可以引导开发孩子对世界的兴趣

  我们可以在不了解孩子的时候,坦诚的说出:你最近在忙什么,我有点担心你。

  最最最后,回归到平常,我们将看到孩子真实的那一面,有多少家长一生都只能看到面具下的孩子呢。

  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十):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晚上等儿子上英语课的间隙,边跑步边听樊登讲《不管教的勇气》,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我们都曾是孩子,但成为父母后,却忘了小时候希望父母怎样对待我们。 如何“不管教”孩子,才是更好的管教,同时也启发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继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中有很多观点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1、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2、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3、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批评也不要过度表扬,可以感谢获得贡献感)。

  4、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5、不能欺骗孩子,要提早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的真相。

  6、给孩子自信: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一点是我最近几年自悟出来的很深的感触之一)

  结合文字版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平时多加参考,努力做个好父亲:

  一、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1、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2、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二、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1、批评不是育儿的好方法(没人喜欢批评,且会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批评,主要有三种情况:

  (1)当孩子规矩做事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以获得关注。

  (2)有些孩子做错事,不是故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耐心解释。

  (3)批评在当下见效快,并非真的有效,而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做事消极,变得懦弱。

  2、避免孩子依赖表扬

  (1)要防止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

  (2)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3)想法让孩子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可以用“谢谢”(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

  3、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否则孩子无法自己成长。

  (1)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而挫折和失败也得由孩子自己负责。

  (2)横加干涉的不良后果:破坏亲子关系,一旦发生问题孩子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而无法成长,父母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

  4、体罚没有任何意义:

  (1)体罚并不是教育,而是报复,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

  (2)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好好用语言表达诉求

  (3)批评即使没动手,某种意义上,也等同于体罚。

  三、 如何让孩子会学习

  1、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需要告诉孩子的几个真相:

  (1)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谁能代替。

  (2)人生并不会因为考上一所好学校而一帆风顺(谎言:如果考上一所好学校,就能实现人生的所有 )

  (3)考试结果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否则孩子在升学希望不大时,就会放弃学习 )

  (4)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你学习并不是为父母而学习)。它促人成长,不仅为自己,还能为社会作贡献。

  2、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建议:

  (1)不批评,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2)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人生不只有竞争,还有朋友。切莫让孩子成为学习很好,却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人。

  (3)让孩子体会到贡献的价值感。引导孩子乐于助人。具体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帮了大忙”之类的话。贡献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3、不要因为是考生而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1)一个劲学习的孩子,和痴迷于工作、被爱情占据头脑的一些大人一样,都不是健康的状态。

  (2)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必须学会合作。这样他们会更喜欢自己,更有自信。自信能促使孩子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学习。

  (3)如果父母说:“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孩子也许就会以学习为理由不去承担其他事。这可能导致孩子连学习这件事也做不好。

  4、不要俯视孩子:没人能替代孩子学习,学习的后果都得由孩子负责。

  父母需要做的:

  (1)提供帮助:孩子不怎么学习时,父母可以认真地问自己有没有能做的事。

  (2)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父母可以在征得孩子的同意时,和他们谈谈学习的事。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暂时不谈。同时,告知孩子可以随时找自己商量。

  (3)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和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存在差异,但作为人,两者是平等的。父母如果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就不会任意地批评他们。孩子也会更冷静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四、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1、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1)成长的路上,孩子可能因为一次失败,或者学习失利,从而产生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这种想法会伴随人的一生。它让孩子无法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没价值。结果不仅使孩子在学习上没自信,也会影响他们解决其他的人生课题。

  (2)有时候,孩子不愿投入课题,是不想面对结果。他们害怕付出行动却没有好结果,所以宁愿选择逃避。

  (3)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赋予他们勇气,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2、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

  (1)孩子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如果这次成绩不好,不用觉得辜负他人,也不必消沉,只需为“下一次”努力就可以了。

  (2)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误观点,使孩子认为没有好成绩就会遭受冷落。

  (3)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不然,他们会更沮丧、更消极。

  (4)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认真学习,但不必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

  3、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1)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行为。他们聊起孩子,多数只提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但这并无益于孩子。

  (2)孩子的缺点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其实,就是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比如,孩子的思维跳跃,注意力不够集中,但是发散性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更有创造性。

  (3)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尽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父母要尝试着、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一面。

  4、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决定人生

  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学习不理想时,难免会消沉和产生疑问。这时,父母需要做到两点:

  (1)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孩子也许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这和父母的理想会有差距。即使如此,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拿他们与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较。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这种安心感会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

  (2)父母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也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可能让孩子怀疑自己,并产生抵触心理。这些状态,都将使他们无法冷静思考。

  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