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暮至旦
春花秋月,夏蝉冬雪,不过轮回一瞥。人的一生似乎是由无数个轮回构成的——四季的轮回,昼夜的轮回……然而,当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时,却发现人生原来是不断从昏黑的暮夜到破晓的黎明。
世人常常以为豆蔻芳华时的少年们是人生的朝阳,是人生这一整天中最清醒澄澈的时候,而耄耋耳顺时的老人们是一天的余晖,是浑浊混沌之时。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时的我们真的不识愁滋味吗?我想未必吧!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恐怕最愁的是少年们,学业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炎凉,前路的渺茫,这一切的担忧业已成为了混沌的夜幕,笼罩着澄澈却又迷惘的少年愁心。反倒是夕阳余晖的老年,稳定了生活,看淡了人生,赏着庭前花开落,望着天上云舒卷。此时的心已是平静而清明,犹如古城第一抹韶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年似乎很是无情,让刚入世的少年品尝人间的苦,昏黑年轻的心,到老之将死之时,才给人浮生几日闲,这看似无情的苦楚却是一种人生的大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僧庐下听雨的白发诗人,体会到人间的悲欢离情幻灭无常,心境是有种从暮到旦的悟的。悟出了道,悟出了菩提心,悟出了人生的美。在一次次痛苦迷离中,不断觉悟,不断由暮至旦,到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于站在阑珊处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原点,那个最初的自我啊!看似是返老还童,实则是返璞归真,清明觉悟。
然而,一次次的由暮至旦,并不是渐渐出世,淡了人情,而是以有情出世心做入世之事。“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正是因为无情,才不会苍老,但并不年轻,因为它是虚无的,无形的。人之所以有形而饱满,是因为有情,生命亦有轻重。无数次的柳暗花明换来的不是空,而是深刻与雄浑,生命也在光影暮旦间一次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