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道理吗?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众多礼仪之中,餐桌礼仪尤为重要,无论是日常就餐,还是宴请宾客,恰到好处的文明礼仪是彰显主人品行的最好方式。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中国的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受到孔子的称赞推崇之后,餐桌礼仪成为了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人的智慧在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之后,有很多以俗语的方式流传至今。比如这一句:“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是啥意思呢?
首先来说说“菜不摆三”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汉字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很多字是同音不同意的,在古人眼里,如果遇上对生活寓意不好的字,那尽量要避开。
而餐桌礼仪中的“菜不摆三”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因为“三”与“散”谐音,寓意不好。有宾主不欢,未聚即散之意。就餐本是聚在一起聊天的高兴事,怎么能有“散”在里面打扰兴致呢?
除此之外,中国人以热情好客著称,有客人来到家中,三个菜显得太寒酸,不能完全表现出主人的盛情。反言之,这也是对宾客的不重视,不礼貌。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古人有“下九流”的说法,按照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下九流”的人,从事的工作多半以红白喜事里面的吹鼓手、戏班子等角色。主人家为他们准备的饭菜,也就是三个菜。其他的客人则是满桌子的菜,所以不能用三个菜款待客人。
另外,古人在祭祀的时候,通常就是摆放三个菜,而且摆成一排。这对于活人来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很忌讳这一点。
接下来看看“筷不成五”
在清朝时,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但筷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十分特殊的情感。在出土的古墓中,就发现了距今千年的筷子。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这里的“筷不成五”不是说5根或者5双筷子的问题,而是指宴席上的筷子长短要一致。不然可能会触了“三长两短”霉头。
虽然看似有些八竿子打不着,但这就是中国人究竟完美的品性,而且也是老祖宗对宾客无上礼遇的体现。
最后讲一讲“席不成六”
这个宴席上的讲究,放到如今不太适用,但对于很多农村而言,依然在继续传承。
古代的餐桌都是正方形或者偏长方形的,但标配都是一方坐两个人,一共可容纳八个人就餐,所以也被称之为“八仙桌”。
如果一张桌子上面只坐了六个人,东西(或者南北)方向各坐着1个人,南北(或者东西)方向各坐着2个人,这样子的布局从上方看下来,形状像乌龟,寓意肯定就不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客人,在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时,须尊重当地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
小结
餐桌礼仪源远流长,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并不一定都适用于如今的社交场合。但大部分餐桌文化还是大同小异的,从小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对于日后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其中很常见,也很容易犯错的一个现象就是把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本来是为了筷子不从碗上掉下来,而且也为了筷子的干净卫生考虑,但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是不可取的。
传承好的民族习俗,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一环,年轻人应当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