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酒里》影评精选
《都在酒里》是一部由MOBY执导,张惟一 / 赵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在酒里》影评(一):醉了吗 您?
#豆狸推荐# 都在酒里 | 美食/音乐/人文/纪录片/中国大陆 醉了吗 您? 啤酒的世界 您了解多少[doge] 操着北京腔儿的几个大老爷们儿 酷酷的却又接着地气儿 他们用精酿啤酒香带着您 走街又串巷 酒入肠 心悠爽 得劲儿 游戏自媒体玩啤酒告诉您 一切 都有可能 推荐指数:⭐⭐⭐⭐ 机核GSENSE主持 ️
《都在酒里》影评(二):喝了八瓶淡色拉格后有感
今天第二次尝试去考BJCP的考试,又fail掉了,实在觉得郁闷,于是去找上海的雷哥哭诉。雷哥问了我是怎么准备BJCP考试之后,给我推荐了这个纪录片——机核推出的“都在酒里”。不得不说,这一部纪录片,一扫我之前的阴霾,以至于我看的时候,桌上放着美国的淡色拉格,磕着洽洽瓜子,抽着伦敦的雪茄,心里却是异常的快乐。老张说的很对,craft beer这一行,从不讲什么是正宗,什么是绝对的经典。在市场中、在酒局豪客的口中,最欢迎的,永远是最贴近他们口味的那一种酒。这一口酒,对于女生来说,可能是掺着果汁的比利时啤酒;对于中国北方爷们来说,可能是燕京、青岛的大绿棒子;对于美国人来说,可能是各种酒吧酒枪里喷出的鲜啤。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品酒人的惊喜,都是属于各种生活态度人的消遣,更是是属于各个国度不可明说的忧愁。再说最后一点,其实中国有很广阔的精酿啤酒市场,因为中国有原本最悠长的酒文化,有各地精品但未被发掘的酒花,有各种还未尝试过得谷物搭配,以及全世界最牛逼的下酒菜。所以,中国精酿师们,任重而道远,而且就像“大跃”说的一样,不出10年,中国精酿,就会是世界,第一精酿。
《都在酒里》影评(三):喝酒者观片记录
我差不多是从17年开始喝精酿,一开始是一个朋友告诉我上海有个杰克酒吧的“黑啤”很牛逼,上来我们就一人一半分了喝,那时候确实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世涛。后来再通过介绍知道了现在一个常去的瓶子店,开始各种喝到了现在。 也只能算是一个爱喝精酿的常客懂得不是很多,平常看看酒花儿的评分,看点新媒体的推文,去去大型的喝酒活动,听瓶子店的大佬瞎扯。综上,看到机核做这个节目时我还挺激动,以为能接受一下血雨腥风地教育。结果就如我评分所示并没有这样的效果。
大致观感是讲的太浅显,最好的集数是第五集,第五集有非常强的纪录片性质,科普的意义也很大。传播最广也是观感最好的是第一集,当然也确实有开播首集的原因,吃汉堡看着也确实很香,多少也科普些。后两集介绍了几家美式酒厂的故事,大致可以理解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精酿,他们的本地精酿相当于我们的小绿瓶,而且也只聊了聊他们酿酒的契机和企业文化,深入讲解他们酒的品质以及品酒的片段极少。没捋顺酒的类型就讲人文、环境、情怀。第四集和第六集讲了瓶子店和一些本土酒厂,其中我喝多的也就是京a。没有期待中的迷家,跳东湖,甚至也并没有能好好讲讲我喜欢的北平机器的自产精酿。大多数集数性质不像是纪录片更像是高质量的喝精酿文化vlog,这和所要讲的精酿还是差距甚远。
首先我理解的精酿要喝出风味就是得空口喝,道理就和品红酒一样。也不是不会配餐,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喝的肯定是4度左右普通的ipa,吃好吃的不一定能品出好酒的味道。拳击猫本身就是啤酒主题的美式餐厅,表面上跟你说吃喝还是一起好,背地里还是开了几乎纯喝的酒馆(定西路店)。并且在讲北平机器的时候很意外的推荐了他们的蛋饼,他们有那么多酒可吹,看完就让人记住了蛋饼,略感吃惊。
就如前面描述的自己喝酒的经历,我和朋友都是误打误撞开始喝精酿,没太多人介绍也没现在那么好的环境,大多数知识全靠瓶子店里的大佬灌输(灌酒)。我本身对瓶子店是相当有感情的,那一集推荐的暂停酒馆是我除了后面的高大师之类的最想去的一家。同样是那集啤酒阿姨可以说是,我在知识范围之内已知的卖精酿的店里最不喜欢的一家。之前因为工作单位的离啤酒阿姨比较近也去过一段时间,感受的是虚高价格,甚至普通口粮是淘宝和其他的店的两倍多,看似满冰箱的酒高尖的又极少或是过贵。最要命的是作为瓶子店,原来应该充当科普和引人入门,却由于种类实在繁多价格又太贵,已经沦为装x社交的场所。 我一直和朋友吐槽的是,很多人去啤酒阿姨看了那么多酒最后也就拿了科罗纳和1664就坐下来喝了,处处都是劝退,精酿的魅力一点都没展现,并不适合拿出来推荐。就和这个片子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一样, 仅展示精酿文化的各种方式和各种喝法,开一下门就完了。
最后的宝莱说,精酿在国内的大多数消费群体还是刚接触的人,一开始就是口味清淡的ipa、小麦酒,黑啤。他的说法是一个商人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国内好几年后还是在喝这些基础入门精酿,因为相对价格便宜,甚至有的店家为了打造精酿的概念刻意抬高基础酒品的价格,再把好的酒价格抬更高。大家推荐不喝精酿的朋友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味道太重对方接受不了。假设长时间只喝普通口粮,因为价格因素之后的口味也基本固定,会稍微提高一下,但固有的消费习惯会让人不会轻易尝试(例如价格不会购买超过50的酒,喝ipa的也不会轻易尝试世涛或者酸啤,甚至度数稳定在4-6度)。价格也是决定精酿在国内的发展的必要因素,现在精酿的现状是好的酒太多了,我觉得自己一个胃甚至都喝不过来。循序渐进根本没必要从基础口粮推荐,直接按度数排序一级级上去,可以入门就是double ipa、 入门就是浑浊、入门就是帝国世涛。会喜欢的不管多重口,只要能接受都会喜欢;不喜欢的,就算从口粮培养也无法再喝上去了。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大家的饭桌上除了绿瓶还有一些基础精酿。但精酿并不适合配中餐,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不过是潮流生活的一部分。片子介绍了大家一种生活方式,却又不是常喝酒的生活状态,太过冰山一角。比如暂停酒馆的“酒后辩论爱好者”还是四五瓶精酿下肚后的“折叠”以及朋友跃跃欲试想自己酿酒的热爱,这才是喝酒人的真实状态。这种状态甚至不会仅限于精酿,对清酒白酒黄酒威士忌所有能喝的酒都是一样的热爱,这是爱酒精和口感本身。不是仿佛多个两三倍价格的酒才能叫精酿,只能高大上的店里喝的才能叫精酿,吃大肉的地方才能叫精酿,这是消费主义的洗脑。精酿可以是一个时代符合或是社交工具,但不仅仅是。
(补一句,我追这个时候习惯性看完机核去看酒花儿沈总的推荐(b站有帐号hhhhh),可太逗了)
《都在酒里》影评(四):都在酒里 这片子感觉太对味了
现在在工作的加持下,越来越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好好的面对自我面对自我的表达。 很无奈并且会觉得一眼望不到边,陷入到无希望的黑洞中。 开始慢慢教自己平常心,好像遥远的上一次对自我提出平常心还是在十年前,少年时。 越是在平静平淡的反复度日中,越应该不丢掉自己。 近段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片。一部六集,还有一个番外,今天看了番外,是一个互动视频,哇喔机核网好硬核啊啊。一共六集分别是吃好喝好;起源之旅;美式周末;瓶中世界;家酿大师;来自本土。 整体这部纪录片我很喜欢,也再度打开了我对于精酿啤酒的窗。但从纪录片的角度,也还是存在美中不足。这也有可能正是最终流量不够的原因之一。 我最喜欢的是吃好喝好;瓶中世界;来自本土。 第一集没得说,太吸引人了,还有片头的短片大赞。 瓶中世界,啤酒阿姨张银娣,对我的启迪思考影响最大,我都想开一个瓶子店了 ! 来自本土,让我了解到更多中国本土的精酿啤酒,印象最深的是大跃,尤其是其名字由来,乘肥大跃须年少。 这片子具有开拓性,将镜头对准了精酿啤酒这个在国内还相对小众的领域。然后又是一帮很对味的人做的片子。 看到毒舌Sir写了都在酒里的文章,太厉害了,写得真好贼牛。 透明色,是腰身渗出的颗颗汗珠。 乳白色,胡乱把嘴唇沾染。 琥珀色,或浅或淡,顺着你的喉咙咕咕流入。 ... 还有一段关于“酒里有什么?”,真的是深意了,慢慢体会中,我的表达贫瘠了。 给所有爱喝酒不爱喝酒的朋友推荐这片子,希望流量能够上去,还有下一部。还特别喜欢片中都在酒里的T恤,希望能做周边 ! ! !
《都在酒里》影评(五):「人生一酒」,馋我半宿
终于等到了。
尝遍天上人间的中国人,把视线转向了地下的滋味。
苦,辣,酸,涩。
反人类的味觉体验,却容易上瘾、放松、解闷和发泄,宛如生活的另一面。
“人生一酒”,“舌尖上的啤酒”,“美酒人间”,“寻味好酒”...
它的代号无数,而答案——
《都在酒里》
每集24分钟,共6集,刚好一周的饭点看完。
拍摄者,是叫机核GSENSE的纪录片团队。
不了解这群在游戏、科技和二次元等领域小有名气的人,没关系。
不太懂酒,甚至不太喝酒,依然没关系。
片子最大特点,就是“酷又接地气”——几个大老爷们操着北京腔,说着大白话,带领你在啤酒的世界走街串巷。
主持人老张和西蒙哪儿有香味,他们就敲开哪扇门。
不煽情,不做作,也没有刻意植入的各类人物VCR或者企业故事。
吃好喝好,说说笑笑,一顿酒里尽是生活的零碎趣谈。
酒过三巡,正题研究就开始了。
话题由浅入深——从单纯的味道测评,到啤酒的种类、工艺、历史,乃至其本身产生的影响,最后落回餐桌前的世人百态。
领话者的存在,不容小觑。
主持人之一的老张是个北京叠上海的“混血”,酷爱啤酒的他发表过酒类专栏,也将美国不少好酒引进过国内。
但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的,还是他专挑燕京等尿味儿重的酒来喝的特殊口味。
能言善辩的老张,就给本期主题“精酿”做了个比喻。
大绿棒子(普通啤酒)就特别像是我们平时玩的竞技类多人游戏,它是大家在社交的时候特别好的一个工具。 但精酿啤酒反而就是特别注重单人体验的大作,开发者会不惜成本地在这种完美的体验上做追求。关键点,不惜成本地追求完美体验。
所有的中国店家在这点规则上,都心照不宣的把功夫注入在“下酒菜”的环节。
美食美酒两重天,既然老美领先了制酒,那东方的十八般厨艺可输不了。
旧厂改造的北平机器精酿啤酒店,是附近方家胡同长大的孩子熟悉的地方。
等他们下了班,约三俩儿时同伴小酌畅饮,必然会先点一份东西垫垫肚子。
不叫披萨,不叫汉堡。
来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煎饼果子。
摊饼,匀酱,卷形,切开,一气呵成。
一半绿豆面,一半杂面,夹一块厚厚的红烧肉,薄薄脆脆层数多的果蓖儿也少不了。
饼一上手,香气四溢。
西蒙还扯道:“再也不吃工业煎饼果子了!”
为啥做这么不合场地的东西?
老板也直爽。
他反问,“中国西北的面食在全球顶尖。可一碗兰州拉面卖15块以上你嫌贵,一份日本拉面卖50多你却觉得正常?”
中国味道,除了质量和情怀,主动的文化认可和输出也必不可少。
老张总结,有文化根基的东西,应该被扎扎实实地包装好和推广到大众面前。
几个人一边唠着,一边尝到了店内的其他酒菜。
烤牛腿,把原料在60多度的水里泡够12个小时,才从真空袋里拿出低温烹饪。
等托盘一上,刀子不用划,撒着香料的肉已经松软可口了。
吃完了,酒早在谈话间喝了个香。
老板推荐的招牌酒叫“百花深处”,本意是借着陈凯歌的同名短片纪念北京逐步消失的胡同。
而啤酒一般由4种原料构成: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
同时,又根据发酵温度的不同分为艾尔和拉格两大类。
科普部分全用好玩的动画演示“百花深处”隶属一款美国西海岸IPA酒,亮点是大量的啤酒花打成的高浓度。
一句话,喝着嘴里宛如小爆破,贼带感。
去完了中国人的店,美国人的当然不能少。
经过中美结合的下酒菜,滋味别致得很。
三里屯著名的悠航啤酒,老板是说着地道普通话的洋人老钱。
他特别钟意北方卤水老豆腐醇厚绵实的口感,加上有的客人也不吃肉,就弄了一道菜叫“东四豆腐汉堡”。
看着“黑暗”,吃着巨香。
卤水汁深深的浸在豆腐里,配着软度不相上下的面包,带着清爽的自制甜酱...
西蒙一口气塞了几个汉堡,口齿不清地给了评价。
“他懂这地方。知道选什么豆腐才有豆腐味。”
太真实的反应了。
美味当前,哪顾得上故作矜持的长篇大论,“吃得香”就是给观众最好的暗示。
用餐完毕,老钱给他们上了个Flight(啤酒试饮套装)。
一套里有4——8小杯,涵盖了奶味、果味、黑巧克力味等等常见口味。
一言一语的对话里,老张给西蒙做了讲解。
选酒困难症和啤酒小白的重点和曙光来了。
由跟着个人嗜口盲买,到对自己的喜好做出预判,我们扮演西蒙初学者的角色,而老张说的全是干货。
花3分钟专注看完这段,聊酒的时候装装样子不成问题。
一眨眼,深夜降临。
心思痒痒的一伙人,决定跟着老张去他小时候最爱的苍蝇馆子,喝点中国啤酒。
餐厅的名字叫“我家”,老张约人就问“去‘我家’吃饭吗?”
在那儿,有北方人看了胃里反酸,嗷嗷直叫的“下酒神器”黄泥螺。
这道菜,分带壳和纯吃肉两种方法。
见惯不怪的南方孩子自然喜欢第一种。
把嘴对准螺口,轻咬露出螺壳的肉尖尖,再轻轻用牙隔开沙粒,吸一吸,一块滑溜溜的鲜美螺肉就落肚了。
老张还推荐了桌子中央一盆肥得流油的黄鸡汤。
醇醇油脂包裹在鸡肉周围,揭开了皮,里面的肉却意外的清爽嫩香。
传言,当年他爸得了肝炎还偷偷从医院跑出来喝一口,只为体验这“汤油两重天”。
真假我们就不说了。
席间,吃爽了的时候,老张倒了三杯酒让西蒙区分小麦和皮尔森的种类。
喝到第三杯时,舌头在外国酒里快麻痹的西蒙无语的缓缓说出答案。
“这杯是哈尔滨啤酒吧。”
一顿爆笑。
谈笑风生里,一天落幕。
看完首集,像和朋友凑了个酒局,轻轻松松,琐碎舒适。
拍酒,本身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相对于美食色香味的直接呈现,酒的魅力往往要靠外物表现。
喝的人带动气氛是一方面,各个地方风格迥异的制酒人和啤酒文化也必不可少。
每集的开头,老张都会先抛出一个问题。
既给自己,也给观众。
比如,精酿啤酒的源头的在美国,除了殖民和工业化的原因,这片土地为何能酝酿出如此多的精酿酒厂?
而这些酒厂,又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染上了美国土地的滋味?
三个人一路西行逛着,一边解答问题。
他们的旅途上,陆续遇见了自给自足可持续装置的酒厂,艺术气息浓厚的“天使酒厂”,第一个生产罐装酒的酒厂等...
人和酒的羁绊,也在其中酝酿而生。
新比利时酒厂的老板从小酷爱骑行,当初酒厂的选址也是靠着两个轮胎找到的。
厂里不仅有着送山地车代表公司股份的奖赏,还把第一款生产的酒命名为“宽胎”。
想象一下。
大汗淋漓地骑完一段坎坷的山路,灌上两口酒,啤酒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蕴含的,是一种对挑战精神的褒赏。
而建于高原的分水岭酒厂,则主要供滑雪者们在登顶后的午餐里,用酒来温暖脾胃。
它代表的,是一种抵御外界环境的勇气。
发现了吗?
啤酒早已不止贪个爽。
真正让人馋的,是借其寻找慰藉,表达生活,享受人生的态度。
今宵有倦,来上一杯。
惬意和月色,都在酒里。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