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精选

2022-03-27 03:0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精选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是一本由廖小琴 著 / 书 皮 绘著作,中国中福会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一):遵守法则,爱护自己

  现在语文中阅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良好的阅读,既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迫在眉睫了。其实,小朋友一般都很喜欢小动物,比如小猫,小狗,小兔子等等。那么就可以侧重这点,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书籍。像这本《猫国叽里咕噜宝典》,就是一本主角是猫咪的书,可以推荐喜欢小动物的孩子来阅读,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阅读习惯培养。

  故事里的嘀噜非常有趣,她总有千千万万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一定要戴帽子出门,为什么一定要用爪子捧着吃鱼等等。嘀噜像极了我们的小朋友,小朋友们也有千千万万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一定要睡午觉,为什么一定要在吃饭前洗手,为什么还这么早就要上床睡觉等等。哈哈,比较贴近孩子,阅读时起来比较有代入感,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的作者是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得主廖小琴,还曾创作过《大熊的女儿》等书。书的插图则是由书皮绘制,该书的插图曾入选国际插画百人作品展和全国插画双年展,阅读时,看插图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对于家长而言,上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的孩子,都需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就是要学会遵守园规和校规,那么这本书所讲的故事,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都有他们的守则,只要进入这里,就需要遵守这个守则,故事里的猫国也不例外。在猫国不叫规则或是守则,而是叫宝典,每一个公民猫,都需要照宝典来做。可惜嘀噜觉得有些不适合,比如为什么不能用刀叉吃鱼,为什么洗脸只能这样洗呢,为什么西装只能搭配哈伦裤呢?嘀噜不安照宝典来,结果猫国王很生气。

  阅读故事可以通过互动来看孩子是否理解故事内容。比如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幼儿园里有像嘀噜一样的规定睡午觉的时候不睡觉,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的。孩子通过生活中的情节与故事中的情节相对比,一是加深故事内容,二是觉得故事离生活更近,对于孩子而言,离生活近了,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

  故事中的猫都自己制定宝典,结果有的猫被撞了,因为别的猫按自己的交通规则来做;有的猫差点没命,因为猫按自己的想法吃药等等。有些规则是必须守则的,因为不守则就会出现问题,严重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和安全。饭前一定要洗手,否则就会病从口入;过马路一定要看红绿灯走人行道,否则就会被车撞等等。故事里没有大道理,潜移默化之中就把这些道理告诉了孩子们。

  这是一本桥梁书。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而绘者则用充满童趣的插图将故事立体化。图文并存的形式,让每一页上面的数字不是特别多,整个故事不是特别长,非常适合五岁到八岁的儿童阅读。无论是自主阅读,还是亲子阅读,所耗费时间都不是特别长,而这个时间恰好符合这个年齡段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是特别长,这个故事恰好可以在他们注意力集中的那段时间讲看或是看完。

  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日达成,而是在于日积月累。每天一本故事书,每天只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时间,孩子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本适合孩子的书,在阅读中,孩子除了感受故事中的语言和情节,享受精彩故事情节,更可以看故事中各人物的性格特色,从中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从亲子阅读慢慢过度到自主阅读,从而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是青小豆故事花园”第一辑里的一本,其实还包括《会飞的小金鱼》和《小魔法师变虫记》,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二):《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要规则OR要自由,这是一个问题!

  我家有个读书游戏,每次拿到新书都会先根据题目猜内容,或者讲讲自己期待从这本书中听到的故事。不得不说,《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这个题目极具迷惑性。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会讲一个关于猫国语言的故事,而这部宝典相当于一本汉英词典一样的存在,起到了帮助人与猫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

  结果我们都错了!这部名字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宝典竟然是猫国的行为规范守则!所有猫国居民都要按照宝典的要求说话、做事,直到一只率性而为的小猫嘀噜的出现,使得这部宝典的神圣性和权威性遭到了严重的质疑。

  猫国的日常生活琐碎繁杂,《猫国叽里咕噜宝典》也没有办法面面俱到,于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嘀噜便玩出了自己的新花样。不仅化身段子手,给所有事物重新命名,还大闹王宫宴会,最终被国王认定为疯猫。

  可是淡定机灵的嘀噜非但没被派来的猫博士们改造成功,反而还与试图教导他的猫王子、猫公主和猫国王“化敌为友”,让他们跳出宝典的束缚,感受自由生活的乐趣。

  体会到“变疯”有多快乐的猫国王下令废除了《猫国叽里咕噜宝典》,且人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宝典。解除了束缚的猫国居民们纷纷放飞自我,没有了约束,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

  然而我们以为最有可能拥有自己制定的宝典的嘀噜却对此不屑一顾,并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猫国叽里咕噜宝典》不能完全废除,可以有个人的自由,但是也要有集体都要遵守的规则。嘀噜虽然小,却比这些猫国王猫大臣懂得多得多。作者利用这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向读者们展示了幼儿成长中面临的自由与规则的矛盾。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大概在3—4岁的时候便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是还不能一以贯之地遵守,需要成人引导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直到大约9岁开始,幼儿进入道德自律阶段后才会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

  就像故事中的小嘀噜,对于无聊的宝典无法百分之百地接受,时常自创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游戏,但是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还是看得很透彻,关键时刻站出来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反之,被无趣的宝典束缚太久的猫国王和猫居民们彻底放飞自我后,倒是完全忘却了“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的真理。

  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成长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小嘀噜也在规则的边缘不断试探,为一成不变的生活增添乐趣。他告诉猫博士铃铛也可以挂在脚脖上,旋转着身子也可以上窗,看夕阳也可以蹲在烟囱上。猫国民们在宝典的威严面前已经完全忘记了探索世界的乐趣。

  制定规则是为了指导活动,减少摩擦和争吵,不代表剥夺自由。特别是对幼儿来说,在划定一个稍微具体的边界,守牢底线的前提下,给予孩子们宽松的成长环境,才能让他们充分自主地探索周边的世界,发展出强大的自我意识,最终幸福地成长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最终,全体猫国民们都参与到《猫国叽里咕噜新宝典》的修改中,群策群力,不仅加深了大家对规则的理解,还提高了主人翁意识,促使国民们更好地执行和遵守规则。而满脑子天马行空想象的嘀噜更是深谙“无招胜有招”的真谛,继续着自己无拘无束地探索。这只特立独行的小猫怎么这么眼熟呢?你家应该也有一只吧!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三):和孩子探讨规则与自由

  记得还年幼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莫名地跳出这样的一些想法:这个世界,除了我们人类的世界,其他生物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是我们能知道的,但是那些动物它们也有一个像人类社会一样的圈子吗?动物的社会里有统治者吗?有像人类社会一样界定的规则的吗?

  现在,我的孩子有时也会蹦出类似的问题:妈妈,你说这些狗里面谁是大王啊?它们是不是要一起出去玩啊?在孩子的眼中,动物之间也像他们的小伙伴之间一样,彼此之间是朋友,每天有计划,会安排做很多事情。动物也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玩吗?它们长大了也要去幼儿园去上学吗?它们有作业吗?

  我想跟孩子说,动物的世界可能也和人类世界一样,每天它们有要做的事情,有要遵守的规则。就像这本《猫国叽里咕噜宝典》里的猫国一样,在这个神秘的猫国,有一份《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这个国度里的猫居民,都必须遵守这份“宝典”里的规定,就像我们人类要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一样。不过,在这个神秘的猫国,这份“宝典”里的规定可是很细的。如果每个人,不,是每只猫,都照着这份宝典里规定的标准说话做事,试想一想,那真的是没有一点自己的自由,大家的穿着、举止几乎都要一致。那真是太没意思了!

0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句俗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规矩规定得太死板太严苛,则会适得其反。严格按“宝典”规则说话行事的猫们,那一定是很无趣的。这不,就有一只叫嘀噜的猫它偏不按“猫国叽里咕噜宝典”的规定来做,虽然它血统高贵,在猫国,它怎么说也算是皇室贵族。如果在人类社会,我们都知道皇室贵族的规矩是比普通老百姓更多,别看他们生活奢华,但是他们却比平头百姓少了许多自由与洒脱。在这个神秘的猫国也是一样,嘀噜的爸爸妈妈不停地提醒它出身高贵,一定要按照“宝典”中规定的就餐、穿戴、行使礼仪等等。

  对嘀噜来说,这真是一件很难的事。就好像我们非逼着孩子这样做那样做一样,一下子给他们规定太多的规则,孩子记不住也做不到。哪怕记住了,孩子又不想受约束,所以不愿意照本宣科。

  如果不按规则来,真的行不通吗?话说乾隆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就不喜欢受约束,可能是因为很小就登基当皇帝,要按规矩行事太约束,所以反而在他成年之后多次想撂担子,他一生贪玩,但也并不影响他在位时让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所以,有大规则,但是破坏小规矩也并非不可以。

  猫国的嘀噜就是这样,看它做的那些不按宝典规矩做的事,只要不妨碍别人,又何尝不可呢?

02.改变会带来惊喜!

  习惯了凡事按《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规矩行事的猫国居民,看到这另类的嘀噜,就想方设法要改变它:猫大博士对它进行药物治疗,但是没起效了;猫二博士对它进行心理辅导,但是也失败了;猫大臣提议让嘀噜和猫国的宝典指导家庭——也就是猫国王一家一起生活,期望通过猫国王一家的榜样作用修正嘀噜。可是事与愿违,嘀噜还是没有变成它们想要的样子,相反,猫国王一家以及猫国的大臣们都在嘀噜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最后出来一部《猫国叽里咕噜新宝典》,保留了一些原有的应有的规则,同时修订了不少规则,究竟什么样,还要待你细读!

  这是嘀噜带来的改变,唯一没变的是嘀噜始终没有自己的宝典,它仍然不用一成不变地遵守宝典的规则,这么想来,嘀噜的生活里还有会处处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花样”,这不是正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吗?

  这本桥梁书,生动幽默的故事,还有夺人眼球的插图,把孩子带入想象的童话世界,虽是到猫国的游历,但也侧面地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规则。从故事里明白整个社会中,我们还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尤其在公众的场合。在不影响他人、不破坏公共环境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留个性,享受自由。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四):用故事给孩子播下哲学的种子

  说到哲学这个词,我们都觉得太深奥,给孩子讲,他们能听懂吗?答案无意是肯定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端看你怎么看,怎么讲。

  在说正事前,先说一件真事。

  我儿子四五岁时,每天早上都腻腻歪歪,不想去幼儿园,要费好多唇舌才能哄着去。有一天,时间已经不早了,他还是扯着我的衣襟不让走。我哄他说:“妈妈要赶紧走了,再晚就迟到了,会被领导批评,还会扣妈妈的钱哦。”他气愤地搂过我的脖子说:“你去给你们领导说,就说我说的,以后上一天,休三天!”听着他霸气侧漏的话,我真是哭笑不得。小小的他,肯定觉得,既然领导能给我定规矩,那他应该也能给领导做决定。

  我现在已经忘了当时是怎么接的他的下文,但应该说服力不强,因为后来是抱着他硬塞给幼儿园老师的。由此,我想到,虽然孩子小,但有时候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是大人始料不及的。如果能抓住他们思维的触发点,及时给与适当的引导,那效果肯定比我当时的处理方式要好。

  就像这个规则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理解什么是规则吗?大人应该怎样和他们讲规则?给孩子背定义,讲大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春雨润无声地来渗透,而且最好是在事件发生前,就能让他明白,从而自觉地理解规则,执行规则,那就不会遇到我那种尴尬了。青豆童书馆出版的这本《猫国叽里咕噜宝典》就很说明问题。这本书把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了世界背面一个神秘的国度——猫国。猫国里有一本人人都要遵守的神圣宝典,那就是《猫国叽里咕噜宝典》,里面对王国人的一言一行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但小猫嘀噜却总是忘记“宝典”里的规定,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为了让他遵守规则,国王派了王国里的猫博士去治疗他,让猫王子,猫公主去感化他,甚至亲自出面教育,结果,都失败了。不仅如此,猫国王还被嘀噜“传染”,体会到了按自己心意做事的快乐,决定废除宝典,可是,嘀噜却又不乐意了。这其中的理由嘛,就很耐人寻味了。

  自由与规则一直是人们热烈探讨的话题,有时候连大人都不好把握其中的度,怎么给孩子讲好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呢?

  首先,作者用具体的事例代替了抽象的名词,让一切难懂的术语变得触手可及。对于小孩子来说,他可能理解不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就是规则。但他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过马路要等红绿灯,等等,这些就是规则的具体内容。故事中,作者用《猫国叽里咕噜宝典》作为规则的代表,对猫国的人们做出了一系列限制:晚上工作、学习、发呆,白天睡觉、打呼噜、磨牙;出门得戴帽子,喝咖啡时要微笑,吃饭时不能使用刀叉和筷子;要用爪子捧着吃鱼……这些规定繁琐而死板,让人不胜其烦。那什么是自由呢?自由就是自己做主,不受约束和限制。就好像书中的小猫嘀噜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给一些固有的事物命名啊,猫不叫“猫”,叫“草”;鱼不叫“鱼”,叫“萝卜”……,他还学着一边吃鱼,一边甩尾巴,还用尾巴去钓鱼,这一切都让他感到释放自我的快乐。

  孩子们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就知道了,哦,原来猫爸爸猫妈妈,甚至猫王子、猫公主那样的做法就是守规则,小嘀噜那样做就是自由。被约束的感觉不好,而做自己却很有趣。概念理解了,利弊也清楚了,怎么处理二者的关系呢?

  作者同样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猫国王见劝说无效,就改变了做法,宣布废除宝典,人人都可以编一本自己的宝典。人人都可以做主了,可王国里却乱了套。人人都有自由,就等于谁都没了自由,全国乱得连一个小小的颁奖会都开不起来了。最后大家通过切身的体会得出:生活中不能人人都自由,必须要保留一定的规则,比如,交通规则、观影规则、餐厅利益规则等,“凡是有其他人在的场合,或者集体活动时,就不得做妨碍其他人的事”。所以呢,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规则,只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得到相对的安宁和幸福。这个结论不是书中直接告诉孩子的,而是用具体生动的事例体现出来的,孩子们接受起来毫无难度。

  其次,在叙述故事过程中,作者运用夸张幽默的语言代替了枯燥板正的说教。中国文学历来讲究“文以载道”,写文章一定要说明道理,弘扬精神,即使儿童文学也要如此。但有些道理不是非要板着脸训人,夸张幽默更容易深入人心。尤其对小孩子来说,“蹲下来”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说话,效果更佳。比如,故事中的嘀噜妈妈为了让儿子遵守规则,特地编了儿歌让他背诵:我的妈妈的爸爸是宰相,我的爸爸的哥哥是国王。我的妈妈的爸爸是宰相,我的爸爸的哥哥是国王。……读着这样的歌谣,你是不是能想到你家小区楼下超市门口摇摇车里唱的: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孩子对此肯定也非常熟悉,并有一种莫名的喜感。而嘀噜则把妈妈的歌谣改成了:我妈妈的爸爸是在笑,我爸爸的哥哥是蝈蝈 ……这种场景想必大人孩子也熟悉吧。还记得那首被改成“千疮百孔”的《春晓》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一咬一个包,十年好不了。小孩子就是有这种幽默恶搞的天分。这种情节设置和幽默是孩子们能迅速理解并能有代入感的。

  同样的,为了商量给嘀噜的奖励,猫大臣们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奖励更是让人喷饭:奖麻雀,奖蚯蚓,奖鱼鼠脆脆饼!瞧瞧这千奇百怪的奖励,瞧瞧这“不正经”的名字,一个大奖,怎么能这么随便呢?这就是无规则带来的后果!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夸张的描写来让读者看到了人人自由的可笑和荒谬。孩子们在笑声中充分理解了规则的必要性,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的“不说”就是“说”!

  再次,作者运用对比的方式突出了个性和想象的乐趣。嘀噜的率性快乐和猫王子、猫公主的老成、无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孩子,王子和公主被各种规则拘束得没有一点个性,这样的孩子虽然懂事,却缺少灵性。而嘀噜因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显得快乐、聪明,有创意。

  此外,王子、公主、国王的前后变化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他们以前遵照宝典生活,一丝不苟,没有快乐,而当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后,天蓝了,云白了,脸上也有笑容了,生活也变得美好了。这种前后的变化更能说服作者想要表达的个性。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自由与规则这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充满诗意,充满快乐。

  整本书语言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一个个熟悉的生活场景,把大人带入逝去的童年时光。一个个立体丰满的人物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给孩子播下了哲学的种子,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读后感(五):《猫国叽里咕噜宝典》:完美真的只能在童话里吗?

  很多人喜欢幻想,幻想世界里可以任我们肆意翱翔,不在乎目的地,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体验那份畅快,释放无限压力,缓解心中所虑。

  在幻想时刻,希望时间可以停止,一切都是我们期待中美好的模样。

  如果,一切只能靠幻想,那未免也可悲了吧。

  可是,有时候现实总是那样残忍,让我们不得不在幻想的童话世界里驻足停留。

  《猫国叽里咕噜宝典》是四川籍儿童文学作家廖小琴的最新作品。

  这本小书是架起儿童从绘本阅读走向文字书的桥梁。文字浅显明了,夸张幽默,风趣喜感,相信低年级孩子一定会为这样的文字着迷,也为故事的跌宕起伏深深吸引,更为主人公大胆勇敢、独立特行做自己而欢呼。

  而我,一个大人,读这本书时,也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对,你没看错,我深陷其中!你,一定很奇怪,她到底有什么魔力?那我们一起来瞧瞧,这个让人羡慕的童话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猫王国有一部《猫国叽里咕噜宝典》,所有的猫居民们都要遵守这神圣宝典中的规定。这规定中有什么呢?你不需要好奇,它就像人类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一样,什么什么不能做啦,要怎样怎样做才行啦。正常的社会人,你,我,都一定按照规定去执行,对吧?猫居民们,当然也不例外。

  可是,有一只小猫却不知“天高地厚”,一系列行为都无视宝典的要求。

  小猫嘀噜的爸爸妈妈为此也伤透了脑筋。猫妈妈对孩子大吼大叫进行“教育”时,得到的却是嘀噜“十万个为什么”的质疑。猫爸爸拿出《猫国叽里咕噜宝典》的权威时,却被嘀噜气得差点没了正形。

  最好玩的莫过于嘀噜不仅把猫公主和猫王子“带坏”了,还打败了对他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的猫大博士。(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我不告诉你,你去看书自然就会知道啦!非常有趣千万别错过,保证你看后笑得前仰后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知道“快乐”是怎么回事的猫国王也传染了小猫嘀噜的“疯病”,他终于发现“宝典”之外的事是那么有意思。

  如果猫国王变得和嘀噜一样,那猫王国是不是国将不国了?哈哈哈……

  你以为猫国王被推下宝座了?你以为嘀噜会被推荐为新的国王了?你以为从此以后猫王国天下大乱了?

  莫担心,峰回路转之后,猫王国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片理想的新天地。

  因为,《猫国叽哩咕噜宝典》被推翻了,《猫国叽哩咕噜新宝典》诞生了。

  这部新宝典不仅保留了旧宝典里不可缺少的规范外,还有更个性化,更人性化的新准则。

  嘀噜还是那个嘀噜,猫国却不是那个猫国。因为这里多了欢笑,多了自由,更多了幸福与美好呀!

  如此完美的结局,只有童话故事里才有的吧。现实也能如此吗?

  嘀噜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十万个为什么”老挂在嘴边;自制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发明很多新鲜的玩意;尝试没有做过的行为;创造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在大人的眼中,像嘀噜这样的孩子,或许就会冠上“坏孩子”的称号。

  大人是如何对待“坏孩子”的?是不是也像故事中的猫妈妈一样?是不是也像猫国王一样?用《猫国叽哩咕噜宝典》来“镇压”一切“反常”行为,还把专业人士也请来“对付”小孩?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和恶》中说道:要将“恶”扭转到正面,经常需要第三者的力量。

  很庆幸,在《猫国叽哩咕噜宝典》中,我看到了这个第三者,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有力量的人物——猫国王。

  从整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猫国王切身体会地去“参与”,才将事态扭转到了新局面。

  刚开始,猫国王高高在上,按照宝典来约束嘀噜。在各种办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猫国王的想法起到了作用——“要不,我也偷偷变疯一点点,就蚂蚁那么大的一点点?”

  正是这样的尝试,让故事改写了走向,从而迎来了新局面。

  猫国王这蚂蚁大点的“疯”的念头到底是什么呢?是好奇,是新鲜,是诱惑?若不是他的大胆尝试,他能知道除“宝典”规定外,还有另一种新天地吗?

  “恶的世界隐匿着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活力,不是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恐怖的世界,但,有它诱人的地方,令人着迷。这是一个令人恐化的世界。相比较,善的世界充满着和平,无疑是好世界。但它总归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甚至乏味、僵化。”

  用河合隼雄的这段话,来解释猫国王的“疯”念头就合理了。因为它诱人,令人着迷呀。猫国王都如此,更不要说小猫们。

  所以,对嘀噜的行为,我们是不是也释然了许多。毕竟,嘀噜是快乐的,是充满活力的。而《猫国叽哩咕噜宝典》制约下的居民是缺乏活力的,他们也是乏味和僵化。

  “一切善良都不可能创造,因为善良太缺乏想象力。”哲人萧沆的这句名言在这个故事中也得到了印证。

  若没有小猫嘀噜哪来《猫国叽哩咕噜新宝典》,新世界的开创是不是有嘀噜的一份功劳呢?

  正所谓,规矩不破不立。慢慢地,世界就朝好的方向发展了,世界就会前进了。

  所以,被扣上“坏孩子”的孩子,他们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坏”。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猫国叽哩咕噜宝典》之下,那乏味又无趣的人吧。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教育成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木头人”吧?

  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请不要用同样的规则约束他。

  庆幸,猫王国的嘀噜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故事结局。

  真希望,这么完美的故事不只存在童话里,照进现实,世界将会更美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