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书写越明白》读后感摘抄
《越书写越明白》是一本由马冉冉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429图书,本书定价:60,页数:2017-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灵修行的书,用写作见自己,见天地 ,见众生,这本书 就是有如此魔力
●勇气,陪在眼泪旁边,透过书写,让陪伴自己经历生命的起伏,而最终种种都一一安稳的落在纸面上,一如我们的人生。
●2018读的最多的一本书
●超级棒的灵性书写指导书。书写,是我人生修行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感谢书写照亮我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让我想要把自由书写带给更多的人,因为我很受益。谢谢冉冉老师!
●引领向灵性、女性成长、故事疗愈还是很不错的书,唤醒了我对书写的爱~对书写带领人还是很感兴趣的,想尝试一下
●这是一本很贵的书,但对我是值得的。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自由书写还有疗愈力量,让我重拾笔和纸也开始自由书写起来。我确定,书写就是我今生要使用的魔法!
《越书写越明白》读后感(一):如果有从前,如果有永远
是的,就如同你们从我的小说里读到的那样,我因“情伤”而走上身心灵成长的道路,整个过程里无数次碰触到灵魂的伤口,而痛彻心扉。我从来都不敢说,是因为我勇敢,因为我对生命有探索欲,所以才不断往深处探索,我多么想逃,多么想简简单单在人间幸福就好,实在是因为我无处可逃,要么披荆斩棘继续对自己下手,要么再次被命运逼上绝路。我只好乖乖选择了不间断地疗愈与清理。
有姑娘知悉我终于结婚的消息后,曾表达对我的祝福以及羡慕,大意是你终于得偿所愿幸福嫁作人妇,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抱歉,我不能给这样的“羡慕”一丁点的幻想空间——婚姻,其实是另外一段更深刻修行的起始点。
当我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独身生活,开始面对两个人生活的种种考验,小到家里能不能电视一天开到晚,大到能不能放下手机(恐惧)、好好沟通表达爱,怎么面对创业的经济压力,我们俩在一轮又一轮的激烈大声沟通着(我把“吵架”重新定义了)。多少次,我也面临情绪的崩溃,而他不懂如何回应我;又或是他在经历内在的疼痛,而我也不懂如何支持他,眼泪是少不了的,争吵也是少不了的。
我先生曾经撂下过这句话:“你不配做身心灵老师。”我被噎住,脸红(我也害怕自己“不完美”啊),但停顿了好大一会儿,我非常笃定地回答他:“就因为我在真实表达我的情绪,表达你的所作所为触碰我多少的伤痛,所以我才配做老师。我是这么教学生的,所以我不虚伪。”
相信我,这个过程,依旧很痛。但是,我没有办法怕痛,我不想再稀里糊涂过一生,凑合出一段世人习以为常的婚姻。只有两个人能在关系里,真实而慈悲地表达,两个人都才能明白对方的所思所想,才能磨合出今生得以做夫妻的默契。
《越书写越明白》读后感(二):不停地写,认识自己,释放自己
偶然遇到冉冉老师的一堂网络课,听完之后启发了我动笔开始写东西的欲望。每天事情很多,脑子里面杂乱无章,后来就把这些都写下来,然后自己再读自己的这些想法,就捋顺了很多东西。就像日记一样,也排解了很多无处安放的情绪。挺好的,会继续写下去。
这本书还没有完全读完,挺厚的,一点都不水,超值。一边读,一边写,边学边写。等我读完,再回来评论。
顺便说一下,马冉冉老师人真的很美。
书很精美挺厚的,还没读完,才到第八课,加油《越书写越明白》读后感(三):每天和自己来一场约会,不爽约
封面写的是12堂心灵炼金的灵性书写疗愈课。作为一个三十而立的人,在奋斗的年龄看到这种带着身心灵字眼的内容,本不是很感兴趣。觉得身心灵的内容,亦虚亦幻,不过是写给达官贵人,或事业有成者。若不是有老师推荐,真没想到买下。
打开书一看,才发现,作者所说的灵性书写,不是我一直在弄的吗?这么些年来,经常做“意识流”的文字输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不痛快,让它流动出来,心结打开了,然后可以继续倒腾工作和生活。之前我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比如《用“说”出来思考,和自己每天约个会》
在这本书里,作者精深这种方式的练习,并提升到更高的层面,配以文雅的名字,称为“疗愈式自由书写”,并带领着一批学员践行。
我是觉得这种方式特别棒,但自以为很小众,从没想到可以上升到作者这样的高度,从没想到可以推广,惠及更大批量的人,作者对这种方式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将它个人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对自我情绪的释放,对于个人及至家族历史的探索,对生涯规划的思考,都能起到效果。
对于写作,我更重视它能够诱导出新思想的功能,却没有关注到书写的另外一种作用——安抚人心。
为什么这种书写的方式在现代会发光发彩?
第一,这个时代不少人感到勒颈式的压抑,大城市的紧张感向小城市蔓延。生活幸福感可能比上一代人更强烈,但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达,拉近了许多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之间看到那么多存在。“原来他活的比我还牛,可他自身条件一点都不比我好,不爽不爽”。自由书写,可以帮助识别焦虑的来源。
第二,很多人以为对自己很了解,但是实际情况是很不了解。从小到大,我们在读书工作,甚至找对象时,长辈都会给意见,而你会错觉把这些意见当作自己的想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想要这样。80后的一代,从小没有战争饥饿这样的困境,通常都是略为一帆风顺地过来。往往等到成长独立,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才会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样高度哲学化的问题。自由书写,可以让你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第三,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新女性发现实际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对安抚心灵的手段。特别是成家立业之后生了娃的女人,特别需要心灵照顾,谁也不知道她们内心有多么创伤。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一个发泄的途径,真的是很难好好地迈开下一步。垃圾的东西在心里越积越多,会变成一种侵蚀情绪的因素,而且在你不知不觉当中。
我自觉处理得还可以,很大的原因跟日常习惯文字输出有关系。作为一个中文系人,我每天会进行思考,词藻不完美,用句不华丽,但在书写过程中,已经把心中的不愉快释放开去,什么忧愁睡到第二天早上可能抛到九霄云外。
小结一下,当我看到作者书写上开辟新领域,发现她真的是很有智慧。
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在你认真去做。只要好好地相信它践行它,将它做深做透,会发现挖到了一个宝贝。就像打了一口深井,先上层的草皮、石块、树根各类垃圾一层一层刨掉后,到达了深处才能喝到甘甜的井水。
《越书写越明白》读后感(四):我也可以是“神笔马良”
《越书写,越明白》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位灵性书写疗愈师的生命故事分享,她那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是写出来的。
对生命是写出来的这件事,我也有深刻体会。我从2014年开始给了自己一个写文字的空间,其间陆陆续续地跟自己和解,跟原生家庭和解,跟伤害自己的人和解。现在我常用的是"两个我"的对话方式,就是给自己起两个昵称然后展开对话。很神奇的是每当我迷茫接下来该怎么办时,总可以从对话书写练习中找到答案并可以安心入睡。按着自己写出的答案去活,那生命确实是写出来的呀。
书中提到: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没有比赛成绩,我们的生命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练习。"练习"这两个字一下子让生命变得轻松了,让我感到很放松。这让我想起电影《土拨鼠之日》,当男主人公的每天醒来都是相同的一天:永远都是2月2日,男主人公终于把自己最不喜欢面对的这天生活练习到极致,让这一天变成最美好的一天,终于迎来了2月3日。我在自己的生命练习中不断升级,比如我学会等当下心情好一点或没那么急的时候回复别人;比如我学会告诉别人他的话触动了我曾经不愉快的记忆,我想静静,去走完这个情绪;比如我学会不做赶路人,走五步退三步,而是一步两步慢慢走。
我最近对"共存"这个词很敏感,我属于一心不能二用的人,当我在做一件事时,别人跟我说别的事或交待给我另一件事要我处理时我会感到很烦躁。就像我的朋友说我是单细胞生物一样,我很难做到双管齐下,更别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但是正如书中所说我们都有两种声音,公开的与私密的。我很烦恼如何处理自己的这两种声音,总觉得说话不是要秉持"真实原则"吗?那当然要说真话做真人了。作者马冉冉老师提供给我一种新的洞见:让两个声音共存,并保持觉知。私密的声音与事实真相无关,只是说话者个人的真实感受。我们要保持觉知,知道自己出于某种考虑在使用公开的声音,或者觉察自己是不是在公开场合使用了私密声音,还是在私密场合用公开声音打击自己。同时我们也聆听自己私密的声音,让它存在,让它通过私密书写等方式去表达,不压抑、不扭曲,是什么就是什么,顺着私密声音去辨识这声音是自己发出的吗?还是比较像别人的声音?这个声音比较像谁的声音呢?然后顺着这个声音进入自己的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带得东倒西歪。"
关于回应,书中分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头发衣服乱糟糟,潦倒不堪的男人在火车上喝着闷酒,隔壁座一个小姑娘偷偷问妈妈:"那个男人是疯子吗?"她妈妈非常大声地回答:"不是的,孩子。他只是伤心了。"我也被这个故事疗愈到了,因为我也有坐在大巴车靠窗位置哭得很狼狈的经历;也有被别人的某句话或某个举动触碰内心伤口瞬间变成斗鸡的时候。其实我只是受伤了。原来小姑娘妈妈的回应就是慈悲。
在写道回应时,我刚刚看到朋友圈一篇文章《倾听别人的故事时,我们该如何做出回应呢?》,文中提到我们习惯建立在双方位置不平等的地位上,不尊重的回应:评判、比较、分析和建议。然后提出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回应:听、看、触动、问。"前倾的身体、专注的眼神、泛红的眼角、微微的点头、流出的眼泪、随着故事情节而变化的表情……"这些是听,看是像小姑娘妈妈的回应一样看出别人的伤心。触动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把触动我的感受写出来;问就是抱着对别人生命的未知和礼敬探寻别人为什么当时做出那样的决定等等。
以前我用别人爱我喜欢我来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人;以前我用我的生活标准达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来证明我是好的是优秀的人;以前我用这一天发生所有美好的事情来证明这一天是完美的一天。现在这些证明都土崩瓦解,我抓不到任何瓦片来堆砌完美的自己,来掩饰我的不完美。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学会了不因外在的好坏而快乐,我的快乐原来可以不受外界影响。我可以无条件地爱自己,无条件地爱那个做对事情的我,也无条件地爱那个做错事情的我,可以单纯的因为我是自己所以值得被爱,可以接受并勇敢活出自己的独特性。
现在的我一无所有,却无比快乐。因为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却学会用一种直面内心成长的方式面对生命。书中提到我们才是自己生命的圆心,以自己为轴心,其他人才会各归其位,生命才能转起来。我以前会因为怕别人说我"自私"而不敢"爱自己"。"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从这个含义上说,我从来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而我们的主流文化宣扬"舍己为人"的精神,我还记得我中学的社会课本教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读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书籍我才明白会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现在我会选择靠近那些会爱自己的人做朋友,而那些不会对自己好的人,我宁愿当他们的陌生人,因为当他把你当自己人时,对待你的方式就会和对待他们自己的方式一模一样。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课题需要去穿越,"个人业,个人了",我们干涉不了,只能慈悲。生命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我现在只关心一种关系就是我与神的关系。有一天我把自己的那篇《失落的父女关系》发到朋友圈时,一个好久没联系的朋友微信我说:"以后就决定在北京发展了呗。"我说:"不一定,我现在是大龄单身女青年无颜见江东父老啊。"她说:"都会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阶段而已,单身就享受单身的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家庭就享受家庭的甜蜜。"跟我聊天的她还有一个星期就可以看见二胎呱呱坠地了。我惊呼好速度啊,当年能干的大龄单身女青年摇身变成孕味十足的二胎宝妈了。我觉得这么珍贵的聊天一定是恩典的神启,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为自己的大龄单身身份而忧愁过,我觉得老天让我享有宝贵的自由时光是让我发展天赋的,我一定得好好利用起来。
我也可以是"神笔马良",这支笔跟马良的笔一样神奇,让我"越书写,越明白"。这支笔跟马良的笔不一样的是,它不一定能让我们画什么得到什么。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想要这个,得到了却快乐不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支笔不过是想让我们弄清原委。
《越书写越明白》读后感(五):写出专属你的生命故事吧,因为越书写越明白
从小我就很痴迷文字,妈妈说我是一个天才宝宝,还不到一岁就能喊出十几个邻居的名字,三岁就能背唐诗超过50首了,四岁的时候爸爸教会我用笔划来查《新华字典》,在五岁之前,我就已经把所有童话故事书的文字版看完了,上小学前还自己看完了《西游记》的原著。读书成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老师,这对上学以后的我写作帮助也是很大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可以拉高分线距离的抢分点都是靠作文来实现的。
在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是,高考的时候我本来是想考新闻传播系的,因为我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足球记者,去欧洲采访我最喜欢的球星们,去看我最爱的球队。但是我老爸强烈反对,他说“女孩子家读新闻还想去当记者多么累啊,而且现实不可能像你想的那么完美的,你以为读了新闻系就能想当什么记者想去采访谁就可以如你所愿吗?像我们这样没背景的家庭,肯定是把最苦最累的新闻线分配给你的,不要想那么多,女孩子还是学外语比较靠谱吧。”
就这样,我不明不白地读了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出来工作以后也一直没有好好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我总觉得人生不应该如此单调,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结婚生仔,在我的潜意识里,生命应该是有无限可能的,尽量我还没有能力去突破固有的框架,但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我没办法去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我会与别人不一样。可能是因为我内心的恐惧,我害怕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以后,别人都觉得我很奇怪,不理解我就算了,还把我拿出来议论,所以我干脆懒得说了。
慢慢地,我对自我表达开始有点迷失了,甚至我变得不敢随意展现自己了。直到我看到了身心灵导师马冉冉老师的《越书写越明白》,我才知道在这浮躁的繁华盛世,内心无处安放的人随处可见,我们除了自己隐隐承受以外,还可以把这一切写出来的,越书写越能懂真实的自己究竟想要啥。这世界并非没有人懂你,“她”本来就在你的身边,“她”是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她时刻陪伴着你,只是你没有找到跟“她”沟通的方法而已。
马冉冉老师不仅是作家,是身心灵导师,她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故事疗愈师。冉冉老师与先生一同创办了华人阅读社群--“方糖读书会”,为的是让有华人的地方都能有更多爱读书的人享受读书的乐趣和自愈。
全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
第一部分,找回迷失的自己;
第二部分,了解陌生的自己;
第三部分,自愈受伤的自己。
一、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寻回那个未知的自己
曾经有人说过,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玩一个找自己的游戏。我一直觉得是在世上是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在互驳的,一个是回避、懦弱不自信的自己,另一个是阳光自信肆意飞扬的自己。我从小就习惯了这两个不一样的自己在天天撕逼,甚至一直以为这种双重性格是人格分裂的一种。但我没有办法,我喜欢跟自己聊天,因为我的很多内心真实的想法既害怕别人不能理解,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
慢慢我学会了跟这两个不一样的自我和平相处,当不自信的自己感觉到恐惧害怕的时候,肆意飞扬的自己就会出来安抚一下,让自己不再害怕,也给自我一点力量;当自信的自己太过膨胀的时候,那个回避懦弱的自己又会偷偷喊停。
但我从来不敢告诉别人,我有这样的奇怪的想法和跟自己聊天的习惯。我每天都有很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只敢告诉另一个自己,但是很多不易实现的困惑,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冉冉老师在《越书写越明白》提出了书写疗愈法,让我们把想表达的想法写出来,尤其是内心不敢跟别人倾诉的秘密。
通过书写,确实解了很多我之前一直跟自己对话而无法解决的困惑。虽然说人都有倾诉的欲望,跟自己对话是能发泄一些自己内心无处倾诉的想法,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说完就算了,就像工作上如果跟领导汇报工作,没有用文字表述,说完领导也会忘记了。所以写出来,在书写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越来越清晰心中的想法。
二、越书写越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那么了解自己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我不会很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我甚至可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理会旁人的目光,但是我也有我的欲望,我也很渴望爱,渴望被关怀,渴望被陪伴,有时候喜欢的人简单发个信息给个问候,就足以能令我整天电量充沛了。
那我平时的独立特行是伪装的吗?好像也不是,我从来没有假装与别人不一样,甚至我也学不会去掩饰自己跟别人的不一样。其实我也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啥问题的,但身边总会有好事者提醒我,“你要学一下怎样合群,不然好吃亏的。”
确实是,不合群在企业是很吃亏的,同事不会觉得你有能力就捧着你,领导通常也比较待见听话的人。我们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记得有人说过:“玩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除非你有能力成为制定规则的那个人。”所以我不是不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我是知道自己要做的去适应社会,并不是等社会来适应我。
但是,道理虽然是易懂,能够打散自己重新整合成一个完美的人,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且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你的缺点没有让你受到致命的伤害和无法挽救的地步,即使说着要改,时而易转,很多人都很容易走回原点,我也不是例外。
当我能正视自己的缺点,观察比我性格好、比我合群的人的表现,我会吸收别人可爱的地方,但不会苟同别人跟风吹捧的姿态。反正我依然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纵使没有人懂我,我依旧坚持自己的初心,我不会想任何去伤害别人的行为,但别人也别想着要欺负我。
三、接受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才是生命疗愈的课程
我有一个完美主义的妈妈,她从小都希望我能按她想要的轨迹长大,但人生就是这样,你越刻意去希望得到一些东西,抓得越紧,就越容易失去,因为我们谁也无法控制别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有像妈妈一样的困惑,有一段时间我也很希望别人也有像我一样的观点,我不需要太辛苦地去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浪费太多时间。结果当然也是事与愿违了。人生之所以有那么多冲突,当然也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每个人成长路上有着不一样的际遇,才会形成今时今日不一样的我们。
最近有空就尝试把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记录下来,简单分析了一下,其实这个世界真是没有太多的对错,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才是我们最大的修行。
有时候看到很重要的人为了赚钱的欲望陷入困境,我想起了前年家族对我很重要的一位长辈癌症复发去世的事情,甚至她离开的时候我在国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还记得她弥留的时候我最后一次去看她,她跟我说:“到了我这样的时候,钱和世人追逐的东西真是一点用都没有了,人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切的,只取自己最想要的,好好经营更重要。”
是啊,生死面前众生皆平等,人本来就不应该有那么多高低贵贱之分。即使一无所有,有个懂你的人还是能在任何时候给你安慰和力量的,就算那个人只是另外一个自己,那也是福分。所以善待愿意听你倾诉的人吧,就算有一天他不愿意听了,你也要坚持写出专属自己的生命故事,因为越书写越快乐,《越书写越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