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桃华寺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桃华寺的常止师父在教一个小男孩儿学拼音的视频,小孩儿边读边写,神态很是认真。我由是赞了一下。常止师父立刻在微信上问我:“能否帮忙找到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数学课本?”我说:“找找看。”于是,从办公室里有小孩儿的三位同事那里打听询问,借到大半,还差一本。想来想去,还是发动群众,在学校的微信群里求助了一下,初三的红梅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我,说她可以找到。这让我很是高兴,赶忙表达感谢!书凑齐了,为了不耽误使用,我打算周末就给他们送过去。约了闺友亚红一同前往。之前,我们想过一起去参加桃华寺的禅修活动,但没有赶上,等待机缘。这次正好!
原本计划周日上午过去,周六准备一下,给小孩儿买点学习用品;但当我们周五晚约定好后,看到微信里别人转发的关于车辆限号的通知,亚红的车号周日出不了门,于是又改定周六上午,并与常止师父定好。
周五晚上,我把那几本借来的书用毛巾擦了擦,又把破损的边角用胶条修补好,让它们看上去不至于因为小主人的使用和被当做杂物堆放而显得破旧、凌乱。
周六上午运动回来,洗头,吃饭。九点来钟,亚红开车接我赴约。半路上,我们在一家超市里,给孩子买了一摞各种用途的本子、一盒彩笔、一把铅笔和橡皮。顺便给寺院里的师父们买了两兜苹果和梨,用来解口渴。
进了桃花村,走不多远就看到寺院。红墙黄瓦,一派庄严。寺院周围有很多柿子树,上面缀满红通通的果实。院墙外的平地上堆放着建筑用的沙子和砖石。向山上看,寺院北面的高处正在建筑施工,看那高大、气派的阵势像是在建一座大殿。整座寺院,给我的感觉是:既出于世,又接近世俗人情。
我们进了寺院,按照礼仪先在正殿门前的香炉里上了三支香。然后来到会堂询问常止师父的所在。会堂的师父给我们指引了路线,向北一转是饭堂和厨房。
我向里面唤了一声:“常止师父!” 常止师父正在帮忙准备午饭,见我们来,无惊无喜,平淡地招呼了一下。从袋子里拿出我们带来的书本,翻了翻,看到新版的数学课本竟是习题,以为我拿的是练习册,我解释了一下,他才放心,真是个细心人!他又问我们要不要留在寺院里吃午饭。吃不吃饭于我倒是不打紧,但既然来了就想顺便帮忙做点什么。于是在我的执意请求下,他让我先擦擦橱柜和神龛上面的尘土。然后帮他们用电饼铛热饼。擦神龛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立在两旁的木剑,轻轻扶正,继续擦,像是在做家务一般,内心平常得很。
电饼铛很大,跟老家院子里的铁锅口径相当。我还从来没有使用过这样的饼铛,但既然常止师父交代给我,我就试试干吧。欣然答应后,我和亚红搞清了电源和开关。把手洗干净后,开始预热电饼铛。掀开白色的屉布,铁盘里叠放着厚厚的两摞冷硬的大饼(应该是从冰箱里取出的)。我掀开一张放到饼铛里,几乎覆满底盘,想来足有二斤重,不禁悄笑:僧侣们好食量!常止师父为了方便切饼给我换了一个更大的面板,准备了一个大瓷盘,还有刷油的小桶。我和亚红看看烙饼原本油已经不少,就没有再刷。一边熥饼,我们一边说话儿。熥好一张,放在面板上,切成六角,再熥另一张。饼皮酥脆,亚红帮我切好的饼用屉布蒙好。我力求切得整齐好看点儿,但因为饼太厚,冷藏时有的已经断裂,切出来已是走了样子,只好差强人意。整整六张大饼,我们足足熥了半个小时。完活儿后,又把切碎的饼渣放到盘里,我知道出家人是很重视节俭的。
我们说话的间隙,我看到里面的厨房里除了常止师父,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师父和一个孩子样的小师父都在忙碌着干活儿。那个小师父偶尔侧头向我们这边看看,我就向他笑笑,猜测这个小师父应该就是常止师父教的那个孩子。看着蛮勤快的!
我把熥好的饼端到饭堂里,和亚红出来走了走。又遇见两个从天津来的女居士也要一起吃饭,大家简单聊了几句。
一会儿,常止师父招呼我们进饭堂吃饭。第一次在寺院里用餐,知道他们是有许多讲究的,内心不免有些拘谨。进了饭堂,已经有些师父在吃饭。靠门口的年轻女师父向一旁指了指,悄声告诉我:“自己取两个碗,去盛饭。”盛饭时,我一下看到带菜蔬的粥,就盛了半碗。又捡了两个小馒头,想到还没有盛菜,但只有两个碗,只好把菜和馒头放在一起。我盛的是土豆炖豆角,白菜只盛了一点儿,因为看着有些硬,害怕会嚼出声响来。旁边还有别的菜,没有再盛。回到刚才那位女师父指给我的座位想要与她相向坐下,她立刻很紧张地示意我转身朝前。我赶忙转过来,这才注意到,饭堂里的师父们都是面朝一个方向吃饭,而且静悄悄的。我坐端正身体,拿起筷子,低着头小心用餐,尽量不发出声响。又添了一次粥。吃干净后悄悄离开,到外面洗碗。中间,常止师父提醒亚红把腿放好。想来她是随意交叠惯了,一时没有注意。一顿饭吃下,心里紧张兮兮的,味道没品出多少。自我觉察一下:感到自己的注意更多地朝向外面,没有回到自心,自然会有些迷乱。
洗完碗,我又帮着厨房里的女师父们一起洗了几件餐具,擦擦餐盘和勺子。干这些活儿时,我的内心很平静,很专注,也很轻松。一旁的两位女师父平易而亲切。高个子的师父长相很好看,跟我说话时,嘴角儿一直含着笑,说话的声音清脆、悦耳。矮个子的师父做事很精细,把餐具放着井井有条,末了还要用清洁剂把案板洗刷干净。
等小师父吃完饭后,常止师父带着我和亚红一起到上面转了一圈儿。气喘吁吁地攀上两百零九级的石阶来到一座正在修缮的大殿前。东面的路口已经打开,记得上次来时,“无忧”、“无虑”(两头在寺院里寄养的驴子,据说还有一只梅花鹿叫“无烦”)正等在那里向我张望,我们还一起合了影。如今,听常止师父说已经送人了。又向上走了一段,经过两处僧侣里静修之地,常止师父提醒我们不要说话。一路上,看到他不停地纠正这个叫明慧的小师父的言行。“不要乱讲话!” “走路要挺直腰背,不要乱摆头,要有出家人的威仪!”明慧师父俨然听惯了这些教导,不烦不恼,但也不完全照做。一会儿甩甩肩膀,一会儿摇摇头,小孩子不安分的天性依旧。自然又会招来新一轮的教导。看着这个孩子这么小就要接受这么多的规矩,内心有点心疼,但也不好说什么。问及这个小师父的来历,常止师父只告诉我们:他是山东人,由他的父母送到这里修习佛法。我问小师父:“是自愿来这里么?”他点了点头,一副萌萌不关世事的样子。从常止师父的口里知道,孩子九岁,以前读过二年级,但现在什么都忘了,又得重新学起。我说,语文方面有问题的话可以问我,或许能解答。我以前也教过小学。这次送书,我还特意把家里的几本带拼音的儿童经典名著一起带来,希望明慧师父学会拼音后,可以自己读一读,相信他会喜欢。
走了十几分钟陡斜的山路,我们来到上次看过的塔林。现在又新修了许多。中间是一座半圆形的更大的舍利塔。常止师父告诉我,每座塔里都有舍利子。我想是在以此昭示每位佛家大德的修行功力吧。向东面眺望:群山环抱,漫山秋色。南面松涛阵阵,村落广袤。翠屏湖水域开阔,烟雾迷蒙。桃华寺的地理位置可谓倚山傍水,的确卧龙之地,难怪当初乾隆要把这里定为他谒陵的行宫。问到下面的一座长方形瓦灰色建筑,常止师父说那里是出家人的骨灰堂。我沉吟了一下,想到人生在世无论怎样活,终难逃一死。个人按照各自的福祉造化过各自的人生,末了,与各自的有缘人同聚一堂。生如此,死亦如此。今生所结之缘,来世必有因果。好好活!
下山时,我们走了另一条路,直接来到寺院外面。想来这个时候寺院的门是关着的,师父们午间坐香,不喜被打扰。常止师父这样做也是为方便我们。他向我们指明了回去的路,便督促明慧师父回去睡觉,然后做功课。同他们挥手告别后,驱车返回。
亚红有点留恋院外火红的柿子,我有点遗憾没有和师父们一起坐一次午间香。低头想一想:此行只为送书而来,且又留下吃了午饭,看了塔林和山上的风景。按说已经超越初衷,现在却又滋生种种奢求。人啊,生得如此贪婪之心,怎得佛祖保佑?忽然记起,常止师父要我扫一下饭堂的地,因为急着跟他们上山放下了。尘垢未除,妄念丛生!回家洒扫,安睡,心境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