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说起我国古代努力读书的典故,那是相当的不少。比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其中还有一个叫《囊萤夜读》。这篇鼓励我们读书的故事还上了小学课本。
大致意思是车胤家里很穷,晚上没有油点灯看书,于是他就捉来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纱囊里,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很有创意,把夜晚满眼的浪漫变成了头脑里的硬通货。佩服!佩服!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曾经怀疑过,这玩意行得通吗?后来一想,可能远古的萤火虫体型大,电压高,电流足,所以光亮大。再加上古代的字是毛笔字,斗大的字,容易看见。也许能行。但是他不怕得近视眼吗?不管怎么说,我只是怀疑了一下,没去实验。但是真有比我还任一的,并且是位纵横天下的大人物,他实验了。
这位大人物就是爱新觉罗玄烨。对就是康熙。他少年时看《晋书》,读完这个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后,也产生了怀疑。这位爷,手下人太多了,于是一声令下,轻松的几百只萤火虫到手。盛在了一个比车胤那个囊大好多,质量强太多的一个大大囊里。这是肯定的。车胤家里穷,估计那囊不会太大,质量也不会怎么好,所以只容得下几十只萤火虫。而康熙那是君临天下的皇上,什么样的囊没有呀。
但结果出来了,虽然康熙是皇帝,天子,萤火虫几百只,但是龙多了不下雨,萤多了不发光。康熙在偌大的萤火虫囊面前发现,“囊萤”不可能“读书”,因为根本无法辨别笔画。于是三百年前的古人就发现了书上的记载不能照单全收。虽然那时人们读的还是毛笔字。
而现在我们小学的教科书上还有这样的文章。不管我们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精神,但保真还是必要的。康熙都知道验证一下,这样的故事编入教材之前,那么注重教育的智慧团队对“囊萤夜读”就没一点怀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