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经典观后感1000字
《回家的路》是一部由比尔·道格拉斯执导,Stephen Archibald / Joseph Blatchley / Paul Kermac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尔·道格拉斯的自传体影片“童年三部曲”详述一个年轻男孩的成长经历。在最后一部《回家的路》(68分钟)中,杰米最终成功地越过了这窘境,在经历过被看护的时光,经历过无家可归的走投无路,他应征入伍,并与身处中产阶级的罗伯特建立了友谊,为他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吉米的行为更加难以让人理解,连那克制的风格也几乎消失殆尽。还有些比较奇怪的段落,比如沙漠段落开始那个很别扭的长镜头,沙漠段落平庸无感,空间没把握好,男主表演也乏力,再如以前的房子的空镜头,导演表达的意图太刻意明显了,最后还来个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希望他只拍了第一部。。。
●我想死
《回家的路》观后感(一):童年三部曲
原来,原来的英国电影并不是那么唠唠叨叨的。而是那样的简洁,沉静。
那个安静的苏格兰小镇,如果可能还是那么安静,一个孩子在那里长大,一个永远自卑的站在镜头最远处,站在角落里的孩子,周围的亲人死了,周围的亲人死了,周围的人那样爱他,周围的人那样伤害他。
电影很安静,几乎没有声响,但是我却喜欢那些突然而至的爆发力。
原来,原来的英国电影并不是那么唠唠叨叨的。而是那样的简洁,沉静。
《回家的路》观后感(二):不也是个奇迹
导演的这三部曲是越拍越长,46分钟,55分钟到71分钟。对这部觉得一半一半。前半部分有点形式感太强了,甚至形式感压过了情感。在那里面总觉得看到了超现实的味道。
等到了非洲之后电影变得开阔起来。不是指画面上的开阔感,是镜头感觉有了空间。之前总觉得像是在一个盒子或者舞台上的感觉。
导演本来就在镜头里一直体现着时间的流逝,有了空间之后电影变得生动了。
里面孩子第一次对着家人说要当艺术家时还没有那么震撼。但后面在沙漠中第二次说的时候真的是相当相当的强烈!做一个导演!不论因为什么……那句话简直就像是人类学会了语言后说的第一句话一样强烈!!
艺术就这么诞生了!不是艺术家,是艺术!无关乎你的父母是谁,学过什么,背景怎样……艺术就是这样诞生的。像是天启~~又能说什么呢。
最后的那颗开满花的树,不也是个奇迹?!
《回家的路》观后感(三):生命中只有苦涩 不会明白什么是苦涩
小男孩的眼睛从未流露出半点高兴的表情,这株在乱石堆中成长的小树一天天长大,露出羞涩的笑容,只是他人在出生后就只有咯咯的笑,不明白什么是苦涩,而小男孩只有苦涩,他也不明白什么是苦涩。
一次次的被打骂 被唾弃 他眼中只有愤怒 然而他并不明白为什么
我甚至觉得当面斥责说你别做梦当什么艺术家,这是你的命!要好过奚落,耻笑,好过不打击却潜意识让你认为自己想法愚蠢,不能当艺术家,没这与众不同的基因。当面斥责、耻笑或许能让其更加振奋,而潜移默化却可以慢慢消耗锐气,慢慢消沉,泯然众人。
离开又回来 回家又离开 内心对家的向往 被呵护的需要 我想是每个人 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原始情感 本能的自我保护
然而 一次次的失落 对家的情感一点点的消失
小树最终长大,粗壮雄伟,开满鲜花,只是有的树要磨砺二十年,有的需要等三十年。
而这一切只是跟其他树一样绽放,当然,一颗受羁绊的心一样能盛开。
在满是鲜花的大树盛开之前,我便想,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最终都会成长绽放,而影片最后是满是鲜花的树,或许是感受略同.
《回家的路》观后感(四):阳光普照
“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
“那是什么样的工作?艺术家?不要再提你那愚蠢的想法,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你该生来就与众不同,这就是你的命!”
一个少年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一位长辈用挖苦和现实的实用主义语言给少年泼了一盆冷水。这是一个社会底层家庭的典型对话,生存、工作、一日三餐永远占据了生活的全部,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喃喃自语。这样的对话听起来如此的熟悉,这样的对话似乎充斥在我们身边,所以.........
本片前半段延续了前两部《我的童年》、《亲人们》的影像和叙事风格,依旧压抑、疏离、孤独、冷漠。大量生活片段和小事件的拼凑勾勒出了步入青少年阶段的吉米所面对的处境。而到了后半段,则将场景放在了吉米参军后驻扎的广袤沙漠,烈日灼人,百无聊赖,可刺眼的阳光也是潮湿阴郁的家乡所缺失的风景。吉米与舍友两人之间建立的感情与前作《亲人们》中吉米与爷爷的感情以及《我的童年》里吉米与赫尔姆斯如父如子的感情有着相同的温情。他们聊天、晒太阳、发呆、吃饭,如此慵懒放松,吉米脸上满是平静,这是之前不曾拥有的模样。每一个时期吉米都会遇见或发现一个如太阳般温暖自己的人,作为一个在破碎家庭中野蛮生长的孩子,这些都是珍贵且幸运的记忆。
《回家的路》观后感(五):自传体作者电影三部曲
三部曲看下来,整体表现良好,种种情节的叙事手段表明:道格拉斯是个懂得如何去把个人体验与电影融合的导演。没有欧洲艺术圈子里个性张扬的个人色彩,甚至比许多英国电影更加沉稳平实。在故事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看似平淡无奇,少有波澜与高潮,实则充斥着导演自传体的深情。
叙事不仅非常有节制和策略(不多看几遍很难厘清各种人物、事件间的关系),而且能可贵地在平凡事物中注入不同寻常的细节,显然是只凭想象力和写作技巧所达不到的。 比如第一部里外婆怀里死去的乌鸦;第二部里开头的彩色影片、课堂上的失禁、乡村禁忌的死人花,Jamie生父骑着自行车不停转圈,从“人人只为自己”的城市里的街道上走过演奏行进队;第三部中在黑暗中降落的气球,沙漠中的蜘蛛与宗教场所的地砖,读书人赠予的图纸等等。这些对于观众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对于导演个人来讲,定寄托着其特殊的感情。
三部曲中散落着各式各样令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的剧情和镜头语言,从总片名:《比尔·道格拉斯三部曲》中可以略知原因,大约是只有导演自己所知道前因后果的经历。因此,少年的心事才会惊人的真实和深入。如此洗练地把这些个人化的回忆组织成朴实的影像(是否一定让观众可以看得懂显然已经不重要了),应是这部三部曲的独特成就。
又一成就,是它的千里伏线和“先发制人”,使其得以在稳重之中牵动观众的情感。在每个事件完全展现在我们之前,总是会有局部的呈现(多是声音或者某个突如其来的细节)吸引我们去探究人物到底是要做什么或者为什么。
唐突的家庭矛盾与和解,无所适从的叛逆青春,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幼稚梦想,所有这些黑白色的回忆洪流,都在满树鲜花烂漫的镜头里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