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白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李白传读后感锦集

2020-06-27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白传读后感锦集

  《李白传》是一本由(美) 哈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李传》读后感(一):竟然是这样的李白

  完书从山上往山下走,听耳塞里GAI唱“青莲居士点了我的脑壳,我跟他说没得东西好学”,不禁想笑。刚好看完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从未想过李白竟然是这样一个李白。

  从未想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竟然是在那样落魄窘境下写出来的,从未想过李白的从政之竟然如此强烈,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数番挫折痴心不改。在书里,李白横空出世天真热烈,想一个俊朗的执剑少年,明明内心纯洁,非要去蹚那搅也搅不清的浑水。

  一次失败,两次失败,对人没有防备满腔热忱化为执拗。又不顾他人眼光,管得你说我笨也好,傻也好,嗔也好,就是想报国济世救天下。后来他和杜甫相遇了,“晴天太阳月亮碰了头”,杜甫也苦苦走在出仕之路上,再后来碰到高适,三人共聚梁园。在这条路上,真的没有人比李白更执著的了,哪怕他根本不适合。

  他从来就没搞懂游戏规则明白时候,就是他跌跌撞撞鼻青脸肿的时候,更糟糕的是,他跟不上游戏规则的变化

  归根结底,他是个诗人,他是个读书人,只要他还是那个内心底天真的读书人,他就学不会这一套的呀。学会了的人,都是走远了的人。不,你再问,他们还读不读他们当年读过的书?

  《李白传》读后感(二):我看李白。

  先声明,我以前没看过关于李白的任何书籍,我把本书说的当真。关于作者主观评价,我也一并赞同

  李白生平701到762,活了60岁,老头死的时候基本穷的吃不上饭了,被儿子草草埋了。764年朝廷诏书,请他赴京上任,可此时他已经死了两年多,并无人知晓。

  就从这个结局看,我不想做李白。千金散尽还不复来,我没记错的话,他写这句的时候正是家道中落,一股子不承认自己败了的酸劲儿

  往好了说,李白先生狂娟,中了说是妄人,坏了说是傻子。写再好的诗又能怎么样呢?再手持利刃能杀几个人呢,而且你手里的刀,只叫做审美,叫做情绪,李白先生没有掐住人的要害处的能力

  先生一生仕途,到处拜访贵人,给人写诗拍马屁。但直到42岁才得到圣上召见,给了一个翰林院的职位信誓旦旦要为国家鞠躬尽瘁功成身退结果发现翰林院就是个异人收集所,各种歪门邪道聚集地愤而辞职

  从文不行,52岁又想着从武,无终。甚至将近60岁的时候,还借了匹马去参军,结果累病到半路,终知自己老矣。

  从庭来看,先生严重靠谱,我没记错的话,他的女儿去世,他都是后来得知的。他的父母去世,他也是不知道的。先生的一生,是旅游的一生,喝酒的一生,觉得自己是仙的一生。

  先生死后,未给后人留下任何物质财富。文艺天赋亦没留下,他的两个孙女竟都是不识字的。他脱离了,家族传承是需要几代人的规则,真以为自己能通天了。

  总的来说,先生一生不值得过,招摇过市地写诗,诵诗,在我看来也让人头皮发麻,不知道他在美什么。但先生最大的问题是他觉得会写诗的人就会治天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耽误了先生的一生。

  如果先生还在世,我会偷偷地跟先生说:不入流。

  《李白传》读后感(三):《李白传》摘录

  1.他惊诧地得知孟浩然刚去世。原来孟浩然患背部痈疽许久,原已好转,大夫让他别吃鱼虾等发物,结果孟的好友、诗人王昌龄(698-756年)来访,孟浩然好酒好菜招待,席上端来一盘红烧汉江查头鳊,肥美诱人,孟浩然忍不住下了几筷子。接着背上脓疮就大面积爆发,两天后就死了。李白听了这个故事悲恸不已——他还专为孟浩然带来一坛美酒,现在却无人对饮。

  2.当时大唐民间有“三绝”:吴道子的画,张旭的草书和裴昊的剑法。 3.李白是典型的浪漫风格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但他对任何真实女性的爱,似乎都没有达到他在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感深度。他爱妻子的方式也是任性的,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他大部分的青春年华都用于追求政治和宗教理想上了(尽管他的宗教热情根据他的情况好坏而波动),所以他在履行家庭义务上常常未能尽责。而且,女性似乎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他在人间浪迹而过,就仿佛他不属于这个世界,只是路过。他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持续的依恋,除了他的孩子之外。他与孩子们分别时,的确思念他们,甚至为之而落泪。也许像他这样充满神奇能量和层出不穷幻想的天才诗人,的确需要为他的艺术保留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天赋和艺术是否就应该使他在情感上的深层游离合理化?

  5.但最后一联被故意截成一半,寓意快乐如何因时间而不得不戛然而止。这首诗形式上的残缺也象征着人类在寻欢作乐上的徒劳:美丽和权力都有消逝的一天,无论人们多么绝望地追求它们,没人能保证长久的欢乐。

  6.有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谜团:李白和王维年龄相近——他们的出生和死亡年代几近一致——但没有任何记录表示他们曾有过交往。

  7.“翰林院”听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就是一群鱼龙混杂的各种奇人异士的组合。有些人让李白感到不舒服甚至难堪。除了意料之中的学者、画家、书法家和雕塑家之外,还有佛教僧人、风水师、专司占星术和算命的,甚至有一个人声称自己已经活了三千多岁。大家都没有正式的官衔,朝廷只是像养着一批娱乐杂耍的人一样豢养着他们,尽管被称为“翰林”,实际上与仆从没多大差别。李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对里面大部分的所谓“特殊人才”都瞧不上眼。

  8.“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事实是,唐朝5位皇帝死于仙丹中毒。

  9.李白看起来相互冲突的追求其实源于同一件事: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有限寿命。功名利禄可使他的世俗体验最大化,并使他名垂千古;而道教修炼的目标之一也是要尽可能延长他在人世的时间。他对两个理想的追求只能让他非常分裂和孤独。为了麻醉这种撕扯的痛苦,他求助于酒精:“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10.“肮脏”:古意“高亢刚直貌”。

  来源:《通天之路:李白传》北京文学 2019年9期

  注:第九章《离京》、第十章《在北方》(略)。

  《李白传》读后感(四):天才的样子

  读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感慨。

  如果把李白的一生,分成两个阶段,那么他的前半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总是想要跨越阶层门槛但也总是被门槛挡住的故事。

  青年李白仗剑远游,希望通过高官的引荐,进入仕途,建立不世功业。他的天才给他带来了名气,的确也使他得到了很多向高官自荐的机会,但这些机会都和他擦肩而过。

  人们往往认为,这是李白的个性使然,他张扬的个性不受官场中人的喜欢,但这并非他无法入仕的根本原因,比如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和陶渊明,他们的性格就不会给他们的入仕之途树立一道铁门,因为他们生下来就是士族。李白呢,他没有这样的天生好运,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当高官们不知道他的家世时,对他很有好感,当李白当场做诗,他们对他的印象又加分了,但当李白一说起自己的家世,他们就不视他为同路人了。世人有此看法,倒也难免,唐代是一个门第社会,连皇上都被世家大族歧视门第不够高呢。

  李白的前半生,就在这样的不甘心中度过。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那时他已经过了三十五岁,按照当时的看法,一个人的大半辈子已经过去了。

  在一种消沉又激愤的情绪中,他开始了下半生,但命运却戏剧般地向他敞开了大门。

  四十岁时的一天,当他在外漫游时,唐玄宗忽然邀他入朝。狂喜之下,他在半个月里,就快马加鞭走完了当时需要花上一个多月时间的行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

  在这首诗里,李白的狂喜,溢于言表,但他根本没有认识到,唐玄宗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花瓶而已,也即是说,他是把李白当做一个诗歌表演者来看的,根本没有把李白视为一个议事论政的朝臣。

  认清这一点后,李白选择了主动辞职。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立身朝堂的体验,为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

  他一生渴望的是“功成名遂身退”,也就是说,他既追求世俗体验的最大化,也追求精神体验的最大化。这种两极的撕扯,让他的诗歌显现出非常大的张力。

  离开长安后,他皈依了道门,穿道袍,戴道巾,还迷上了炼丹。

  但前半生的失意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最终令他做出了一个遗恨终身的选择,那就是成为永王的幕僚。他仍然幻想辅佐君王,建功立业,但那时唐肃宗已经即位,永王的行为是叛乱,当永王被杀,李白也成为反贼,被流放夜郎。

  那时李白已经五十六岁,他身败名裂,朋友们纷纷回避他,他也几乎精神崩溃。杜甫当时描述李白的情形——

  “世人皆欲杀!”

  在这种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噬骨蚀心的折磨的情形下,李白踏上前往流放地的旅程。途中,忽然遇到全国性大赦,他调转船头,顺江而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调子是如此轻快,因为它体现的是那时的李白突然从地狱到天堂的狂喜之情。他以为,他还可以东山再起。然而,这只是他的幻想而已。

  762年,李白在寂寞中病逝于当涂,除了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在哪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又过了两年,诏书到了当涂,要李白进京担任左拾遗,这是一个很有名望的职位,但朝廷来的人却找不到人接旨,因为当地官员没有人能找到李白,四处打听之下,他们才知道,李白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了。

  《李白传》读后感(五):“我,李白,富贵与神仙,我都想要”

  一

  公元762年左右,一位伟大的天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是李白。

  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李白贫病交加,蜷缩在安徽当涂县,第一任妻子早已死去,第二位妻子远在九江修道,女儿也于早些年死去,此时唯有儿子伯禽在身边。

  年轻时的李白爱饮酒,好交友,但此时,年老体衰且身患疾病的他早已喝不动酒了,昔日意气风发的好友已作古多半,活着的也没有一个在身边。

  早些年的他爱游山玩水,但此刻也走不动了,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天生我才也好,扶摇直上也罢。曾经的豪迈壮阔,此刻都已不再重要。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只是反复念叨自己所做的最后一首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

  大鹏鸟奋力展翅高飞,无奈飞到半空,翅膀折断,无力继续翱翔。大鹏鸟身死,但它的遗风仍可以激励万世,只是又会有谁像孔子哭麒麟那样,为大鹏鸟的死去而哭泣呢。

  李白从青年开始,一直以大鹏鸟自比,大鹏鸟是最接近天的神鸟。但现在大鹏鸟飞不起来了,他将带着自己未尽的理想,长眠于地下。

  李白活了61岁左右,他的一生是纠结的,信奉道教的他,本该超然物外,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渴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后事了拂衣去,然后得道成仙。

  但自李白成年起,直至死去,跌跌撞撞一生,两大人生理想终成了两大人生憾事。

  富贵与神仙,

  蹉跎成两失。

  ——《长歌行》

  二

  据考证,李白出生在吉尔杰斯斯坦的碎叶城,母亲是少数民族。四岁时,李白随父亲李客迁往四川江油定居。李白自小聪明,父亲因此格外看着对儿子的教育,希望李白长大后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

  在当时,唐朝虽已实行科举制,但朝廷却不允许商户子弟报考,他们认为商人奸诈,不值得信赖。李白的父亲是商人,李白要想入仕,科举的道路自然行不通。

  除了科举之外,当时还有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叫制举,由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李白要想从政,只剩这条道路。

  李白天性自由,讨厌儒教的繁文缛节,他更喜欢道教的无为而治。他尤其喜欢庄子,庄子文章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李白以大鹏自比,就是受《逍遥游》影响。褒道贬儒,这也是李白寻官路上不断碰壁的一个原因。

  成年后,李白开始了他的自荐之路——干遏:寻访大官以获得向皇帝举荐的机会。

  公元720年,19岁的李白抵达成都,求见新上任的益州长史苏颋(tǐng),献上了自己的诗体散文《大猎赋》。

  李白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苏颋的认可,但李白却没有得到苏颋的举荐。原来,在成都期间,李白爱和三教九流混在一起,经常喝酒。没有通过苏颋的考核观察。

  成都碰壁,李白又前往重庆碰运气。在重庆,李白为刺史李邕准备了《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

  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

  郎行几岁归。

  这是一首爱情民歌,有着李白早期诗歌的特点,清新自然。但让人困惑的是,李白会用一首爱情诗举荐自己。可以想象李邕当时的黑人问号脸。李邕打赏了李白一笔赏银,便不再理会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我就像大鹏鸟一样,遇风便可上到九霄云外。孔夫子还说后生可畏,你李邕凭什么轻视年轻人。

  碰壁后,李白写了《上李邕》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千年以后,我们应该感谢李邕,他的拒绝让李白留下了此处的名句。当然,在李白一生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人需要我们感谢。

  眼见在四川没有出路,李白抬眼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中原。

  三

  公元724年,23岁的李白告别家乡。闯一番事业,荣归故里是每个游子的心愿。但此时的李白并不知道,此次离去,他再没有机会踏上故土。

  沿着长江一路东行,李白每逢山水便作诗,留下了《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一系列名篇。但是他的求仕之路却一直原地踏步。

  一番折腾后,公元726年左右,25岁的李白来到湖北安陆,与第一任妻子许氏成亲。

  “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和妻子一起泡温泉,写诗夸赞妻子的美貌,李白和妻子的蜜月甜蜜幸福。

  许氏是当地名门,曾祖父曾是高祖伴读,祖父曾官至左相,因此岳父希望李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这对于倒插门的李白来说,自然也是一种压力。

  写文采斐然的自荐书,表演自己的剑术,甚至加入夸夸群,吹吹领导的彩虹屁。这成了李白自荐时的常态。

  “鹰扬虎视,齿若编贝,肤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

  李白夸耀裴宽的话让人无法直视。

  但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官员们对李白的评价都是,才华横溢,行事轻狂不靠谱。

  小县城没有希望,李白希望前往长安寻找机会。

  公元730年,29岁的李白来到政治中心长安。

  通过打听,李白将自荐目标放在了宰相张说(yuè)身上。

  此次登门,李白做了精心准备,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写着——海上钓鳌客李白。

  张说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看到了年轻人的才华,但由于张说此时已至暮年(同年年底去世),便将李白推荐给自己的儿子张垍(jì)

  张垍没有父亲的肚量,在他眼里,李白未来或许会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劲敌。为了防范于未然,张垍将李白推荐给了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

  但李白不知道的是,玉真公主潜心修道,并不过问朝政。天真的李白就这么被张垍给打发了。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八卦,李白和王维同年生隔年死,两人与当时的许多诗人都是朋友,但这二人一生并无交集,老死不相往来,据说就是因为两人同时爱慕玉真公主。

  此次长安行,李白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在诗歌上却留下了《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子夜吴歌》等不朽的篇目。

  四

  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孟浩然的推荐下,向荆州长史韩朝宗自荐,自荐书就是中学课本里大名鼎鼎的《与韩荆州书》。但由于举荐人孟浩然生性散淡,韩朝宗断定李白和孟浩然一样,有才华但不适合做官。

  这次干遏彻底让李白死了心,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写过类似拍马屁的文章。

  李白已经三十多岁了,仕途无望,他甚至仗着自己剑术好,看过几本兵书,想去北方参军,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庆幸的是,在北方没当成兵,李白却遇到了道家好友元丹丘,元丹丘带来了李白的忠实粉丝岑勋。三个酒徒的此次相遇成了历史上的一桩美谈。

  李白在这次喝高兴了,留下了《将进酒》这首完美的杰作。该诗情绪亢奋、狂躁、疯狂,似乎句句都透着酒意,但又不止于酒意。千百年来,关于喝酒的诗,无出其右者。

  随着一篇篇佳作问世,李白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唐朝的实力派偶像,长年身无分文却能够四处旅行,就是因为有粉丝买单。

  公元742年,李白的名气终于传入宫中,唐玄宗下诏宣李白入朝。这一次,李白已是不惑之年。

  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似乎唾手可及。

  面圣后,唐玄宗让李白供奉翰林。和明代拥有实权的翰林不同的是,唐朝的翰林并无实权,是画家、书法家、雕塑家等等奇人异士聚集地,待皇帝有需要时使用。

  李白自然不明其中缘由,他希望辅佐明君,但皇帝想的却是,有需要了就让李白出来写写赞美诗。

  随着皇帝的冷落,李白干脆日日醉酒。这一次,他又将因酒而成美谈。

  一天,李白正烂醉如泥,皇帝却突然宣李白进宫。原来唐玄宗听歌听腻了,想让李白写点新词。

  烂醉之人还能写诗吗?换作其他人不一定能,但李白的创作力往往可以被酒精放大。上一次喝大了他写了《将进酒》,这一次也不例外。

  李白半睡半醒,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此时他的眼前,牡丹盛开,杨贵妃正倚着栏杆看花。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榄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醉酒状态下,李白一挥而就,写了三首《清平调》,深受皇帝贵妃喜欢。这成了李白在长安的高光时刻。

  受权臣排挤,加上自己政治上的单纯,李白在朝廷待不下去了,两年之后,李白再一次离开长安。

  五

  李白44岁这一年,对于中国文化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李白在离京返乡途中,遇到了小自己11岁的杜甫。闻一多如此评价此次相遇:他们的相遇,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杜甫一直视李白为偶像,李白却没有摆架子,他很是高看杜甫,甚至第一次见面,就背诵了杜甫当时代表作《望岳》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时的李白对于仕途心灰意冷,只想着寻仙问道。为此,杜甫甚至拉着高适一起,陪李白前往山东入教寻仙。那段日子,杜甫始终追随李白,甚至和李白一个被窝取暖。“醉眠秋共被,携手日通行。”后来,杜甫常常回忆这段追星旅途。

  杜甫一生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李白写杜甫的虽不多,但也有几首。后人总认为两人的交集很多,但其实,两人一生却总共只见了三次面。

  六

  李白的中晚年一直在求仙问道,他渴望抵达仙界,甚至为了成仙,自己炼丹服用,这导致他的身体逐渐衰落。李白还专门写了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自己想象中仙界的样子。

  公元750年,李白又一次结婚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早已病逝。此时的李白49岁,按照当时的寿命标准,李白已是一名老人。按理说,一生热衷于漂泊行吟的李白此时该稳定下来,享受家庭的温暖。但李白并没有,他的家园是山川湖泊,他是一个在路上的诗人。

  年华的老去并没有消磨掉李白的才华,这时期,他创作的《赠汪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仍是名篇。此时,唐朝已开始走向衰败,李白开始将笔触放到了百姓身上,为他们的流离失所感到同情。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朝廷,唐玄宗分封三皇子李亨、永王李璘统兵抗敌。期间,玄宗退位,李亨称帝。但随着叛乱局势被逐渐控制住,永王却拒绝承认新皇帝,意图凭借长江天险自立。

  这本与李白无关,他此时已经56岁,是一名老人了。但在永王的劝说下,李白成了当时唯一出来支持他的文化名人。李白政治上的天真再一次暴露,毕竟李亨是名正言顺称帝的,永王行径属于分裂国家。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李白的建功立业心又被重新点燃了,但很遗憾,永王势力很快被镇压。李白入狱。

  在郭子仪的努力下(李白在长安期间,曾救过郭子仪),李白被免去死刑,发配到西南一千多公里外的夜郎。

  此时李白已年近六旬,如果不出意外,他或许会死在发配途中,或者死于夜郎。

  到了奉节途中,赦免令下来了。原来,中原正遭受旱灾,皇帝为了国家和平,战胜灾害,对所有流放犯给予赦免。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这是李白被赦后,乘船东去时写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的李白早已身衰力竭,加上身负叛国罪的污点,他已不再如往日受欢迎了。但60岁的李白仍渴望为朝廷效力。

  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头发花白的李白甚至想到挂上宝剑,扛着枪,前往李光弼军中效力。

  但他很快就病倒了,这一次,李白再也到不了远方了。

  “他这回从骨子里明白,这将是自己毕生流浪的结束...我们不知道李白何时以及如何死亡。儿子几乎是草草地埋葬了他。没有像样的墓地,公众也没有意识到一位伟大天才的消逝。就像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一样,他燃烧完毕,无声无息地陨落了。”

  是的,天才陨落了。

  如今,谈及理想,我们往往以诗和远方作比。其实,李白的一生,寻仙也好,入仕也罢,何尝不是他的理想。我们不必嘲笑大诗人政治上的幼稚,毕竟,李白的功名心说到底是希望经世济国,是为国家,也是为百姓。而李白的不朽更是他在诗歌上的造诣,谈及古诗,必绕不开李白。这也正是李白的价值所在。

  以上皆有感于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以前写李白的文章,要么学术性太强,只适合研究李白的学者,要么流于野史,真假难辨。哈金的《李白传》以李白的生平年表为时间线,着重故事的生动性,同时考究有据。读完,也就了解了李白的一生。

  同时,哈金是美籍华人,常年在美国教书。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传》又何尝不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乡愁之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李白传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