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2020-07-05 20:47:43 作者:时光的愿望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很忙碌,但在修行上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于是他就去请教老和尚。

  老和尚让小和尚把他平常化缘用的钵拿来,又叫他去拿一堆核桃放在钵里,直到放不下为止;然后又叫他拿了一些大米放到钵里,居然可以放进去;又叫他拿了一些水倒进钵里,也可以放进去;又拿了一勺盐倒进钵里,还是可以放进去。

  老和尚问小和尚,明白了吗?小和尚茫然。于是老和尚让小和尚再拿一只空钵,先放水,再放一勺盐,再放米。刚放米的时候,水开始溢了出来,老和尚让小和尚接着放核桃,一颗也放不进去了。

  小和尚这才明老和尚的意思:如果先把那些小的琐碎东西放满了,那么就不能再放大核心的东西,但如果抓住了核的大的东西,那些小的琐碎的东西,就都能被包容进去。

  如果把这个故事的钵比喻我们的生命,那么在成长过程里,我们首先应该抓住大的核桃,就可以容纳很多别的东西,但假如我们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操心劳作,那么一辈子都无法把大的核桃装进去。

  这个道理或许人人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儒家圣人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一切生活问题,都源于“做人”。

  为什么明白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为了解答这个困惑,我翻开了文化学者暨南大学费勇教授新书《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费教授将王阳明心学里的做人之道归纳为五条法则,分别为: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动法则、担当法则。

  王阳明把人的成长比作一棵树的成长,首先要找到种子,并且在种子上下功夫,让种子发芽,扎根泥土,然后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而这颗种子就是励志

  学习做人,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没有种子而徒作表面的培植灌溉,那么再辛苦也不会有任何的收成

  在王阳明来,我们决定要从事什么职业之前,要赚多少钱之前,要读什么大学之前,首先要立志,就是确定我应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最终安身立命地方在哪里,我的念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种子法则运用生涯规划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非常积极意义。大到一生,小到一件琐事,都先安静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如何去做,做什么才是适合的,从哪里开始去做?

  人的心是一个统领,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心在起作用,我们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掌控心。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斯科特盖勒,1984年开始研究美国大学生的饮酒问题,他在学校附近的酒吧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一般情况下,以桶为单位啤酒的人要比以杯为单位喝啤酒的人多喝两倍以上的酒,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果我们禁止使用啤酒桶,饮酒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但27年后在2011年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他承认,啤酒桶不是关键,关键是人们想要一醉方休,我们在多项研究中指出,他们的意图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想要喝醉,那么你很难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

  是想要一醉方休的心引起了饮酒问题,而不是酒桶。但我们常常把力气花在了酒桶上,而忘了那颗想要一醉方休的心,只有控制了那颗心,才能彻底解决。

  心灵法则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就是不论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从自己内心去找原因,在自己心田上下功夫。

  找到你自己的心,找到可以让你一辈子陶醉其中的事情,然后用心去做,不要轻易放弃你的爱好,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业余爱好。坚持你的爱好,就是找到自己的第一步。

  对于王阳明来说,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只存在该不该做的问题。

  担法则是王阳明最了不起,也是最具有古典精神的地方:从不趋利避害,而是义无反顾,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所担当。

  如果说陶渊明成就了一种自由而有尊严的诗意人格,那么王阳明成就的圣人人格,其实是自律而有尊严的现实人格。

  如果说禅宗是“放下”,王阳明心学就是“拿起”,是担当。因为强调担当,所以又非常注重“事上练”,就是不逃避,在每件事情上去磨练。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就是修行。

  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是他的担当,愿意担当多大的责任,就能成就多大的人生。

  读完全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在今天依旧有广阔的价值空间,它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如何把一生化繁为简,一生只做一件事。

  阅读此书花了三个半天时间,又用一个半天时间整理阅读笔记。整体感觉书本内容有点烧脑,里面非常多的内容是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解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偏向论述说理,可能略显枯燥,适合对心学有一定研究的读者去阅读。

  但如果你正迷茫,心里有无数困惑不解,也许王阳明的心学能帮助你找到答案。

  “生命的答案就在此时此刻的行动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